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新聞時,看到了一名初二女生被霸凌的視頻。
視頻中多名同校女生將一個女孩擋在廁所,并對其扇耳光、拍視頻,拍攝者還一直慫恿其他人一起動手。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被打女孩的無助。
據(jù)女孩家長說,事發(fā)已經(jīng)是一個月前了。女兒一直沒說,直到看了網(wǎng)上的視頻,才了解到女兒的遭遇。
家長回憶,事發(fā)當(dāng)天女生回家時自稱被撞傷,晚上還一直嚷著怕,要跟媽媽睡……
校園霸凌是這些年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guān)注的話題。都說童年的陰影會伴隨孩子一生,校園霸凌更是會給孩子帶來身心的雙重傷害。
那么,在尋求學(xué)校甚至法律的援助外,我們作為家長,除了教孩子“堅強點”和“打回去”,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呢?
壹
家庭心理學(xué)家杰拉德 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曾做過一項實驗。
他在幼兒園記錄了2500多次孩子之間的攻擊事件,實驗證明,80%以上的孩子,在被攻擊的時候不會選擇反抗,而是默默忍受。
所以,當(dāng)孩子被欺負時,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反抗,但這里并不是指以暴制暴地打回去,因為實驗還證明,如果孩子“打回去”并成功了,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xí)慣;如果失敗了,欺凌者會變本加厲。無論怎樣,以暴制暴都并非好辦法。
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反抗的能力,以及勇敢說“不”的勇氣。
在外國一檔真人秀《孩子的秘密生活》里,一個小女孩被老師任命為班長,這引起了其他幾個孩子的不滿。
在面對其他人質(zhì)疑的時候,女孩很怯懦,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流淚。這時候班級里另一個小男孩站了出來,用非常強硬的語氣對那幾個孩子進行了指責(zé),幾個孩子立刻停止了攻擊行為。
其實小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欺軟怕硬的,面對有勇氣反抗的孩子時,他們大多會停止自己的攻擊行為。
生活中,孩子被欺負時,比起進攻,我們更要教會他們?nèi)绾伪Wo自己。
第一,要讓孩子明確拒絕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宣誓自己的權(quán)利。比如:“這是我的書包,請你不要動?!?/p>
第二,面對明顯在力量上占優(yōu)勢的對手時,要第一時間保護自己。立刻跑到老師身邊,并大喊:“xxx打人了!”讓身邊人聽到后第一時間幫助你。告訴孩子,逃跑不是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對自己的保護。
第三,教會孩子談判,無論什么樣的矛盾,最后都會趨于平靜,而平靜后談和也是要講究方法的。
最后,當(dāng)孩子覺得無法獨自解決這些問題時,一定要向家長求助。面對孩子求助時,家長一定要保持理智,冷靜分析問題,找準(zhǔn)問題節(jié)點再針對性解決。
貳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事例,女孩被欺負后,父母竟都沒有察覺,直到一個月后才通過看視頻得知情況。
這其實已經(jīng)透露出一個問題:爸爸媽媽沒有關(guān)注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甚至有很多被欺負的孩子,都曾向家長發(fā)出過信號,只不過都被家長忽略了。
韓國電影《優(yōu)雅的謊言》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
千智在學(xué)校一直被同學(xué)孤立、欺凌,她曾向媽媽發(fā)出過求救信號,表達自己不想去學(xué)校了。
可是媽媽卻沒有當(dāng)回事,也沒有詢問女兒理由。直到最后,千智絕望之下尋了短見,媽媽這才追悔莫及。
美國教育發(fā)展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64%的孩子被欺負后不會告訴其他人,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說了也沒用。
我家隔壁的鄰居,有個6歲的兒子,經(jīng)常和樓下的小朋友一起踢球。一次,他踢球的時候和其他小朋友打鬧了起來,弄得滿身是泥,回家的時候滿眼淚水,正好被我撞到。
本以為家里人會安慰他,沒想到他的媽媽站在門口就開始大聲訓(xùn)斥他:“真沒用,讓小弟弟打成這樣,還有臉哭!”
我當(dāng)時就想,如果我是那個男孩子,就算以后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不會再告訴媽媽了。
其實孩子在被欺負時,是否會告訴父母,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父母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
平時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我們會是他們的后盾,是他們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是他們可以依靠的港灣,他們才愿意敞開心扉,展現(xiàn)自己的柔軟和脆弱。
叁
之前總聽老人家說:小孩子的事,大人不好插手。
這話有一定道理,畢竟小孩子之間打鬧,大人一插手,可能會讓問題升級。
但是,不輕易干預(yù)不等于毫無作為。
伊能靜和秦昊的孩子小米粒,是個特別善良的女孩。但是她在學(xué)校里,也受到過同學(xué)的欺負。
一次,她在學(xué)校被一個男同學(xué)撞了,小米粒告訴了老師。但從那以后,男孩總是會有意無意得撞小米粒。
秦昊的媽媽說:“都是小孩子(罷了)?!?/p>
言外之意,就是讓他們算了,沒必要小題大做。
但是秦昊反駁道:“這不是在玩!”并講述了舞蹈課上男孩故意撞小米粒的事情,說到動情處,甚至淚流滿面。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打打鬧鬧也是有界限的,如果孩子故意被欺負,家長就不能用“都是小孩子”來置之不理,任由孩子間的矛盾激化。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容易意氣用事,一旦被情緒裹挾,就容易“下手沒輕重”,所以當(dāng)孩子之間出現(xiàn)問題和矛盾時,爸爸媽媽們要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干預(yù),這是對孩子的保護,更是對孩子的負責(zé)。
Professor點評:
“要么忍”、“要么狠”這種極端的育兒行為,都是我們要警惕的。
蔡康永曾在奇葩說里提到過:
“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但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yǎng)孩子的智慧。”
有了智慧,我們的孩子才不會欺負別人,更不會被人欺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