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八十八卷目錄
河間府部匯考六
河間府風(fēng)俗考
河間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八十八卷
河間府部匯考六
河間府風(fēng)俗考
《府志》史志紀載
《爾雅》:河間之民,其氣清,厥性相近。
《隋志》:民惟敦樸,務(wù)在農(nóng)桑。
杜牧之戰(zhàn)論:俗儉,風(fēng)渾,材毅,剛強。
唐韓愈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宋志》:人性質(zhì)厚,少文,多專經(jīng)術(shù),大率氣勇,尚義,號為強忮,土平而近邊習(xí)于戰(zhàn)??。元李繼本送董景寧序:河間古稱禮樂之國,在三輔之內(nèi),文物衣冠之盛,比于鄒魯。
本府碑記:民多豪黠,號稱難治。
《舊郡志》:衣冠不乏風(fēng)俗熙熙,農(nóng)桑為先務(wù),詩書為要領(lǐng)。
《景州學(xué)記》:文武忠孝,代不乏人。密邇齊魯,淵源洙泗。
《寰宇記》:風(fēng)俗鷙悍,高尚氣力。
《滄州趙叔紀十詠》:廉恥成風(fēng),志士鼓義。
《元獻州志》:寡求,不爭,有古人風(fēng)。
《獻州高揆傳》:慕義,向風(fēng),思為善俗。
《阜城志》:士林雅重廉介,婦女克盡孝誠。
《肅寧志》:地僻,民淳,簡樸,易理士類镕鑄,圣化濯磨特出。
《任丘舊志》:山川靈氣,故家馀韻,號稱多才,科甲比肩,累朝以來,名紳迭起。
《任丘新志》:敦道義,尚廉恥、忠孝名節(jié)、詩禮傳家,君子所長,騖紛華競誇誕,富貴驕人憑藉傲物,細民所短。
《交河縣志》:民淳,訟簡,不相凌暴。
《交河學(xué)記》:人才之出,重推交河。
《元清州志》:其民質(zhì)樸,不事浮華,男勤稼穡,女務(wù)蠶桑。
《興濟舊志》:民性敦厚,俗信鬼神。
《靜海志》:務(wù)農(nóng)桑,尚祈禱,家少馀積,士敬長上。
《寧津舊志》:沃野,平疇,風(fēng)俗淳厚。
《吳橋志》:尚祈禱,信鬼神,聘不計財,娶必親迎。
《東光志》:地雖不廣,民事勤耕,戶雖不多,士知向?qū)W。
《故城志》:地平,衍有斥鹵,民樂農(nóng)耕,俗恥??訟。
《南皮志》:軍民雜處,悍鷙難馭。成弘間,士風(fēng)恬退,子弟謙恭。
《鹽山縣新舊志》:士尚名節(jié),俗重信義,侈文,信鬼,椎販時有。
《慶云志》:不事詩書,農(nóng)桑為業(yè),邇來雅尚儒術(shù),視昔有加。
禮俗。
有禮見之俗。如歲首、冬至,辭見、賀謝之類,是也。卑幼謁尊長,盛服四拜,敵者常服再拜。尊者受而不報,長者具榜,子報之?dāng)常瑒t相稱焉。
有燕見之俗。如候問起居,質(zhì)疑白事及赴請召,是也。常服相見而不拜,至則通名,主人出迎,退則望送焉。
有旅見之俗。如幼者拜尊長,則跪而扶之。少者則跪扶而荅,其半堅請納拜,則尊者立受,而長者跪扶焉。
有涂遇之俗。如遇尊長,則揖而俟。其行遇乘者,則趨而避之?;蚪猿擞谧痖L,避之。敵己則否己乘而遇徒者便則避否則下而揖之。尊長雖避己,亦趨而揖之。
有請召之俗。尊長則躬詣投書,敵者與少者惟折簡召謝而已。
有燕集之俗。不相妨者以齒為序,以左為讓,以專召為上客。
有迎送之俗。尊者遠行,咸送迎之。少者以下俟,其歸往省焉。
有慶吊之俗。嘉禮則有贈儀以慶之,兇禮則有賻儀以吊之。遠者,遣使以存焉。近時士人宴集,亦少聲伎不至,有先民風(fēng)。
永樂初,詔書內(nèi)一款云:北直隸山東、河南等處,地方廣闊,許民間盡力開墾,永不起科,河間為甸服之地。漢書:正北曰并州宜五谷,業(yè)農(nóng)者,隨
原隰高下布種之。凡東吳之粳稻,楚蜀之糯谷,河間交河、滄州東光、故城吳橋、獻縣任丘之近河者,或播植焉。其耘耔之勞,視江南十之一二耳。近,惟直沽有水稻,馀則未見也。
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wèi)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nóng)器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販鹽者,至自滄州、天津。販木植者,至自真定。其諸販磁器、漆器之類,至自饒州、徽州,至于居貨之賈,河北郡縣俱謂之鋪戶。貨物既通府、州、縣間,亦有征之者。其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日中為市人,皆依期為集。在州、縣者,一月期日五六集;在鄉(xiāng)、鎮(zhèn)者,一月期日二三集。府城日一集。江南謂之上市;河北謂之趕集。名雖不同,其義一也。
河間鄉(xiāng)俗:患病者多用庸醫(yī)、巫覡之徒,萬一時疫陡興,或煩熱喜涼,或鼻塞氣重,家人愚昧罔知,輒延此輩于家,任其扭、捏或以冰水投其所好,或以豆汁沃其胸臆,名曰塌黃。如此之類,未易。悉數(shù)僥倖不死,冒為己功,不知死于若輩何限。若帖下醫(yī)學(xué)訓(xùn)科,措置銀兩,命其買藥,量病輕重,診視調(diào)治,仍著令境內(nèi)之人,凡有病者,俱赴惠民藥局,任其取藥。復(fù)選醫(yī)家之有名者,及僑寓施藥之人,與醫(yī)生輪流佐理?咀,則所活者多矣。陳士彥曰:人病而求之巫,是世之惡俗也。巫而可以療病,則亦可以止饑矣,有是理乎。太史公既傳扁鵲、倉公而復(fù)有六不治之說,信巫不信醫(yī)居其一焉,竊謂流俗,難以猝變。在上,人有以默挽之。鄚之有扁鵲,河間之有劉守真,寧津之有劉翰,皆精于岐黃家者。河間故有守真祠,似宜合而為一。歲時,俾與藥王同日祭享焉。使百姓明知醫(yī)藥足賴,而禱賽為陋,可也。其一時業(yè)醫(yī)者,又宜督命講解方術(shù)。每季終,課其所活人姓名而錄驗之,庶乎。民信有徵,而醫(yī)人不敢以人命為兒戲。諺云:學(xué)書紙廢,學(xué)醫(yī)人廢。方術(shù)粗流往往致人于不測、不幾,為巫覡之徒所藉口哉。
河間之民,愚夫愚婦多信師巫邪術(shù),或聽寫神、聽告斗,或設(shè)生壇,或僧子女,或有山蘸神之稱,或有朱太尉之號。朔、望請師婆以喜神晝夜,張幃幕以捉鬼。鳴鉦擊鼓,閭巷喧沸,奸盜變故,緣之以生為守。令者所當(dāng)究懲者也。
守節(jié)嫠婦過三五年或一二年者,父母兄弟恐其貧窘不能終志,多勸之改適。間有守節(jié)年久,例該旌表。每限于家貧,不得上聞,復(fù)恐負累,或吏卒乘機需求財物,甚至買囑里甲毋令報官者,有之。司教化者,所宜嚴察。
《禹貢》曰: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又
《隋志》曰:河間民性敦樸,務(wù)在農(nóng)桑,以其地勢平彝,盡為田也。其農(nóng)占則用。正月元日,西南風(fēng)收秫,霜重。收綿有雪,主夏秋大旱。日出時,有紅霞,主絲貴。大抵新年以晴明和暖為上,又俗以驚蟄風(fēng)雨為忌。卜是歲荒歉,春分日東風(fēng)收麥,有雷。歲稔尤為良驗。三月朔日,值清明,草木榮盛。值谷雨,年歲豐亨,皆以類應(yīng)。孟夏一、二、三、四日,雨麥不熟。諺云:初一、初二,雨,典莊,賣兒女。仲夏,朔日,雨主,蟲。是月芒種后,遇壬,入梅。夏至后,遇庚,出梅。遇雷電,斷梅。以遇壬日,數(shù)梅,高尺數(shù),度物之高,下置之,則不梅矣。重午日,喜薄陰,大晴主,水雨主,絲貴。俱所忌也。季夏,六日,熱收五谷,冷必多雨,無不立應(yīng)。立秋日,晴主,萬物少得成熟。尤以雷多為忌。中秋日,雨,謂之苦雨,占菜味不佳。季秋,朔日,風(fēng)雨主,年來春旱夏水。重陽日,晴,則冬至、元日、上元、清明皆晴。雨則皆雨。所謂:重陽無雨,一冬晴者,是已。立冬日,西北風(fēng)來,主來年大熟。仲冬,朔日與冬至,大雪主,兇災(zāi),不利于農(nóng)。臘前,雨雪,宜菜麥。且卜來年豐稔。所謂呈瑞于豐年者,即此意也。馀不勝載,僅錄其驗者。
時序
春,正月,歲首祀神、祀先、上墓,畢賀尊長,更相賀歲,隆師逆女追節(jié)。立春,觀土牛,帖宜春字,茹春餅,饤春盤,上元賞燈、放花。前后三日、十六日,病婦陶炙、過橋,家人結(jié)羊腸,卜休咎。二十五日,填倉。下旬,入學(xué)。
二月二日,引龍社、日鄉(xiāng)社祀先農(nóng)。春分,釀酒、拌醋,冰泮,取魚。
三月三日,祀元帝,寒食,墓祭。清明,插柳、看花、踏青、挑菜。谷雨,禁蝎。
夏,四月四日,釀酒。八日,浴佛。十八日,上昭靈廟,
見
《肅寧志》。二十八日,藥王誕辰,先十日,上廟。任丘、河間俱有。
五月五日,食角黍,飲菖蒲酒,插符艾,系縷捉蟆,采藥。隆師逆女追節(jié)。夏至,食麥粥。
六月六日,暴衣,儲水,造曲醬。秋,七月六日,掛地頭。七夕,乞巧浣衣。中元,祀神、懸麻谷。
八月一日,天炙。中秋,祭月,社日,如春社。
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釀菊酒,隆師逆女追節(jié)。冬,十月,下元,墓祭,燒寒衣。
十一月,冬至,隆師逆女煖爐出獵。
十二月八日,食臘粥,作臘酒。二十四日,掃舍祭灶。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多嫁娶。
河間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本府
〈河間縣附郭〉風(fēng)云雷雨壇,在縣學(xué)南。
社稷壇,在西門外北。
郡厲壇,在社稷壇東。
夫子廟,在東城廢縣。元,河間尹韓善重建古文廟。至正間,壞于兵燹,今基址猶存。
真武廟,一在北門內(nèi),即天王臺后,更為廟。一在城西南隅。
三皇廟,在西門內(nèi)迤南。
娘娘廟,一在三皇廟東,今遷于西關(guān)。一在北門內(nèi),真武廟大門內(nèi)東。
東岳廟,在城東南隅。
三官廟,一在西門外大河堤西。一在東門內(nèi)。北后街,一在東門內(nèi)南后街,一在北門外,一在清陵橋,一在城北三十里鋪。
火神廟,在府治后,近城。一在府治東。
城隍廟,在瀛海驛西。
三義廟,在城東北隅。
藥王廟,在西門內(nèi)北。
關(guān)帝廟,一在東門甕城內(nèi),一在斜街,一在南關(guān),一在館驛后,一在西關(guān)外,一在府學(xué)后,一在縣治東,一在南大街。
地藏廟,在縣治東南。
劉守真廟,在府治西南。河間人,古名醫(yī)也。謂之劉河間,著宣明諸論行世??h學(xué)東有碑記。康熙十二年,縣丞黃世灝、典史紀從政,各蠲俸重修。
二神廟,在四帥廟西。
四帥廟,在八蠟廟西。
八蠟廟,在城隍廟西。
馬神廟,一在縣學(xué)西,一在瀛海驛東,一在縣治內(nèi),一在縣治東。
九天神女廟,在城東七吉村。宋政和元年建。文昌祠,一在西關(guān),一在南關(guān),一在學(xué)內(nèi),副使孫際昌重修。
包公祠,在府治西北隅。今移城隍廟東。副使孫際昌重修。知府王奐同,知趙大生倡府城所屬,協(xié)力同修。
韓尹生祠,在刺城鎮(zhèn),今廢。
朝陽庵,在城隍廟西。
寺觀附。觀音閣,在東橋三官廟后。知縣趙完璧因橋成,建此鎮(zhèn)水。
玉皇閣,一在北門內(nèi)真武殿東。一在東洪村。一在沙河沿。謝從會重建。
資勝寺,在府治東,內(nèi)有僧綱司,前有鐘鼓樓,明洪武中建。
接引佛寺,在南門內(nèi)東,今廢。
景夢寺,有羅定塔,在縣西北,大同衛(wèi)東。寺廢,其塔存民舍中。元,至元間,建郡。志載:有金剛寺,在興義坊。今惟存有石塔,或者即此第。原塔所鐫,則景夢其名也。
海中寺,在城北君子館,明正德二年建。
潮海寺,在城西二十五里墳臺頭村。唐貞觀年建,宋政和年重修。
臥佛寺,在城北臥佛堂村,明弘治年建。
北位寺,在城東北北位村,明正德十五年建。蒙云寺,在城西油店村,明嘉靖十五年建。詩經(jīng)寺,在城北詩經(jīng)村,明成化十八年建。獻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社稷壇,在縣北。知縣鐘鑒改建,稍西,以避水
患。
邑厲壇,在縣北。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成化二十三年,知縣宋隆重修。正德十一年,知縣島璞重修。
河間獻王廟,明嘉靖十三年,知縣汪鑾建。隆慶五年,知縣趙三聘改建。
八蠟廟,在縣南,明嘉靖十三年,知縣汪鑾建。馬神廟,在縣治西,明嘉靖五年,知縣曹烶建?;是蹇滴跗吣辏h王扆又重建。
龍王廟,在完固口,有司奉
敕建,春秋致祭。
東岳廟,在縣南十二里單家橋。
二神廟,在東岳廟西。
泰山行祠,在縣南古堤。
藥王廟,在泰山行祠之東。
龍王廟,在泰山行祠之西。
廉頗廟,在縣西五十里。
玉皇廟,在縣東十五里高阜上。
策成廟,在縣西三十里黃水村。
裴圣公祠,在縣西門外。
土神祠,在縣儀門外東。明隆慶五年,知縣趙維屏重修。
寺觀附。
玉皇閣,在縣南十二里單家橋。
真武閣,在縣南門外。
關(guān)王閣,在縣南門外。
福泉寺,在縣西北隅,僧會司在焉。明洪武三年建。
興國寺,在縣南十二里單家橋。
蓮花寺,在縣西南三十里參軍鎮(zhèn)。
資勝寺,在縣西三十里李謝村。
興教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北峰村。
吉祥寺,在縣西南十五里雙疃屯。
北塔寺,在縣東八十里景城鎮(zhèn)。
大覺寺,在縣東五十里淮鎮(zhèn)。
觀音寺,在縣東北三十里西城鎮(zhèn)。
彌陀寺,在縣西三十里元昌樓。
周泉寺,在縣西六十里方周村。
普濟寺,在縣西三十里。
白鶴寺,又名白馬寺。
石佛寺,在縣東七十里關(guān)莊村。
覺道寺,在縣東五十里道院屯。
華嚴寺,在縣東六十里歡留村。
阜城縣。
風(fēng)云雷雨壇,在南門外。
社稷壇,在西門外。
邑厲壇,在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西南。知縣鞏邦固與程禧接修。極其美觀。崇禎十一年,忽發(fā)烈燄,俱成灰燼。知縣何宜健重修。今于康熙壬子年,邑侯曹邦乂重修。
八蠟廟,在南門外。
縣馬神廟,在縣治迤西。
驛馬神廟,在驛鄰東。
真武廟,在縣治東北,原劉豫讀書堂改此。三官廟,在縣治東北。
玉皇廟,在東門外。
東岳廟,在東門外。
五圣廟,在東北街。
關(guān)圣廟,在縣治東大街。又一在北城甕城內(nèi)。藥王廟,在縣治。
三義廟,在東關(guān)東。
火神廟,在南門外。
龍王廟,在城南臨陣地方。
地藏王廟,在北門內(nèi)。
土地祠,在驛前。
雙烈祠,在南門外。
呂公祠,在縣治西,世傳琴臺即此。
寺觀附。
三義閣,在南門外。
白衣觀音庵,在西街。
千佛閣,在北門內(nèi)。
觀音堂,在雞市胡衕。
勝業(yè)寺,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中建。知縣曹邦重修。
海潮寺,在劉麟橋地方。
韓村寺,在城南八里。
城寺頭寺,在東北十六里。
金燈寺,在城東三十里。
張秋寺,在城東二十里。
建橋寺,在建橋鎮(zhèn)地方。
黑龍寺,在南旺村地方。
肅寧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在城百步許。明洪武初,禮部頒祭文,春秋致祭。
社稷壇,在城西一百五十步許。
邑厲壇,在城北一百五十步許。明洪武二十五年,以齊福、言議、定式、頒行天下,每歲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一年凡三祭禮部頒祭文。城隍廟,在縣大街北。
馬神廟,在縣治東。
關(guān)帝廟,在縣治東北隅城下。
蠟神廟,舊在許疃村東,今移祭城南三里馮家莊。
火神廟,在東門內(nèi)街北。
龍神廟,在城內(nèi)東南隅。
以上各壇春秋祭祀,諸神廟每月朔、望邑令詣廟行香。
圣母廟,在縣治東街南。
忠孝廟,在縣東北。
東岳廟,在縣東關(guān)??滴跞勺?,邑人衣鑒重建。泰山廟,在縣東關(guān)。
三官廟,在縣東關(guān)。
元帝廟,在縣東關(guān)。
藥王廟,在縣西關(guān)。
玉皇廟,在縣東八里。
劉守真君廟,在縣西十里師素村。
北岳廟,在縣治十五里類村。
土神祠,在縣大門內(nèi)。
寺觀附。
能仁寺,在縣街東城下,與龍神廟相對。明永樂中建,置僧會司。
觀音堂,在縣東街南,對馬神廟。
觀音閣,在縣西關(guān)。
福田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張家莊,殿宇壯麗、迥異尋常,基延五十馀畝。
金華寺,在縣西北。今廢,遺址尚存。
老君堂,在縣東北十里朱家莊。
三教堂,在朱家莊,朱珍、朱三聘增建。
任丘縣:
風(fēng)云雷雨壇,在城西。同日祭。
山川壇,在城西。同日祭。
社稷壇,在城西。同日祭。
邑厲壇,在城東。清明、中元、十月一日祀。
城隍廟,在育賢街西北。朔、望行香。
馬神廟,舊在太仆行臺,今在驛中。春秋、仲月上戊日祀之。
關(guān)帝廟,在北雄門內(nèi)。二、八月戊日祀之,朔、望行香。
五龍?zhí)稄R,在五龍?zhí)渡?。相傳唐時建,遇旱禱之,輒雨。明成化間,大旱,上命中官梁芳三禱三應(yīng),賜內(nèi)帑敕修廓而大之,祭期如社稷壇。白龍廟,在尚書村。今廢。
八蠟廟,在趙各莊西。金燦建重修,祭期如五龍?zhí)丁?br>長。桑君廟,在鄚城東北。今廢。
扁鵲廟,在長桑君廟西。元達魯花赤野仙乞?qū)嵜詢哼M義修。明知縣周祐、王齊重葺。熹宗敕建。門闕壯麗,殿宇巍峨,廟會之時,諸貨鱗集,祈福報愿,摩肩接踵,祭期四月二十八日,前十日皆廟會。
忠良祠,在北雄門左。倪璣為縣令,唐子方建。豐村祠,在北雄門右。邑人為縣令金燦建。與鹿祠,有二。一在西關(guān)道左,一在鄚城南門左。士民為縣令,周詩建。以上四祠,今俱圯毀無存。
土地祠,在縣儀門外,朔、望行香。
李公祠,在西門外街北。奉敕為按察使,李楨寧建。春秋、仲月上戊日祀之。
忠烈祠,在鐘樓東。奉敕為戊寅殉難士女建。春秋、仲月戊日祀之。
文康公祠,在書院舊址。二、八月戊日祭。
節(jié)孝祠,在西梁關(guān)左。倪璣建,內(nèi)圖古今節(jié)孝。玉皇廟,在西梁門外。
真武廟,有三。一在北雄門外,袁淮建,碑一,閔煦撰。一在陳王莊。一在西關(guān)外道左。
三皇廟,在西關(guān)外道左,康熙年建。
關(guān)帝廟,一在鄚鎮(zhèn),一在香城屯,劉永準建。一在東大務(wù),張巍建。一在小北關(guān),劉楘建。一在陳王莊。
三官廟,在長春街東,碑一,閔煦撰。
二郎廟,在郭外西南,碑一,于溱撰。
東岳廟,有六。一在新中鎮(zhèn),碑一,黎颙撰。一在北雄門外。一在呂公堡。一在江村。一在正樂。一在北盧張。
天妃廟,有二。一在南門外,一在西門外。
火神廟,在北雄門外,劉岵建。
三義廟,在褚家莊。
八蠟廟,在東大務(wù),楊寵建。
寺觀附。
度釋寺,在城西,創(chuàng)于漢,重修于明,正統(tǒng)間、嘉靖、甲午移城中,太仆行臺后,僧會司隸焉。碑二。一董
撰,一李瓚撰。大德寺,在東大務(wù)村。金太和三年建。明嘉靖,初年重修。碑二,俱尚。寶卿李兆蕃撰。其一,縣令王齊重修。東莊橋借用作記,今止存一焉。大明寺,在三方村。元至正間建。明成化年重修。碑一,禮部尚書鄒干撰。
洪化寺,在長豐鎮(zhèn)。碑二。一,李溥撰。一,李瓚撰。崇興寺,在北盧張村。明嘉靖年重修。碑一,吏部尚書廖紀撰。
報恩寺,在南盧張村。明景泰六年重修。
昭圣寺,在梁召村。明成化間建,嘉靖年重修。碑一,僧文江撰。
石佛寺,在楊村屯。元至正間建,明弘治間重修。
大寶寺,在大寶村。
賢圣寺,在八方村。金大定間建,明正德間重修。碑一,通判謝璋撰。
華嚴寺,在蔡村。
廣善寺,在李公堡。元至正間建,明弘治間重修。
觀音寺,有五。一在新中驛。元至正間建,明成化間重修。碑一,學(xué)士李東陽撰。一在江村,元至正間建,明弘治間重修。一在李華村。一在雙涾。一在陳王莊。
興圣寺,在石門橋。明成化間重修。
水月寺,在石門營。唐時建,明正德間重修。真惠寺,在清涾村。明成化年重修。碑一,都御史邊鏞撰。
青云寺,在西大務(wù)。金大定間建,明天順間重修。碑二,一都諫屈伸撰,一知縣鄺琚撰。
太平寺,在關(guān)城。元至正間建,明正統(tǒng)、弘治間重修。碑一,邊鏞撰。
彌陀寺,在帶河。元至正間建,明正德間重修。清涼寺,在唐子頭。攝國年建,明正德年重修。金沙寺,在茍各莊。元至正間建,明正德間重修。碑一,中書洪鐘撰。
臥佛寺,在鄚城內(nèi)。元至正間建,明正德間重修。
天寧寺,在鄚城內(nèi)。元至正間建,明嘉靖間重修。碑二,一邊偉撰,一邊億撰。
開元寺,在鄚城東南。唐開元間建,明弘治間重修。碑二,一翰林檢討江都撰,一屈伸撰。壽豐寺,在正樂村古剎。
青龍寺,在孫市鄉(xiāng)古剎。
準提庵,在長春街三官廟后。保定太守高文芳建。
玉皇閣,在辛莊北,土人募建。
文昌閣,在東南城上,知縣翁年奕建,吳琮重修。
交河縣
風(fēng)云雷雨壇,在縣城東南。
社稷壇,在縣城西北。
邑厲壇,在縣北門外龍王廟東。
城隍廟,在縣西門內(nèi)。
東岳廟,一在縣東關(guān)外,前有十二太保殿。一座年久傾頹,圍垣盡圮,生員房獲實捐貲督理、重建,修補后殿及兩廊,復(fù)筑墻垣。知縣墻鼎捐俸以資丹雘,廟貌煥然一新。一在文家廟。玉帝廟,一在縣東南隅,一在泊頭鎮(zhèn)。
三官廟,一在縣西關(guān)外,一在泊頭鎮(zhèn)西門外,一在新橋村。
真武廟,一在縣城東北隅,一在泊頭鎮(zhèn)西街,一在高川,一在永豐屯,一在東新店。
泰山行宮,一在縣西關(guān)外街北,一在泊頭鎮(zhèn)北街。
四大王廟,一在縣西關(guān),一在泊頭鎮(zhèn)河岸。關(guān)王廟,一在縣北城樓,一在泊頭鎮(zhèn)。
火神廟,在泊頭鎮(zhèn)御河岸。
三義廟,在泊頭鎮(zhèn)城關(guān)外一里許。
藥王廟,一在縣城西北隅,一在泊頭鎮(zhèn)河岸,一在戚家堰河岸。
劉守真君廟,在縣城藥王廟之東。
張仙祠,在縣城西白衣庵內(nèi),一在泊頭鎮(zhèn)城北河岸。
寺觀附。
龍王堂,一在縣北關(guān)外,一在縣東北西十里龍?zhí)谩?br>觀音堂,一在縣南關(guān)外,一在泊頭鎮(zhèn)西關(guān)。玉皇閣,一在富莊驛,一在西新店。
興化寺,在縣西北,僧會司在內(nèi)。唐貞觀初建,明洪武十五年僧會資重建。正統(tǒng)三年,僧性朗增修。嘉靖二十二年,新建鐘鼓樓。
觀音寺,一在泊頭鎮(zhèn)。一在永豐屯。一在七祖村。一在郝村。一在聶村。
彌陀寺,在泊頭鎮(zhèn)西門內(nèi)。
興隆寺,在戚家堰。
水月寺,一在泊頭鎮(zhèn)七里口,一在下馬頭。圓寶寺,在弓高城。
小營寺,在縣東北五十里。
浲河寺,在縣東三十里,今廢。圣壽寺,在縣東三十里。
八尺皋寺,在縣東二十五里。
興華寺,在縣東北八十里馮家口。
陽氣寺,在縣東北七十里。
福海寺,在縣東北七十里。
勝福寺,在馬連疃。
永勝寺,在高川。
地藏寺,在高龍華。
潮海寺,在李村。
興圓寺,在劉解鎮(zhèn)。
石佛寺,一在魯?shù)?,一在富莊驛,一在王官屯,一在常巷。傳言:石像自滹沱河浮下,沿途人莫挽,至此就岸,夜放光,土人異而建寺奉之,背有刻文:大齊河,清三年歲次,甲申之文。
興林寺,在郝村。
云居寺,在惠家莊。
建城寺,在縣東北四十里。
萬家寨寺,在縣西北三十里。
塔院寺,在薄洛村。
隆興寺,在富莊驛。
鴨窩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甜水營寺,在縣西南三十里。
豆莊寺,在縣西南四十里。
藏經(jīng)寺,在陳官屯。
圓覺寺,在縣西南十五里。
興福寺,在徐官屯。
灌河寺,在黃官屯。
青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城上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盤古廟 龍王廟
馬神廟 土地祠
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寺觀附。
觀音寺,在縣治古城內(nèi)。有僧會司。宣德四年,僧會廣進重修。成化十三年,僧會文班增修。廣勝寺,在縣西二十里。
流泉寺,在縣北三十里。
壽圣寺,在縣七十里。
興國寺,在興濟縣治東南一里,舊有故址。宣德五年,僧悟諒創(chuàng)建。
洪音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有元大德年所鑄鐘,清越逾常,擊之,則聲聞數(shù)十里。
靜??h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八蠟廟
勾芒神 龍王廟
火神廟 白衣廟
地藏廟 馬神廟
藥王廟 東岳廟
子孫娘娘廟 真武廟
龍王廟 衛(wèi)政祠
城隍廟,在縣南關(guān)西。明萬歷二十四年,知縣曹重修。
關(guān)帝廟,在城北重修。
三官廟,一在縣街南,一在北關(guān)外。
寺觀附。
文昌閣,在縣南城上。
魁星閣,在縣東城上??滴醵?,知縣陳愈捐俸建。
三皇閣,在縣南關(guān)。
玉皇閣,在縣北關(guān)。二閣為縣治之鎮(zhèn)。
華藏庵 雪堂庵
敕賜觀音禪寺,在縣北關(guān)。洪武四年建,置僧會司。
地藏寺,在縣東北瞿哥莊。
文殊寺,在縣北獨流鎮(zhèn)。
隆善寺,在縣東北出龍河。
出興寺,在縣東南河順。
法藏寺,在縣北沙窩村。
三圣寺 華藏寺
永興寺,在縣東南中王村。
華嚴寺,在縣東南白公坨。
清水寺
興隆寺,在縣西南灘子頭。
雍熙寺
西峰寺,在縣西南元蒙口。
龍灣寺,在縣東南慈兒莊。
報恩寺 彌陀寺
清涼寺,在縣東大糞嘴。
涌泉寺,在縣北天津衛(wèi)。一在大直沽,一在小直沽。明成祖渡此。宣宗征樂安渡此,賜金幡二。大悲禪林寺,在縣北良王莊。
功德寺,在縣東南李八家莊。
觀音寺,有四。一在縣西羅家堂,一在縣東南勾樂莊。一在縣東北泥姑村,一在縣東北馬家莊。
白衣寺
石佛寺,俱在縣北獨流鎮(zhèn)。
天妃宮,在縣北天津衛(wèi)。
寧津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康王祠,在縣北大柳店。宋高宗初,質(zhì)于金,后還,中涂,馬躓。適野叟牽一馬至,謂曰:此馬可乘不可飲水,行至此馬渴不可制,入灣飲水,頃之遂成泥矣。迄今相傳:泥馬送康王。成化中,知縣譚宗泗秋日過大柳店,感宋室南遷,作詩曰:此地曾經(jīng)龍虎過,時移事往竟如何。龍歸東海浮云散,鴉噪西風(fēng)古木多。一統(tǒng)莫過今禮樂,萬年不改舊山河。行人莫問當(dāng)年事,秋水無情自碧波。教諭陳士彥過康王廟,題壁云:蒼天有意存遺趙,泥馬無情也渡王。何事不如嘗膽者,聽人日夜陷忠良。
寺觀附。
龍泉寺,在縣治東北,舊名海螺寺。明洪武十五年僧會義進重修,今僧會司在內(nèi)。
白塔寺,在縣南十五里。
寶林寺,在縣東十八里。
棘針寺,在縣東北二十里。
景州。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州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上戊日致祭。
井龍王廟,在儒學(xué)東。
漢將軍周亞夫祠,在州西五里。封蓧侯舊有碑,其旁有墓。正統(tǒng)中,知州劉深重修。元翰林學(xué)士王惲有詩。
寺觀附。
玉皇八仙閣,在南關(guān)外。
開福寺,在州治西。洪武中建,永樂初重修。圓明寺,在龍華鎮(zhèn)。
安興寺,在孫家鎮(zhèn)。
古塔,隋文帝建。在開福寺前,級十二,高二十二丈,闊八尺,上有鐵籠、銅瓶,下有瑜欄、石砌,內(nèi)筑階甃盤。迥可登遠,通洞戶流,望可眺。相傳下有海眼通潮,故大石板覆之于內(nèi)。近代石損,發(fā)視上狹下寬,如覆斗狀。
吳橋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龍王廟,在縣城西南二十里。
孫臏廟,在縣治西南。
寺觀附。
大乘寺,在縣治西南。宣德元年,僧洪達重建。僧會司在內(nèi)。
白衣寺,在西關(guān)外。
天臺寺,在縣北四十里。
東光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寺觀附。
普照寺,一名鐵佛寺。在城西南,中有鐵佛,長二丈五尺,圍一丈五尺,座下有井,深百丈。燈明寺,在縣東三十里。
震海寺,在縣治東南十五里。
故城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寺觀附。
四面石佛堂,在縣東云漢村。
護國寺,在縣治西南。僧會司在內(nèi)。新移西門外路南。
大峰寺,在縣西牟村。元時建,元末有老僧勒銘于石。
滄州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州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無生廟,在州治東。
寺觀附。
封禪寺,在州治內(nèi)。周廣順三年,張藏英領(lǐng)坊州刺史率千馀人至滄州來歸,刺史李暉以聞,周太祖令館于封禪寺。
水月寺,周廣順中建。明宣德中移建州治北五里,僧正司在內(nèi)。
迎春寺,在城東三里。
長蘆寺。
南皮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在東門外。萬歷甲寅歲御賜封號。知縣徐殷創(chuàng)建。
八郎廟,在西門外。一名劉守真君祠。萬歷二十五年,知縣李正華建。
寺觀附。
金鈴寺,在西關(guān)外。
雪山寺,在縣西北二十里。
興化寺,明初立。舊址在邑之東門。通衢天順五年,僧會覺璽移于邑之東北隅,復(fù)有義官湯澄出帑續(xù)建大慈閣于殿后。歲久,傾圮。知縣李正華重建。
鹽山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帝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梓潼帝君廟,在福泉寺東。萬歷二十二年,知縣陳汝孝建。
火神廟,在舊街北。萬歷五年,知縣周遷移于厚俗門外。
海神廟,在城內(nèi)東北隅。萬歷二十九年,知縣謝存果建。
魚骨廟,在唐坨鋪前。魚脊為梁,魚肋為椽,筋絡(luò)相連,至今如故,不知所始。
寺觀附。
福泉寺,僧會司在內(nèi)。洪武間造,永樂三年徙于縣東南一里許。因寺前有井,泉甘而冽,故名福泉。
高云寺,在縣西南。
慶云縣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城隍廟
八蠟廟 土地祠
關(guān)王廟,在縣治西南。成化十一年,醫(yī)官王洪重修建。
二郎廟,在縣東。疫疾、水旱,祈禱輒應(yīng),其塑像相傳為元劉鸞造。劉本名元寶,坻人摶土肖像,精工冠古今,官至昭文館大學(xué)士。
龍王廟,在鬲津河岸。成化十年,知縣唐瓚修。正德四年,知縣孫輔以祈禱有應(yīng),重修。
東岳行祠,在城外艮隅。正德四年,知縣孫輔購地創(chuàng)建。
寺觀附。
天宮寺,在縣治西南隅。元創(chuàng)建,僧會司在內(nèi)。管家寺,內(nèi)有玉石彌勒二像。法相莊嚴,光怪逼人。一為北齊天保八年造,一為武平六年造。天津衛(wèi)
邑厲壇 城隍廟
關(guān)王廟 八蠟廟
土地祠,以上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寺觀附。
涌泉寺,在南門內(nèi),官員習(xí)儀于此。
望海寺,在城外河北岸。
朝陽觀,在城內(nèi)。
太虛觀,在衛(wèi)東北。明成化間敕建。
靈慈宮,在河?xùn)|大直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