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在的大學校園,常常會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說話睡覺玩手機的場景。作為社會學子,不妨想想這是為什么。筆者首先劃分出了三種類型的學生。
其一,情境型:學生說話睡覺玩手機是出于對情境的反應,簡單說就是教師講得不對胃口。此外大學的課堂情境還具有高失范弱約束的特征,這是大學校園不同于中小學的顯著特征,也為學生的說話睡覺玩手機創(chuàng)造了空間。
其二,朋輩型:別的同學也在說話睡覺玩手機,受到具有比較和規(guī)范功能的同輩群體(壓力)的影響,也如是。
其三,理性/沖動型:這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的兩點,但都可以統(tǒng)一在交換論的視域中。倘若教師講得不對胃口,那么衡量收益和成本,學生對自由的期待超過了課堂上產(chǎn)生的不感興趣,不論深思熟慮還是一股腦為之,都可能做出說話睡覺玩手機的舉動。
另外據(jù)觀察,課堂上完全不聽課的以男生居多。這可能也與女生的性別角色腳本或者說期待——好好聽課——有關。至于男生,或許在他們的同喻文化中,不聽課還是男子氣概的一種彰顯。
另一方面,課堂互動中的教師也具有特殊的群體亞文化。面對說話睡覺玩手機的學生,大學教師不承擔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壓力,因而受到的干預學生言行的驅動力就少。這也就是大學課堂上教師“講完拉倒”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一個緣由。
課堂作為傳授與培塑文化資本的社會空間,異質(zhì)性應該是很強的(當然另一方面,同質(zhì)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不同的性情稟賦,所謂“因材施教”。但現(xiàn)實卻是“教育的麥當勞化”,注重效率、可計算、可預測、可控制和合理的不理性,唯獨不考慮怎么激發(fā)學生作為一個“全人”的能動性。
至于解決對策,“各打五十大板”也許并不夠。為什么教師講不好?為什么學生在中小學都能認真聽課而到了大學就變了個樣子?很多時候,該深思的都不止于當事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