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并無新意,但如果做的是正確的事情,那么每周都在變得更好,每周都是一個新的自己;反之,也許每過一周,都只是離死亡近了一點。
周三外出沒有寫字,其他時間還是平均每天兩頁勤禮碑。
本周一共跳繩12500個,平均每天1750,上周是15500,少了3000。
進步的是成功挑戰(zhàn)了5分鐘800個。loop跳繩軟件里有個強心挑戰(zhàn),很有成就感。
我以前的跳繩節(jié)奏都是一分鐘100個一組,和慢跑的節(jié)奏差不多。這個挑戰(zhàn)前面部分是要求跳繩不間斷,只要協(xié)調性可以就沒什么難度。
后面的必須以每分鐘160個的平均速度分別完成5分鐘到30分鐘。目前以我的水平,五分鐘就已經是盡全力了,10分鐘暫時沒有希望,這兩天試了一下得12分鐘左右,所以又有了個新目標了。
這周讀書一共14小時,平均每天兩個小時,看完了《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下面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
作者曹天元,1981年生人,2005年這本書就出版了,據(jù)作者說一開始他在網上寫的文章,后來集結出版。由于這些年科技快速發(fā)展,量子物理也有一些新的進展,在后面的版本中作了更新,所以直接看最新版比較好,微信讀書上的是2016版的,在豆瓣上看到已經有2019版的了。
我們在中學時代學習的物理知識,是以宏觀角度來描述和解釋物理現(xiàn)象為主的,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等等。而量子物理講的是微觀層面的,“量子”這個詞的意思是物質和能量的最小單位,比如光子、電子。
量子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和宏觀世界的物體運動規(guī)律有很大的區(qū)別,經典力學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上帝擲骰子嗎”這句話的來由就在這里:宏觀世界中,你知道物體的初始速度、運動時間、受到的作用力等等這些信息,你就可以預測這個物體的運動軌跡,而量子世界不行,它充滿著不確定性。
人們對光的研究和探討由來已久,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開始認為光是一種粒子,到17世紀初,笛卡爾認為光是一種波,并想象空間中存在一種叫“以太”的物質,作為光波的傳播介質,不久格里馬迪用光衍射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
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做了光的色散實驗,認為白光是由7種不同顏色的微粒組成,他后來出版《光學》,以光的微粒說統(tǒng)治了物理界近上百年(當時認為光是波的科學家也有很多,但是不敵牛頓)。
18世紀,托馬斯楊利用光的雙縫干涉實驗再次證明了光的波動性(中學物理大家都學過這個實驗,包括前面的衍射)。
……
關于微粒說和波動說,來來回回爭論了數(shù)百年,這還只是個小小的前奏,引出量子物理的一個引子而已,后面的故事各種峰回路轉,高潮迭起,就不劇透了。
這本書最大的優(yōu)點是寫的生動有趣,即使里面很多物理知識都看不懂(坦言說我一開始還試圖搞懂那些理論,后來發(fā)現(xiàn)是徒勞,智商是硬傷),你完全可以把整個量子物理的發(fā)展當成一個故事來看。就像你不用懂降龍十八掌是怎么一回事,九陰真經是什么原理,你依然可以從金庸的小說里收獲無數(shù)閱讀快感。
它對絕大多數(shù)成年人來說,就是起了一個“開開眼界”的作用,原來科學家們研究出一個理論經歷了這么多跌宕起伏的過程,原來我們的世界充滿著如此多的神秘和未知,原來我們的物理理論已經離這個宇宙的終極奧秘不過咫尺之遙。
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它也許能極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點是最可貴的。
1,馬上就要過年了,這段時間要堅持讀書寫字運動不那么容易,我還是以讀書為主,下周讀本小說《百年孤獨》,前面的《紅樓夢》用了一個月,第二本《上帝擲骰子嗎》用了2周,第三本不再那么精細,會快很多。
2,今天和13歲的侄子聊天,他的一些情況是這樣的:寒假作業(yè)要寫100篇作文,每篇不低于600字,然后有5本練習題要做,幸運的是,他們這個班期末考試及格人數(shù)超過15個,不用再把數(shù)學試卷里的錯題抄寫500遍,所以他很滿足。
這些老師的安排顯然是不合理的,我知道這種現(xiàn)象在學校里比較普遍,在這里放嘴炮苛求老師應該如何如何沒有多大意義,我只是想這時候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于是我問了一下我侄子平時在家里的一些情況,他告訴我,經常挨他爸爸的揍,什么原因他也不知道,反正每次罵罵咧咧,動不動就揍他。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齊心協(xié)力把一個孩子的未來釘死了。用金融術語說,這叫“戴維斯雙殺”。我沒法多說,我既改變不了我那位堂兄,也改變不了孩子的老師,我能做的只是勸孩子不管怎樣,學到知識是自己的,你想自己過的好一點,目前這是你唯一可以做的。
前幾天晚上我看《奇葩說》,剛好有一個辯題是《孩子寫作業(yè)到深夜,家長要不要去和老師理論》。
陳銘持正方,要去理論,孩子寫到深夜對孩子身體發(fā)育不利,我得找老師協(xié)調出解決的辦法;顏如晶持反方,孩子寫作業(yè)到深夜,是孩子的意愿,不應干涉,這是孩子的權力,最后顏如晶獲勝。
作為家長來說,我個人認為,如果學校的安排沒有到很過分的程度,不必干涉,盡量和孩子一起找出合理的應對方式,即能夠完成老師的任務,又能比較科學地學習,不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學校安排的過分,比如上文說的那種作業(yè),是一定要找老師理論的,理論不代表吵架,為了孩子,有些事情必須面對。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家長本身要不斷提高自己,才有能力去應對這些,否則再怎么愛子心切,有時候也只能干著急。
與周記相關的幾篇重要文章:
1,一個決定
2,關于運動
3,關于讀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