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象棋,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馬路邊的樹蔭下總有幾個老頭圍城一圈,嘰嘰喳喳的甚至是面紅耳赤的下著象棋。
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跑去樹蔭下,看老大爺們下象棋,雖然看不懂,但是看著大爺們殺的你來我往,我總會感到莫名的興奮。相比于單方虐殺局,我更喜歡旗鼓相當局,大爺們往往下至焦灼階段,便會面紅耳赤,旁邊觀棋的大爺更是暴跳如雷,恨不得把下棋的大爺推開,自己上去。觀棋的大爺,總是會給弱勢方出謀劃策,有時候叫喚急了,便直接上手替人家出棋。但這種做法,往往會遭到下棋者的排斥,棋子被推出去、又被拿回來、再推出去、再拿回來,兩個老頭推推嚷嚷、吵吵鬧鬧,真的是好不熱鬧。在中國,象棋是最流行的一種棋藝活動,其普及程度,遠遠超過圍棋。但是,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shù)了解象棋的人,僅僅停留在它的規(guī)則之上,其文化蘊意,幾乎無人知曉。
象棋是一種由兩人參與的對抗性游戲,圓形棋子共32枚,紅、黑雙方各持一半。紅色方以一帥統(tǒng)兩仕,相、傌、俥、炮各二,率五兵排開;黑色方以一將領(lǐng)兩士,象、馬、車、炮各二,攜五卒列陣。
紅、黑雙方各持一方陣地,交替行棋,先把對方帥/將逼死的一方,為獲勝方。棋盤的雙方陣地中間,有一塊空白地帶,名曰楚河漢界,相傳是受到了楚漢相爭的影響。雙方兵/卒各五個,也是受到古代行軍打仗的影響,古代隊伍的編制是由5名步兵組成,分別持弓、殳、矛、戈、戟五種兵器配合作戰(zhàn)。象棋幾乎就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一個縮影,有九宮指揮部(帥/將不出宮)、有士位(士/仕走斜杠)、有文官(象/相不許過河)、有武官(車、馬、炮滿圖飛)、還有士兵(兵/卒只進不退)。象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辭》中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并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中記載:“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下象棋了。
秦漢時期,象棋已經(jīng)非常盛行了,不過當時的象棋跟現(xiàn)代象棋,在模式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唐宋時期,象棋模式逐漸改良,至北宋末年完成最終定型,棋盤有河界,棋子有32枚。南宋時期的象棋,就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可謂是家喻戶曉,像文天祥、李清照、劉克莊這樣的歷史名人,也都酷愛象棋,就連宮廷里的棋待詔也多數(shù)為象棋。隨著象棋的流行,民間出現(xiàn)了職業(yè)的制棋工匠,也有了職業(yè)的棋師,《棋經(jīng)論》、《象棋神機集》、《事林廣記》等象棋著作也都隨即而生。元明清時期,象棋在民間流程度比南宋更為廣泛,民眾的下棋技藝也比之前更高。大批的著名棋手開始涌現(xiàn),更多的象棋著作,也在不斷問世,如《金鵬十八變》、《適情雅趣》、《梅花譜》這些棋譜著作,比之前的更加全面,也更為精妙。新中國成立后,象棋被列入國家體育項目,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的象棋大賽。1962年,中國體育總會成立中國立象棋協(xié)會,為象棋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臺,幾十年來象棋飛速發(fā)展,至20世紀末,幾乎人人都會象棋。如今的象棋,不僅僅是在中國境內(nèi)流行,像日本、菲律賓、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都開始流行象棋。中國象棋在日本和菲律賓還成立了象棋協(xié)會,每年交替舉辦亞洲象棋聯(lián)合會,單年舉辦個人賽,雙年舉辦團體賽。
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華僑的腳步,中國象棋逐漸走向世界各地,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都有許多中國象棋的愛好者。就連國際上的一些國際象棋大師,也都紛紛學習中國象棋,有技藝高超者成為國際象棋、中國象棋都非常厲害的雙槍將。象棋在中國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在世界上更是越走越紅,但是,近幾年來卻出現(xiàn)的這樣的問題,愛好下棋的好像還是上個世紀的那撥人,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
20歲到50歲之間的人,雖不乏棋藝高超者,但平時也是很少下棋,想找個對手,還得去馬路邊的樹蔭下找老大爺去。10歲到20歲的青少年,則很少有人會下象棋,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報的培訓班都是吉他、架子鼓、跆拳道、芭蕾舞、游泳等等,很少有人選擇棋藝。況且,下棋是兩個人的事,只有雙方都旗鼓相當,才有進步的空間,現(xiàn)在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不會下棋,就導致會下的幾個也難逢對手,這也極大程度的限制了棋藝的提升空間。照這樣下去,象棋的傳承很可能會出現(xiàn)斷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