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高二期末考試作文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之后的晚宴上,莫言發(fā)表了答謝詞。他提到:“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我想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span>
以上材料包含的哲理耐人尋味,它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議 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 800字。
一、審題
不難理解,本題的核心是“文學的用處”。
莫言先生所說的“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我想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這句話該怎樣理解呢?它包含了怎樣的哲理?
其一,“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意味著“文學”或許并不具備“科學”所具有的實用性。
其二,“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該怎樣理解?這需要思考至少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學的最大用處是什么?另一方面,文學的“沒有用處”與文學的“最大用處”有何關(guān)系?
作為實力派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的這句話顯然有其獨特領(lǐng)悟。確實,相對于科學推動生產(chǎn)、服務(wù)生活、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改變現(xiàn)實世界等看得見的實用功能,文學似乎沒什么作用。
當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或許會去尋求物質(zhì)生活之上的精神需求,比如藝術(shù),比如文學?;蛟S也只有此時,文學的用處才得以顯現(xiàn)出來。它帶給人們的或許是精神上愉悅,也可能是靈魂上的撫慰。
“但是我想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最大用處”卻是“沒有用處”,看似矛盾,卻隱含了文學的獨特價值。文學比較形象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用感性的力量來感動人類的心靈,文學或許通向那些科學無法達到的深處。
二、素材
很多名家都曾談及文學的用處。
魯迅(1881年-1936年)曾說: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在魯迅眼里,文學是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是苦難生活促成的產(chǎn)物,作家以智者的眼光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就會產(chǎn)生文學。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曾說:文學是社會現(xiàn)象經(jīng)過創(chuàng)造過程的反映;反過來,社會要受到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的影響被塑造。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guī)范。在郭沫若心中,文學跟社會相輔相成,具有矯正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社會為文學提供生存土壤,文學指引社會良性發(fā)展。
歌德(1749年-1832年)曾說:文學的衰落表明一個民族的衰落。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候是齊頭并進的。在歌德眼里,文學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和思想坐標,如果文學衰落,這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必將衰落。
福樓拜(1821年-1880年)曾說: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后傳給別人,以致為大家所共同。在福樓拜心中,文學就像精神之光,可以照亮所有親近它的人。
別林斯基(1811年-1848年)曾說:文學是社會的家庭教師。在別林斯基眼里,文學是一種可以讓人人都變好的社會美學。
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1889年)曾說: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在車爾尼雪夫斯基心中,文學是人類的生活智慧和生存經(jīng)驗,從中可以學習到許多有用的東西。
文學毫無疑問是滋養(yǎng)精神的大餐,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產(chǎn)生的影響,更為直接。如果想從文學中獲得物質(zhì)享受,那肯定要大失所望。用文字俘獲讀者的心,讓讀者的情感跟文字中寄托的情感產(chǎn)生共振,讓讀者如同神游一樣,完成一次身臨其境的精神之旅,這是文學最大的魅力。
三、聯(lián)想
莫言先生的話可觸發(fā)怎樣的聯(lián)想?
除了文學,還有很多事物亦如文學一般,最大的用處便是沒有用處。
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說:“現(xiàn)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么不把它種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無為地徘徊在其旁,逍遙地躺在其下;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么用處,又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是“道”的代名詞,《老子》五千言,無非在講此道之體用。惟有明道之人,才明白無用才是最大之用,無所用則無所害,安有所困苦呢?如此逍遙自在,就是明道的最大之用??!
汪曾祺曾說:“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痹谶@個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快餐時代,連草木都需要精致修剪,每個人都在時代的潮流里被擁擠、驅(qū)趕。似乎偶爾的停歇,喘息,都可能會變成生活的負擔。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寫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guān)系,卻發(fā)現(xiàn)影響之大,殊可驚人?!?/span>
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喬布斯分享了他的故事。因為興趣,他在大學期間學習了和專業(yè)無關(guān)的“書法學”。對那時的喬布斯而言,“書法學”毫無用處。多年以后,在蘋果公司設(shè)計個人電腦系統(tǒng)時,喬布斯利用“無心插柳”學到的“書法學”與工程師加強了字體的功能,讓個人電腦也擁有豐富的字體,從而大大提高了個人電腦的桌面排版功能,這無疑是個人電腦使用的一大進步。
《新周刊》曾刊文《人生應(yīng)做的50件無用之事》,如:“去一個不是目的地的地方。走到所住大廈的頂樓,坐到地鐵的最后一站,或者用一天走一遍你長大的城市。”“學一門無用的外語,只為了看當?shù)仉娪??!薄梆B(yǎng)一只無用的寵物。哪怕你在陪它玩,多過它在陪你玩。”
四、習作
文學是用來喚醒靈魂的
縱看四千年,繁榮開啟往往伴隨科技革命,而腐朽也往往崩于科技革命。秦漢因鐵器而興,滿清因炮火而亡,中世紀在炮聲中終結(jié),而歐洲在蒸汽中崛起。人類群星最耀眼的光,似乎大部分是科技突破的釋放。反觀文學,情況有些尷尬,晉因清談而南渡,宋因重文而敗亡,而唐元明清的文成武功,也絕非交章所致??礃幼樱韵壬f“文學的確沒什么用處”也有點道理。
然而,不能因?qū)ι鐣a(chǎn)與戰(zhàn)爭進程的影響力小就說文學沒用,因為文學的效用本就不是為物質(zhì)生產(chǎn),而是為構(gòu)建精神世界。文學屬于藝術(shù),黑格爾說:“藝術(sh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認識心靈的最高旨趣。”因此也可以說,文學的根本目的,也正是為了認識心靈的最高旨趣,為了喚醒溺于塵土的靈魂。
文學是通過美的手段,對民族記憶進行挖掘,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美,揭露丑,鼓勵并警醒世人,并最終達到夢與理想的境地,達到人類靈魂的終極理想,從而喚醒沉睡的靈魂。
文學根植于民族文化,其旨也常常在于挖掘民族的集體記憶,從而為靈魂提供精神的支柱與歸宿。文學作品中飛出的,是兼葭玄鳥,浴日扶桑,北風雨雪,煙雨濃長,以及千古君王、俠客、戍卒、詩人們的喜怒,農(nóng)人、閨婦、英雄、豪杰們的呼喊,以及根系在民族記憶深處的情感道德、意志與愛恨。這種情感與精神是千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的積淀,是千百年間來往行人的共同性格,又如影隨形地滲透在今日的生活中。這些能代表民族的記憶一經(jīng)靈魂的發(fā)掘,便等同于告訴它:“我屬于這樣的土地,這塊土地值得用一生去熱愛?!膘`魂便以此尋得精神支柱與歸宿,這也是喚醒靈魂所不可缺的。
依托著民族共同記憶,文學便更精準地重新發(fā)現(xiàn)當今世界,發(fā)現(xiàn)美,揭露丑,從而警醒或鼓勵靈魂。譬如但丁《神曲》“地獄”“凈界”篇,正是將中世紀晚期顯現(xiàn)或隱藏在社會的,丑惡的,負罪的,歪曲與背叛的,贖罪的,絕望與無奈的,矛盾而善良的,純潔的,崇高而偉大的靈魂從看似平靜或了無生氣的城鎮(zhèn),教堂與王宮的偽裝中剝出來,從而將社會的種種貪婪虛偽美麗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用慘淡襯出歡樂,用陰森襯出光輝,貶斥黑暗,稱頌美德,幫助靈魂認清天堂與地獄。這樣的文學作品,既洞察了社會,也對靈魂產(chǎn)生強于說教的警醒與鼓勵作用。
無論是挖掘記憶還是發(fā)現(xiàn)周遭,文學最終一定將人們有依靠受警醒的靈魂引到理想的最終境地,那就是普遍地愛整個世界,這也是靈魂的最高旨趣。
而就憑文學以美和感性,在親近我們的路上帶著我們認識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當下這一點,科學喚醒靈魂的效用必不如文學。
況且,人類的上升并非只依靠其聰明,只依靠衣食富足與生活的舒適。認識心靈的最高旨趣,愛遍周天之物,才能引導人們走向善良與美。這一點,也正是文學無用中的大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