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科舉,進入仕途,是古代文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如果能考上狀元,成為青史留名的風流人物,更是文人們畢生的夢想。試想一下,如果狀元郎被革去功名,貶為庶人,是何等的失意?大概很多人都會自暴自棄,然而在清朝有一人,考上狀元后又被剝奪功名,但他沒有消沉,東山再起,成就一段佳話。
這個人叫做于振,出身于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于天騏也是一代知名文人,只可惜過早的離世。于振喪父之后,為了振興門庭,更是發(fā)奮讀書,他在康熙五十九年順天府的鄉(xiāng)試中,一鳴驚人,取得了解元。不過在隨后的康熙六十年會試中,于振名落孫山,也算爆出了一個冷門。
命運永遠垂青強者,即使他是暫時失意。很快,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在改元的第一年就舉辦了恩科會試。這是為了慶祝他的繼位而開設的“加場”,自然很受皇帝的重視。恰好是這次會試之中,于振考取了進士,隨后又在殿試中,被雍正欽點為第一甲第一名——狀元!
這是雍正點的第一個狀元,自然很受他的重視,不但按照常規(guī)賜予狀元及第的稱號,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外,還讓他入值南書房侍奉。雖然他的官職只是從六品,但誰都知道,他前途不可限量。
雍正二年,他就被派往河南擔任鄉(xiāng)試主考官。明清兩朝對于科舉都很重視,擔任各地鄉(xiāng)試主考官的要么是德高望重的大臣,要么是排名靠前的前科進士,于振以狀元身份擔任主考,意義非凡。
回到朝廷后,雍正又讓于振加入了編修《子史精華》的隊伍之后。這部書是康熙時就開始修編的類書,其實在此時已經(jīng)接近尾聲了,雍正讓于振加入修書隊伍,明顯也是讓他鍍金。
在雍正五年,修書完成后的于振又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鄉(xiāng)試,結(jié)果就是此時出了事。本來他好端端的當學政錄取考生,但于振考慮湖北人口眾多,考生不易,就多錄取了兩個。
這不是一個小事,這在當時闖下了彌天大禍。各省的錄取名額都是有限的,如果都按照考官的心愿任意增減,國家選才豈不成為兒戲?雖然事后調(diào)查證明,于振在此之中沒有任何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劣跡,但辦事嚴謹認真的雍正還是大發(fā)雷霆。天子之怒,伏尸百萬,雖然雍正沒有要于振的命,不過下令革去了他的所有官職和功名,貶為庶人。
昔日君臣之遇的恩情蕩然無存,于振自然非常沮喪。他回到家鄉(xiāng)之后,更大的打擊到來。他的母親因為聽說此事,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不久就去世了。
按理來說,對于一個文人來說,最大的打擊莫過于此。但于振沒有被打倒,他從此為母親守孝,閉門謝客,躲在家中攻讀。由于大起大落的人生際遇,他比一般人多了更多的深刻認識,也對書中的哲理有了更為深的認識。
雍正只是取消了于振的所有功名,并沒有禁止他繼續(xù)參加考試。于振從此處著手,又重新開始了一段科舉考試之路,也同樣是一段傳奇。他頂住旁人異樣的目光,重新考上了秀才、舉人。這本是他少年時走過的路,年過不惑之年又重走一遍,歷代文人這么多,又有幾人能得到這樣的奇遇?
當他考上舉人之后,正準備再度進京趕考,重新去接受雍正的挑選時,一個意外降臨。那就是朝廷的一紙命令,讓他調(diào)任行人司司副。這是個很難解釋的決定,按理說此時于振只是舉人,本不應該授予這樣的官職。很可能是朝廷也擔心他參加會試、殿試,將會與雍正有尷尬的見面吧。
此時正是雍正十一年,于振的仕途在此打了一個疑問號,何去何從實在難以估計。但是在乾隆繼位后,這個疑問號變成了一個驚嘆號。又是一個新皇帝改元的第一年,他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這種考試是科舉之外的另一個考試,清代只在康熙和乾隆時舉辦過兩次。
偏偏這個機會又被于振所抓住,他在博學鴻詞科中被評定為一等。雖然并不是第一名,但也按照進士出身授予了翰林院編修之職。后世之人為了增加傳奇色彩,非說這是第二次狀元,其實還是不對的。這個考試沒有狀元之說,而且于振只是取得一等,第一名被一個叫劉倫的武進士奪走。
盡管如此,他的一生也夠傳奇了。乾隆對他非常信任,讓他又當過福建學政,并讓他成為自己的侍讀。只是因為年紀太大,他在乾隆十五年去世,并沒有在政壇上發(fā)揮太大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