在中學語文和歷史課本中,關于古代神童的故事并不少。在那個單調(diào)乏味的時代,神童的最重要標準似乎就是作詩。駱賓王七歲作《詠鵝》,后來終成初唐四杰,方仲永“生五年”,“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卻最終泯然眾人矣。早些年就已經(jīng)走紅網(wǎng)絡的姜二嫚,是炒作,還是真才實學呢?
根據(jù)姜爸爸的描述,姜二嫚在2歲時就能作詩。當時還不識字的她,只能口述,再由父親代勞寫下來。因為天然童趣,再加上可愛的外貌,被網(wǎng)友戲稱為“萌派詩人”。在七歲的時候,這首《燈》讓她名聲大振:
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這首僅僅七個字的短詩,展現(xiàn)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同時也以純樸的語言,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但是,我更覺得同時期的《原創(chuàng)》更精彩:
如果有誰對我說:
我愛你。
這絕對絕對不是原創(chuàng),
原創(chuàng)在媽媽那里。
這首詩角度新穎,別具一格,以小朋友的口吻表現(xiàn)了母子親情,還留有余地,讓人意猶未盡。有人懷疑姜二嫚的作品是由父母捉刀代筆完成的,她的父親姜普元曾在綜藝節(jié)目中澄清:“女兒從不讓我改,如果我改了他就不要了,最多只是為她糾正錯別字?!?/span>
其實,小玨看來,姜普元根本無需辯解。這樣充滿童趣的詩歌,一看就不是大人可以隨便模仿寫出來的,“為賦新詩強說愁”寫不出好詩,故意扮嫩也寫不出好詩。誰如果不信,來一個唄。
小玨也不愿意用神童、天才等稱號給這位成長中的女孩子,大凡有才華的人,都是在贊美和指責中成長的。在一片質(zhì)疑聲中,2018年,她被磨鐵讀詩會評為中國十佳詩人,在13歲時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姜二嫚的詩》。其中,有一首《孤獨》:
我站在人群中
孤獨得
就像P上去的
這首詩寫得很驚艷,雖然很短,也很平實,但沒有一個字是廢話。更關鍵的是,它讓人留下了畫面感,這就是詩歌最好的效果。然而,一個小孩子怎么會寫出如此傷感的詩歌呢?據(jù)說,還是因為網(wǎng)絡的流言蜚語,讓她不勝其擾。
詩歌,在小玨看來,字多字少并不重要,語言華麗還是平實也不重要,甚至連押韻不押韻都不重要。最重要的,無非是要有跳躍感,要有張力,要給人想象的空間。這一點并非從專業(yè)書籍中借用的,可能說得并不準確,但我認為這幾點要素,才是詩意,可以淘汰百分之九十五的無病呻吟之作。至于說詩歌背后的深意,那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姜二嫚的詩歌也贏得了爭議詩人余秀華的贊譽,她夸獎這位小姑娘:“二嫚寫的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里,詩就出在哪里?!蓖袥]有嫉妒,反而在欣賞之余,還有那么一些羨慕。就連著名主持人汪涵也為姜二嫚背書:“姜二嫚有一顆童心,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充滿想象!”
還有一些關心姜二嫚的人擔心,認為他的父親頻頻帶她參加綜藝節(jié)目,是不是會如同方仲永一樣,過早凋零。我倒覺得,這已經(jīng)不是古代了,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詩的,我們只看到方仲永沒有成長,卻沒有看到李白、蘇軾等也是游離四方,呼朋引伴甚至過著推杯換盞的生活。真正的詩人,是要在生活中積累,靠著電光火石的靈感,迸發(fā)出人生的強音。
這些,我們都說了不算,到底如何,還是關注小姑娘的成長,期待她的下一首作品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