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大家對《三國演義》都比較熟悉,但是三國的歷史和電視劇中描繪的是否有出入,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三國。
一、東漢末年,各地軍閥長期割據混戰(zhàn),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二、官渡之戰(zhàn):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殲滅袁紹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材料一:公元196年,漢獻帝從長安的董卓殘部處逃回洛陽,曹操到洛陽朝見獻帝,因洛陽殘敗不堪,迎獻帝到許(河南許昌)。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勝利的原因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材料二:“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片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nbsp;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一個是實行屯田制,促進經濟發(fā)展
三、赤壁之戰(zhàn):為了統一全國,曹操軍隊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顧茅廬
火燒赤壁
啟示:謙虛謹慎,驕傲必??;
重視利用自然條件;
培養(yǎng)觀察思考的習慣;
團結可以戰(zhàn)勝強大敵人等。
四、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
1、概況:魏: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蜀: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吳:229年,孫權在建業(yè)(今南京)稱帝,吳國建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曹丕
《七步詩》這首詩是三國時期魏國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詩。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與曹丕是同胞兄弟。他從小就非常聰慧,10歲便博覽群書,深受其父喜愛。大文學家謝靈運曾用“才高八斗”來形容他,可見曹植才華出眾.據《世說新語》記載:他的哥哥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曹丕把曹植召來以后,讓他在七步內做一首詩。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如做不到就將其處死。而曹植不等他話音落下,便應聲吟出了這首詩,曹丕聽了以后感到十分慚愧,于是就放過了曹植。因為這首詩是在七步之中作成,所以后人稱之為《七步詩》。
劉備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yè)。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三結義”。
孫權
不記前仇
孫策掌理江東時,曾讓呂范管理財計。當時孫權年少,私下向呂范借錢索物,呂范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當時被孫權怨恨。后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核計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制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
但等到孫權開始統管國事后,認為呂范忠誠,深為信任,周谷善于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再錄用。呂范去世后,孫權路過呂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畢淚流不止。
2、歷史意義:結束了割據局面,實現了局部的統一;創(chuàng)造了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三國均采取發(fā)展生產的措施,為以后的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
五、補充:
1、、第一次臺灣與大陸交往的史實:三國時期,孫權派衛(wèi)溫到達夷洲(今臺灣)。說明臺灣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2、《三國演義》是小說,帶有虛構成分,文學價值較高;《三國志》是正史,史學價值較高。
3、翻車時魏國的馬鈞改進的灌溉工具,輕巧,便于操作。
蜀錦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