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平水韻與中華新韻》
詩,有很多種體裁,韻書也是如此。擇韻,一直保持各取其材的態(tài)度。
今晚,有一個老鄉(xiāng)與我一席討論,問我對中華新韻有什么看法?并舉了某些詩社使用新韻帶來狀大隊伍的效果,因為,新韻不存在今平古仄字等等的局限,全憑現(xiàn)代聲調(diào)即可得到很好的發(fā)揮,用他的話:容易上手,有利于隊伍的強大。
老鄉(xiāng)說:平水韻使用老者居多,老人都逐漸老去,年輕人都接受并支持新韻。
言下之意,無不對中華新韻的未來有著大而美好的憧憬
有人為寫詩而寫詩。有人為強大隊伍,迎合群眾個個都能寫詩,繼而推行新韻?
我是個凡事追求極致的人,我寧可小而精致。
詩詞,這樣發(fā)展下去,古韻,會逐漸離我們遠去?
始終相信:千變?nèi)f化,不離其宗,越遠古的東西,越引人深究,愈發(fā)沉浸其中。
今晚,一翻討論之后,突生唏噓。
如果硬要我表態(tài),詩詞,好比是一場文化大宴,有高檔的,有中檔的,有低檔迎合大眾口味的,按本身條件各取所需吧。
我剛開始接觸詩詞時,便知道有:平水韻與中華新韻。
當年,詩,如果使用新韻,就會注明新韻。如果,沒有注明新韻的,默認為:平水韻。
一直以來,平水韻使用者居多。
以前,平水韻使用者,瞧不起使用新韻的。
詩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主倡平水韻者,便成為守古不化?
走訪了一下詩壇,連夜,發(fā)一個這樣的貼子吧,順便表個態(tài):我是主倡平水韻使用者。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jù)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
中華新韻:《中華詩詞》編輯部根據(jù)中華詩詞學會在濟陽工作會議上由中華詩詞學會長孫鐵青所作的主題報告編寫。
主要區(qū)別:
讀音依據(jù)不同:平水韻主要以中古唐音為依據(jù),中華新韻以普通話為依據(jù)?,F(xiàn)今普通話沒有入聲,并且也無法分辨平水韻表中一東與二冬的區(qū)別。
執(zhí)行力不同:因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曾經(jīng)有考作詩這一項,而且所作詩必須是格律詩,如果你寫個梨花體,那只能給考官墊紙簍用。
格律詩是有嚴格的平仄以及押韻要求,而唐朝各地人的口音是不一樣的,所以就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官方以平水韻為標準,不符合即為出韻。
中華新韻是民間倡議,號稱是為解決當今詩壇的混亂以及推廣使用普通話。
李琢文老師認為,中華新韻難以推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當代詩詞體裁混亂
當代詩壇相當混亂,用烏煙瘴氣形容也可以,是個文人就往詩人圈里扎,當然不是文人也往詩人圈里扎,寫的東西根本就沒有韻,更談不上使用哪種韻了。有不少把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斷成幾行也叫詩,連什么樣是詩歌都難以定義,談用韻的問題就更是空談了。
二、 新韻缺乏強制力
中華新韻只是民間倡導,缺乏強制使用的效力。在北方廣泛使用普通話的地區(qū),不需要特別使用中華新韻的歸類。而在南方中華新韻是需要單獨記憶的,這無疑增添了負擔。在當今詩歌用韻逐漸寬泛或者說淡化的時代,讓詩人為了寫詩單獨記憶一種用韻的歸類,顯然不很現(xiàn)實。
三、 尚缺歷史的考驗
平水韻經(jīng)過了將近千年的使用,在文學界已經(jīng)有深厚的基礎(chǔ),龐大的古典詩詞可以作為范例供學習者學習。而新體詩歌很多本身還未經(jīng)過足夠的時間考驗,無法作為典范供人學習,所以依附新體詩的中華新韻的生命力則更為薄弱。
由以上幾點,我認為,如果想學習寫詩,還是從格律詩開始,從背平水韻開始,這既是一種文化 的傳承,因為古人已經(jīng)經(jīng)過上千年對發(fā)音規(guī)律的總結(jié),發(fā)現(xiàn)了具有音韻美的格律與音韻,這一瑰寶舍棄實在可惜。
新韻,同時也是一種可以偷懶的行為,既然已經(jīng)有了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好東西,拿來就用多好,何必再發(fā)明一種前途沒譜的東西呢?
如果只是想作為一種感情的抒發(fā),又不想依據(jù)什么格律,那么我覺得您也沒必要考慮用什么韻的問題了,即使您不用韻,別人也管不著,不是么?
希望此貼,能聽到詩壇各界人士的聲音。
:滄海云翥。
2017年3月16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