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先去臨摹古人,然后發(fā)展自我,古代的書法名家也是如此,例如明代書法家王鐸就是先學習“二王”,之后開創(chuàng)自我書風。
王鐸曾臨摹過《淳化閣帖》《集王圣教序》《蘭亭序》等諸多法帖,尤其是《淳化閣帖》臨摹最多,曾達到100多次,因此他的筆法充分繼承了古人意志。
但沒有被古人束縛,后人曾評價曰:“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王鐸一天選擇臨帖,一天選擇自我創(chuàng)作,從而使古法與創(chuàng)新兼具。
他獨創(chuàng)“漲墨法”,讓墨滴自然滴落于紙上,通過行筆的變化,展現出字體墨色的陰陽之變,并將米芾的“風檣陣馬”之勢加入其中。
在保留古人典雅氣韻的基礎上,將筆勢變的更加雄健,字字勁健灑脫,不僅贏得帝王的“喜愛”,稱他為“神筆”,更是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頗為盛行。
尤其在日本書壇影響最深,被他們稱作“后王勝先王”,名氣勝過了王羲之,成為日本人心中的“書圣”,甚至當時還衍生出“明清調”這一派別。
可惜王鐸后來因為“降清”,而被世人稱作“漢奸”,因此后世被他的評價就有失偏頗,但是“字如其人”這個說法本身就過于偏激。
是一個錯誤觀念,我們學書法還是要從技法與藝術下手,例如王鐸的《忭京南樓詩卷》就非常適合臨摹。
此作于王鐸51歲時所寫,全文以草書寫就,合計80余字,是“閣帖”時期的最佳書作,字里行間全是古人氣韻。
行筆迅疾老辣,既有晉人的秀逸之氣,又具激昂瀟灑、穩(wěn)健蒼勁的筆勢,結體多含欹側姿態(tài),點畫纏繞,好像游龍飛騰,姿態(tài)萬千。
給人縱橫交錯、跌宕起伏之感,同時加入他獨創(chuàng)的“漲墨法”,墨色隨筆而走,枯潤變化鮮明,點畫間具有暈染交疊的層次感。
讓書法從二維之美升級到三維的立體感,字字好似浮于眼前,視覺的沖擊力更加強烈,這也是他與“二王”區(qū)別最大的一點。
王鐸的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將其書法在筆法精絕的基礎上,與古人區(qū)分開來,因此學他的書作,對于后續(xù)的自我創(chuàng)作也大有幫助。
就連啟功也曾評價王鐸書法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王鐸的書法筆力、筆法都極為高妙。
這樣的“神筆”500年就只有他一個人,此作更是王鐸草書的經典代表,可時常臨摹,學習用墨之法,加強書作的節(jié)奏感,增添其中的藝術氣韻。
而且這幅作品技法豐富、篇幅較短,臨摹起來更加方便,若是能將此卷的80余字全部掌握,那么學習“二王”的草書也能有良好的基礎,從而快速上手。
經多方努力我們對王鐸的《忭京南樓詩卷》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