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fā)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
如何深刻認識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內涵和意義?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表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造血”,造一個新鮮的血液,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力量。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強國的建設不是簡單完成文化傳承的問題,要把傳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
中央三次六中全會議題之變折射發(fā)展新思路
李君如表示,十七屆六中全會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是高高舉起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旗幟;二是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遠戰(zhàn)略目標,同時也制定了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由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上,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qū)。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前,黨中央曾經開過兩次全會來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第一次是十二屆六中全會,當時解決的重點問題是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的同時,要不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是不是僅僅抓教育、科技、文化建設,包不包括思想道德建設,這是當時召開中央全會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次是在十四屆六中全會,這次會議的背景是我們經歷了一個蘇東劇變,同時又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所以,這次會議要解決的問題是兩個:(1)我們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怎樣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形成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又能夠弘揚中華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
十七屆六中全會是中央第三次研究精神文明問題,這次是講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講的“文化建設”和十二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六中全會講的“精神文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來說的,而文化建設是相對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而言的。
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文化體制和文化建設問題,具體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怎樣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同時,形成一種國家文化軟實力,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國。
所以,中央每一次研究文化問題,都有一定的歷史條件,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就是亮點。
保護中華民族之“根” 勿簡單傳承
如何正確把握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李君如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心。今天,中央強調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是因為我們面臨著精神生活如何健康發(fā)展的緊迫課題。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的改善了。但是,一個健康的社會,除了要有比較豐厚的物質文明條件之外,更要有比較健康的精神文明的條件。我們有的人錢包是鼓了,但是腦袋是貧乏了。所以,六中全會重申了一句話:“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br>
李君如說,精神生活的問題聯系到中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來看,就更為嚴峻。因為中國現在是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臺,要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要讓世人看到中國人是對資源、生態(tài)具有保護、對人具有愛心的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責任心、是否愛好和平,不僅關系著社會和諧,而且也關系著國際形象。
所以,李君如表示,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必須具有一種使命感,一種責任心,我們必須認識到今天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建設事業(y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中國在成為世界大國之際,需要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上來。
李君如說,歷史上,中華民族崇尚、敬畏天,而不是上帝。因此,中國人從古以來就認為做人、做事要符合天道,尊重天意。道可道無常道,天道、天意是通過“理”和“德”體現出來的。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一個是道理,一個是道德?!袄怼焙汀暗隆倍际歉鶕煨杏谐#鶕@個“?!币簿褪且?guī)律得出來的。所以,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就是講道理、講道德。中華民族是特別重視道德的一個民族。
李君如指出,“小悅悅事件”體現出社會的冷漠和精神的貧乏,之所以會那么引人關注,因為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對外開放過程中,把中華民族的一些優(yōu)秀倫理傳統(tǒng)丟掉了。這就意味著中華民族的“根”在悄悄的腐蝕了。而這個“根”的腐蝕對中華民族來講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不是某一個人有沒有人性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民族能不能夠保持自己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問題。
所以,不僅廣東應該“拒絕冷漠”,全國各地都應該“拒絕冷漠”?!熬芙^冷漠”是為了保護好我們這個民族的“根”,讓我們這個民族能夠以一種講道德、有愛心的優(yōu)秀民族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因此,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加強文化建設,不是一個簡單完成文化傳承的任務,而是要解決我們現代化進程當中精神生活領域的問題,要把傳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所以,十七屆六中全會高高舉起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旗幟”,李君如說。
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精心“造血”
網友提出,為什么叫“文化強國”?難道我們文化發(fā)展的目的就止于“強國”?李君如表示,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具有以下戰(zhàn)略意義:
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一個民族國家若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絕對不是一個強國。因此,要建設成一個強國,不僅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力量,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社會活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動,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而且表現在思想上。所以,中國13億人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所以,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階段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服務。因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經濟、政治、社會。所以,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全面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F代化是我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追求,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取決于經濟的發(fā)展,而且越來越取決于文化的發(fā)展。
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直被人看不起。所謂的“東亞病夫”,不僅僅指的是我們的物質條件差,而且指的是我們的文化素質差。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國人大批走向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們的國人在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現出不文明,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種不佳形象。這種情況下,怎么讓人看到一個大國、強國形象呢?所以,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從總體上講也是為了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向前發(fā)展,就是因為我們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造血”,造一個新鮮的血液,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力量。這個新的力量,歸根到底就表現在我們中國人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最大的福祉。
中華文化應該走出去但不能搞擴張
李君如表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眾多方面的內容,而創(chuàng)新力則是最重要的內容。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要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第二個方面要增強我們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三個方面要增強我們文化的傳播力。因為,一個沒有凝聚力的文化,不能算是有實力的文化;一個沒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也不是有實力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傳播力的文化,只能孤芳自賞,也不能說是有實力的。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詞是“實力”。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李君如認為,中華文化應該走出國門,但是我們要明確,絕不搞對外文化擴張。文化擴張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中華民族尊重世界各個國家的民族傳統(tǒng),而且愿意和世界各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中華民族善于學習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又能夠把世界優(yōu)秀文化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新文化。
我們用政府扶持、國家推進文化交流的時候,固然是很好的。事實上這幾年我們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比較多的都是政府之間的交流,我們缺少的是民間的交流。所以,我們要加強的還是怎么樣推動民間的文化走向世界,而通過市場化的途徑把我們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同世界各國進行交流。
這幾年我們講文化“走出去”,實際上更多的是文化“送出去”而不是“走出去”。就是政府花了錢“送出去”,辦各種演出、展覽、研討會。所以,我們缺的不是政府的扶持,缺的是市場化的文化交流。而市場化的文化交流靠的是精品力作,能夠打進世界市場的小說、電影、視頻、演出。所以,我們政府要支持和扶持的是什么呢?就是使得我們各個文藝團體,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然后通過市場化的交流渠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建設文化強國需借鑒美國文化發(fā)展經驗
網友提出,為什么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其文化影響力能獨霸世界,而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卻小的可憐。
李君如表示,美國現象始終是我們應該好好去研究的。美國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既沒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沒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傳承。但是,它的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研究美國的文化現象,并不是要崇尚媚外,不是簡單地肯定美國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設有什么規(guī)律,建設文化強國應該有什么樣正確的途徑。如果不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這個目標,很可能就變?yōu)橐环N口號。
在李君如看來,美國文化現象有以下幾點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美國很重視文化的創(chuàng)新。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種隱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文化是我們一個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意味著生命的衰退。所以,一個民族文化有沒有一種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取決于它能不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能不能創(chuàng)新。美國文化現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重視創(chuàng)新。
二、美國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文化是靠人去塑造的,是要靠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去推動的。人才問題在文化建設中間事關全局,必須高度重視。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樣,它不是靠那些聽話、循規(guī)蹈矩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變來給社會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一個國家文化要發(fā)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
美國重視文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同它具有一種多樣性的包容文化環(huán)境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在文化創(chuàng)新過程中間,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看法。是包容,還是扼殺,將會影響到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長,更會影響這個國家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所以,毛主席提出的“雙百方針”,實際上是一種包容性的政策,我們現在提倡文化繁榮也是因為社會逐漸增加了這種包容性。如果沒有這種包容性,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榮。
三、美國十分重視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文化的影響力是在傳播中實現的,在一個商業(yè)社會里,市場是文化傳播的良好渠道。所以,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就是同它的文化傳播力相聯系的,而文化的傳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場的發(fā)展相聯系的。比如一部《阿凡達》可以十幾億的收入,就是靠市場。而市場帶給美國的不僅僅是美元,而且是美國的文化影響力、美國的軟實力。所以,我們這次六中全會根據這幾年文化改革的經驗,強調在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的同時要大量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走市場化的路來促進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來擴大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美國的文化現象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很好的思考和總結的,我們不要去感嘆美國的文化為什么那么強勢,而是要去研究我們的文化怎么樣也能夠按照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繁榮發(fā)展起來。中華民族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