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印學活動
新時期的篆刻活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此時的印學活動,既不是以大師為主的流派活動,也不是以印社為主的團體活動,而是進入了典型的現(xiàn)代藝術活動方式,以展覽為中心的活動。在這一時期,印社的發(fā)展雖然也達到空前的繁榮,但此時的印社雖多,印學活動能在全國引起影響的仍只有西泠印社一家,而且這些印社多僅局限于地方,有的甚至只在成立之初搞些活動后就名存實亡了,故對篆刻藝術發(fā)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全國性的篆刻展覽就不同了,其活動本身就具有全國性的影響,故其對篆刻藝術發(fā)展特別是對一般印人的創(chuàng)作,具有極大影響力。
1983年,上海《書法》雜志舉辦“全國篆刻征稿評比”,收到4027人的來稿,這次展覽評出一等獎10人,優(yōu)秀獎90人,在印壇引起極大反響。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這次送稿參加活動的作者中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四十五歲以下的青年作者,成為篆刻藝術復興和繁榮的人才所在。在這次展覽中獲獎的100名作者,在其后幾乎全部成為了新時期印壇的精英和中堅;當時的一等獎獲得者也幾乎全成為了新時期印壇的代表人物,石開、黃惇、馬士達、徐利明、陳茗屋、蘇白、江成之等都是在這次展覽后成為印壇受人注目的亮點。這次展覽,開創(chuàng)了全國性篆刻藝術專項展的先河,是篆刻藝術進入新時期后最重要的一次活動。這次展覽使剛剛走出篆刻藝術沉寂期的印人們興奮異常,使他們看到了篆刻藝術繁榮的希望。這次展覽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委員會 成立前的唯一一次全國性展覽,對新時期篆刻藝術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篆刻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1988年6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成立了篆刻委員會,由方去疾任主任,陳大羽任副主任。隨后在南京舉辦了首屆全國篆刻藝術展,這次展覽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委員會與南京印社聯(lián)合主辦,共收到2700余件投稿,評出406件參展作品。這次展覽是對當代印人印下和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成果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檢閱。這次展覽整體水平較高,入選作者多功底深厚,以繼承為主,延續(xù)五大流派風格的占了較大比例,學習鄧散木、朱復戡、喬曾劬的也有,也出現(xiàn)了個性強烈的寫意性追求。
1991年10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與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在煙臺開幕,此次展覽共收到2600余件投稿,評出473件入選參展。這次展覽,追求雄強的寫意印風大大超過了秀潤整飭的工穩(wěn)印風,學習時人的作品大量出現(xiàn),特別是學習韓天衡印風的人占了很大數(shù)量,以至于《書法報》刊文批評為“韓流滾滾”,成為當代印壇的一道奇特風景線。在這次展覽中,新時期印壇的特征逐漸凸現(xiàn)出來,韓天衡、王鏞、石開等當代中青年印人的影響逐漸增強,篆刻藝術作為現(xiàn)代藝術的特性越來越明朗起來。
1994年10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與《中國書法》雜志社主辦的第三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在北京開幕。這次展覽共收到3200余件來搞,評出282件參展。這次展覽,古典形式的作品與銳意創(chuàng)新的作品并存,多種風格紛呈,創(chuàng)作技法、藝術形式更加豐富起來,表明此時的創(chuàng)作思想已進入極其活躍的時期,篆刻藝術的審美取向也更廣闊起來,并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當然,這次展覽同樣也出現(xiàn)了青年印人紛紛追隨時人的局面,王鏞、石開、李剛田等人的印風在展覽中大量涌現(xiàn)出來,形成一種不安和燥動,但這卻也體現(xiàn)出當代印人不甘謹守傳統(tǒng),銳意求新的活躍思想,由于他們對展覽的期望值的高漲,從而形成這種表面的混亂。但是,如果我們沉下心來去分析、去研究,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還是有序的,是展覽機制下的必然產物。展覽為我們帶來的篆刻創(chuàng)作的繁榮、創(chuàng)作經驗的傳遞交流、人材的發(fā)現(xiàn)、新風格的形成等方面的益處則是任何篆刻活動形式所難以完成的。在這次展覽中,還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就是在寫意即風極盛的形式下,工穩(wěn)秀逸一路印風又有所抬頭,雖然它一時還不能突破新浙派和趙派的籠罩,但已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
1998年2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在北京開幕。這次展覽收到2900余件來稿,評出296件參展,263件入選。這次展覽的作品更注重形式感、表現(xiàn)力,印人的風格追求明確,強調個性,創(chuàng)作激情豐富,時有佳作呈現(xiàn)。但是,這次展覽依然存在著整體風格距離較近,模仿時人、名家的影子依稀存在,缺少一個時期成功印人所需的異軍突起和標新立異。當然,燥動的心態(tài)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這些,都是篆刻藝術進入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方式的必然顯現(xiàn)。
全國歷屆篆刻藝術展一覽表
屆次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收稿件數(shù) 展出件數(shù)
首屆 1998.9 南京 中國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南京印社 2700余件 406件
二屆 1991.10 煙臺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 2600余件 473件
三屆 1994.11 北京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雜志 3200余件 282件
四屆 1998.2 北京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 2900余 入展296件入選263件
除以上所述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篆刻藝術展覽外,新時期全國性的篆刻藝術展還有西泠印社主辦的西泠印社全國篆刻評展,這是西泠印社自1987年以來,每隔四年舉辦一次的全國性篆刻藝術展評,每屆除評選出200多件入展作品外,還評選出50件優(yōu)秀作品,并從第三屆開始根據(jù)韓天衡先生的建議,增設7件邊款獎,在篆刻藝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西泠印社歷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一覽表
屆次 日期 地點 收稿件數(shù) 展出件數(shù) 獲獎情況
首屆 1987 杭州 2318件 263件 50件
二屆 1991.11 杭州 2000余件 250件 50件
三屆 1995.11 杭州 1200余件 240件 50件優(yōu)秀獎,7件邊款獎
四屆 1999.10 溫州 近2000件 208件 50件優(yōu)秀獎,7件邊款獎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和西泠印社依靠它們各自的優(yōu)勢與權威,連續(xù)舉辦著全國性篆刻藝術展,通過展覽、評比梳理著當代印壇,不斷發(fā)現(xiàn)人才,使全國性篆刻藝術活動納入到有序的發(fā)展軌道上來,極大地推動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發(fā)展和繁榮。除這兩項展覽外,影響較大的篆刻藝術評展活動還有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號稱全國三大展的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中青年書篆刻展覽、全國新人新作書法篆刻展覽,在這些展覽的入展作品中,篆刻作品都保持著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全國歷屆書法篆刻展篆刻入展獲獎情況一覽表
屆次 日期 地點 總入展數(shù) 篆刻入展 獲獎數(shù)
首屆 1980 沈陽 575件 152 *
二屆 1984 北京 24
三屆 1987 鄭州 555件 54
四屆 1989 北京 334件 84 4
五屆 1992 96 8
六屆 1995 513件 49 4
七屆 1999 北京 1000件 102 2
*全國書法篆刻展前三屆未評獎。
全國歷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篆刻入展獲獎情況一覽表
屆次 日期 地點 總入展數(shù) 篆刻入展數(shù) 篆刻獲獎數(shù)
首屆 1982 南昌 40 *
二屆 1986 北京 347 44 4
三屆 1990 合肥 409 99 11
四屆 1992 棗莊 450 95 10
五屆 1993 北京 496 88 6
六屆 1995 北京 451 52 10
七屆 1998 北京 382 41 8
八屆 2000 北京 494 44 5
*全國首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原為全國部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邀請展,沒有評獎。
其他較有影響的篆刻藝術評展活動還有:
“當代篆刻邀請展”,終南印社1986年在西安主辦。
“首屆上海篆刻大獎賽”,《文匯報》等單位1988年在上海主辦。
“全國首屆現(xiàn)代篆刻藝術大展賽”,神漓印社等單位1989年在桂林主辦。
“全國印社篆刻聯(lián)展”,西泠印社1990年在杭州主辦。
“當代中青年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請展”,朵云軒1990年在上海主辦。
“首屆國際肖形印大展”,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等單位1993年在哈爾濱主辦。
“西泠印社篆刻展”,西泠印社1995年在香港主辦。
“首屆國際篆刻藝術展”,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暨篆刻委員會1995年在北京主辦。
“96全國新概念篆刻邀請展”,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1996年在杭州主辦。
“第二屆國際肖形印大展”,《篆刻》雜志等單位1996年在黑龍江主辦。
“96中日篆刻作品交流展”,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與全日本篆刻聯(lián)盟1996年在北京主辦。
“第二屆國際篆刻藝術展”,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暨篆刻委員會1997年在北京主辦。
除以上全國性的篆刻藝術活動外,各省市書法家協(xié)會和印社的活動及個人篆刻展更是多不勝舉。
新時期的篆刻活動是以展覽為中心的,是展覽支持了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是展覽使篆刻藝術真正與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接軌,是展覽發(fā)現(xiàn)了人才,肯定了印人,樹立了榜樣,是展覽使印人們越來越明白,我們的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要超越古人,更要融入當代,有別于當代。也許,新時期是一個篆刻家最容易成名卻又最難成功的時代。
第四節(jié) 印學理論研究及出版
在新時期,印學研究在學科化、專業(yè)化、學術化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突破,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多數(shù)成功的印人都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yǎng),他們使這一時期的篆刻研究在史學、美學、技法等方面都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二是篆刻藝術作為現(xiàn)代藝術獨立存在的觀點的提出,使其在學科化建設上有了新的突破。三是篆刻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多所大學書法篆刻專業(yè)的開設,碩士、博士生的招收,在全國形成一個較為完成的書法篆刻教育體系,造就了大批篆刻創(chuàng)作和研究人才,特別是立足于學術化的研究人才。四是出版業(yè)的繁榮,使印學理論著作和印譜等大量出版,專業(yè)報刊不斷涌現(xiàn)。這些原因,都有力地促進了印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
在這一時期的印學理論研究還出現(xiàn)了各類印學研討會,集中展現(xiàn)了某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主題的研究成果,是一種嶄新的且行之效的活動方式,較重要的研討會有以下幾次:
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
西泠印社早在1963年印社六十周年社慶時就有沙孟海等人宣讀印學論文并進行研討;1978年印社七十五周年社慶時又舉行了印學學術論文交流研討會。到了1983年印社八十周年社慶時,收到了論文二十二篇,其中有日本籍社員二篇,并進行了研討交流,后收入到論文集《印學論叢》中出版,成為正式的國際印學研討會,也是國內首次國際印學研討會。自1988年印社八十五周年社慶時起,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開始接受印社外的印學論文作者參加研討交流,這次研討會收到論文二十八篇。1993年印社九十周年社慶時印學研討會論文數(shù)量增至四十余篇,選取其中二十七篇編入論文集《印學論談》中。1998年印社九十五周年社慶時,收到論文已達一百零七篇,其中國內九十八篇(印社社員三十五篇),日本五篇、韓國三篇、法國一篇,并選取其中三十八篇編輯出版了《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圖4—56)。除此之外。西泠印社還在1984年吳昌碩誕辰一百三十周年、1994年吳昌碩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大會上舉辦了專題印學研討會。西泠印社舉辦的歷次國際印學研討會,所收論文數(shù)量多、質量高,除印社社史之外涉及到史、論、創(chuàng)作技法、篆刻、美學、印人個案、篆刻教育等各個方面,是新時期印學理論研討會的典范。
其它印學研討活動還有:
當代印學邀請研討會
哈爾濱市書法家協(xié)會于1983年舉辦,有三十一篇論文收入《當代印學論文文選》。
全國首屆印學研討會
金陵印社等單位于1989年舉辦,收到論文一百零二篇,入選三十篇。
全國首屆篆刻理論研討會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暨篆刻委員會于1995年舉辦,收到論文一百六十余篇,入選六十篇,評出三十三篇獲獎論文。
全國首屆篆刻學暨篆刻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
《中國書畫報》、《中國篆刻》雜志等單位于1997年主辦,有五十篇論文收入論文集。
歷屆全國書學研討會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歷屆書學研討會,都有許多印學理論論文入選。對篆刻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繁榮都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印學理論家,他們以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印學領域取得巨大的學術成果。如老一代的印學理論家沙孟海所著《印學史》(圖4—57),是一本以其《印學概論》為底稿的系統(tǒng)的印學史,該書自1962年開始撰寫,中間頗受波折,直到1984年才完稿,全書分上下兩編,共三十七章,上編“印章舊制”十六章,對印章起源、用途、名稱、制度及印材、印色等都有詳細論述;下編“印學體系”二十一章,自米芾而下直至趙時棡、王 褆 等,兼及日本早期名家;是現(xiàn)代印學理論研究中較為完備的印學史。羅福頤則據(jù)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璽印組之優(yōu)勢,帶領王人聰、葉其峰、羅隨祖等人在古璽印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其中《古璽印概論》(羅福頤編)(圖4—58)引用了大量新出土的資料論述古璽,對過去一些舊說多有新解,圖文并茂,頗具學術價值?!肚貪h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王人聰、葉其峰著)是其二人關于秦漢魏南北朝官印研究的文集,根據(jù)大量實物,對這幾個時期的官印進行研究考證,資料尤為豐富。其他如王人聰著《新出歷代璽印集釋》、《新出歷代璽印集錄》,葉其峰著《古璽印通論》、《古璽印與古璽印鑒定》等著作也都對古璽印研究產生積極促進作用。在上海,方去疾以對明清流派的研究影響著印學研究的發(fā)展,他所著《明清篆刻流派簡述》一文,對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何震為代表的徽派、程邃為代表的皖派、鄧石如為代表的鄧派,以及泗水、揚州,如皋等流派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作了簡要分析,其中多有創(chuàng)見,是研究明清篆刻流派的重要理論文章。
隨著印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一大批中青年理論家的涌現(xiàn),印學理論著作出版也出現(xiàn)了高潮。劉江、韓天衡、黃惇、陳振濂等人的研究及理論著作尤其引人注目。
劉江的印學研究涉及了篆刻藝術的各個方面,在技法上,有《漢印的臨習和欣賞》、《古璽印的臨習和欣賞》、《篆刻技法》(圖4—59)、《篆刻藝術》、《吳昌碩篆刻及其章法》(圖4—60)、《吳昌碩篆刻及其刀法》等著作。在印學史上,有《印章藝術史》等著作。在印人個案研究上,有《吳昌碩篆刻研究》(圖4—61),該書通過對吳昌碩的生平、藝術特征、藝術特征形成探源、年譜和研究資料匯編等方面的研究,較全面地闡述了吳昌碩的篆刻藝術生涯和對篆刻史的影響,是目前最為詳盡、深入的研究吳昌碩篆刻藝術的專著。在美學上,有《篆刻美學》(圖4—62)、《篆刻藝術形式美》(圖4—63)等著作,通過對篆刻藝術的本質與審美、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及其法則、篆刻藝術的生命與品性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篆刻藝術審美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原理;填補了篆刻美學研究的空白。劉江的篆刻美學研究,不是單純抽象的現(xiàn)象解說,而是通過大量歷代有關論述和不同印人作品的分析歸納,并立足于篆刻美的解剖和美的創(chuàng)作原素的發(fā)掘,在高層次上對篆刻美的品格、精神進行闡釋,取得了在深度與廣度上并進的重要成果,在篆刻藝術進一步向自覺、獨立的藝術發(fā)展中具有深遠意義。
韓天衡的篆刻理論研究是建立在他的系統(tǒng)構造論和求新創(chuàng)意論上的,主要表現(xiàn)在對歷代印論的鉤陳、印史的斷代、印譜的研究等方面。在歷代印論的鉤陳上,有《歷代印學論文選》(圖4—64)、《中國印學年表》(圖4—65)等重要著作,使其站在了印學理論研究的制高點上,鉤陳覽玄,考釋疑端,意義非凡。在印史的斷代上,他在研究過大量的古代印學文獻后,順流朔源,作出了宏觀與微觀相結全的審視與評判,對印學史的斷代做出詳盡的闡釋。在印譜研究上,他對印譜的起源與發(fā)展,歷代印譜的版本、歷代印譜的品類、印 章的傳世與印譜的匯輯等方面作出了綜合論述,為印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學術新見和歷史信息。以上這些研究成果,多收在其《天衡印譚》(圖4—66)、《天衡印話》及相關論文中。韓天衡的研究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展開,更難得可貴的是其深入淺出的論述方式,為眾多的愛好者提供了極佳的普及讀本。
黃惇的篆刻理論研究成就 主要表現(xiàn)在其對古代印論的研究上,他在《中國古代印論史》(圖4—67)一書中,以史從論出、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進行透澈的研究和分析,他對大量的原始資料清理、鑒別、去偽存真,進而揮微朔奧,透視審美觀念及藝術風格之關系,從更深層次上弄清這些審美觀念產生的原因及各種審美觀之間的承并嬗變,從而使其《中國古代印論史》具有全新的拓荒意義。另外,黃惇在流派印章的源流研究上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以大量的印論和其中反映出來的審美思想、變革觀念為依據(jù),澄清了篆刻史研究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錯誤,為篆刻史研究肅清一些障礙。
陳振濂在印學理論研究上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篆刻藝術本位觀念的確立和篆刻教育上。他發(fā)表在《中國篆刻》創(chuàng)刊號上的論文《獨立——篆刻本位的觀念確立》,從學科立場上指出篆刻藝術的困境,對篆刻藝術實用與審美等方面的問題加以梳理,提出只有理清篆刻與金石、篆刻與印章、篆刻與書法的關系,才能從中獨立出來,真正實現(xiàn)其向現(xiàn)代藝術的過渡。陳振濂在篆刻教育方面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他主編的《大學篆刻創(chuàng)作教程》(圖4—68)上,該書立足于教學,在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較深的探求。此外,陳振濂在近現(xiàn)代篆刻史及西泠印社社史的鉤陳闡釋上也都有著較突出的研究。
除上所述理論家外,孫慰祖、朱培爾、王北岳等對明清印人的研究,葉一葦、林乾良等對浙派的研究,馬國權、孫詢等對民國印人的研究,曹錦炎對古璽的研究,熊伯齊對古璽章法的研究,辛塵對歷代篆刻風格的研究,鄧昌成對港臺篆刻史的研究,韓天雍對日本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成為當代篆刻藝術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這一時期,已出版的重要的印學理論著作有:
《中國篆刻藝術》,方去疾等著,1980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明清篆刻流派簡述》,方去疾著,《西泠藝叢》1981年第3期發(fā)表。
《古璽印概論》,羅福頤著,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漢印風格淺析》,單曉天、張用博著,《書法研究》1982年第4期發(fā)表。
《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fā)展》,羅福頤著,1982年西泠印社出版。
《篆刻藝術的欣賞》,王北岳著,1984年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歷代印學論文選》,韓天衡編,1985年西泠印社出版。
《篆刻叢談》(圖4—69),葉一葦著,1985年西泠印社出版。
《篆刻藝術》(圖4—70),王北岳著,1985年臺灣漢光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印學史》,沙孟海著,1987年西泠印社出版。
《中國印學年表》,韓天衡編,198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來楚生篆刻藝術》(圖4—71),單曉天、張用博著,198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鄧石如研究資料》,穆孝天、許佳瓊編著,198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王人聰、葉其峰著,1990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
《中國篆刻學》(圖4—72),吳清輝著,1990年西泠印社出版。
《散木印藝》,單曉天、張用博著,1992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西漢官印匯考》(圖4—73),孫慰祖編,199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大業(yè)公司聯(lián)合出版。
《印學論談》,西泠印社編,1993年西泠印社出版。
《中國印學年鑒》,西泠印社編,1993年西泠印社出版。
《天衡印譚》,韓天衡著,1993年上海書店出版。
《篆刻通論》,李梢著,1993年學苑出版社出版。
《篆刻入門叢書》(圖4—74),童衍方等著,199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中國印章鑒賞》,劉一聞著,199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篆刻的形式美》,劉江著,1994年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篆刻美學》,劉江著,1994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中國古代印論史》,黃惇著,1994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篆刻五十講》(圖4—75),吳頤人著,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歷代璽印精品博覽》(圖4—76),蕭高洪主編,199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劉江著,1995年西泠印社出版。
《日本篆刻藝術》(圖4—77),韓天雍編著,1995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篆刻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匯編》,王北岳著,1995年臺灣省三美術館出版。
《古璽通論》(圖4—78),曹錦炎著,1996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賞》,吳頤人著,1997年學林出版社出版。
《篆刻教程》,劉江著,1997年中國美術院出版社。
《古璽印與古璽印鑒定》,葉其峰著,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
《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西泠印社編,1998年西泠印社出版。
《孫慰祖論印文稿》(圖4—79),孫慰祖著,1998年上海書店出版。
《歷代篆刻風格賞評》(圖4—80),辛塵著,1998年中國美院出版社出版。
《詩屑與印屑》(圖4—81),徐正廉著,2000年大象出版社出版。
《中國篆刻史》(圖4—82),葉一葦著,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
《百年篆刻》,李仲芳撰,《江南》1999年第6期發(fā)表。
《印章歷史與文化》(圖4—83),蕭高洪著,2000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天衡印話》,韓天衡著,2000年上??萍汲霭嫔绯霭?。
第五節(jié) 印譜、古文字著作的出版
在二十世紀最后的二十年里,各類印譜的出版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以西泠印社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書店、榮寶齋出版社等專業(yè)出版社為主的出版機構出版了大量優(yōu)秀的古代篆刻作品集和當代優(yōu)秀篆刻家的作品,形式既多,數(shù)量亦大,極大地方便了廣大印人和篆刻愛好者。特別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黃惇主編的《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圖4—84),煌煌二十一卷,上至古璽,下至近現(xiàn)代印人作品,每卷都以對這一時期研究卓有建樹的印人和理論家為主編,收羅作品齊備,卷首有學術性較高的研究文章,其規(guī)模之大,資料之詳備,實為印譜出版之創(chuàng)舉。
在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輯古印譜以各文博單位匯輯出版的藏印選為主,如羅福頤主編的《古璽匯編》(圖4—85),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選采歷代公私藏品,共收古璽五千七百零八方,選印既多且精,為歷來輯古璽之大觀;羅福頤主編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輯存全國各文博單位收存秦漢南北朝官印二千六百五十八方,并考釋斷代,注明鈕式質地,對篆刻學及文字學、史學都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狄笾骶幍摹队〉洹?,收拓上起晚周,下至六朝之官私 印、封泥及唐宋印、元押等共計五萬余方,可謂包羅萬象,為集古印一時之盛。這一時期出版的輯古印譜除翻印前人已出的外,較有影響的還有:
《西泠印社銅印選》,西泠印社輯,1980年西泠印社出版。
《黑龍江古代官印集》,198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羅福頤主編,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古圖形璽印 》(圖4—86),康殷編,1983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葉其峰主編,198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故宮歷代銅印特展圖錄》,臺灣故宮博物院編,1987年臺灣故宮博物院出版。
《秦漢鳥蟲篆印選》(圖4—87),韓天衡編,1987年上海書店出版。
《古玉印精萃》,韓天衡、孫慰祖編,1989年上海書店出版。
《陜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王翰章編,1990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湖南省博物館編,1991年上海書店出版。
《金代官印集》,景愛輯,199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吉林出土古代官印》,張英等輯,199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古封泥集成》,孫慰祖編,1994年上海書店出版。
《古印精萃》,魏廣君編,1994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花押印匯》(圖4—88),施元亮編,1995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中國肖形印大全》,溫廷寬編,1995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秦漢印典》(圖4—89),金懷英編,199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常熟博物館藏印集》,錢浚、吳慧虞編,199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山東新出土古璽印》(圖4—90),賴非編,1998年齊魯書社出版。
《巴蜀銅印》(圖4—91),高文、高成剛編,1998年上海書店出版。
《古璽印精品集成》,莊新興編,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國璽印篆刻全集》,莊新興、茅子良主編,199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在這一時期,輯明清印人印譜出版極多,多數(shù)著名印人的印譜得到出版。如方去疾的《明清篆刻流派譜》(圖4—92),收輯明清有面目有影響的印人一百二十四家,上至文彭,下至任預,所刊印作去偽存真,精心選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對每一印人做簡言論述,是一部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印學著作。華篤安編的《明清篆刻選》,收輯明清印人二百五十家,一千五百四十六件作品,皆為原石拓印,彌足稱貴。其他明清印人的個人印集,更是層出不窮,其中較有影響的有明清及近現(xiàn)代印人印譜有:
《汪關印譜》,上海書畫出版社編,1980年出版。
《吳讓之印譜》,方去疾編,198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吳昌碩印譜》,上海書畫出版社編,1985年出版。
《中國古代閑章拾萃》,朱旭初編,1987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陳師曾印譜》,榮寶齋編,1988年出版。
《胡 钁 印譜》(圖4—93),方去疾編,1991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齊白石印影》,戴山青編,1991上榮寶齋出版。
《錢松印譜》,方去疾編,1992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丁敬印譜》,上海書店編,1992年出版。
《趙之琛印譜》,上海書店編,1992年出版。
《吳昌碩印影》(圖4—94),戴山青編,1992年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
《徐之庚印譜》,上海書店編,1993年出版。
《黃牧甫印影》,戴山青編,1996年榮寶齋出版。
《齊白石篆刻集》,張蔭培編,199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西泠印社印譜叢編》,李早主編,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
在這一時期,當代印人也紛紛編輯出版自己的印譜,其數(shù)量之大,一時很難統(tǒng)計,其中較系統(tǒng)的如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的當代名家印譜,榮寶齋出版的榮寶齋印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當代篆刻名家選集》、《當代青年篆刻家精選集》等影響較大。個人印譜的大量出版,為印人們提供了全面展示自己的舞臺,使讀者能通過作品集,全面深入地了解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觀念和創(chuàng)作思想。再就是這一時期的印譜出版除延襲了前一時期主題性印譜的編輯出版外,還出現(xiàn)了篆刻展覽作品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西泠印社主辦的歷屆重要展覽都出版了作品集,使展覽活動的影響得以長久地存在下去。其他各個印學團體或地方印人合作出版的作品集也不在少數(shù)。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應該是當代篆刻藝術繁榮興旺的標志之一。
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現(xiàn)代印章選集》,丁吉甫編,198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
《魯迅著譯書名印譜》,方去疾等刻,西泠印社輯,1981年成書。
《李尹桑印存》,1981年澳門今書屋出版。
《蘭亭序印集》,葉一葦?shù)热丝?,中國書協(xié)浙江省分會編,1982年成書。
《安持精舍印冣 》(圖4—95),陳巨來刻印,198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個簃印集》,王賢刻印,1983年西泠印社出版。
《茅盾筆名印集》,譚建丞等刻,中國書協(xié)浙江省分會編,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香港四家印譜》,梁秋白等刻印,1985年香港友聲印社出版。
《錢君匋刻長跋巨印選》,錢君匋刻印,198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朱復戡篆刻》,朱復戡刻印,1986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方介堪印選》,方介堪刻印,1986年上海書店出版。
《茅盾印譜》,錢君匋等人刻,1986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西泠印社首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作品集》,1987年西泠印社出版。
《吳子建印集》,吳子建刻印,1988年上海書店出版。
《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圖4—96),1988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鄧散木印譜》(圖4—97),鄧散木刻印,1989年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出版。
《王鏞篆刻選》(圖—98),王鏞刻印,1989年榮寶齋出版。
《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1989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
《石開印存》(圖4—99),石開刻印,1990年上海書店出版。
《劉一聞印稿》,劉一聞刻印,1990年上海書店出版。
《現(xiàn)代印選》,陳壽榮等編,1990年西泠印社出版。
《西泠印社第二屆全國篆刻評展作品選》,1991年西泠印社出版。
《全國第二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圖4—100),1991年國際文化節(jié)出版公司出版。
《當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選》,1992年重慶出版社出版。
《蔣維崧印存》(圖4—101),蔣維崧刻印,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
《大康印稿》(圖4—102),康殷刻印,1992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沙孟海篆刻集》(圖4—103),沙孟??逃?,1994年榮寶齋出版。
《劉江篆刻選》(圖4—104),劉江刻印,1994年西泠印社出版。
《全國三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圖4—105),1994年榮寶齋出版。
《韓登安印存》(圖4—106),韓登安刻印,1995年西泠印社出版。
《首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作品集》(圖4—107),1995年榮寶齋出版。
《西泠印社第三屆篆刻作品請展作品集》(圖4—108),1995年西泠印社出版。
《李剛田篆刻選集》(圖4——109),李剛田刻印,1996年榮寶齋出版。
《近現(xiàn)代書畫名家印鑒》,金懷英編,1996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韓天衡篆刻精選》,韓天衡刻印,1996年榮寶齋出版。
《第二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作品集》(圖4—110),1997年榮寶齋出版。
《當代大寫意篆刻集》(圖4—111),梅杰編,1998年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
《全國第四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圖4—112),1998年榮寶齋出版。
《西泠印社第四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作品選》(圖4—113),1999年西泠印社出版。
《當代篆刻名家精品集》,韓天衡、李剛田、石開、徐云叔、劉一聞、陳國斌、馬士達、黃惇、王鏞、崔志強十人各一卷,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當代青年篆刻家精選集》,徐正廉、徐慶華、葛冰華、韓大星、魏杰、陳平、古泥、來一石、劉彥湖、張永強、朱培爾、燕守谷、徐海、許雄志、崔自默、王丹等十六人各一卷,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京八人篆刻展·全國名家篆刻作品集》,2000年印行。
《王福庵印存》(圖4—114),王福廠 刻印,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
《陳巨來印存》,陳巨來刻印,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
《全國當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集》,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
隨著篆刻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各類與篆刻藝術有關的圖書編纂也出現(xiàn)了高潮,對古文字的研究整理和出版,也成了這個高潮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一時期,重要的古文字著作和篆刻字典有高明編的《古文字類編》,該書收輯甲骨文、金石、石刻、竹帛、印符、匋帛、秦篆等古文字,單字三千零五十六字,重文一萬三千九百四十三字,以不同時代的古文分欄編次,便于排比識別;羅福頤主編的《古璽文編》(圖4—115),該書收輯秦以前官、私印璽,文字二千七百七十六字,以《說文》體列編次,是一部較受篆刻作者重視的工具書。其他較有影響的古文字圖書還有:
《漢印文字徵補遺》,羅福頤編,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殷周金文集錄》,徐中舒主編,1984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古幣文編》,張頷編,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
《常用古文字字典》,王延林編,198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璽印文綜》,方介堪編,1989年上海書店出版。
《甲骨金文大字典》(圖4—116),徐無聞主編,1991年巴蜀書社出版。
《鳥蟲篆大鑒》(圖4—117),徐谷甫輯,1991年上海書店出版。
《古陶字匯》(圖4—118),徐谷甫、王延林編,1994年上海書店出版。
《實用篆刻大字典》,王達明編,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古瓦當文編》,韓天衡編,1996年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秦漢金文匯編》,孫慰祖、徐谷甫編,1997年上海書店出版。
《鳥蟲書通論》(圖4—119),曹錦炎編,199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除上所述,各類專供篆刻用的字典也層出不窮,如劉江的《篆刻常用字字典》、潘國彥的《篆刻字典》、林健《篆刻字匯》、戴山青《齊白石篆刻字典》(圖—120)、《吳昌碩篆刻字典》、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傅嘉儀《金石文字類編》、《篆字印匯》、容鐵《當代十字篆刻字典》(圖4—121)、《黃牧甫篆刻字典》(圖4—122)等,都為廣大篆刻作者提供了便利,也為篆刻藝術繁榮貢獻了一份力量。
第六節(jié) 印人傳
在這一時期,對印人的研究也更趨于完備和系統(tǒng)。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是馬國權的《近代印人傳》(圖4—123),在這部印人傳中收錄了125位已故印人的傳記和作品,其中既有名家大師,也有水平高但印名卻不甚顯彰的藝術家,資料翔實,論述精到。孫詢的《民國篆刻藝術》(圖4—124)收錄印人182位,其中包括仍健在但在民國已經成名的部分印人,并在書后附有民國篆刻藝術大事年表。
除上述專著外,熊伯齊編的《當代印人名鑒》(圖4—125),劉江編的《印人佚事》(圖—126)及李毅峰編的《中國篆刻大辭典》(圖4—127),金通達編的《中國當代篆刻家辭典》(圖4—128)在介紹印人方面亦頗有意義。
第七節(jié) 專業(yè)報刊
在二十世紀世紀末的的二十年里,篆刻類專業(yè)報刊僅有《印林》、《篆刻》、《中國篆刻》少數(shù)幾種,但在書法類報刊中,篆刻類作品和理論文章所占比例并不為少。這些專業(yè)報刊,在這些年間所發(fā)印學理論文章已很難統(tǒng)計,但它們在當代印學研究領域所起的作用卻是有目共睹無法忽視的。
《印林》
王北岳1979年12月在臺灣創(chuàng)辦,雙月刊,是中國最早的一家篆刻專業(yè)雜志,雖已???,但其對當代印學的促進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該雜志沒有名家專題介紹,大陸印人、海外印人、中青年印人介紹、大陸名家、考古與文物、研究與考證、印學論壇、藏品拾萃、金石文字、篆書研究、治印心得、篆刻賞析、技法講座、社團介紹、印論輯要、印譜介紹等欄目,可謂包羅萬象。王北岳曾在《印林》邊續(xù)刊載“篆刻學”數(shù)十期,發(fā)表《篆刻述要》、《篆刻探微》、《印林見聞錄》、《近代印人印舉》、《篆刻藝術欣賞》等重要論著。1976年,林文彥等人又以《印林》為陳地發(fā)起“印論會”,每期一個專題,發(fā)表了《篆刻學類要注釋》、《西泠后家與同期印關系》、《宋元明清篆刻發(fā)展研究資料》等論述,對臺灣的印學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队×帧返某霈F(xiàn),不僅促進了臺灣的篆刻藝術發(fā)展,還成為了兩岸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牟紐帶。
《篆刻》(圖4—129)
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于1993年9月創(chuàng)辦,季刊,沈沉任主編?!蹲獭吩O有印學研究、論壇縱橫、技法講座、作品賞評、肖形印圃、歷代印人、當代名家、名家近作、新星新品、中青新星、當代印選、印學團體、印人書畫、古璽印選、海外一隅、地北天南、命題競刻、印苑揚輝、百家爭鳴等欄目?!蹲獭冯s志創(chuàng)刊后在傳播印學介紹印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其所參與主辦的“首屆國際肖形印大展”(1993,哈爾濱)、“第二屆國際肖形印大展”(1996,黑龍江)在當時引起較大的反響。
《中國篆刻》(圖4—130)
榮寶齋出版社于1994年8月創(chuàng)辦,季刊,王鐵全、熊伯齊主編,1997年12月停刊,共出十三期?!吨袊獭吩O有:印學論壇、印壇名家、當代印人、印史研究、藏品介紹、海外印蹤、古印發(fā)微、技法研究、印壇信息、篆刻教室、來稿選登、名印印鑒、作品欣賞、印人新作、印章美學等欄目,其中印學論壇欄目所發(fā)表《獨立——篆刻本位的觀念確立》等文章,對當代篆刻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印壇名家欄目對現(xiàn)代篆刻大師黃士陵、吳昌碩、陳巨來、方介堪、易大廠等人進行了深入研究;當代印人欄目則對當代杰出印人作了詳盡的報導。《中國篆刻》雜志雖僅僅出版了十三期,但其在二十世紀最后二十年對印壇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其影響是無法替代的。
除以上三種篆刻專業(yè)雜志外,其他書法類雜志所設篆刻欄目對當代篆刻藝術的發(fā)展亦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書法》也開設有印學欄目,著重刊發(fā)當代印人作品和印學研究論文。而上海書畫出版社主辦的《書法》、《書法研究》、《書與畫》三份刊物,發(fā)表了大量篆刻方面的作品和印學研究論文,如《書法研究》自1979年創(chuàng)刊,至二000年底共出刊98期,發(fā)表印學論文近百篇;《書法》(圖4——131)雜志則發(fā)表了大量篆刻作品和印人研究文章;《書與畫》則曾拿出一定篇幅發(fā)表明清直至當代印人的專題性研究文章。西泠印社主辦的《西泠藝叢》、《西泠藝報》,雖為書畫篆刻綜合性報刊,但篆刻在基中所占篇幅卻是最大的,《西泠藝叢》設有西泠印社藏印選、社藏印譜介紹、印學論壇 、印壇青年、印章鑒賞、西泠人物志、印學社團等欄目;《西泠藝報》設有印人玉屑、印學瑣論、社史鉤沉、藏印隨筆、談印拾零、印人舊蹤等欄目。河南美術出版社主辦的《青少年書法》雜志,除開設篆刻欄目外,在前期每年還專設一期篆刻專刊。
除上述雜志,《書法之友》(安徽)、《書法報》(湖北)、《中國書畫報》(天津)、《書法導報》(河南)、《青少年書法報》、《書法賞評》(黑龍江)、《書畫藝術》(江蘇)等報刊也都設有篆刻欄目。此外,現(xiàn)已??摹逗贾葑獭罚ㄕ憬?、《遼寧書法》(遼寧)、《書法家》(河南)、《書法藝術報》(山東)、《羲之書畫報》(山東)等報刊也發(fā)表過相當數(shù)量的有關篆刻的內容。
在這一時期,除公開發(fā)行的報刊外,還有許多內部發(fā)行的報刊,許多印社都刊行自己的社刊,在專業(yè)范圍內流通,傳遞藝術信息。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創(chuàng)刊的《篆刻批評》(圖4—132),雖是一份民間小報,但卻能以客觀的藝術批評在印壇引起注目,所刊文章雖無長篇大論,但卻能直述觀點,且不乏真知灼見。
后記
二十世紀是篆刻藝術高速發(fā)展的一個時期,形成了足以與以前任何一個時代抗衡的輝煌高峰。它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將會成為篆刻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筆者的才力本不足以撰史,何況在未定論人物的選擇和評價上往往又好感情用事,以自己的喜好做標準。故這本小書的寫作初衷是自己為學習研究篆刻方便所作的筆記,開始是作品,逐漸是印人,時間長了,積累多了,寫成著本小書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本小書在2002年上半年就寫成了,承蒙張偉生先生錯愛,得以在《書與畫》雜志連載,只是由于2003年雜志改版,只連載了第一章就停了。好在還有讀者記得我和這本小書,詢問原因,并建議出一個單行本,一些專業(yè)從事書法篆刻理論研究的朋友也鼓勵我,認為這本小書還有些價值,出版了還可能會對對篆刻感興趣的朋友有些許用處。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拖到現(xiàn)在它才面世,至于其價值如何,只有聽聽讀者說了。
本來也請了幾位前輩名家題了書名,寫了序,但是一想到現(xiàn)在出書有著從印刷廠直接拉到造紙廠的危險,也就不敢連累別人了。其實現(xiàn)在做什么沒有風險呢?只是有了風險要自己扛著,那樣才可以心安。
本不打算寫什么前言后記之類的文字,但想到還有些情況還沒向大家交代清楚,就拉雜地寫了這些,勉強也算是個后記吧。
王大中
2006年4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