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復(fù)習考點
中
綜
第一節(jié)
血證
01
概念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血證】:凡由各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患。
02
歷史沿革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a.明·繆希雍《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提出治吐血之要法“宜行但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
b.清·唐容川《血證論》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
c.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血證》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概括為“火盛、氣虛”兩方面。
03
病因病機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感受外邪:外邪侵襲以風、熱、燥、火之邪為主,如損傷上部脈絡(luò),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之邪損傷下部脈絡(luò),則引起尿血、便血。
②情志過極:情志不遂,惱怒過度,肝氣郁結(jié)化火,肝火上逆犯肺,灼傷肺絡(luò)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灼傷胃絡(luò)則引起吐血或便血。
③飲食不節(jié):飲酒過多以及過食辛辣厚味,滋生濕熱,熱傷脈絡(luò),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脾胃氣虛,血失統(tǒng)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④勞欲體虛:神勞傷心,體傷勞脾,房勞傷腎,勞欲過度可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若損傷于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于陰,則陰虛火旺,虛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⑵.【病機】→①火熱熏灼、迫血妄行;②氣虛不攝、血溢脈外。
《景岳全書》謂:“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榮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于氣,氣傷則血無以存。”
04
病證鑒別
①相同病理導致的血證
②相同處方治療不同血證
05
06
病證轉(zhuǎn)歸
血證的預(yù)后轉(zhuǎn)歸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guān):
①引起血證的原因;
②出血量的多少;
③伴有癥狀。
06
治療原則
總則:《景岳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余義矣?!备哦灾?,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①治火:
a.實火→清熱瀉火。
b.虛火→滋陰降火。
②治氣:《醫(yī)貫·血證論》:“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
a.實證→清氣降氣。
b.虛證→補氣益氣。
③治血:《血證論·吐血》:“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币_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jù)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shù)剡x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藥。
07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陽水、陰水→陽水多由風邪、瘡毒、水濕引起,發(fā)病急,腫由面目開始,繼及全身,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旋即復(fù)起,病在肺脾,屬表證、實證,病程短。陰水多由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導致的臟腑虧損引起,起病緩,腫從足踝開始,繼及全身,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甚則按之如泥,屬里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病在脾腎,病程長。
②辨臟腑病位→在肺多見咳嗽氣喘;在脾多見脘腹?jié)M悶;在腎多見腰膝酸軟;在心多見心悸怔忡。
2.證治分類
☆鼻血、吐血——既有龍膽瀉肝湯,又有歸脾湯。
齒衄、咳血——兩個都沒有。
其他——只有歸脾湯。
☆背誦順序:鼻、齒、肺、胃、大腸、膀胱、皮膚[人體解剖結(jié)構(gòu)從上到下]。
證型數(shù)量:四、二、三、三、三、四、三。
【注】
a.龍膽瀉肝湯:不寐[肝火擾心];癇證[休止期-肝火痰熱+滌痰湯];脅痛[肝膽濕熱];耳鳴耳聾[肝膽火盛];陽痿[濕熱下注];血證[鼻衄—肝火上炎];吐血[肝火犯胃];自汗盜汗[邪熱郁蒸];癌病[濕熱郁毒+五味消毒飲]。
b.歸脾湯: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兩虛];眩暈[氣血虧虛];陽痿[心脾虧虛];鼻衄[氣血虧虛];吐血[氣虛血溢];便血[氣虛不攝];尿血[脾不統(tǒng)血];紫斑[氣不攝血];郁證[心脾兩虛];自汗盜汗[心血不足];內(nèi)傷發(fā)熱[血虛發(fā)熱]。
第二節(jié)
痰飲
01
概念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痰飲】:是體內(nèi)水液不歸正化所導致的一類病證,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過程中多種復(fù)雜癥狀、體征的內(nèi)在本質(zhì)。
02
歷史沿革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a.《金匱要略》→最早立痰飲名稱→治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b.《仁齋直指方》→提出“飲清稀而痰稠濁”。
c.《景岳全書》→“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若痰有不同于飲者,飲清澈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
d.葉天士→提出“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
03
病因病機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外感寒濕:因環(huán)境濕冷,邪入肺衛(wèi),或冒雨涉水、坐臥濕地,邪侵肌表,則寒濕之邪困遏陽氣,衛(wèi)陽不展,水氣不得散發(fā);或使肺失通調(diào)水道,水道不暢;或寒濕入腎傷陽,使腎不能主水,均可致水停為飲,濕化為痰。
②飲食不當:凡暴飲暴食過量,恣飲冷水或進食生冷,或夏天感受暑熱及飲酒之后,又貪冷受涼,冷熱交結(jié),致使中陽被遏,脾失健運而水濕內(nèi)停,積而為痰飲。
③勞欲所傷:勞倦過度,或恣情縱欲,或久病體虛,耗氣傷精,重則損傷脾腎,陽氣受伐,水液失于輸化,停而為飲。體虛氣弱,或勞倦太過之人,一旦傷于水濕,更易停蓄為病。
⑵.【病機】→三焦氣化失職,肺、脾、腎功能失調(diào)。
⑶.【病位】→三焦、肺、脾、腎。
04
病證鑒別
苓桂術(shù)甘湯與甘遂半夏湯治療飲停于胃
05
治療原則
總則:注重溫化;以治病因為主,同時化痰蠲飲。
①氣滯為病→理氣行氣為主→治以理氣化痰。
②血滯血瘀為病→活血化瘀為主→痰瘀同治。
③陽氣虧虛失于氣化者→溫補陽氣為主→治以溫陽化飲。
④脾虛失運而水飲內(nèi)停者→補脾為主→治以燥濕健脾、淡滲利水。
【注→同時還當區(qū)分表里虛實以論治】
水飲壅盛者→祛飲以治標;
邪在表者→溫散發(fā)汗;
邪在里者→溫化利水;
正虛者→補之;
邪實者→攻之;
邪實正虛→消補兼施;
飲熱相雜→溫清并用。
06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清部位 辨明飲邪停聚的部位,即可區(qū)分不同的證候。留于腸胃者為痰飲;流于脅下者為懸飲;溢于肢體者為溢飲;聚于胸肺者為支飲。
②.標本虛實 掌握陽虛陰盛、本虛標實的特點。本虛為陽氣不足;標實指水飲留聚。無論病之新久,都要根據(jù)癥狀辨別兩者主次。
③.區(qū)分兼夾 痰飲雖為陰邪,寒證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熱者。初起若有寒熱見癥,為夾表邪;飲積不化,氣機升降受阻,常兼氣滯。
④.預(yù)后轉(zhuǎn)歸 痰飲之病,主要為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若施治得法,一般預(yù)后尚佳。若飲邪內(nèi)伏或久留體內(nèi),其病勢多纏綿難愈,且易因感外邪或飲食不當而誘發(fā)?!督饏T要略》根據(jù)脈診推斷痰飲病的預(yù)后,認為久病正虛而脈弱,是脈證相符,可治;如脈反實大而數(shù),是正衰邪盛,病為重危之候;脈弦而數(shù),亦為難治之證,因飲為陰邪,脈當弦或沉,如脈數(shù)乃脈證相反之征。
2.證治分類
【注】
*金匱腎氣丸:喘證[腎虛不納+參蛤散];支飲[脾腎陽虛+苓桂術(shù)甘湯];消渴[下消—陰陽兩虛];內(nèi)傷發(fā)熱[陽虛發(fā)熱]。
第三節(jié)
郁證
01
概念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郁證】:是由于原本肝旺,或體質(zhì)素弱,復(fù)加情志所傷引起氣機郁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yǎng),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
02
歷史沿革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a.郁證名稱首見→《醫(yī)學正傳》。
b.《丹溪心法》→提出“氣血痰火濕食”六郁→創(chuàng)“越鞠丸”。
03
病因病機
▼點擊此處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情志所傷:七情過極,刺激過于持久,超過機體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導致情志失調(diào),尤以悲憂惱怒最易致病。
②體質(zhì)因素:原本肝旺,肝氣郁結(jié),或體質(zhì)素弱,機體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減弱,復(fù)加情志刺激致病。
⑵.【病機】→情志所傷,肝氣郁結(jié),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yǎng),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
⑶.【病位】→在膀胱、腎、與肺、脾、肝有關(guān)。
04
治療原則
基本原則:理氣開郁,調(diào)暢氣機,怡情易性。
①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并根據(jù)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結(jié)、濕滯、食積等而分別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濕、消食等法。
②虛證→根據(jù)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而補之,或養(yǎng)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yǎng)肝腎。
③虛實夾雜者→當兼顧。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05
06
轉(zhuǎn)歸預(yù)后
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增強體質(zhì),注重情志調(diào)護,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怒,防止情志內(nèi)傷,是防治郁證的重要措施。同時,醫(yī)務(wù)人員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細致解釋病情,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使郁證的好轉(zhuǎn)乃至痊愈。
06
基本原則:理氣開郁,調(diào)暢氣機,怡情易性。
①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并根據(jù)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結(jié)、濕滯、食積等而分別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濕、消食等法。
②虛證→根據(jù)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而補之,或養(yǎng)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yǎng)肝腎。
③虛實夾雜者→當兼顧。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辨證論治
【注】
①三實[氣]→痰氣郁結(jié)[梅核氣證]。
②三虛[心]→心神失養(yǎng)[臟躁證]。
a.柴胡疏肝散:胸痹[氣滯心胸];胃痛[肝氣犯胃];腹痛[肝郁氣滯];脅痛[肝郁氣滯];黃疸[消退后—肝脾不調(diào)/歸芍六君子湯];積證[氣滯血阻+失笑散];鼓脹[氣滯濕阻+胃苓湯];郁證[肝氣郁結(jié)];陽痿[肝郁氣滯]。
b.歸脾湯: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兩虛];眩暈[氣血虧虛];陽痿[心脾虧虛];鼻衄[氣血虧虛];吐血[氣虛血溢];便血[氣虛不攝];尿血[脾不統(tǒng)血];紫斑[氣不攝血];郁證[心脾兩虛];自汗盜汗[心血不足];內(nèi)傷發(fā)熱[血虛發(fā)熱]。
真題演練
點擊正確選項
01
2008106B 鼻衄屬于胃熱熾盛證,其治法是
A.清胃瀉熱,涼血止衄
B.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C.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D.清瀉胃熱,涼血化瘀
解析
【答案解析】C
鼻衄之胃熱熾盛證,其機理為胃火上炎,迫血妄行,治療應(yīng)當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C 對)。
點擊查看解析
02
2013N58A 患者精神抑郁,心緒不寧,胸脅脹痛,痛無定處,大便失調(diào),舌苔薄白,脈弦。其治法為
A.行氣活血解郁
B.化痰理氣解郁
C.疏肝理氣解郁
D.和胃疏肝解郁
解析
【答案解析】D
根據(jù)“患者精神抑郁,心緒不寧”的描述,可辨為“郁證”;根據(jù)“胸脅脹痛,痛無定處,大便失調(diào),舌苔薄白,脈弦”,可辨為“肝氣郁結(jié)證”;其病機是肝郁氣滯,脾胃失和,治療當以疏肝解郁、理氣和中( C 對)為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