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理財時代,名目繁多的理財方式和投資途徑背后可能暗藏著華麗的陷阱。筆者總結了八個理財領域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揭露多種陷阱。
典型案例之一:網銀頻繁遭遇被盜
前不久,近5萬名中國銀行網銀用戶被短信要求登錄www.boczs.com這一釣魚網站升級,而中國銀行的真實網址為www.boc.cn,不少用戶因為誤登錄釣魚網站被盜取大量現金。
點評:目前多數銀行網銀已加入新的安全保護功能,但重要的還是客戶自身要謹防個人信息被盜,包括卡號、賬號、密碼、動態(tài)口令碼等。切勿點擊可疑鏈接,盡量手動輸入正確網址登錄合法網站,謹防輸入短信、電話、網站頁面提示的網址。
典型案例之二:基金公司偷改分紅條款
2009年,南方穩(wěn)健貳號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袁近秋提出,南方基金不顧申請人明確選定“現金分紅”這種紅利分配方式的意愿,擅自將申請人應當分得的紅利進行再投資,給申請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共計6.6萬多元。
點評:投資者需要現金,完全可以不依靠基金分紅的方式來實施,可以直接贖回一部分基金份額就可以做到,但如果合同遭篡改,就難以實現,所以投資者應該隨時關注分紅等情況。此外,基金分紅時計算分紅金額、劃賬等有成本。
典型案例之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夸???/strong>
宋女士于2007年12月21日在中信銀行一分行購買名為“中信理財之藍籌計劃2號’的理財產品,產品編號為P07C80101,該產品期限兩年,產品現已到期,收益虧損4.51%。”投訴人宋女士如是說。該產品存在夸大收益等違規(guī)行為,產品說明書上募集資金為20億元,實際運作金額卻為30多億元,實際運作一個月時就現近10%的虧損。
點評:理財產品“夸大收益”、“規(guī)避風險”的營銷方式多有發(fā)生,目前,除了申購新股外,銀監(jiān)會已叫停銀行其他涉股理財產品。不要單純依據收益高低選擇購買產品,一定要看清產品說明書中是否已注明產品屬高風險。
典型案例之四:黃金T+D被銀行強行平倉
去年,國際金價大漲,各銀行紛紛推出黃金T+D業(yè)務。8月31日,因上交所黃金延期品種價格劇烈波動,從開盤的271.90元漲至289.32元,致使民生銀行交易系統(tǒng)對保證金不足的客戶自動平倉。這一“強平”事件,令眾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點評:這分明顯示出客戶在金融環(huán)境中實為弱勢群體。對投資者來說,良好心態(tài)才是“炒金”關鍵。
典型案例之五:銀行理財產品變保險
去年4月,肖女士60歲的老母親帶積蓄去建行存錢,當時,一工作人員建議買一款期限3年的理財產品,只要將錢存滿3年,就會得到高額分紅。1年后,該工作人員來提醒續(xù)保,肖女士的母親才了解到自己購買了3份新華人壽的紅雙喜新C款兩全保險(分紅型),如果不續(xù)保,就扣除30%的退保費。
點評:誤導銷售不時發(fā)生,提醒銀行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了解產品,閱讀細則條款,當面咨詢。
典型案例之六:舊車保險賣出新車價
“我在上車險時,并沒有人主動告訴我車損險是按新車購置價定保,更沒有人提示我可以有別的投保方式?!避囍鳁钕壬鷳崙嵉乇硎?,車子開了好幾年,已經舊了,可車損險卻一直都是按新車購置價計算。
點評:如果保險公司在承保時按新車收取保費,出險后應也按新車的價格來理賠才算合理。但是,車輛實際發(fā)生全損后按照車的實際價值賠付,這顯然有失公平。多方專家建議完善車險細則,加強行政監(jiān)管,遵循適度向消費者傾斜的理念。
典型案例之七:基金老鼠倉事件
國海富蘭克林也因MSN聊天記錄被曝出老鼠倉事件,同時深陷這次MSN旋渦的還有申萬巴黎基金(微博)。雖然國富中國收益基金原基金經理黃林被立案調查,而該公司卻表示這與公司經營無關,留下的老鼠倉也只能由基民承擔。
點評:基民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基金公司、托管銀行和基金經理應負有直接責任,基金公司總經理或副總經理、督察長、獨立董事均要負間接責任。相關各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賠償責任不因其退任而免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