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錄
順德府部匯考九
順德府風俗考
順德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百十七卷
順德府部匯考九
順德府風俗考
《府志》府總
《隋志》:人性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于遲重。沈括
《堯山縣廳壁記》:雖當安靜無事之日,知有戰(zhàn)??攻掠之備。
《宋史·地里志》:質厚少文,氣勇尚義。
《圖經》:土厚泉甘,人物產于其間者,多實少浮。
《舊郡志》:爭訟不撓官府,貧富相尚赒恤。
《南和舊志》:俗變椎魯,為禮義邦,號易治。又曰:君子好義,小人力田。
《唐山舊志》:急公后私,矜節(jié)尚義,燕趙慷慨之氣習猶存。
《邢臺縣志》:邢臺舊時風俗,大都如昔所載,邇來漸趨侈靡,無論縉紳家,即市井胥徒,亦美服飾盛宴,樂厚饋遺,競相誇耀,殆不可止。甚者,信巫尚鬼,喜崇異教。送終惟作浮屠,婚姻雖不論財,亦不講六禮冠,不知三加謂何。獨男勤于力作,女勤于絲枲,不至凍餒耳。
《沙河縣志》:人尚儉樸,士崇儒雅。市多逐末,農力糞田村疃,皆用牛車。婦人頗勤織紡,婚不給者,親朋助貨。喪遵家禮,雜以浮屠,祭則隨時豐約,冠則久廢不舉。鄉(xiāng)曲春祈秋報,賽享各廟,唱舞飲宴,終日乃罷,亦古人蠟祭遺意。
《一統(tǒng)志》云:沙河地沖民刁,邇者帖束官法,間有武俠,亦皆斂跡而俗始變焉。
《南和縣志》:南和在隆萬間,風俗淳厚,人心樸古,君子好義,小人力田,素稱禮義之區(qū),頗屬易治。
《平鄉(xiāng)縣志·序》云:俗尚然諾,喜氣節(jié),雖平原大陸之地氣使然。然而吞炭屠狗之遺風,依希見之。
《廣宗縣志》:廣宗民十七遷自山右,故有晉唐遺風。男力稼穡,女勤織纴。雖以瘠土貧困,而輸官租恐后,油然有親上之意焉。冠禮即士大夫少能行之,婚姻儀節(jié),亦略有六禮意,然委巷細民,多尚富勢,不甚論班行。避同姓等男女,年章別未嚴陰訟時。有喪祭,縉紳士遵文公家禮,民間初喪在城者,輒先赴城隍廟哭焚,鄉(xiāng)社各于其所在神宇,凡三日,曰報廟。已,親友招僧道,鼓樂于靈柩,前曰娛尸。比葬則笄流盛飾,持儀物,為孝婦收頭徵逐原野,有因而娶婦者。弘正間,衣飾宴會皆崇樸儉,后漸騖華,曳縞履絲,下逮氓隸,尤尚鬼信巫,享賽競侈。其諸歲時儀節(jié),大都與他邑不殊,不具論。
《鉅鹿縣舊志》:鉅鹿沙鹵,無引灌蕃息之利,其民又不能忍小忿,輒??且訟,詢之父老。弘治正德間,猶多素封,今殆赤貧矣。屢經兵燹,城陷者五,是以剝極則復昔,稱忮詐椎。掘今則急上而力農,昔稱彈弦跕躧,今則紡績而宵作,獨其相聚游戲,剽悍任俠之風,迪屢未靜耳。
《唐山縣志》:士崇樸雅,不事邊幅,民力耕織,不矜華侈,勤儉憂思,有陶唐之遺風。
《內丘縣志》:婚姻納聘,舊時以米麥豬羊,花紅布帛等物,猶不失荊布之意。自萬歷后,漸易以銀錢金玉,遂不復言粟矣。喪事,當初喪時,孝子蓬跣,及婦女諸幼,哭燎于城隍廟,鄉(xiāng)居者于土地廟,三日成服,親友來吊,每七日作佛事,服用布麻。至讀書家,亦多有遵文公家禮者。
《任縣志》:冠禮久不行矣。婚禮則始通媒妁,行聘定禮,次納采筵會女家,先過妝奩。既婚三日,婦廟見拜舅姑伯叔。喪禮,凡有喪,吊臨送旌,行家祭禮,散孝布,親戚送葬至墳,亦有與孝婦行收頭禮者。凡有吉兇之事,又有治樽殽,遍邀親友,斂取銀錢者,名曰打網。想亦末世始然,古人或不如是也。
歲時
元日 昧爽,拜天地祖宗,親友相慶賀,門設神荼郁壘像,剪彩羅,曰迎新歲。
五日 南和,舁土于衢送窮。
人日谷日 占陰晴。立春 南和:先一日,迎土牛于東郊,散春花春杖雜戲,設春盤,啖春菜。內丘縣:立春日,以白蘿
卜為菜,五辛為春盤,面為春餅,謂之啖春。任縣:迎春日,各行俱扮雜耍為戲,自是日后至二月三月,士女又競蹴鞦韆為戲。
元宵 邢臺、南和:元宵張燈結燈臺,放花爆,社會。鉅鹿:上元節(jié)燃燈設醮,是夜也,官弛禁,市民結綵棚聚飲,家設燈燭,放花爆,兒童擊鼓扮戲游街,婦女剪紙作燈毬懸于門,以??工拙。迎紫姑以卜吉兇,竟夜乃罷。次日,鄉(xiāng)民詣寺燒香施財,名走百病。任縣:元宵,城內張燈,施放煙火花爆,及劇錢扮戲,以為娛樂。十五、十六兩夜,婦女踏月夜游,名曰走百病。內丘同。下旬,農夫試牛,修田器,則東作之始也。二十五日,祭天倉,用雜糧為團供。鉅鹿:以灰為圓囤形,中置五谷壓之,名曰填倉。
二月二日 邢臺、南和:二月二日啖煎餅,禁蝎。鉅鹿:二月二日,蟄起,炙油煎餅餌以熏之,期避蟄毒。內丘同。
清明 祭墓掛紙錢,作鞦韆戲。鉅鹿:先一日,禁煙為寒食。士人郊游,女子靚妝踏鞦韆戲。南和:清明日,簪柳葉,展墓祀祖,作鞦韆戲。內丘:清明前一日,曰寒食。又前一日,曰一百五日,謂冬至至此一百五日也。三日皆可祭墓。婦女作鞦韆戲。任縣:清明日,行祭掃禮,焚楮錁于冢墓間。上巳日 邢臺:上巳行載除修禊事。任縣:每歲東關,以上巳日為大集,商賈畢聚,士女駢填,土人以為盛觀。南和同。
三月朔至望 內丘:官府祭神頭鵲王廟,后后土神女,相稱西頂娘娘,四方進香祀禱者,數百里。
四月一日 任縣:西關以四月一日為大集,其盛與東關三月上巳日同。
八日 邢臺:四月八日,簪槐芽浴佛。南和縣同。五月五日 邢臺:端陽節(jié),包角黍饋節(jié),懸艾虎,飲雄黃菖蒲酒。小兒臂纏五綵索,曰辟邪。鉅鹿:端陽貢新麥,佩赤靈符,避諸厲。南和、內丘、任縣俱同。
六月六日 邢臺:上墳薦新麥,曬衣。鉅鹿:掛紙錢祈谷。南和同。二十四日 內丘:燃香于二郎廟,廟在靳郎村。七月七日 邢臺:七夕,婦女穿針乞巧。南和、鉅鹿同。內丘:曝衣書,不知乞巧。
十五日中元 邢臺:中元節(jié),祭享祖先。鉅鹿:貢麻谷,祭墓如清明儀。內丘:祭墓持麻谷掛之隴上。
八月十五 邢臺:中秋節(jié),羅樽罍煮角豆,陳瓜果月餅玩月,親友饋節(jié)。鉅鹿:中秋賞月,剖瓜爐餅而祭,祭畢,對月飲玩,相遺以西瓜月餅之屬。南和、內丘、任縣俱同。
九月九日 邢臺:重陽,饋糕酒于嫁女,曰迎九。士人攜酒肴,或出游,或城高阜處聚酌,曰登高。內丘、南和同。鉅鹿:重九,登高賞菊,送花糕,蒸面和棗栗,為之婚姻之家,多者三四十圓。任縣:重九不登高。
十月一日 邢臺:十月朔,陳祭品焚紙衣于亡者,曰送寒衣。南和、鉅鹿、內丘俱同。
冬至 邢臺:長至日,士人相拜賀。鉅鹿:拜賀饋送如元旦,而不設燕。南和、內丘同。
十二月八日 邢臺:八日用米豆棗煮粥食,曰臘八粥。南和同。鉅鹿:八日,合粟稻菽麥雜果物,作粥薦寢廟。食畢,施其馀者。
祀灶日 邢臺:十二月二十三日,設糖果菽草送灶神。南和:亦于二十三日送灶,有不及舉者,待以次日。鉅鹿:二十四日,香燭祀灶,避婦女饗用糖餳,云灶君上天言人過,以此涂其口,掃除屋壁。
除夕 邢臺:除夕,饋節(jié)貼門神,更桃符春聯,種麻秸束炭立戶左右,曰將軍炭。燒爆竹,飲椒酒,謂之守歲。南和同。鉅鹿:除夕,百工商賈罷業(yè)事,在外者悉還家,預送賀。元旦,禮儀婚娶無所忌,家設門神桃符,彩幡春帖之屬,務令華麗。薄暮,爆竹烘紙爆,歡飲守歲。任縣:歲除,祀先祀神,大約與諸邑同。
順德府祠廟考
本府
風云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關街東,成化間,知府林恭改建南關外。萬歷十一年,知府王守誠重修。
社稷壇 舊在城北,成化五年,知府黎永明十徙西關外路南。
郡厲壇 城北關外。
八蠟祠 城北門內街西,萬歷十一年,知府王
守誠改建西關外。
土地祠 府治內,萬歷二年,知府顧綬創(chuàng)添春秋二祭。
城隍廟 府治西北,每年五月十七日會。旗纛神廟 在府城百戶所治內,每年霜降,守禦官致祭。
三賢祠 府治東,相傳即板橋故處,舊為豫讓祠。成化十七年,通判張哻重修,合祀魏徵、宋璟,故更今名。每年春秋二祭。
劉太保廟 府治東,每年十月十日祭。萬歷二年,知府顧綬革,十一年知府王守誠,仍添春秋二祭。
雷公廟 雷公山下,每年六月六日祭。萬歷十一年,知府王守誠重修。
馬神廟 西門街北。按
《邢臺志》,廟在太仆寺西,祭日,與社稷同。崇禎癸未,燬于火。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張重齡重修。
鴛水廟 郡城東南。
東岳廟 郡城東南。
三官廟 東甕城內。
火神廟 南甕城內。
岳武穆王廟
增福神廟 俱西甕城內。
二郎廟 北甕城內。
真武廟 郡城北關。
鵲王廟 城內西北隅,元大定間建。
五龍圣母廟 城南關外。
廣源廟 城西北達活泉后,元賜額。萬歷庚寅,知府張延庭、知縣朱誥重修。
黑龍廟 城郭東南。
張果老廟 仙翁山上,唐開元間建。
赫山九龍行宮 城南關外,知府張延庭建。漢壽亭侯祠 清風樓內。相傳,元末,田豐攻順德,見侯立于城,遂解去??と肆R祀之,四關各一。
趙襄子祠 郡治西。萬歷己丑,知府張延庭、知縣朱誥創(chuàng)建。
河伯祠 城北橋頭。
雙烈祠 城南關外。按
《邢臺縣志》,祭用仲秋。正德間,知府劉溥創(chuàng)建,祀烈女王玉梅、張端莊。遺愛祠 郡治前西。按
《邢臺縣志》,遺愛祠四:一何令遺愛祠,在城東關;一耿令遺愛祠,在城南百泉閘旁;一朱令遺愛祠,一王令遺愛祠,俱未載何方。
白川劉公生祠 城南門內。
〈以上《府志》〉縣城隍廟 舊無,明萬歷丙午年,知縣楊到任三月,無病而卒。一時,郡人黎明見楊知縣坐輿旌旗,鼓吹儀衛(wèi)。傳縣無城隍神,奉帝敕任邢臺城隍之神。百姓牒院道府建廟祀之,縣始有城隍廟,在縣西北隅,歲二月十五日有祭。萬歷三十六年,知縣王以悟創(chuàng)建。四十年,知縣吳光龍重修?;是屙樦问辏h張重齡,康熙三年知縣蔣昶俱重修。
三文貞公祠 府治東,舊名文正公祠,每年十月初十日祭。萬歷間,知府王守誠,移魏徵、宋璟二文貞公合祀于此,故改題云。崇禎癸未燬于火?;是蹇滴趿?,知府史樹駿、知縣高顯重修。
豫讓祠 縣文廟后,對北門大街。明季燬于火,今議重建。
〈以上見《縣志》〉碧霞元君祠 在栲栳紅山,歲三月,香火之盛如太山。
〈見《山川志》〉寺觀附
開元寺 郡治東北隅,唐開元間建。元世祖兩幸于此,賜額大開元寺。有石佛,長三丈馀。按
《邢臺縣志》:元世祖幸此時,建大圣塔,有萬安師者,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飽萬人。后有詔大圣塔賜名圓照。
天寧寺 郡治西北隅,唐始建為華池蘭若。宋政和間,賜額天寧萬壽禪寺。元至元五年,虛照禪師重修。劉太保祝發(fā)于此。都綱慶湛慶讓增建前殿,內有趙子昂、虛照禪師塔碑記。
凈土寺 天寧寺東北隅,元至正元年建。觀音寺 郡城南關外,洪武間重修。
興福寺 縣北太平村。
靜峪寺 縣西六十里,俱唐開元時建。
靈巖寺 縣西百里,晉天福間建。
凌霄寺 縣西北八十里,宋元豐間建。
玉山寺 縣東十五里,宋崇寧間建。
萬壽寺 縣東北孝子村,泰和間建。
洪羅寺 縣西一百五十里。
古定光佛寺 縣西六十里。
福延寺 縣西一百三十里,俱宋元祐間建。玉泉寺 縣西北四十里。按
《邢臺志》,寺在馬鞍山下,俗名黃寺。
資福寺 縣西北蘇村。
圣覺寺 縣西一百里,俱金大定間建。
高綦寺 縣西四十里。
龍華寺 縣西五十里。
石蘭寺 縣西七十里,俱元至正間建。
普照寺 縣東北二十五里。
板鋪寺 縣北一百七十里,俱元天祐間建。洪福寺 縣西北八方村,元元統(tǒng)間建。
溫泉寺 縣西一百三十里,洪武間建。
通真觀 縣治西南,元至正間建。
元真觀 縣西南先賢村,元至正間建。
元慶觀 縣西角峪村。
〈以上《府志》〉龍泉寺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
禪林寺 縣西一百五十里,古剎基址甚闊,見碑記。
普濟庵 縣南五里鋪北,萬歷間建。
凈圣庵 府學后,順治乙未年建。
太子觀 城西三十五里,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射獵于此,掘井得水,后人肖像祀之。其址東有龍臥洞,西有虎尾山。
〈以上《縣志》〉沙河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城南。
社稷壇 縣城西北。
邑厲壇 城東北。
八蠟祠 縣治西。
馬神廟 縣治西。
城隍廟 縣治西。
九龍神王廟 縣西赫山下,有潭,相傳龍潛于此,禱雨輒應。每年五月朔,府官致祭。
冶神廟 縣西南磬口山鐵冶處。
〈以上《府志》〉關帝廟 北關外。
宋丞相祠 縣北留客村西北,祀宋文貞公璟。歲久傾壞。正德十一年,知縣方豪覓遺冢吊祭,尋殘碑,封冢丘,筑圩墻,建正廳,塑公像。又于廳之左建梅花亭,右建長松亭,列廂房,建后廳牌樓,大門續(xù)顏魯公所書斷碑?;是蹇滴跏吣?,知縣徐人龍重修。十九年,巡道宋又為整葺焉。
旗纛神 無廟,每年驚蟄霜降,致祭于演武場。
〈以上《縣志》〉寺觀附
汎愛寺 縣治西北,唐時建。按
《沙河縣志》,大雄殿西柏樹上,曾有鳳凰來巢。
漆泉寺 縣西,唐貞元間建。
溫泉寺 縣西,下有溫泉,故名。按
《沙河縣志》,縣西七十里,太平興國年建。
安慶寺 縣西北。
僧儀寺 縣東,俱元元統(tǒng)間建。
洪福寺 縣東南,宋熙寧間建。
廣教寺 縣南,宋太平興國間建。
峰巒寺 縣西南,宋元祐間建。
延慶寺 丈八村。按
《沙河縣志》:縣西南二十里丈八村,唐天寶年建。
圓通寺 白磋村,元至正年建。
功德寺 拳村。按
《沙河縣志》:縣西六十里權村。禪化寺 東北留村,元至元年建。
中陽寺 南陽村縣西八里,洪武年建。
建福寺 按
《沙河縣志》:縣南三十里南王村,唐天寶年建。
〈以上《府志》〉普陀寺 縣東北十二里北俎村,元至正年建。谷泉寺 縣西五十里,元延祐年建。
長慶寺 縣西四十里綦陽村。
重陽寺 縣東八里留村,明正統(tǒng)間建。今無。東陽寺 縣東十六里杜村。
石佛寺 縣南二十里贊善村,元至正年建。迎恩寺 縣西三十里新城村,明弘治年建。無梁寺 縣東三里趙莊村。
黃巖寺 縣西八十里。
〈以上俱《縣志》〉南和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城南。
社稷壇 城西北。
邑厲壇 縣正北。
八蠟祠 南關迤東。按
《南和縣志》:順治五年,知縣施鳳翼建。
馬神廟 西門里街北。按
《南和志》:在察院西,知縣劉璋重創(chuàng)。萬歷間,知縣翟濟遠、陳大益重修。
宋文貞公祠 儒學西文池北。弘治十五年,知縣朱銳建,以公十八代孫伍主祠事。正德十一年,知縣李希夔奏請春祭一壇,后公孫徽府長史佳奏增秋祭一壇。
城隍廟 縣治東南。
〈以上俱《府志》〉圣母五龍廟 縣東二十里。
仙井廟 縣北古臺上,深不可測,廟不詳其所始。按
《蔡氏補正》云:澧水東過南和城北,有井,水與地平,俗呼為仙井,旱禱輒應。
關帝廟 在縣治東,永樂十五年,鄉(xiāng)民高成建。成化十三年,知縣陶永淳重修。正德六年,耆老刁珍等,因流賊攻城,有靈應,鐫碑以紀其事?;是屙樦问吣?,知縣劉培引重修。
藥王廟 在城隍廟西。永樂二年,鄉(xiāng)老鞏孝先建。崇禎二年重修。
文昌祠 在文廟東。明萬歷八年,邑人朱正色創(chuàng)建。
玉皇廟 在文昌祠后。明萬歷年間,道官楊赴霄建。四十二年,知縣薛思霽修?;是蹇滴趿?,知縣章兆蕙重修。
三官廟 在縣治西南,邑人刁濟等建。
澧水神祠 在縣治西大街北。弘治十三年,知縣朱銳因澧水有利于民建。
三義廟 在西大街北,久廢。明弘治十六年修?;是屙樦瘟辍⒖滴跷迥?,俱重修。
福神廟 在澧水神祠后。明崇禎七年,通判楊顯宗創(chuàng)建?;是蹇滴跷迥曛匦?。
三圣廟 在右文街北。隆慶庚午,邑人田景哲等建。
土地廟 在城東門外,金朝創(chuàng)建。元至元間修。明萬歷中重修。
東岳廟 在東關外,明天啟四年修。皇清順治十二年、康熙三年俱重修。
東三官廟 在東關街北。明萬歷四十六年建?;是蹇滴跛哪曛匦蕖?br>南關帝廟 在大南門外,萬歷三十二年建?;鹕駨R 在小南門外城西南隅。明萬歷壬子,生員曹附鳳建?;是屙樦问?,知縣周纘祖因修城,移立筆架山北。
東關帝廟 在筆架山東,舉人柴登云建。碧霞元君廟 在西關外,邑人張養(yǎng)仕創(chuàng)建。崇禎七年重修。一在城東二十里蘇家橋北。西關帝廟 在西關外,萬歷二十年重修。西真武廟 在西關外,崇禎十二年建。皇清康熙五年重修。
北真武廟 在北門外。明弘治四年,知縣門寧創(chuàng)建?;是屙樦问曛匦蕖?br>北關帝廟 在北門外。明萬歷壬寅年,鞏昌府通判黃河濤建?;是蹇滴踉曛匦?。
東岳廟 在城北四里東韓村,有隋開皇時碑。古白廟 在薛家屯東。
孫公遺愛祠 在察院西,明嘉靖十三年建。因流賊圍城,公守禦有功,春秋歲時致祭?;是蹇滴跷迥辏h章兆蕙重修。
宜興盧公祠 一在河頭郭大道北,一在豐化莊村東。公諱象升,字九臺,宜興人,大名道兵備。因流寇西山作亂,公親冒矢石,大有捍禦功。崇禎乙亥年,土人作生祠以祀之。
四川趙公祠 在西關外。公諱維岳,字次山,四川劍州人。溫陵陳公祠 在西關外梅花亭南,今為廢地。河南張公祠 在西關外道北。公諱樂舜,號見衡,河南郟縣人。萬歷四十八年建。
嘉祥高公祠 一在預備倉舊草場處。公諱斗光,山東進士,嘉祥人。天啟四年建。一在豆村。因開水利,人食其德。崇禎六年,復建特祠。
〈以上《縣志》〉寺觀附
清佛寺 縣東,宋大觀間建。
圓通寺 縣治東,元延祐中建。
普潤寺 城東,北魏永熙間建。
慧炬寺 縣北,北魏延昌間建。
圣壽寺 縣北,宋太平興國間建。按
《南和縣志》:寺在城北二十五里郗村。金大定年建,有石佛像。明成化間重修。
清泉寺 縣東。
福興寺 縣東,俱金大定間建。
廣勝寺 縣北。
金剛寺 縣東北,俱元至正間建。
白佛寺 縣西張相村,元至順間建。
觀音寺 縣西,明天順間建。
〈以上俱《府志》〉圓通寺 在城東三十里郭寨村。
鐵佛寺 在城西五里孔村,寺有舊鐵佛。成化十七年重修。
東觀音寺 在城東南二十里張村,寺供古鐵佛像。宣德時重修,有古碑古井存焉。
石佛寺 在城東二十里焦村,其地周圍深闊如湖池,中有臺高丈馀,方一畝許,遇水泓獨,臺殿聳峙,波映珫璃可愛。明成化、正德間重修。鎮(zhèn)洺觀音寺 在城東三十里通濟橋東,因有古石佛,明成化年重修,為洺水之鎮(zhèn)。
東白佛寺 在城東北二十里白佛店。元至正年間建。明正統(tǒng)十一年重修。內有白石佛,因名。水月寺 在城東四十里史趙村,系古剎,舊廢。明正德五年、成化二年、弘治二年俱重修。觀音堂 在城東南二十里東三趙村。成化二年、正德十年俱重修。
觀音堂 在南關外。明弘治十七年,知縣陳世良創(chuàng)建?;是屙樦挝迥昃阒匦蕖?br>觀音堂 在西關外。明萬歷癸未年,邑人刁還質建?;是蹇滴趿曛匦?。
白衣堂 在北門外西河邊。明萬歷四十一年建?;是蹇滴跷迥曛匦蕖?br>白衣庵 在西門外迤北大路旁?;是屙樦瘟杲?,十五年重修。
斯受堂 在城西八里河頭郭村?;是屙樦问四杲?。
〈以上《縣志》〉平鄉(xiāng)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城南。按
《平鄉(xiāng)縣志》:計地六畝八分三釐三毫,東西長四十步,南北長四十一步,洪武六年建。
社稷壇 北門外。按
《平鄉(xiāng)縣志》:計地六畝七分二釐三毫,東西長四十八步三小尺,南北長三十三步一小尺,洪武六年建。
邑厲壇 縣城北。按
《平鄉(xiāng)縣志》:計地三畝九分一釐五毫,東西長三十二步二小尺,南北長二十九步,洪武六年建。
八蠟廟 縣治內東。
馬神廟 縣治內東。
城隍廟 縣治東北。按
《平鄉(xiāng)縣志》:洪武六年,知縣王藻建。
三皇廟 縣東北隅。按
《平鄉(xiāng)縣志》:三皇廟,今福勝寺其地也。元至元十年,奉詔建。
〈以上《府志》〉宗圣祠 在城西新塞村,萬歷六年建。
鄉(xiāng)厲壇正所 善政社壇,坐落城西北,南北長八步,東西闊九步,共地三分。崇教社壇,坐落周天村西,長十六步,闊十五步,共地一畝。太平社壇,坐落三河鎮(zhèn)北,長十七步,闊十六步,共地一畝一分三釐三毫。永寧社壇,坐落豆二莊南,長十六步,闊十五步,共地一畝。賈村社壇,坐落劉家莊北,長二十二步,闊二十五步,共地二畝二分九釐。
三皇廟 在縣北舊趙村,元時建。
真武廟 縣北門外。
龍王廟 縣東門外。
火神廟 縣南門外。
增福廟 南門里大街。
娘娘廟 城內西北隅。
玉皇閣 城外西北隅。
〈以上《縣志》〉寺觀附
清涼寺 縣北。
常樂寺 縣東,俱宋天圣間建。
普照寺 縣東,金大定間建。
白佛寺 縣北,元至正間建。
福勝寺 縣治后。按
《平鄉(xiāng)縣志》:福勝寺,在縣治東北隅,正德九年建。
興教寺 縣東,洪武間建。
封爵觀
《宋郡志》云:項羽救趙,敗秦師還,于此行封爵賞,故名。
〈以上《府志》〉西福勝寺 在縣西柴村,北齊時建。
觀音堂 縣南東門外。
〈以上《縣志》〉廣宗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南關外。
社稷壇 縣北關外。
邑厲壇 縣北關外。
八蠟祠 縣治正北。按
《廣宗縣志》,萬歷年建。
馬神廟 縣治西南。按
《廣宗縣志》,天啟七年建。城隍廟 縣治正東。按
《廣宗縣志》,嘉靖間建。萬歷間重修。
湯王廟 坐塘疃村,正德年建。
崔莊敏公祠 儒學右。正德元年,郡守郭纴暨知縣陳明建。
〈以上《府志》〉三義廟 在城內東南。
關王廟 在城內西南。
增福神廟 在城內西北。
龍王廟 在城內東北。
三官廟 在城西。
元帝廟 在城北。
何侯遺愛祠 在北關。
賈侯遺愛祠 在西門內。
〈以上《縣志》〉寺觀附
普應寺 縣治東北,金大定間建。
建福寺 葛村。
建寶寺 件只村。
崇興寺 董村。
三明寺 七斗店。
鐘樓寺 縣南,元至正年建。
〈以上《府志》〉泰岳宮 城內增福廟稍北。
觀音堂 城南。
青龍寺 城南,唐貞觀二年建。
石佛寺 城西,明嘉靖年建。
文殊寺 城西北,元至正年建。
南昌寺 城北,元至正年建。
永安寺 城東北,明嘉靖年建。
大同觀 在大柏社前,元大德六年修。
〈以上《縣志》〉鉅鹿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南關外。
社稷壇 北關迤西。
邑厲壇 北門迤東。
八蠟廟 東關。
馬神廟 舊在縣西,知縣孔學易改建縣治內。城隍廟 縣治東。
三官廟 縣北八里,洪武間建。
銅馬廟 縣北七里,祀漢光武。初帝擊銅馬于館陶,大破之,關西號銅馬帝,故名。
魏文貞公祠 縣東,金大定間建。明天順間,知縣張紀遷于學內。
〈以上《府志》〉東岳廟 在文廟后。
元帝廟 在北城樓。
三官廟 在西關,隆慶四年易像以石。
七圣廟 南門外。
關王廟二 一在北關,一在城內西小街。玉皇廟 在城北夏疃村。
三官廟又十座 一屯頭村,一上疃,一新寨,一何家寨,一舊城村,一韓家寨,一夏疃,一新集,一白家寨,一張王疃。
真武廟又四座 一官亭集,一韓家集,一上疃村,一南原莊。
東岳廟 賈莊集。
圣母廟八座 一屯頭村,一上疃村,一廈頭村,一南原莊,一蘇家營,一張王疃,一新寨村,一舊城村。
藥王廟 閻疃村。
龍王廟二座 一賈莊集,一夏疃村。
銅馬祠 在城北銅馬鎮(zhèn),祀漢將馬武。
靈官廟 屯頭村。
二郎廟 廈頭村。
關王廟又二座 一王六村,一舊城村。
勇義祠 在孟家莊。
〈以上《縣志》〉寺觀附
三明禪寺 縣治南,唐天寶間建。宋宣和二年重修,有李桓記,見藝文。
壽圣寺 按
《鉅鹿縣志》:在縣治西北石河店村。福勝寺 縣東,俱金大定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團城集。
鎮(zhèn)午寺 縣北。
觀音寺 官亭集,俱洪武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縣治東北苫草村。
洪圣寺 營兒村。按
《鉅鹿縣志》:在縣西莊頭村。石佛寺 神仙村。按
《鉅鹿縣志》:在縣治東南廈頭村。
白佛寺 縣西北,俱正統(tǒng)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何家寨集。
龍興寺 縣東,景泰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新集。崇善寺 縣北,天順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官亭集。
通仙觀 宋崇慶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東岳廟。
彌陀寺 縣北。按
《鉅鹿縣志》:在縣東北花窩村。興福寺 縣治東北。按
《鉅鹿縣志》:在大留莊村。隆鉅寺 縣西,俱元至正間建。按
《鉅鹿縣志》:在蛤蜅口村。
〈以上《府志》〉凈土寺 在縣治北蠟蛄灣村。
金閣寺 在縣治東南迪村。
慶恩寺 在縣治北河道村。
安寧寺 在縣治東北孟村。
崇福寺 在縣治西北呂家寨。
興北寺 在縣治西北韓家寨。
圓照寺 在縣治西北王義寨。
西觀音寺 在縣治西南南原莊集。
理元觀 在城隍廟。
觀音堂 在文廟后。
尼姑庵 在東小街。
白衣殿 在南關。
〈以上《縣志》〉唐山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城東南。
社稷壇 縣城西北。
邑厲壇 縣城北。
八蠟廟 縣治東南。
馬神廟 縣治東南。
城隍廟 縣治西。
光武廟 縣北二十里。
帝堯祠 縣北山上。按
《唐山縣志》:廟在堯山,嘉靖中,知縣楊大韶遷于宣??山。邑人徐養(yǎng)元以祀非其地,于順治三年復建于堯山。知縣鄭宗周置祀田三十畝,以供焚修掃除之役,寺僧領種。
〈以上《府志》〉關王廟二座 一在城東南,一在文昌祠東,舊在衙內,知縣孫瓚移建。
衙神廟 在縣治前。
三官廟 在東角門外。
元帝廟 在城北關外。
龍王廟 在南關南門外。
三教堂 在南關西門內,善人許蛟建。
昭惠靈顯真君廟 在宣霧山嶺,今廢。
泰山行宮 在縣東角門外。
遺愛祠三 一在北甕城內,祀知縣楊應丁。一在元帝廟東,祀知縣冀國。一在邑厲壇東,祀知縣鄭宗周。今俱廢。
〈以上《縣志》〉寺觀附
廣教寺 縣治西,元至正間建。
遵善寺 縣東南,后周時建。
永勝寺 縣西南,唐開元時建。
白佛寺 縣南,齊天統(tǒng)初建。
石佛寺 縣南古剎。
興龍寺 縣西南,唐景龍間建。
崇善寺 縣東南,元延祐間建。
福勝寺 縣南,金大定間建。
觀音寺 縣西。
隆興寺 縣西。
彌陀寺 縣西,俱元至正間建。
樂善寺 縣東,元至順間建。
朝元觀 縣北堯山上。按
《唐山志》:金明昌間建。
〈以上《府志》〉宗圣寺 在梁村。
千佛堂 在宣??山。準提庵 在宣??山前。同聲堂 在千佛堂下鑿石而成,硁然有聲,山鳴谷應。萬歷中,鄭宗周題。
響堂 在千佛堂東,有響即應,壁刻佛經佛像,多唐宋題詠。
〈以上《縣志》〉內丘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城東南。
社稷壇 縣城西北。
邑厲壇 縣北門外。
八蠟廟 東門外。
馬神廟 城隍廟西。
城隍廟 縣治東北。
鵲山神應王廟 縣西六十里蓬鵲山下,每年三月十五日,府官致祭。金明昌元年,知縣趙寔重修,以后相繼修。
懿濟圣母顯澤大王廟 縣北十五里。按
《內丘縣志》云:廟有三:一在桃花港,一在西丘娘子岡,一在新莊娘娘凹。
郭巨廟 縣北十二里。
〈以上《府志》〉牛王廟 在北關東北隅,順治間重修。
忠孝祠 在南關外,嘉靖間,知縣鄭伯興建。都尉祠 在馮唐村,即祀馮唐也。塑像奇古,民誤稱為黑龍王。
程子華廟 在西門外。崇禎庚午,知縣雷鳴時建。后因焚毀,知縣高翔漢改建于文廟西北社學。
關王廟三 一在小街口西向,相傳是舊城東關盡處。一在南關,元至正間建。一在西關,嘉靖間,通判劉誨建。
鵲王廟三 一在鵲山下,即
《府志》謂神應王廟,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宋仁宗璽封神應王。一在城東北隅,一在黃釜村。
趙真君廟 相傳嘉州守斬蛟趙煜也。按
《定襄縣志》:嘉州斬蛟,為昭惠靈顯王,其封號與此異,而此亦云煜者,豈煜另有真君之封號與。且其創(chuàng)廟之年,亦無可考。
五龍圣母廟二 一在太子巖,一在圣佛巖,俱有靈泉。
古圣域正殿 在北關外,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九圣君。
古圣域后殿 在正殿后,祀稷契風牧周召夷齊諸圣臣,俱萬歷間,知縣王洪灝建。今移元帝像于正殿,而后殿廢矣。
玉皇廟二 一在東關外,隆慶間建。一在鵲山扁鵲廟后,嘉靖間,知府劉應節(jié)建。
東岳廟三 一在麻莊,一在青山村,一在東門外。
王公祠 在城南五里鋪,祀邑令王洪灝。二公祠 在治東,祀邑令徐維藩、雷鳴。時二公俱蜀人,康熙元年三月初十日,邑令汪宗洙卒于官,邑人哀思之,亦合祀于此。
〈以上《縣志》〉寺觀附
經閣寺 縣治南,宋元祐間建。
玉泉寺 縣東,唐開元間建。
千佛寺 縣北。
龍泉寺 縣東,俱唐天寶間建。
興化寺 縣西,宋祥符間建。
梵云寺 縣西。按
《內丘縣志》:在且停山。元至大間建。
崇勝寺 縣西北。按
《內丘縣志》:在篗山。宋太平興國年建。后廢。順治間重修。
洪濟寺 縣東北,太平興國間建。
崇教寺 縣北,慶歷間建。
洪福寺 縣東。
〈以上《府志》〉慈仁寺 在金堤店,漢孝子郭巨獲金,以其半養(yǎng)母,以其半建此寺。
寶泉寺 在河渠,唐永昌年建。
興福寺 在壘東,唐開元年建。
圣壽寺 在張沱,不詳始建。嘉靖間重修。天寧寺 在常豐,唐開元間建。
真原寺 在尹村,唐開元中建。
義重寺 在北陽店,唐天寶年建。萬歷間重修。崇福寺 在辛汪村,唐貞元年建始名院。水業(yè)寺 在和莊,不詳始建,規(guī)模湫隘,山川清幽。
羅漢寺 在梁原店,宋太平興國年建。
元施寺 在靳郎,宋景德年建。
崇興寺 在大原,宋治平年建。
建福寺 在夏侯,宋元豐年建。
普利寺 在詣仁,宋元祐間建。
清涼寺 在東龐村,元至治年建?;是屙樦伍g增建毗盧閣。
觀音寺 在官莊店,元至正年建。
妙音寺 在神頭村,唐寶應年建。
龍寶寺 在獐磨村,金大安年建。
三教寺 在大馮,元時建。
大覺禪寺 在馮唐村,元時建。
龍興寺 在龍騰山頂。
延慶寺 在東四里鋪,初為庵,嘉靖間為寺。石河庵 在縣西二十里石河之畔,倚阜臨流,果木繁蔭,昔人即阜壁鑿洞,深一里許。
柳林庵 在柳林村。
汲泉庵 在馬峰岡。
仁濟庵 在城南一里許,大路西旁。崇禎間建。竹如庵 在城南五里鋪。萬歷間,喬蘭為僧滿堂建供僧施茶地五十畝,喬號竹亭,滿堂名如晦,故名?;是屙樦伍g重修。
萬壽庵 在史村,明萬歷間建。
圓津庵 在四陽橋,耿三省供僧慶該施茶地三百六十畝。本府太守金之俊題曰圓津庵。該孫通仕,次第恢擴,為一方勝概。
千佛閣 在鵲山頂。皇清康熙年建。
長春觀 在永安,元至正年建,今廢。
三清行宮 在南關外,成化年建。崇禎間,知縣張文炳重修。
碧霞元君行宮 在南門外。
北黃梁 在中丘驛西,內塑鐘離、呂祖二像?;是屙樦伍g建。
〈以上《縣志》〉任縣
風云雷雨山川壇 縣東南隅。
社稷壇 縣西北隅。
邑厲壇 城北門外。
八蠟廟 南門甕城內。
馬神廟 太仆寺左。
城隍廟 東門里。
玉皇廟 縣南城外。
廣祐王廟 縣治后。按
《任縣志》:廟之創(chuàng)建無考,記謂王姓崔名子玉,東漢時人。除長子之狐,戳光山之虎。靖康之變,康王乘神馬南行,云即王之馬也。詔天下廟祀之。至元間,追封為靈惠齊圣廣祐王。至大元年重建。
〈以上《府志》〉文昌閣 在文廟東南隅,萬歷間建。
關帝廟四座 一在縣治后,一在西關外,一在城東南,一在北關外。明正德七年,流寇攻城,見神立城上,遂解圍。故多建廟祀之。在西關者,成化十三年重建。弘治十六年、正德四年俱重修。在北關外者,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九龍神王廟 在橋頭鋪南。相傳神龍經此,禱雨多應。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文昌廟 在縣治,嘉靖間創(chuàng)建。崇禎三年重修。甄家莊娘娘廟 創(chuàng)建無考,明萬歷三十六年重修。
石婆婆廟 在西關韓姓家。相傳光武走南陽時,有老嫗進餅于此,既視之,乃石也。
圣母行宮 在東關外,創(chuàng)建無考。明萬歷四十一年,知縣商引祥、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杜天成、十八年知縣吳懷忠俱重修。
清源廟 在縣治西北隅。
火神廟 在城東南隅,創(chuàng)建無考。順治十二年,僧悟明募置房五間、地一畝八分有奇,以供香火。
三元廟 在東關外。弘治十八年建。康熙元年增修。
圣母廟 在西關外,創(chuàng)建無考。萬歷間重修。三教廟 在嶺南村,創(chuàng)建無考。萬歷間已有之,順治八年重修。
東岳廟 在駱莊。
鵲王廟 在大宋村,始建未詳,有石碣載中統(tǒng)間重修。明宣德間重建。正德二年重修。
龍母廟 在楊固村,創(chuàng)建無考。天啟六年重修。龍王廟 在章臺村,明崇禎元年建。
崔府君廟 在縣北數里,創(chuàng)建無考。明永樂間已有之。嘉靖十四年重修。
元帝廟 在北門外,創(chuàng)建無考。順治初,知縣高顯光重修。
張村三官廟 創(chuàng)建無考。嘉靖間重建。萬歷三十年重修。崇禎十年、皇清康熙九年俱重修。
河頭東岳廟 創(chuàng)建無考。明弘治十三年重修。隆慶二年、萬歷二年又重葺之。
老君堂 在官莊,明嘉靖年間建。
圣水井庵 按井欄鐫,云大德六年,則元時已有之。水從平地涌出,東流成河,約五里許,與馬河合流入于漳河,大旱不枯。土人肖泰山元君主其祀,歲旱有禱輒應。明弘治五年重修。皇清康熙八年,又重葺之。
〈以上《縣志》〉寺觀附
崇勝寺 縣治東,洪武間建。
清涼寺 縣東。
靈光寺 縣西。
圓勝寺 縣東,俱金大定間建。
廣化寺 縣東。
八寶寺 縣北。
壽圣寺 縣東。
洪教寺 縣北。俱元至正間建。
〈以上《府志》〉白佛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周村,有白石佛像,因名。莫知建所自始。明洪武初已有之。弘治十五年、嘉靖四年俱重修。
新市觀音堂 在縣城北四十里。宋熙寧三年建,明隆慶三年重修。皇清順治七年重修。十三年、康熙八年,俱重修。
西明寺 在縣西北十里顏解村,唐高宗時建。金大定二十六年重修。明成化間、嘉靖十七年俱重修。
神佛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欒村,金大定初敕建。承安三年重修。明成化十五年、嘉靖二年、萬歷三年、崇禎十五年俱重修。
古庵寺 在庵上村,明永樂間建。
〈以上《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