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膾炙人口的七絕
——讀杜牧的《過華清宮》和《泊秦淮》
《過華清宮》和《泊秦淮》是杜牧的兩首膾炙人口的七絕,言短意長,發(fā)人深省。
《過華清宮》共三首,為一組詩,“長安回望繡成堆”是第一首。首句即點題,從“長安回望”四字可知詩人是從其他地方入長安而過華清宮。華清宮在驪山上,修建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因有溫泉,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都要到此避寒,其他季節(jié)有時也來,于是完成了一座有名的離宮。由于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釀成了安史之亂,唐帝國差一點覆亡,國運從此一蹶不振,華清宮與唐帝國盛衰歷史有著密切的關(guān)涉。作者在途中遠眺凝望它,固然十分欣賞那“繡成堆”的美景,更為激動他的卻是對歷史陳跡的沉思,所以至長安后又不禁回頭遐規(guī)。
“繡成堆”三字,一方面刻畫出山上綠樹成蔭、宮殿掩映的美麗圖景,另一方面也暗點詩人此行的季節(jié)。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他過驪山時所見的景象是“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幊貧庥袈?,羽林相摩戛”,顯然與小杜筆下的景色迥異,那是初冬時令的風(fēng)光。這里的“繡成堆”的景象是夏季的物色,夏天是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妃(指楊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新唐書·楊貴妃傳》)正是在這一特定的季節(jié)里,才勾引起詩人關(guān)于進貢荔枝的聯(lián)想,在謀篇上,第一句這七個字既點明題目又開啟下文。
從“山頂千門次第開”開始,詩人即從眼前的景色轉(zhuǎn)入對歷史的遐想?!扒чT”,顯示華清宮的豪華氣象,宮中殿門的開啟是在清晨,像王昌齡在《長信秋詞》中所寫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以“次第開”三字寫出有多少人在侍候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起居。這一句在全詩中似乎與主題無關(guān),實似波谷之下跌,為突出下文服務(wù)。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笨祚R飛奔的驛騎,揚起一片塵土,在清晨的曙色里出現(xiàn),那么晝夜兼程就不言而喻了。如此忙碌,不過為博取妃子的一笑而已,正如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求褒姒一笑,終于導(dǎo)致了國家顛覆那樣,唐玄宗的昏庸荒唐也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深寓著作者對唐玄宗的批判。
“無人知是荔枝來”一句是本詩的主題所在,詩人卻冠以“無人知”三字,使詩句所涵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廣度。“無人知”,可見以驛騎貢荔枝之事以前是沒有的,是唐玄宗為了取悅楊妃的創(chuàng)舉;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種舉動超越了人們的意料,國家設(shè)置驛騎本為傳送緊急的公文或火急的軍事情報,誰能料到統(tǒng)治者竟為一己私欲而勞民如此。詩中雖僅僅出現(xiàn)妃子,而鞭撻的矛頭無疑是指向唐玄宗的。如若聯(lián)系杜牧所處的歷史背景,那么,這首詩對窮奢極欲的唐敬宗或許也不無諷刺。
見微知著,杜牧通過一件小事卻反映了歷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現(xiàn)出大千世界,融寫景、懷古、論政為一爐,給讀者以極深刻的印象。這種藝術(shù)特色同樣表現(xiàn)于《泊秦淮》這首小詩中。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一、二句寫夜泊秦準。秦淮(秦淮河,經(jīng)金陵——今南京,入長江)?;\(籠罩)。先寫淡煙寒水、朦朧月色,畫出一幅色彩輕淡、情味冷寂的秋江月夜圖,然后寫出時間、地點具體環(huán)境和詩人的行跡,在寫法上叫作先染后點,即先描寫,后敘述,以造成濃郁的藝術(shù)氛圍。
三、四句寫聽覺而寓以感慨。商女(指賣唱的歌妓)。后庭花(《玉樹后庭花》的簡稱,是南朝陳后主作的一支樂曲,陳后主荒淫,縱情聲色,是亡國之君。所以《玉樹后庭花》也被視為亡國之音)。秦準一帶,是六朝故地,詩人至此,本易生出王朝興替、歷史更迭的感慨,而《后庭花》的歌聲則使他的感慨凝聚到“亡國恨”上。詩人在咀嚼、品味著歷史上一代王朝的覆滅之痛,而賣唱的商女卻由于文化層次的限制,不懂得一曲《后庭花》的背后有多少亡國之恨,當(dāng)然也不能體會詩人此刻的心情。商女的不知,正在于反映詩人的理解,感觸之深。
中、晚唐詠史,懷古詩,多以六朝為對象,詠嘆興替更迭的迅速、亡國的凄涼,這正是唐王朝逐漸走向衰敗在詩人心靈中籠罩上亡國陰影的反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