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中看到一個財報,想到之前聊過一個問題,真正的文化輸出到底是什么樣的?
也不復(fù)雜,看看那些成功案例就行了,最明顯的是日本,日本怎么向海外輸出文化的?
其實就是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你不可能原汁原味把古代的那些東西拿給全世界人民看,那些玩意連你自己都不想看你給別人看?
最明顯的就是日本人重新“創(chuàng)造”了他們幾乎所有的東西。
大家現(xiàn)在玩《只狼》,里邊的正派忠肝義膽的武士形象是這樣的: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日本武士是這樣的:
這特么懸殊是不是有點大?
日本人就很精明,對外宣傳的時候,故意做了商業(yè)化修改,第二張那個造型,估計他們自己都看下去,所以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不是什么好人。在游戲《只狼》里,反派都是第二張圖里的那個形象,一看就欠砍一刀。
此外日本比較著名的哆啦A夢,鐵臂阿童木,都是那種不太能看得出來是日本的產(chǎn)品,甚至最近的超級大熱IP,《艾爾登法環(huán)》,也是那種完全看不出來有啥日本背景,但是玩下來又有種到處都是“和風”的感覺,日本人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把日本文化宣傳到了全世界。
結(jié)合最近幾年出海成功的,李子柒,Tiktok,原神等游戲,都徹底走出了國門,那問題來了,他們有啥共同特點呢?
輸出的應(yīng)該是“流行文化”,而不是“傳統(tǒng)文化”。
輸出的應(yīng)該是“文化內(nèi)核”,而不是“文化形式”
仔細分析下這些產(chǎn)品,無一例外都是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重新加工,變成流行文化,并且加工完了之后可以賣給老外,潛移默化就把自己的文化給輸出出去了。
只有符合這個條件的,才能說是成熟的文化輸出,否則很多東西我們自己都不會去看,更不會花錢,老外又不傻,怎么會接受呢?
最近我又發(fā)現(xiàn)一個產(chǎn)品,驚到我了,也就是泡泡瑪特,這家公司以一種我完全理解不了的方式在國內(nèi)狂卷1900萬注冊用戶后,不聲不響已經(jīng)在海外大舉擴張,并且深受海外用戶歡迎,這一點從他們的財報里就能看出來:
我在油管上看到一個博主的描述,說他一開始完全欣賞不了泡泡瑪特,但是直到看到密林古堡系列,喜歡的不得了,后來買了一墻的產(chǎn)品,他現(xiàn)在很希望到中國來看看,到時候再給粉絲們直播。
講真,我自己從來也沒理解過泡泡瑪特,不過仔細想想,它的成功之處,可能就在于把大膽的流行元素融入到傳統(tǒng)文化里,讓不喜歡的人完全理解不了,喜歡的人愛不釋手,然后在粉絲中間大殺四方。
總之吧,要輸出文化,到最后繞來繞去,都得把文化做成商品出去賣,游戲,小說,電影,漫畫,喜歡的人買了自然還會買,而且到處幫忙推廣,帶來額外的流量。更重要的事,這些設(shè)計師都是本土的,我們能做出來兩個,就能做出來一堆,只要思想打開,今后的路會越走越寬。
可以說,我們中華文化的寶庫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比起只有200年歷史的美國、古代就一直模仿中國的日本,按說我們沒有理由在文化輸出方面甘拜下風才是。
只是我們前期太過拘泥于形勢,直到泡泡瑪特和原神這樣的產(chǎn)品承載這中國文化走到了全世界,突然才明白,真正的文化輸出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我們的文化為內(nèi)核去創(chuàng)作,以市場為手段去營銷,等老外愿意花錢買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的時候,我們的文化輸出就成功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