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鋒運筆
中鋒運筆是指筆鋒在點畫的中間運行,稱為中鋒運筆,亦即接觸紙面的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相一致。中鋒運筆時,由于蓄于筆毛間的墨汁能隨著筆的運行而順利地注入紙內(nèi),因此能寫出圓潤渾厚,豐滿充實的筆畫線條。蔡邕《九勢》中云:“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闭f的九勢中鋒運筆。毛筆筆鋒呈圓錐狀,接觸紙面時,其中部最厚,貯墨多,所書線條能給人一種立體感。但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于排筆刷子一樣的“扁筆”現(xiàn)象,這時雖然仍屬“中鋒”范圍,但所書線條薄怯枯扁,缺乏“圓筆屬紙”的那種圓潤感。因此,用筆的技巧就在于調節(jié)筆鋒,使其恢復、保持圓錐體狀態(tài)。一旦筆毫已開又到無法調節(jié)時,就需要用“舔筆”的辦法使其變圓。由于中鋒運筆能寫出渾圓有力的線條,使其產(chǎn)生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因此它是一種主要的用筆方法。
二、側鋒運筆
側鋒運筆是指介于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運筆方法,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呈約45度左右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小越接近中鋒運筆;越大,越接近偏鋒運筆。
側鋒運筆時所書線條的形態(tài)和質感效果介于中鋒與偏鋒運筆之間。由于側鋒運筆較隨意,有利于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有利于書寫速度的加快,古今書法家均大量采用側鋒運筆。因此,側鋒運筆仍是"合法"的運筆。但是,歷代書家仍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運筆為輔。當然,是否采用側鋒運筆與所書的字體及書風有一定的關系。明豐坊在《書決》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測也”。不過,這亦僅大概而言。清金農(nóng)曾自創(chuàng)“漆書”,橫畫居然筆筆偏鋒,扁如排刷,突破了書家只用中、側鋒運筆的禁區(qū),并自創(chuàng)新貌,就是一個特例。行草書運筆時用偏鋒過渡,緊接著以中、側鋒相承,既可省去筆筆換鋒的麻煩,又可以變換一下趣味。筆畫過于單一純正反會顯得單調。
三、露鋒起收
(一)露鋒起筆
所謂露鋒起筆是指起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面的起筆方法,亦稱為直下起筆、搭鋒起筆。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這種起筆法極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加強了點畫間的聯(lián)系,故友“側鋒取妍”之說,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于行、草書中,楷、隸書體中也因書家不同的書寫習慣而時有出現(xiàn)。
(二)露鋒收筆
露鋒收筆亦出鋒收筆,是指收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而有明顯的鋒芒的收筆方法。收筆的出鋒形式極為豐富,橫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豎有懸針、左出、右出之別,其他撇捺和點也都有多種出鋒形式。露鋒收筆具有增強書作點畫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鋒的所向可引出下一個點畫來,從而加強了點畫間筆意的聯(lián)系和呼應,是傳神的極重要的手段。露鋒收筆適宜于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但在行、草書中使用尤多。
四、藏鋒起收
筆鋒接觸紙面的瞬間稱為起筆、落筆或下筆;當完成了某個點畫,筆鋒離開紙面時稱為收筆。藏鋒起收分為:
(一)藏鋒起筆
藏鋒起筆是下筆時筆鋒痕跡被覆蓋在筆畫中,不露鋒芒的起筆方法。因為這種起筆的方向與點畫運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稱逆鋒起筆或“逆入”。藏鋒起筆又有方圓之分。藏鋒方筆是藏鋒起筆后再頓筆方折的結果,藏鋒圓筆是藏鋒起筆后再提筆圓轉的結果。
(二)藏鋒收筆
藏鋒收筆亦回鋒收筆是指收筆時筆鋒回到點畫內(nèi)再離開紙面,筆畫外不露鋒芒的收筆方法。古人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指此。藏鋒收筆也有方圓之分,其原理與藏鋒起筆中的方筆、圓筆相同。藏鋒起收使筆畫顯得凝重含蓄,篆書純用此法,隸、楷、行、草等書體也常用此法。
五、提按
提按是指筆毫在紙上作上下運動。提按是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點畫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筆畫產(chǎn)生粗細變化的關鍵。提筆畫細,按筆畫粗,提按造成了筆畫粗細的節(jié)律變化。
此外,提按過程中的“提筆”還是轉換筆鋒的關鍵。隨著用筆的逐步完善,對筆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了唐代,楷書筆法已趨于成熟,筆畫的中鋒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鋒運筆為主,非有熟練的調節(jié)筆鋒的技巧不可,這技巧就是“筆筆按,筆筆提”。董其昌曾說過:“發(fā)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边@句話說的就是提筆的重要性。例如,寫橫畫時“欲橫先豎,起筆直下。這時筆鋒向上,筆是臥在紙上的;如果往右行,勢必出現(xiàn)偏鋒運筆。為了達到中鋒運筆的要求,必須在發(fā)筆處便要提得起筆,即下筆后緊接著就是提筆,然后轉鋒,使筆在右行時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一致,成為中鋒運筆??梢姡峁P是用筆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六、平移
平移亦稱行筆、過筆,是指筆毫在紙上不作上下的運動,而僅作平行于紙面的中鋒移動。平移的線條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筆毫在平移時可以作直線或弧線運行。
七、換鋒
換鋒亦有兩種類型,即提筆折鋒和翻筆折鋒。
(一)提筆折鋒
用提筆的方法調節(jié)筆鋒,使原來的中鋒線條在折點后仍然保持中鋒運行,這種換鋒方法叫提筆折鋒。這一類型的換鋒也有方圓之分。
1.方折。用提筆頓折的方法取得方筆效果的折筆叫方折。
2.圓折。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取得圓筆效果的折筆叫圓折。
運用這兩種折筆法,筆毫在運行中雖然經(jīng)過折點而改變了方向,但毛筆觸紙的毫面并沒有很大的改變,基本上還保持在原來的毫面上,這被稱為“筆用一面”。此法在多種書體中被廣泛運用。
(二)翻筆折鋒
在書寫過程中,使原來中鋒運行的毛筆的某一毫面在折點上作毫面的翻折,使改變方向后接觸紙面的另一相對應的毫面繼續(xù)做中鋒運行,這種不用提按而僅作毫面相對方向改變的折筆方法稱為翻折法,亦即"鋒用八面"。翻折法的效果與方折相似,但一般顯得生硬些,不像方折那樣效果純凈。但翻折速度快,在行、草書中被大量運用;方折精到,常用于楷書。用筆往往是若干動作的綜合構成,除了個別體如“玉筋篆”基本是單一的中鋒運筆外,其他書體的用筆大多為復合運筆。在實際書寫時,不能機械地照搬某一種方法,應靈活變通,才能運筆得法。
八、轉折
轉與折是筆畫轉換方向的兩種形式。
(一)轉
轉筆是指筆毫在平移時作圓弧形的轉向運行。轉筆又有翻絞之轉和平移之轉兩種。
1.翻絞之轉:筆毫作圓弧運行時,接觸紙面的毫面不斷變化,左右翻絞,在瞬間運動中將中鋒、側鋒、偏鋒的變化連成一體,從而在翻絞、迭壓、皺擦中產(chǎn)生千變?nèi)f化的線條,其邊緣有時光圓,有時毛澀,有時枯辣,有時濕潤,具有豐富的韻味和生動的節(jié)奏。這一手法在草書特別是狂草中被廣泛運用。
2.平移之轉:“平移之轉”即笪重光所說的“自轉”(見《書筏》:“一畫之自轉貴圓。”)。自轉指毛筆作圓弧運動時,接觸紙面的筆毫部分始終保持不變,以中鋒作圓弧形平移,產(chǎn)生質感圓潤而勻齊的線條。小篆轉筆全用此法,隸、楷、行、草中的一個筆畫自身的轉動也用此法。
(二)折
筆毫在平移時,突然在一點上作方向的改變,形成一個折角,折角的頂端稱為折點,這種運筆方式稱為折筆。
折筆時側鋒甚至偏鋒現(xiàn)象在行草書中時有出現(xiàn),這時順勢率然直下的結果。若要使原來的中鋒筆畫在折點后繼續(xù)保持中鋒,必須換鋒“暗過”。朱和羹《臨池心解》說,轉折須暗過,方知折叉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行留”之說做了這樣的解釋:“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轉折挑剔之處,留處也;古人必提鋒暗轉,不肯使墨旁出,是留處皆行也?!?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