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小波
讀了王小波的一本雜文集和半本小說,我仿佛看見了新天地。通俗的作品我讀過很多,但沒見過這么通俗的,幸虧中文是我的母語,否則我會擔心是否能真正領會他那通俗的富有魅力的所謂黑色幽默的文字。
有的人寫的東西,你讀了以后會想和他做朋友,想馬上給他打電話,跟他聊天,王小波就是這樣的人。他自稱黑色幽默,他很有自知之明。他是個太明白的人,對他自己,對這個社會,都是如此;他是個太聰明的人,他廣聞博見,思路清晰,是個理性占思維上風的人。他的理智與果決讓我想起昆德拉和傅雷。但這三個人卻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是思辨精辟的作家,一個是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另一個啊,是被國家主流文化拒絕了一輩子的混皮兒。
說王小波是混皮兒,若他本人不知道我是個既沒他有才華又涉世尚淺毫無修為的混小子的話,想必還會覺得有點道理并自嘲地認可下來。但這個稱號的確有它的道理。他的文字追求有趣,同時顯現(xiàn)出通俗且可耐推敲的魅力。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不論他再怎么胡亂瞎寫(只要不是八股文式的套話偽話),都能折射出他的人格。
寫得好,或者說本人本就足夠優(yōu)秀,他的文字就能冒出一股可稱為“人格魅力”的熱氣來,這股熱氣又像熏香,慢慢地繚繞在眼前、耳邊,直至你深深地被其折服。王小波的文字就是這樣,緩緩地滲漏出他的才思,他的受人瞻仰的人格魅力,黑色幽默。
他是個國際的人才。有的人去遍歐洲,美國,甚至說看遍世界文化,可回到國內(nèi)發(fā)表的東西,卻還是原有的那幾套,只是換了身行頭。思想局限了,腳步邁得再寬,也于事無補。王小波呢,是這一現(xiàn)象的反面。他的眼光可以說是世界性的。理科出生的人,除了理性超人,這也是一個優(yōu)點。他曾說從事自然科學的人,會把眼前的事業(yè)看作是超越人類的,而人文科學工作者卻很少能有這樣的領悟。這是句實話。所以理科出生的人,先天地具備這一優(yōu)點,高瞻遠矚,系人類發(fā)展于己任。這話聽來雖然像大話,可對于有才能的人來說,這是使命。
王小波偏愛羅素,這是我看出來的;他喜歡《魚王》,這是他自己說的;他是個熱愛科學的人,這是他反復強調(diào)的。我對他的眼界闊大,眼光高遠表示欽佩,但更使我頂禮膜拜的,是他可以把一身的見識,才思,融入到如此通俗幽默,不拘小節(jié)的文字中。他是個有氣概的人。
他注定不被國內(nèi)主流文化界所接納(至少現(xiàn)階段是這樣的),即使有很多倍受推崇的主流作家在他面前都顯得有點兒小家子氣。從他和妻子李銀河致力于中國同性戀問題研究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樂于發(fā)掘主流以外的,默默無聞但卻真實存在的一部分現(xiàn)實世界,他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就能反映出來。
他一生追求有趣,是因為現(xiàn)世有太多無趣之事,所以有趣在這里也不是主流。這樣一個處處不待見主流,只想著挖掘有趣的作家,的確很難被主流所接受。但是,這并不妨礙他被大眾所寵愛。他之所以是成功的,就是因為這一點;如果他是被主流文化所推崇,而大眾卻對他熟視無睹,那才是最大的失敗。
一想到你,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
他的語言文字通俗而接近生活,甚至有很多口語化的成分,常常讓人驚訝原來文章還可以這么“出格”地寫,但他同時格調(diào)甚高,讓人想模仿都模仿不來。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也是他的有趣之處。他是個有趣的人,他追求有趣的生活境界,他的才思不被世俗所擾亂,他是個熱情如火的人。
我時常想,如果王小波沒有那么早去世,看到今天的中國,他會說出怎樣犀利的令人期待的話呢?
姚佳怡
2018-8-18
【王小波簡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jié)婚,同年發(fā)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后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游歷美國各地,1986年暑假又游歷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獎,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僅45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