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橋山上。黃帝,姓公孫,因長居姬水而改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有熊部落首領少典氏之子,母名附寶。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省新鄭縣),死后載橋山(今陜西省黃陵縣)。黃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兒,“皇帝”是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號,在中國始于秦始皇。而“黃帝”是人名,古時候,人們認為“帝”是萬物主宰,金、木、水、火、土為萬物之本,稱作“五德”。有熊氏的人們崇尚土德,土為黃色,故給他起名叫黃帝。他是四五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姬姓部落首領。興起于今陜西北部,東渡黃河,定居河北涿鹿一帶,與炎帝立約,在涿鹿聯(lián)合戰(zhàn)敗蚩尤。據(jù)《史記》等史料記載,黃帝建立的云巖宮殿(在今河南密縣東南),是練兵講武、研創(chuàng)八陣圖的地方,所以又稱軒轅黃帝宮。清代詩人錢清簡詩云:“戰(zhàn)敗蚩尤犒旅徒,云巖深澗葬兵符。千秋永罷干戈事,蔓草寒煙鎖陣圖。”黃帝具有很杰出的才智,《易經(jīng)。系辭下》載:黃帝“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斫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就是說他領導人們改變了單純的游獵生活,教大家馴養(yǎng)家畜,建筑房屋,種植五谷,裁縫衣裳,制造棺槨、器皿等。他還重用了一批有才華的人;命倉頡造文字,以代結繩記事;命雍父制白杵,以供春米;命大撓作干支(歷法),以利農(nóng)時;命伶?zhèn)惏l(fā)明樂器,制定音律;命共鼓、貨狄做舟楫,以利河中航行;命揮、牟做弓矢,以提高射獵和攻伐能力。黃帝妻子嫘(16i)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織綢制衣,后人尊稱她為“先蠶娘娘”。從此,天下大治,人民安樂,開始過上較為文明的生活,社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的盛期。后人把黃帝當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贊譽他“能成命百物”,尊奉他為我國的“人文初祖”。黃帝有四位夫人,她們是元妃嫘祖、次妃方雷氏、次妃彤魚氏、次妃嫫母。共生有子孫25人,其中有14人形成12個姓。嫘祖是正妃(相當于后來的皇后),她和黃帝所生的子孫,都是國家的棟梁?!妒酚?。五帝本紀》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秦的帝族,都是嫘祖與黃帝一脈相承的嫡世孫;兩漢三國,魏晉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帝王和古代少數(shù)民族中的鮮卑、匈奴、羌、契丹、黨項、蒙古、藏族的首領以及他們所建諸國的帝王,也都是黃帝和嫘祖的苗裔。由于幾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華億萬兒女,皆有黃帝和嫘祖的血脈。黃帝和嫘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我們的根。嫘祖是當之無愧的國母(參見《黃帝正妃嫘祖》)?!妒酚洝份d:“黃帝崩,葬橋山”。橋山總面積8500余畝,生長柏樹8萬6千余株,多數(shù)樹齡在千年以上,是我國最大的柏樹群。黃帝陵位于橋山之巔,占地1300畝,陵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有一石碑,為明嘉靖年間唐錡手書“橋山龍馭”四字。再前為一祭亭,內(nèi)立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陵前南側有座祈仙臺,是漢武帝為祭祀黃帝所筑。山上古柏成林,山下沮水環(huán)繞。東南麓有黃帝廟,建于漢代,廟內(nèi)有正殿、碑廓、誠心亭等建筑物。大殿正中懸掛“人文初祖”的匾額,意為黃帝為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最初祖先。新建的祭祀大院,整體由花崗巖建造,軒轅殿由36根圓形石柱圍成方形空間,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整個大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圓地方”的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黃帝明堂”的風貌。黃帝陵是中華兒女共同景仰的圣地,每年清明節(jié),人們在軒轅殿前隆重公祭軒轅黃帝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激發(fā)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