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前了,可是,它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仍然滋潤著成都平原,這在全世界都極罕見。
可以說,如果沒有兩千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沒有天府之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在戰(zhàn)國之前,每逢雨季,岷江就會江水暴漲,成都平原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每逢少雨的季節(jié),成都平原便是土地干旱,顆粒無收。
直至戰(zhàn)國末期,李冰任蜀郡太守時,他著手治理了岷江之后,這才有了大家如今見到的天府之國。
大家要去都江堰旅游,建議旅游線路如下:
堰功大道→伏龍觀→寶瓶口→碑亭→飛沙堰→魚嘴→安瀾索橋→二王廟→秦堰樓。
大家可以視游覽時間是否充足而定,以上景點都可以酌情增減。
各朝各代,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不乏其人,比如:西漢的文翁、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高儉與章仇兼瓊、宋朝的劉熙古和趙不憂、元朝的吉當(dāng)普、明朝的盧翊和施千祥、清朝的阿爾泰和強(qiáng)望泰及丁寶楨等。
都江堰人要給他們表功,就在堰功大道旁,各雕刻了6尊青銅雕像,總共12尊青銅雕像。
堰功大道長150米,寬14米。
堰功大道兩旁還各有一條水溝,叫做龍吟溝。
每條龍吟溝各有124個雕刻的龍頭,龍頭不住地往溝里噴著水。
堰功大道中間,還擺放著四季花卉。
給百姓做實事的官員,千百年之后,百姓都還會記得的。
伏龍觀,位于都江堰離堆北端山上。
伏龍觀前殿,珍藏著李冰的石像,那是1974年從河床中挖出來的。
李冰石像高2.9米,重4.5噸,距今已有1800多年。
寶瓶口,是人工開鑿的、狀如瓶口的內(nèi)江入口。
寶瓶口的作用,用以控制內(nèi)江進(jìn)水量。
碧綠的江水,看似平靜,其實波濤暗涌,時不時地翻滾著雪白的浪花。
古人的智慧,也很了不起,已經(jīng)知道如何治理和疏導(dǎo)水源,讓桀驁不馴的江水,乖乖地聽話。
碑亭,顧名思義,就是保護(hù)石碑的亭子。
經(jīng)過碑亭,到飛沙堰。
飛沙堰,是一排堤壩的樣子,也更像一座橋,不過,它的功能卻比堤壩和橋,還要強(qiáng)大,同時具有泄洪排沙的功能。
都江堰的年輕人小時候大多在飛沙堰上騎過自行車、散過步。
由于每一代人的愛護(hù)與維護(hù),飛沙堰至今仍發(fā)揮著它的重要功能。
魚嘴,是魚嘴分水堤的簡稱。
魚嘴,就是起到分流內(nèi)江和外江的大壩。
只是這個大壩,并不是高高聳立在江面上,而是潛伏在江水中,卻仍然起著大壩的功用,真是奇妙!
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始建于宋朝之前,全長500米,木板架在鋼索之上,行走起來搖搖晃晃。
這座索橋維護(hù)也極其不易,橋下,是滔滔不絕的江水。那些可愛的工人們,肩膀扛著20多公斤重的橋板,腳踩鋼索,一塊一塊地去換。
現(xiàn)代的人們,
都只能如此換木板,想必古代的人們,維護(hù)起來,就更加的艱難,感謝祖先在當(dāng)時那么艱難的條件下,還給我們留下這些建筑物。
二王廟,位于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廟內(nèi)供奉著李冰父子的塑像,廟內(nèi)除了有名貴花木之外,還有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碑刻
二王廟往左走,通往秦堰樓。
由于都江堰,是戰(zhàn)國時的秦國所建,所以這座樓便叫秦堰樓。
登上秦堰樓,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盡收眼底。
看罷都江堰,不得不敬佩中國古人的智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