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票房破30億了,看來去影院捧場的人真是多呀,上周我也不能免俗去看了,也許因為被劇透了太多,也許也覺得劇中bug實在有點多,我都沒辦法沉浸其中,時不時走神。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李木子被丈夫何非誘騙進深?;\中卻被鎖住,拿出嬰兒B超照片想要挽回,何非卻頭也不回地離開。那一刻,似乎可以感受到李木子深深的絕望,她沒有掙扎也沒有流露出痛苦的表情,而是平靜地拿下自己的氧氣面罩,望向海面的星空,也許,那一刻她自己都不想活了。
影片很快結束了,我卻陷入低落的情緒無法自拔,走出影院走回家,路過三三兩兩的行人,有的在遛狗,有的帶小孩回家,有的圍觀露天卡拉ok,可是這些溫馨的場景卻沒能把我喚回現(xiàn)實,我在想,也許是內心深處有什么東西和影片中那一幕共鳴了、余波不止?
我讓自己在那個情緒里呆了好一會,好了一點之后就開始猜到底是那個點被觸動了:是對親密關系想要而不可得?是被最親密的人傷害?是不得不面對死亡?……這些解釋也許都有,但感覺上都沒那么契合,只好作罷。直到第二天早上,我突然頓悟:是有關信任和依賴。
李木子,富家千金,從小被送到寄宿學校,在那里認識了陳麥。她們能成為好友的機緣非同一般:陳麥被校園霸凌,某天晚上站上天臺試圖輕生,當時還是陌生人的李木子走到她的身邊,阻止了這一切的發(fā)生,從那時候起,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
李木子認識何非,可以說同樣是“生死關頭”,李木子在潛水訓練池里因為設備故障獨自掙扎,是何非發(fā)現(xiàn)了她的異常把她拉出水面,救了她。對何非來說,兩人接下來的交往是別有用心的,但是對李木子來說,她也許是堅信,何非就像當年的自己,是出于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善意才出手相救,她可能還堅信,就像當年她和陳麥一樣,她和何非是可以彼此信任和依賴的。
在李木子的生活中也許沒有很多這樣的“生死之交”,有可能一部分是基于利益、基于功利性的目的的人際交往,也有可能一部分是家境、出身、經(jīng)歷、環(huán)境相同的人群自然而然地交往,如此“深刻”、在心靈層面上的呼應,對李木子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也同樣寶貴),所以,李木子有可能在與何非的相遇之初就摒棄了那些世俗成見,以她的方式信任和依賴何非。
信任和依賴,是我們這一輩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從嬰兒呱呱墜地到漫長而脆弱的童年,我們很多年里只能依賴父母或主要照料者滿足我們各種需求,保護我們免受外界的危險。所以依賴的問題始終是人生體驗的核心。
童年時候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我們是否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這些經(jīng)歷會影響我們一生中信任與依賴他人的能力,也影響著我們每一段人際關系——親子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以及戀愛關系,深深地銘刻于我們每個人對個人意義與自我價值的追尋之中。
影片中沒有給我們更多有關李木子的童年信息,我們無從猜測她是否很難信任或依賴任何人。但以她的家世、她的遭遇(父母雙亡),是有可能在信任和依賴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的。
李木子對何非也不是予取予求的,她幫了他一次,可是當他一再出現(xiàn)賭債還不上的時候,她曾說過,“這個時候幫你就是害了你”,可是當何非低姿態(tài)地懇求,做好了國外度假的安排時,她還是選擇相信他,說到底,這是李木子內心深處的渴望,她渴望有人可以相信和依賴。
劇中人如此,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有人可以無條件信任和依賴,是很多人賴以生存的信條。所以再回來看某些自己的或別人的故事就不奇怪了,哪怕TA在外人眼中是多么不靠譜、多么渣、多么不值得,還是會去找證據(jù)證明,TA沒有那么糟、TA是愛我的、TA在某些時候還是可以信任和依賴的。
再回頭回到影片中那一幕,當何非把李木子鎖在深?;\中轉身離去時,那一刻也許李木子心理被致命一擊,心死了,既然沒有逃出生天的可能,那干脆就摘下氧氣面罩吧。
慶幸的是,我們都不是李木子,也還沒遇到如此極端的情形。我們有機會也有能力去改變。借著影片的機會,我們去看看自己,在內心深處和周遭的情形上,我們是如何處理“信任與依賴”的?
也許你對關系滿意,既可以信任和依賴對方,又可以適度保持距離保證自我的完整性;也許你無法忍受人際關系中的依賴性、無法與人親近;又或者你黏人且占有欲過強、過度關注對方、擔心對方會離開自己。
不管怎么樣,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還算適度,有時候痛苦,但是可以忍受,那么情況還不算太糟;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陷入同一種坑里,總是采取類似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讓你的關系破碎、不成功,那么建議你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