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匯編選舉典
第七十八卷目錄
科舉部雜錄
科舉部外編
選舉典第七十八卷
科舉部雜錄
揚子儒以發(fā)策決科。
《舊唐書》:今之舉人,驅(qū)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上啟陳詩,惟??韧僦疂桑荒斨磷?,冀荷提攜之恩。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
《通典》:或曰:按國家甲令,凡貢舉人,本求才德,不選文詞,故律曰:諸貢舉人非其人者,徒。注云:謂德行乖僻者也。居州郡則廉使升聞,在朝廷則以時黜陟,用茲懲勸,足為致理。有司因循,不修厥職,浸以訛謬,使其陵頹。今但修舊令,舉舊政,則人服矣,焉用改作。答曰:州郡以德行貢士,禮闈以文詞揀才,試官以帖問求學,銓曹以書判擇吏,俱存甲令,何令宜修。且惟德無形,惟才不器,搏之弗得,聆之弗聞,非在所知,焉能辨用。今禮部、吏部一以文詞貫之,則人斯遠矣。使臣廉舉,但得其善惡之尤者耳,每道累歲,罕獲一人。至于循常諄諄,蚩騃愚鄙者;或身甚廉謹,政為人蔽者;或善為奸濫,秘不彰聞?wù)撸阂恢輸?shù)十人,曷嘗聞焉。若銓不委外,任不責成,不疏其源,以導其流,而以文字選士,循資授職,雖口誦律令,手操斧鉞,以臨其人,無益也。非改之不可。
或曰:昔后漢貢士,諸生試經(jīng)學,文吏試箋奏。則舉人試文,乃前王典故,而子獨非于今,何也。答曰:漢代所貢,乃王官耳。凡漢郡國每歲貢士,皆拜為郎,分居三署,儲才待詔,無有常職,故初至必試其藝業(yè),而觀其能否。至于郡國僚吏,皆府主所署,板檄召用,至而授職,何嘗賓貢,亦不試練。其遐州陋邑,一掾一尉,或津官戍吏,皆登銓上省,受試而去者,自隋而然,非舊典也。
《續(xù)本事詩》:俗云:槐花黃舉子忙,謂槐之方花。乃進士赴舉之時,而唐詩人翁承贊詩云:雨中妝點望中黃,勾引蟬聲送夕陽。憶得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乃知俗語亦有所自也。
《避暑漫抄》:漢以孝廉取士,而袁本初曹孟德皆舉孝廉,唐重進士,而黃巢屢舉進士科,目之不足據(jù)也,如此。
《貴耳集》:儂智高發(fā)三解,不得志,遂起兵兩廣,遂有兩解試攝官之格。張元因殿試落第,徑往西夏,自此殿試無黜落之士。
《文獻通考》:科舉不足以盡取人之法,然自隋唐以來,入官皆以是為進,身之階及其人之賢否,則初不緣此。柳子厚送崔符序言,今世尚進士,放天下舉歸之。而更其科以為得異人乎。無也,惟其所尚,又舉而從之,尚之以孝弟,孝弟猶是人也,尚之以經(jīng)術(shù),經(jīng)術(shù)猶是人也。姚康撰
《科第錄序》言,以顏孔為心者,雖日視淫靡莫能遷其操,以桀蹠為行者,雖日聞仁義莫能治其性。若膺鄉(xiāng)舉里選,亦此流也。若搜
材異行,亦此流也。則何必目秀才為樸,名進士為薄耶。蓋唐人已有此論,即坡公之意也。但變聲律為議論,變墨義為大義,則于學者不為無補。然介甫之所謂一道德者,乃是。欲以其學使天下比而同之,以取科第。夫其書縱盡善無可議,然使學者以干利之,故皓首專門雷同,蹈襲不得,盡其博學詳說之工,而稍求深造自得之趣,則其拘牽淺陋,去墨義無幾矣。況所著未必盡善乎。至所謂學術(shù)不一十人十義,朝廷欲有所為,異論紛然,莫肯承聽。此則李斯所以建焚書之議也,是何言歟。
《夢溪筆談》: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shè)香案于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設(shè)位供帳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至試經(jīng)生,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yīng)人私傳所試經(jīng)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jīng)生。以為禮數(shù)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
《玉海》:王元之曰:先帝舍短從長,拔十得五,在位將逾二,紀登第亦近萬人。
《老學庵筆記》:本朝進士初亦如唐制,兼采時望真廟,時始見糊名法,又國初舉人對策,皆先寫策題,其后策題浸多,舉人甚以為苦。慶歷初,賈文元奏罷之。
《蓬窗續(xù)錄》:曲江燕,唐初設(shè)以慰下第舉人,其后弛廢。有司不復(fù)飭,而進士會同年于此。開元時,立為令典造紫云樓于江邊,至期上,率宮嬪垂簾觀焉,命公卿士庶大酺各攜妾伎以往。倡優(yōu)緇黃,無不畢集。先期設(shè)幕江邊,居民高其地,值每丈地至數(shù)十金,或園亭有樓房者,直至百金。先期往宿,是日商賈皆以奇貨麗物陳列,豪客園戶爭以名花布道。進士乘馬盛服鮮制,子弟仆從隨后,率務(wù)華侈,都雅推同年俊少者,為探花使。有匿花于家者,罰之。公卿勛戚皆以是日揀選東床,今傳奇所述,猶本此意。白居易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故唐人重進士,謂衣骨并香。見
《盛唐紀事》及李肇
《國史補》,蓋其始不過為眊
解悶之舉,而其后以優(yōu)賢俊,其末則以資豪舉崇游觀矣。始乎,簡卒乎,繁豈謂是與白馬之禍,朝貴不啻鴟夷,至使清流為濁流,盛極而衰,侈極而變,曲江為之濫觴也。
《西清詩話》:世傳歐公掌禮闈。舉子問:堯舜是幾種事。公曰:疑事不用也罷。此乃南唐湯悅、楊鸞問,答見鄭文寶江表志。
《澠水燕談錄》:進士之舉至于本朝尤盛,而沿革不一。開寶六年,因徐士廉伐鼓訴訟,帝御講武殿覆試,自此始賜詩。自興國二年呂蒙正榜始,分甲第。自興國八年王世則榜始,賜袍笏。自祥符中姚曄榜始,賜晏。自呂蒙正榜始,賜同出身。自王世則榜始,賜別科出身。自咸平三年陳克咨榜始,唱名。自雍熙二年梁顥榜始,彌封。
《謄錄覆考》編排皆始于景德祥符之間。
《容齋續(xù)筆》:唐世制舉科目猥多,徒異其名耳,其實與諸科等也。張九齡以道侔伊呂策高第,以
《登科記》及
《會要考》之蓋先。天元年九月,明皇初即位,宣勞使所舉諸科九人經(jīng)邦治國,材可經(jīng)邦,才堪刺史。賢良方正與此科各一人,藻思清華興化變俗科各二人,其道侔伊呂策問殊平平,但云興化致理必俟得人求賢,審官莫先任舉,欲遠循漢魏之規(guī),復(fù)存州郡之選,慮牧守之明。不能必鑒次,及越騎佽飛皆出畿甸,欲均井田于要服,遵丘賦于革車,并安人重谷,編戶農(nóng)桑之事。殊不及為天下國家之要道,則其所以待伊呂者,亦狹矣。九齡于神龍二年中,材堪經(jīng)邦科,本傳不書計,亦此類耳。
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然各一時制,旨未嘗輒同,士子隨所得而受之,初不以官之大小有所祈訴也。太平之二年,進士一百九人。呂蒙正以下四人得將作丞,馀皆大理評事,充諸州通判。三年七十四人,胡旦以下四人將作丞,馀并為評事,充通判。及監(jiān)當五年,一百二十一人,蘇易簡以下二十三人皆將作丞,通判。八年二百三十九人,自王世則以下十八人以評事知縣,馀授判司簿尉。未幾世則等移通判簿尉,改知令錄。明年并遷守評事。雍熙二年,二百五十八人,自梁顥以下二十一人,才得節(jié)察推官。端拱元年二十八人,自程宿以下,但權(quán)知諸縣簿尉。二年,一百八十六人,陳堯叟曾會至得光祿丞直使館,而第三人姚揆但防禦推官。淳化三年,三百五十三人,孫何以下二人將作丞,三人評事,第五人以下皆吏部注擬。咸平元年,孫僅但得防推,二年孫暨以下但免選注官,蓋此兩榜真宗在諒,闇禮部所放,故殺其禮。及三年,陳堯咨登第,然后六人將作丞,四十二人評事,第二甲一百三十四人節(jié)使推官、軍事判官,第三甲八十人防團軍事推官。
唐德宗貞元十年,賢良方正科十六人,裴垍為舉首,王播次之,隔一名而裴度,崔群皇甫镈繼之,六名之中連得五相,可謂盛矣。而邪正夐不侔,度群同為元和宰相。而镈以聚斂賄賂,亦居之。度群極陳其不可,度恥其同列,表求自退兩人,竟為镈所毀而去,且三相同時登科,不可謂無事分,而玉石雜糅,薰蕕同器,若默默充位,則是固寵患失。以私妨公裴崔之賢誼,難以處也。本朝韓康公、王岐公、王荊公亦同年聯(lián)名。熙寧間,康公荊公為相,岐公參政,故有一時同榜用三人之語,頗類此云。
唐以賦取士,而韻數(shù)多寡,平仄次敘元無定格,故有三韻者,
《花萼樓賦》以題為韻是也。有四韻者,
《蓂莢賦》以
《呈瑞圣朝舞馬賦》,以
《奏之天廷丹甑賦》,以
《國有豐年泰階六符賦》,以元亨利貞為韻是也。有五韻者,
《金莖賦》,以日華川上動為韻是也。有六韻者,止水魍魎人鏡、三統(tǒng)指歸信,及豚魚洪鐘待撞、君子聽音東郊、朝日蠟日祈天、宗樂德訓胄子諸篇是也。有七韻者,日再中射己之鵠、觀紫極舞、五聲聽政諸篇是也。八韻,有二平六仄者,六瑞賦以儉,故能廣被褐懷。
《玉日五色賦》,以
《日麗九華圣符土德徑寸珠賦》以澤浸四荒,非寶遠物為韻是也。有三平五仄者,宣耀門觀試舉人,以君圣臣肅,謹擇多士,懸法象魏,以正月之吉。懸法象魏。元酒以薦天。明德有古遺味五色土,以王子畢封,依以建社通天臺,以洪臺獨出,浮景在下,幽蘭以遠芳襲人,悠久不絕,日月合璧以兩曜相合,候之不差,金柅以直而能一,斯可制動,為韻是也。有五平三仄者,金用礪以商,高宗命傅說之官,為韻是也。有六平二仄者,旗賦以風日云舒,軍容清肅為韻是也。自太和以后,始以八韻為常。唐莊宗時,嘗覆試進士,翰林學士承旨。盧質(zhì)以后從諫則圣為賦題,以堯舜禹湯傾心求過為韻,舊例賦韻四平四仄,質(zhì)所出韻,乃五平三仄。大為識者所誚,豈非是時已有定格乎。國朝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律賦并以平仄,次用韻,其后又有不依次者,至今循之。
高鍇為禮部侍郎,知貢舉。閱三歲,頗得才實。始,歲取四十人,才益少,詔減十人,猶不能滿。此
《新唐書》所載也。按
《登科記》:開成元年,中書門下奏進士元額二十五人,請加至四十人,奉敕依奏。是年及二年三年,鍇在禮部,每舉所放各四十人,至四年,始令每年放三十人為定,則
《唐書》所云誤矣。
《摭言》載:鍇第一榜,裴思謙以仇士良關(guān)節(jié)取狀頭,鍇庭譴之,思謙回顧厲聲曰:明年打脊取狀頭。第二年鍇知舉,誡門下不得受書題,思謙自攜士良一緘入貢院,既而易紫衣趨至階下白曰:軍容有狀薦裴思謙秀才。鍇接之書中,與求巍峨,鍇曰:狀元已有人,此外可副軍容意旨。思謙曰:卑吏奉軍容處分,裴秀才非狀元。請侍郎不放,鍇俛首良久,曰:然則略要見裴學士。思謙曰:卑吏便是也,鍇不得已,遂從之。思謙及第后,宿平康里賦詩云:銀釭斜背解明珰,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然則思謙亦疏俊不羈之士耳,鍇徇兇珰之意,以為舉首。史謂頗得才,實恐未盡然。先是太和三年,鍇為考功員外郎,取士有不當。監(jiān)察御史姚中立奏??脊e頭試。六年,侍郎賈餗又奏復(fù)之,事見
《選舉志》。
《容齋三筆》:熙寧罷詩賦,元祐復(fù)之,至紹圣又罷,于是學者不復(fù)習為應(yīng)用之文,紹圣二年,始立宏詞科,除詔誥制,敕不試外其章表露布。檄、書、頌、箴、銘、序、記、誡、諭凡九種,以四題作兩場引試,唯進士得預(yù)而專用國朝及時事為題,每取不得過五人。大觀四年改立詞學兼茂科,增試制詔內(nèi)二篇,以歷代史故事每歲一試,所取不得過三人。紹興三年,工部侍郎李擢又乞取兩科,裁訂別立一科,遂增為十二體,曰制、曰誥、曰詔、曰表、曰露布、曰檄、曰箴、曰銘、曰記、曰贊、曰頌、曰序、凡三場試六篇,每場一古一今,而許卿大夫之任子亦就試,為博學宏詞科所取不得過五人,任子中選者,賜進士第。雖用唐時科目,而所試文則非也。自乙卯至于紹熙癸丑二十榜,或三人,或二人,或一人,并之三十三人,而紹熙庚戌,闕不取其以任子進者。湯岐公至宰相,王日嚴至翰林,承旨李獻之,學士陳子象,兵部侍郎湯朝美,右史陳峴,方進用而予兄弟居其間。文惠公至宰相文安公,至執(zhí)政予冒處翰林。此外皆系已登科人,然擢用者,唯周益公至宰相,周茂振執(zhí)政,沈得和、莫子齊、倪正父、莫仲謙、趙大本、傅景仁至侍從。葉伯益、李元衡至左右史,馀多碌碌而見存未顯者,陳宗召也。然則我家所蒙亦云過矣。唐進士入舉場得用燭,故或者以為自平旦至通宵。劉虛白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之句。及三條燭盡之說,按
《舊五代史·選舉志》云,長興二年,禮部貢院奏當司奉堂帖,夜試進士有何條格者,敕旨秋來赴舉,備有常程夜,后為文。曾無舊制王道以明規(guī),是設(shè)公事,須白晝顯行其進士,并令排門齊入就試,至閉門時試畢。內(nèi)有先了者,上歷畫時,旋令先出。其入策,亦須晝試應(yīng)諸科對策,并依此例則晝試進士,非前例也。清泰二年,貢院又請進士試雜文,并點門入省,經(jīng)宿就試。至晉開運元年,又因禮部尚書知貢舉,竇正固奏:自前考試進士皆以三條燭為限,并諸色舉人有懷藏書冊不令就試,未知于何時復(fù)有更革。白樂天集中奏狀云:進士許用書冊,兼得通宵,但不明言入試朝暮也。
《容齋四筆》:唐昭宗乾寧二年,試進士,刑部尚書崔凝下二十五人放榜后,宣詔翰林學士陸扆、秘書監(jiān)馮渥入內(nèi),各贈衣一副及氈被。于武德殿前復(fù)試,但放十五人,自狀頭張貽范以下重落其六人,許再入舉場四人,所試最下不許再入蘇楷其一也。故挾此憾至于駁昭宗圣文之謚。崔凝坐貶合州刺史,是時國祚如贅疣,悍鎮(zhèn)強藩請隧問鼎之不暇顧惓。惓若此,其再試也。詩賦各兩篇
《內(nèi)良弓獻問賦》以太宗問工人木心不正,脈理皆邪,若何道理。十七字皆取五聲字,依輪次以雙周隔句為韻,限三百二十字成。貽范等六人訖唐末不復(fù)綴榜。蓋是時不糊名,一黜之后主司不敢再收拾也。有黃滔者,是年及第,閩人也。九世孫沃為吉州永豐宰,刊其遺文,初試覆試凡三賦皆在焉。曲直不相入賦,以題中曲直兩字為韻。釋云:邪正殊途,各有好惡,終篇只押兩韻,
《良弓獻問賦》取五聲字,次第用各隨聲為賦格,于是第一韻尾句云:資國祚之崇。崇,上平聲也。第二韻,垂寶祚于綿。綿,下平聲也。第三韻,曾非唯。唯,上聲也。第四韻,露其言而粲。粲,去聲也。而
《闕入聲一韻賦》韻如是前所。未有國將亡,必多制亦云,可笑矣。信州,永豐人,王正白時,再試,中選,郡守為改所居坊名曰進賢,且減戶稅亦后來所無。
累舉省試鎖院至開院,限以一月,如未訖事,則申展亦不過十日。所奏名一十四人取一為定數(shù),不知此制起于何年。黃魯直以元祐三年為貢院參詳官,有書帖一紙云:正月乙丑,鎖太學,試禮部進士四千七百三十二人。三月戊申,具奏進士五百人,乃是在院四十四日,而九人半取一人。視今日為不侔也,此帖載于別集。
法禁益煩,奸偽滋熾,唯科場最,然其尤者,莫如銓試代筆,有禁也。禁之愈急,則代之者,獲賂謝愈多。其不幸而敗者,百無一二,正使得之。元未,嘗寘法吏部長貳,簾試之制非不善也。而文具兒戲,抑又甚焉。議論奉公之臣朝夕建明,然此風如決流,偃草未嘗少革,或以謂失于任法而不任人之故殊,不思所任之人渠,肯一意向方見惡。輒取于事無益,而禍謗先集于厥身矣。開寶中太子賓客邊光范掌選太廟,齋郎李宗訥赴吏部銓。光范見其年少,意未能屬辭。語之曰:茍授筆成六韻,雖不試書,判可入等矣。宗訥曰:非唯學詩,亦嘗留心詞賦,即試詩賦二首。數(shù)刻而就甚嘉賞之,翌日,擬授秘書省正字,今之世寧復(fù)有是哉。
《容齋五筆》:唐楊綰為相以進士不鄉(xiāng)舉,但試辭賦浮文,非取士之實,請置五經(jīng)、秀才科,李棲筠、賈至以綰所言為是,然亦不聞施行也。
白樂天元微之同習制科中第之后,白公寄微之詩曰:皆當少壯日,同惜盛明時。光景嗟虛擲,云霄竊暗窺。攻文朝矻矻,講學夜孜孜。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注云:時與微之結(jié)集策略之目,其數(shù)至百十,各有纖鋒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輒笑目為毫錐,乃知
《士子待敵編》綴應(yīng)用自唐以來,則然毫錐筆之名起于此也。
《蒹葭堂雜抄》:自隋設(shè)進士科至宋,則定甲第其第一甲賜進士及第,或二十馀人,第一甲例取三名。釋褐日,即授翰林修撰編修等官,儲之館閣以備臺輔,其重無以加矣。然讀蘇老泉之文,有曰:今進士三人之中,釋褐之日,天下望為卿相,不十馀年未有不為兩制者,豈宋時第一甲進士。雖多而銓選資序,或亦以三人為重。國朝之制亦祖,其意而為之與。然不可考矣。
《名臣言行錄外集》:朱晦庵先生嘗論科舉云:非是科舉累人,自是人累科舉。若高見遠識之士讀圣賢書,據(jù)吾所見,而為文以應(yīng)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雖日日應(yīng)舉亦不累也,某于科舉自小便見得輕,初亦非有所見而輕之也。
東谷所見永嘉科舉極狼狽,只緣多試一日,以至士子多謄別本,只書義。終場自有三萬三千馀卷,考官例以雷同冗長,視之僅看兩三日,已厭惡矣。其間好文字多不及考,而謬種之考官亦不能識,中才之考官?;笥诰碇?,又無所別白,加之吏胥作弊不一,取士之法于是大壞,若得善舉送者,申明條制痛革諸弊,一人只許一卷,庶無負朝廷,設(shè)科之美意。
《欒城遺書》:公言近世學問濡染成俗,人雖善士亦或不免,蓋不應(yīng)鄉(xiāng)舉,無以干祿,但當謹擇師友,湔洗之也。
《事文類聚》:新進士放榜后,翼日排光范門,候過宰相。雖云:排光范門,其實建福門,集于四方館者,昔有詩曰:華陽觀里鐘聲集,建福門前鼓動時。即其事也。
《賢奕》:國初科舉,第一場問四書,義一道,五經(jīng),義各一道。第二場,論一道,詔誥表章內(nèi)科一道。第三場,策一道,猶循元制也。洪武甲子鄉(xiāng)試,乙丑會試,初為小錄以傳,然惟列董事之官,試士之題,及中選者之等第,籍貫、經(jīng)籍,而已其錄,前后雖有序,然猶未錄士子之文,以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刻,程文自后永為定式,但此后五科,其間命官列銜,或多隨時不一。永樂以后,其制始一定而不更易矣。然永樂中,各省鄉(xiāng)試,猶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其序文亦不拘篇數(shù)。景泰中,序文禁稱公考官,正用實授教官序,為前后二篇,以兩京為法也。然兩京序文稱臣,獨與會試同云。按初場例,出四書義三道,正統(tǒng)元年,會試出
《大學》、
《論語》、
《中庸》而不出
《孟子》。成化元年,順天府鄉(xiāng)試,出
《論語》二道,
《孟子》一道,而不出
《大學》、
《中庸》,其后定
《大學》、
《中庸》內(nèi)量出一道,
《論語》、
《孟子》各一道,遂為例。
《玉堂漫筆》:本朝開科自洪武四年辛亥始,后至十七年甲子,復(fù)設(shè)。乙丑會試,楊文貞謂:國初三科,猶循元制。作經(jīng)疑至二十一年戊辰,始定今三場之制刻錄。今言圣祖開科,詔務(wù)求博古通今之士,乃所試僅有判語及一二,時務(wù)策生徒竟未識
《大明律》所云,時務(wù)盡掇述括帖以故士乏通今之學,其于政體得失,人材優(yōu)劣,且不論只歷朝紀年及后姓陵名,知者亦鮮。近二十年來,士大夫始以通今學古為高矣。
洪武開科,詔五經(jīng)皆主古注疏,及易兼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谷梁程胡張禮記陳,乃后盡棄注疏,不知始何時?;蛟唬菏加陬C五經(jīng)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yōu)者,采入故耳。然古注疏終不可廢也。
《有明盛事》:一門高第謝文正遷以解元,會魁中狀元,而子丕復(fù)以解元會魁及第,倫諭德文敘以會元中狀元。而長子通參以諒,復(fù)領(lǐng)省解。次子祭酒以訓會元及第,此其最盛者也。黃行人乾亨子御史,如
《金史僉事》俊子尚書道毛文簡紀子太仆渠,張侍郎志淳子副使,合俱父子解元,曾狀元。鶴齡孫追費狀元,宏從子懋中,羅文莊欽順從子珵,俱進士及第。孫文恪及第,而子鋌鄉(xiāng)薦第一礦,會試第一。兄堪武,會舉第一。至都督劉尚書龍祖,副使?jié)嵏感滩盔P儀俱鄉(xiāng)試第四人,龍及子郎中承恩俱第二人。葛少保守禮與其孫曦俱山東解元,若兄弟高科,如永樂甲。申周庶子述長史孟簡同科及第。正統(tǒng)景泰中,彭文憲時中狀元,文思華中會元,然是從兄弟耳。楊文懿守陳,尚書守阯,劉文簡春參政臺王文莊。鴻儒布政,鴻漸俱解元。而守阯春復(fù)及第,其三兄俱謚文,楊光祿惟聰,己卯解元,辛卯狀元。而兄庶子惟杰丙戌及第,尤為盛事,吾太倉王太史錫爵會元及第,而弟鼎爵復(fù)會試,第五人。
三代進士相見國朝以進士為榮,海內(nèi)世家三代中進士者固多,只祖孫父子相見者絕少,惟福建候官縣林春澤正德甲戌進士,為建昌太守。子應(yīng)亮嘉靖壬辰進士,為戶部侍郎。孫如楚嘉靖乙丑進士,為廣東提學副使。浙江烏程縣董份嘉靖辛丑進士,為禮部尚書,子道醇萬歷癸未進士為給事中,孫嗣成萬歷庚辰進士為禮部郎中,祖孫父子俱在一堂,乃稀有之事。而林氏尤享,上壽建昌一百四歲,侍郎八十歲,學憲自廣東告歸,侍養(yǎng)尤難得。
《蘇州盛事》:會元七人,常熟施顯、太倉吳釴、長洲吳寬、吳縣王鏊、吳江趙寬、常熟瞿景淳、太倉王錫爵。狀元六人,吳縣施槃、長洲吳寬、昆山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吳縣申時行,又昆山沈祭酒坤系原籍,亦當為七人。一郡兩元,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會元楊相,泰和人,俱吉安府。嘉靖壬戌狀元申時行,吳縣人,會元王錫爵,太倉人,俱蘇州府。
一郡三及第,建文庚辰狀元胡靖第二名。王艮,吉水人,第三名。李貫,廬陵人,俱吉安府。而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三名吳塔,皆江西。溥又會元也。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第二名周述,第三名周孟簡,俱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第四名王直,俱泰和人。第二名宋子環(huán),吉水人,第三名王訓,廬陵人,相又會元也,七人皆吉安府。而內(nèi)閣學士讀卷七人,而五人者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皆江西,其三人皆吉安府。一郡三傳臚,正統(tǒng)丙辰第一甲第一名施槃,吳縣人,第二甲第一名張和,昆山人,第三甲第一名莫震,吳江人,皆蘇州府。
十知貢舉,胡忠安公濙為禮部尚書,自宣德丁未至景泰甲戌,凡十為會試知貢舉官,古今罕有。
兩丙辰狀元吾吳朱恭靖。希周,弘治丙辰狀元盛德為天下師表,雖壽止八十四,然及見嘉靖丙辰狀元諸大綬而歿,亦吾吳盛事也。
三戌狀元名姓無錫孫狀元繼皋,以萬歷甲戌及第。而景泰正德兩甲戌狀元,乃孫賢唐皋也。以孫而繼皋,若兼兩甲戌狀元而興者,豈命名之始即有數(shù)耶。亦稱奇。
早達十二歲,楊文忠廷和舉鄉(xiāng)試,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十四歲,趙中丞時春中經(jīng)魁,楊文襄一清中鄉(xiāng)試。十五歲,蔣文定冕中解元。十六歲,王庶子臣登進士,何提學景明、張少師居正中鄉(xiāng)魁。十七歲,李少師東陽舉會試,太常王學士獻、張宮傅燦、王郡守廷干,舉進士。馬工部拯、佘太仆毅中,俱舉解元。十八歲,趙中丞時春中會元,陳修撰景著中探花,王兵侍偉、楊文襄一清、王侍講洪、王參政慎中、汝楠俱第進士。奇童洪鐘舉進士,是年卒。解學士縉中解元,殷少保士儋中鄉(xiāng)魁。十九歲,李詹事泰白中丞圻,楊文忠廷和、何少宰孟春、陳中丞耀、蔡尚書克廉,俱舉進士。二十歲,費少師宏舉狀元,鄒司成守益、倫司成以訓,俱中會元,與戴編修大賓,俱及第。解學士縉向右都寶張學士益、王中丞云鳳、胡司馬汝礪、李司馬昆盛、右都應(yīng)期、李司徒如圭、何提學景明、王太宰用賓、方少保逢時,俱登第。
晚達劉文介儼以四十九曾學士,棨以五十四唐修撰,皋以五十八俱登狀元,金編修達以五十八會元及第,惟張文忠四十七舉進士,六年大拜任師臣者,十二年亦奇遇也。
少年狀元費宏二十,林大欽二十二,施槃二十三,朱希周楊慎俱二十四,孫繼皋二十五,胡廣、彭教、張升龔,用卿羅洪先俱二十六。謝遷、秦鳴雷俱二十七。于顯、康海、申時行,俱二十八。蕭時中、陳循、柯潛、陳謹,俱二十九。
少年會元趙時春十八,倫以訓二十,鄒守益二十一,彭華、董??、唐順之,俱二十三。陳瀾二十四,陸釴、趙寬、李舜臣俱二十五,洪英、王鏊、汪俊俱二十六,陳璲、劉定之,梁儲儲,巏邵銳,霍韜俱二十八,姚夔、王錫爵、陳棟、田一俊俱二十九。少年解元廣西蔣冕十五歲,南直隸余毅中、廣東馬拯俱十七歲。
楊文貞公士奇不由科目,以布衣薦輔導東宮,居內(nèi)閣,首揆典制,草詔定大禮,授冊,三總裁國史,主會試及京試,各再備極儒林之榮,可謂奇遇矣。
三元國朝商少保輅,正統(tǒng)乙卯領(lǐng)解浙江,乙丑會試廷試第一人,士林艷羨,商公二十二發(fā)解,十年而成進士,四年而以修撰入閣,七年而以兵侍歸,歸十年而復(fù)入,入十年而以少保歸,又十年乃卒,尤為奇也。
《菽園雜記》:新舉人朝見著青衫,不著襕衫者,聞始于宣宗有命欲其異于歲貢生耳,及其下第送國子監(jiān),仍著襕衫,蓋國學自有成規(guī)也。
《觚不觚錄》:諸生中鄉(xiāng)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以紅綾為旗,金書立竿以揚之。若狀元及第,則以黃纻絲,金書狀元立竿以揚之。其他則否。萬歷戊寅,吾郡申相公入閣,報至撫按兵道,創(chuàng)狀元宰輔。字金書于黃旗,揭竿于門入云表。聞此,公知之頗不樂也。而不及正矣。又一大司馬子拜錦衣千戶,一大宗伯子入胄監(jiān),郡縣皆送旗。比之中式者加壯麗數(shù)倍。
《春明夢馀錄》:洪武間,定應(yīng)試功,令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jīng)義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后以其說不足以盡圣意,乃于永樂中纂四書五經(jīng)大全,皆令主之。今學者,不能博聞平生未嘗閱大全,況注疏乎。乃每申嚴新說之禁,并出入于大全者,皆以為異說。近日士子愈不務(wù)實學,遂自傳注之外,一無所知。習書者且不知有注疏,習禮者亦知有陳氏集傳,而不知古注疏。習春秋者墨守胡氏涉獵,左傳之外,公羊谷梁且不閱,而張洽直不知為何人矣。元人虞集曰:國家傳注,各有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專門擅業(yè),如近代五經(jīng)學究之固陋也。圣經(jīng)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謬。自此始矣。
兩畿中額一百三十五名,其五名原為雜流而設(shè)。如成化元年,章元應(yīng)以留守左衛(wèi)軍馀中第八十七名。四年謝宗德以內(nèi)江人吏中第四十二名,十年王鑨以犧牲所軍馀中第二十三名。十三年李用文以武學生中第九名。十六年喬衍以武學生中第二十四名,二十二年陳玉以沂州衛(wèi)舍人中第十七名,楊俊以江陰衛(wèi)舍人中第八十五名。弘治五年劉麟以武學生中第十五名,齊貴以營繕所匠中第九十一名,十一年史良佐以醫(yī)生中第八十五名,十四年陳沂以醫(yī)生中第四十八名,劉鏞以羽林右衛(wèi)舍馀中第七十一名,劉弼以錦衣衛(wèi)舍馀中第七十七名,十七年柴虞以驍騎右衛(wèi)總旗中第八十九名。崇禎壬午順天鄉(xiāng)試,奉旨中武生五人,及揭榜,乃以冒籍滋議,致累主考吳江姚現(xiàn)聞先生希孟,蓋忌者借以攻姚也。
唐人知貢舉,詩有云:梧桐葉落井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常念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初心。人不肯負心,自不將國家大典為行私之具,不將風檐苦構(gòu)為五色之迷。
科舉部外編
《前定錄》:李相國揆以進士調(diào)集在京師,聞宣平坊王生善易筮,往問之。王生每以五百文決一局,而來者云集,自辰至酉不得次,而有空反者,揆時持一縑晨往,生為之開卦。曰:君非文字之選乎。當?shù)煤幽系酪晃尽^褙摬湃A不宜為此,色悒忿而去。王生曰:君無怏怏,自此數(shù)月當為左拾遺,前事固不可涯也。揆怒未解,生曰:若果然,幸一枉駕。揆以書判不中第,補汴州陳留尉,始以王生之言有徵,后詣之。生于幾下取一緘書,可十數(shù)紙,以授之。曰:君除拾遺可發(fā)此緘。不爾,當大咎。揆藏之,既至陳留,時采訪使倪若水以揆才華,族望留。假府職會郡有事,須上請擇與中朝通者,無如。揆乃請行,開元中郡府上書,姓李者皆先謁宗正,時李璆為宗長,適遇上尊號,揆既謁璆,璆素聞其才,請為表三通,以次上之。上召璆曰:百官上表,無如卿者,朕甚佳之。璆頓首謝曰:此非臣所為,是臣從子陳留尉揆所為。乃下詔召揆,時揆寓宿于懷遠坊盧氏姑之舍。子弟聞?wù)偾椅锤页觯爸弦?,欲以推擇遂出。既見,乃宣命宰臣試文詞,時陳黃門為題目三篇,其一曰
《紫絲盛露囊賦》,二曰
《答吐蕃書》,三曰
《代南越獻白孔雀表》。揆自午及酉而成,既封,請曰:前二首無所遺恨,后一首或有所疑,愿得詳之。乃許拆其緘,涂八字旁注兩句,既進。翼日授左拾遺,旬馀乃發(fā)王生之緘,視之三篇皆在其中,而涂注者亦如之,遽命駕往宣平坊訪王生,則竟不復(fù)見矣。
陳彥博與謝楚同為太學廣文館生,相與齊名。彥博將取解,忽夢至都堂,見陳設(shè)甚盛,若行大禮,然庭中帷幄,飾以錦繡,中設(shè)一榻,陳列幾案,上有尺牘,望之照耀如金字。彥博私問主事曰:此何禮也。答曰:明年進士人名將送上界官司閱視之所。彥博驚喜,因求一見其人,引至案傍,有紫衣人執(zhí)象簡,彥博見之,斂衽而退。紫衣曰:公有名矣??梢砸曋?,遂前見三十二,彥博名在焉,從上二人皆姓李,而無謝楚名,既晤獨喜,不以告人,及楚同過策試,有自中書見名者,密以告楚而不言彥博。彥博聞之,不食而泣,楚乃諭之曰:君之能豈后于楚,設(shè)使一年未利,何若是乎。彥博方言其夢,且曰:若果無驗,吾恐終無成矣。太學諸生曰:誠如所說,事亦未知也。明日視榜,即果如夢中焉。彥博以元和五年崔樞下及第,上二人李顧行李仍叔。謝楚明年于尹躬下擢第。
吳郡陸賓于舉進士在京師,常有一僧曰:惟瑛者善聲色,兼知術(shù)數(shù)。賓于與之往來,每言小事,無不驗。至寶歷二年春,賓于欲罷舉歸,吳告惟瑛以行計,瑛留上一宿。明日,謂賓于曰:君來歲成名,不必歸矣。但取京兆薦送,必在高等。賓于曰: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今歲之事尤覺甚難。瑛曰:不然,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薦送他處不可也。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必殊等及第矣。賓于乃書于進昌里之牖間,日省之數(shù)月,后因于靖宮北門候一郎官適遇朝客,遂回憩于從孫聞禮之舍,既入,聞禮喜迎。曰:向有人惠鯉魚,方欲候翁而烹之。賓于素嗜魚,但令具羹。至者輒盡,后日因視牖間所書字,則七月六日也。遽命駕詣瑛,且紿之曰:將游蒲關(guān)故來訪。別瑛笑曰:水族已食矣。游蒲關(guān)何為。賓于深信之,因取薦京兆,果得殊等,明年入省試,畢又訪瑛。瑛曰:君已登第矣,名籍不甚高,當在十五人之外。狀首姓李名合曳,腳時有廣文生朱俅者,時議及第,監(jiān)司所送名未登科。賓于因問其非姓朱乎。瑛曰:三十三人,無姓朱者。時正月二十四日,賓于言于從弟符,符書壁間,后月馀放榜,狀頭李合,賓于名在十六,即三十三人也。惟瑛又謂賓于曰:君成名后,當食祿于吳越之分,有一事甚速,賓于不諭其意,及從事于越,半年而暴終。
京兆尹趙郡,李敏求應(yīng)進士,入就禮部,試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擁膝愁坐,忽如沈醉,俄而精魂去身,約行六七十里至一城府門之外,有數(shù)百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即十年前所使張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隨吾旅游,卒于涇州,何得在此。對曰:某自離二十二郎,后事柳十八郎,職甚雄盛,今作泰山府君判官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須一見,遂于稠人中引入,通見入門兩廊,多有衣冠者,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執(zhí)簡板者,或有將通狀者,其服率多慘紫,或綠色。既至廳柳,揖與之言曰:公何為到此。得非為他物所誘乎。公宜速去,非久住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將去,懇求知將來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無不前定,所不欲人知者,慮君子不進德修業(yè),小人惰于農(nóng)耳。君固欲見,亦不難耳。乃命一吏引敏求至東院,西有屋一百馀間,從地至屋書架,皆滿文簿簽帖,一一可觀,吏取一卷唯出三行,其第一行云:太和二年,罷舉第。二行云:其年婚姻得伊宰宅,錢二十四萬。其第三行云:受官于張平子,馀不復(fù)見。敏求既醒,具書于縹帙之間。明年客游西方過時,不赴舉。明年遂娶韋氏。韋之外親伊宰將鬻別第,召敏求而售之,因訪所親得價錢二百萬,伊宰乃以二十萬貺敏求,既而當用之券頭,以四萬為貨,時敏求與萬年尉戶曹善,因請之卒君用所資。伊亦貺焉,累為二十四萬,明年以蔭調(diào)授河南北縣尉,縣有張平子墓,時說者,失其縣名,以俟知者。
《玉堂閒話》:廣明年中,鳳翔副使鄭昌圖未及第,前有親表家仆過京洛,于谷水店邊逢見二黃衣使人西來曰:吾二人今年送榜者,自泰山來到金天處,押署其榜。子幸相遇,仆請竊觀其榜。使者曰:此年狀頭榜尾,姓偏傍各有節(jié)名兩字,下一字亦在口中。記之,記之,遂辭去。鄭公親表頗異其事,昌圖其年狀頭及榜,尾鄒?;匾玻彰c畫皆同。
《清異錄釋》:種令超游南岳,將至祝融峰,逢赤幘紫衣人,同憩道側(cè),超問其所之,因密語曰:我豈人也。凡舉子入試,天命俊鬼三番旁護之,欲以振發(fā)其聰明,其中為名第及時運未遇者,則無所護衛(wèi)。君以一第為兒戲邪。我即其數(shù)也,隸蓬萊下宮西臺,此來南岳關(guān)會一人,陰德增減耳。
懶真子,淳化二年均州武當山道士,鄧若拙善出神,嘗至一處,見二仙官議曰:來春進士榜,有宰相三人。而一人極低,如何。一人曰:高下不可易也。獨科甲可易耳。不若以第二甲為第一甲,道士既覺,與其徒言之明年唱名。上意適有宮中之喜,因謂近臣曰:第一甲多放幾人。言止即止,遂唱第一甲,上意亦忽忽忘之,至三百人方悟,是年孫何榜三百五十三人,而第一甲三百二人,第二甲五十一人,丁謂第四人,王欽若第十一人,張士遜第二百六十一人,后士遜三人入相致仕。
《括異志》:范仲淹倅陳州,時郡守母病,召道士奏章,道士秉簡伏壇,終夜不動,試捫其軀,則僵矣。五更手足微動,良久謂守曰:夫人壽有六年,所苦勿慮。守問:今夕奏章何其久也。曰:方出天門,遇放明年春榜。觀者駢道,以故稽留。公問:狀元何姓。曰:姓王。二名下一字黑,涂旁注一字,遠不可辨。既而郡守母病卒愈。明春,狀元乃王拱壽,御筆改為拱辰,公始嘆道士之通神。
《天中記》: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fù)點頭,然后其文入格不爾,則無復(fù)與選。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常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
《遁齋閑覽》:柳道者,泉州人,遇異僧授以要旨,能預(yù)言未兆?;騿栔唬航駳q狀元何姓。答曰:不黑不白,非朱非綠。復(fù)曰:亦知其名乎。乃舉衣裙以示之,后數(shù)日,捷音至,乃黃裳也。
《蓼花洲閒錄》:祥符中,西蜀有二舉人,同硯席既得舉,貧甚干索,旁郡以辦行將迫歲,始離鄉(xiāng)里,懼引保后時,窮日夜以行至劍州,張惡子廟號英顯王,其靈響震三川。過者必禱焉,二子過廟已昏晚,大風雪苦寒不可夜行,遂禱于神,各占其得失,且祈夢為信。草就廟廡下席地而寢,入夜風雪轉(zhuǎn)甚,忽見廟中燈燭如晝,殽俎甚盛,人物紛然,往來俄傳導自遠而至,聲振四山,皆岳瀆貴神也。既就席,賓主勸酬如世人,二子大懼已無可奈何,潛起伏暗處觀焉,酒行忽一神曰:帝命吾儕作來歲狀元,賦當擬題。一神曰:以鑄鼎象物為題。既而諸神,皆一韻。且各刪潤彫改,商確又久之,遂畢。朗然誦之,曰:當召作狀元者,魂魄授之。二子默喜私相謂曰:此正為吾二人發(fā)迨,將曉見神,各起致別,傳呼出廟而去,視廟中寂然如故,二子素聰警,各盡記其賦,亟寫于書帙,后無一字忘,相與拜賜,鼓舞而去,倍道而行,笑語欣然,唯恐富貴之逼身也。至京適將引保就試過省,益志氣洋洋,半驗矣。至御試,二子坐東西廊,御題出,果
《鑄鼎象物賦》,韻腳盡同東廊者,下筆思廟中所書,懵然一字不能上口,間關(guān)過西廊問之,西廊者望見東來者,曰:御題驗矣,我乃不能記。欲起問子,幸無隱也。東廊者曰:我正欲問子也。于是二子交相怒。曰:臨利害之際,乃見平生。且此神賜而獨私以自用,天其福爾邪。各憤怒不得意,草草信筆而出,及唱名,二子皆被黜。狀元乃徐奭也,既見
《印賣賦》二子比廟中所記者,無一字異也。二子嘆息始悟凡得失,皆有假手者,遂皆罷筆入山,不復(fù)事筆硯,恨不能記其姓名云。
《夷堅志》:丁晉公,本吳人,其孫徙居建安,貲產(chǎn)豪盛,子弟中名湜者,少年俊爽負才氣,特酷嗜賭博,雖常獲勝,然隨手蕩析于狎游厥。父屢訓責之,殊無悛心。父怒囚縛空室,絕其飲饌,饑困瀕死。家老嫗憐之,破壁使之竄,父喜其去,亦不問。但謂其必擠隕溝壑,湜假貸族黨得旅費,徑入京師,補試太學預(yù)貢籍。熙寧九年,南省奏名相國寺一相工,以技顯其肆。如市,湜往訪之。工曰:君氣色極佳,吾閱人多矣。無如君相,便當巍峨擢第,即大書紙粘于璧。云:今歲狀元是丁湜。湜益自負,而所好固如昔時。同榜有兩蜀士,皆多貲,亦好博。湜宛轉(zhuǎn)鉤致延之酒樓上,仍令仆攜博具立于側(cè),蜀士見之而笑,遂戲于小閣。始約以萬錢為率,戰(zhàn)酣志猛,各不能中。止累而上之,湜于此藝得奇法,是日所贏六百萬,如數(shù)算取以歸邸。又兩日,復(fù)至相工肆,工驚曰:君今日氣色,大非前比。魁選豈復(fù)敢望。誤我,術(shù)矣。湜請其說,工曰:相人先觀天庭,須黃明潤澤則吉,今枯燥且黑,得非設(shè)心不善,為牟利之舉。以負神明哉。湜悚然具以實告,曰:然則悉以反之可乎。工曰:既已發(fā)心,冥冥知之矣。果能悔過,尚得占甲科,居五人之下也。湜亟求蜀士還其所得,迨廷策唱名,徐鐸首魁,湜為第六云。
《花月新聞》:揚州一士人建炎二年春,因天氣融和緩步出西隅,遙望百步,間有紅暈,煜然如赤環(huán),自地吐出,其中圓影瑩若水晶,老木槎枒,斜生暈里,下有茅舍,機杼之音。試徐行入,觀瀟灑佳勝,了非塵境,有機數(shù)張,皆經(jīng)以素絲,白晰女子四五輩,綰烏云丫,髻玉肌云,質(zhì)各衣輕綃銖衣,揎腕組織白錦,轉(zhuǎn)眸一顧,士人正色端容,抽筘不息,過而視之,錦衣重花交葉之內(nèi)有成字數(shù)行。第一行之首曰:李易稍空。次又有一人姓名復(fù)稍空,又有一人焉。如此以十數(shù),乃拱手問之曰:織此何為。一女毅然而對曰:
《登科記》也。到中秋時候,當知之。馀無語,士人遍觀舍中,窗壁玲瓏,風露凄切,自念此身真如腐鼠,而得造瑤林瓊圃,瞻近群玉,既情致澹泊,不相答禮,揖而辭退。諸女皆目送之,迨出虹暈,回頭注目,蕩無所睹,乃躡故道歸,時過二更,郭門已閉,遂宿于旅邸,恍疑午境為夢,而歷歷分明可記。是歲之春,高宗車駕南巡,駐蹕揚都,四方貢士云集,至八月始唱名放榜,第一人曰李易,其下甲之,次無一差。易于是悟首春所屆,蓋蟾宮云。
鴻書狀元孫賢與同邑徐紳,同領(lǐng)景泰庚午鄉(xiāng)薦會試。禮部宿彰德驛驛丞盛設(shè)待之。二人疑,怪驛。丞曰:昨夜夢神人建大旗驛門,其上有狀元字。今此設(shè),蓋待狀元,非是舉人也。二人竊喜,而其年皆不遇,過其驛不敢入,至甲戌會試,二人俱第。廷試畢,傳臚則孫果第,一人班中。一人謹曰:前定,前定。則陜西邢簡二科前,嘗夢中孫遇賢榜進士,及中正榜中無孫遇賢名字,以為不驗。至此而悟為孫賢也,自昔馬涼之說,的的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