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與“國”的答卷
關于“國”與“國”的答卷(散文)
某日,一個學生拿了“國”與“國”二字前來討教,問
把“國”字簡化為“國”字有何講究。我向來只知道,漢字里有
繁體的“國”字,還有簡體的“國”字,兩者形異而義同。至于
為何以此“國”代彼“國”,的確沒有深究過。因此,只好答應
待斟酌之后,再予解答。
讀了四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又教了多年漢語課程,漢字知識
多少還懂得一些兒?!皣▏边@個事物比較抽象,是難
以“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構畫出其物態(tài)物象的大致輪廓作為
該事物的標示符號—象形字的,故可以排除象形一法。既沒象形
的符號可供指示,又可排除指事一法。“國”與“國”二字的形
體與聲音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故又非形聲字。最后斷
定,“國”與“國”為會意字。循著會意這條思路琢磨開
去,“國”與“國”之間的替代承繼關系才逐漸明朗起來。
“國”由“”與“或”兩個意符組合而成:“”,標示
四方疆界,即四境;“或”字,原為“域”之本字,區(qū)域、范圍
之謂也。大凡一個民族在一個區(qū)域住久了,住慣了,從生理到心
理,與這個區(qū)域里的一切都發(fā)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形成了有別
于其它區(qū)域、種群、民族的經久傳承的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
俗習慣、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適應了這個區(qū)域的“水土”本
性,有了相對固定的四至界限,便形成了一個“國”。一旦離開
了這個區(qū)域到另一個區(qū)域,無論生理或是心理,都會有諸多不適
之感,人們稱之為水土不服。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是這個道理
的通俗解釋。這個由各種原因形成的一方水土,人們習慣稱之為
本土、祖地。祖國,即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英語里就
有“Mather-land”這個單詞,是個會意詞,直譯為母親的土地,
意譯為祖國。稱“國”為“母”為“祖”,含有愛戀之意??磥?,
愛國之心,愛國之情,是中外共通的。一旦外來勢力企圖把這個
種群或民族從其賴以生存的區(qū)域趕走,欲入主奴役該區(qū)域時,該
區(qū)域的種群或民族會為保衛(wèi)自己的母土祖地,對入侵入主的外來
勢力奮起反抗的。例如二戰(zhàn)時,德、意、日法西斯勢力肆意踐踏
一些民族的母土祖地,便遭到強烈的抵抗,最后自取滅亡。非但
人類社會是這樣,就連獸類世界也竟如此。據(jù)說,狼會用撒尿的
方式,宣告自己的勢力范圍,作為自己的獨立王國。一旦外來勢
力侵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它們也會發(fā)動反侵略戰(zhàn)爭,直到恢復原
來的四至邊境為止。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連自己的母土祖地也
不愛的人,是禽獸不如的。
由“國”簡化為“國”,也不純粹是筆畫的減少(“國”只
比“國”減了三筆),更有字義上的考慮。首先,保留
了“國”的四邊框“”,表明“國”必須有固定的四至疆界,
傳達出中國人尊重歷史、熱愛和平、不主張肆意擴張的一貫思
想。其次,把四方框“”中的“或(域)”換成“玉”,大有
深意。一是“或(域)”、“玉”同音。二是四邊框“”表明
已劃定了一個區(qū)域范圍,已有“域”這個意思存在,沒有必要再
加一“或(域)”字重復標示。三是四方框“”內之“玉”比
四方框“”內之“或(域)”更能表達中國人對“國
(國)”這一事物的情感認識——一個國家,四境之內皆玉也。
地是玉,所謂“一寸土地一寸金”、“寧灑一腔血,不失一寸
土”,便有此意。人是玉,中國人自古就有“以民為本”、“民
為國本”之說。物為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玉,皆足珍
惜。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因為她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們愛自己
的祖國,不但要愛四境之內的土地,用生命去捍衛(wèi)她,更要愛這
塊土地上的人民,愛這塊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血汗
去滋潤她、美化她。保衛(wèi)祖國,就是保衛(wèi)自己的生存基礎。美化
祖國,就是美化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愛國,乃全體國民之本份。懷
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育效國之才,效建國之行,應該成為新
生代國民自身修養(yǎng)的第一要務。
“國”之為“國”,“國”之簡化為“國”,我想,其創(chuàng)意
大致如此,但不知是否切合漢字造字家與漢字改革家的本意。拿
了如上心得,回復學生。學生深深一躬:“謝謝先生,我今天才
算真正認識了‘國(國)’字!”我也如卸重負,算是給學生交
了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