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如何學習的書。成甲老師在書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來,我們現(xiàn)在對個人知識管理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qū),往往停留在技術層面,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目的——知識管理,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改變我們的行動和幫助我們有效作出決策為目標的。
不過,正如成甲老師在序言中所說,本書側重于去探討知識管理的第三個層次——也就是“底層規(guī)律的維度”,而缺乏對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描述。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臨界知識這個全新的概念來展開:首先告訴我們什么是臨界知識?為什么臨界知識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然后,再告訴我們學習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方法、技巧,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最后一章,也給我們舉例說明很多重要的臨界知識。
書中提到的很多方法和技巧都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并實踐,比如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自己就有寫晨間日志的習慣,看了成甲老師對“反思”的深刻認識和實踐,感覺自己通過晨間日志做的反思還遠遠不夠,也從書中借鑒了很多思想和方法。
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了: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fā)生了改變。
在這樣的一個認知基礎之上,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從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管理技巧,可以看出大家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存在三個維度:
1、數(shù)據(jù)管理的維度。主要是具體的數(shù)據(jù)層面技巧。比如,下載的文件如何保存?學到的知識點怎么歸類?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給文件貼標簽?怎樣整理文件夾?在哪里找到合適的書單?等等
2、信息管理的維度。主要關注如何更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獲得的知識點。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學習中精讀和泛讀的區(qū)別、行動學習法、刻意練習等等。
3、底層規(guī)律的維度。在這個層面關心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更關心自己的認知深度:我們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淀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guī)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的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轉無形,又將無形用于有形。
探索到知識管理底層規(guī)律到這一層次上時,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就不一樣了。過去我們認為,學習主要是輸入和消化的過程:我們通過閱讀更多的書籍,參加更多的課程和培訓,讓自己增加更多的輸入。
而當我們理解了底層規(guī)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后,學習就變成了一個生長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fā)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成長。
理解了底層規(guī)律,自己就是一個煉丹爐:外部輸入的東西,經過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認知;反過來,這種認知又進一步增進你對外部輸入的理解,甚至會超出作者本身的認知來看問題。
知識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他就只是一些數(shù)據(jù),當你閱讀了以后,它就是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你的行動,信息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知識和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這些能夠更廣泛、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guī)律,就是“臨界知識”。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shù)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知識管理的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深度的認知能力應該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jù)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這些結論也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大多數(shù)人學習層次上不去,問題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或者不夠聰明,而是我們努力有一個重大的誤區(qū)——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比如如下的這些概念我們都知道:市場均衡、用戶視角、看不見的手、復利效應等等。但我們卻只在看到他們的時候才能想起他們,而不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應用。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知道的,只是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而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guī)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我的想法】過去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是一個司空見慣的道理,被有些人說出來就感覺很有說服力或吸引力。這一點當然也與表達方式有關了。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
【我的想法】我們的學習也不能盲目地學習,而應該以少為多,將學到的知識深入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
想要做到極致,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yè)的知識就夠了,也不是簡單地這也學學,那也學學,而是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1、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zhí)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
2、專業(yè)必修課:就是我們選定的專業(yè)方向。這個專業(yè)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yè),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zhàn)役、解決系統(tǒng)問題的能力。而這種系統(tǒng)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隱性知識),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從而靈活地把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隨時調用,打贏一場戰(zhàn)役。
3、通用必修課:就是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guī)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什么?有哪些規(guī)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
【我的想法】這一點跟之前所了解的“核心競爭力”、“通用能力”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T字型人才理論”所說的那樣,我們在某一個領域足夠專業(yè),然后還要掌握一定的通用能力,才能做到極致。
【我的想法】之前也在吳軍老師的專欄以及羅胖的節(jié)目中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讀大學選專業(yè)可以優(yōu)先考慮那些綜合性的專業(yè),而不是某一個比較具體的、看起來好就業(yè)的專業(yè)。
首先,跳出低水平勤奮,避免去摘記更多的知識,而要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lián)系。
其次,放慢速速,讓讀書事半功倍:不僅僅摘記名言,還要描述讀書后受啟發(fā)的內容,這些啟發(fā)與我過去的哪些經驗有關。
最后,在這樣的前提下,讀書就可以做到:不必追求數(shù)量和必須讀完。而是當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我的想法】這種閱讀方法其實就是主題閱讀,帶著問題去找到相關的書籍,然后從書中找答案。自己在準備“知識管理”主題分享時,也是這樣,從很多書籍和文章中找到可以解答自己困惑的答案。
1、綠燈思維
我們每個人都有習慣性防衛(wèi)。習慣性防衛(wèi)就是感到自己受威脅時,趕緊開始反駁或反抗。產生習慣性防衛(wèi)的原因主要是當我們自己遭受挑戰(zhàn)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向外部找原因。
而綠燈思維就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應該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
要想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和自己傳統(tǒng)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區(qū)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起來。
2、以慢為快
首先是要能夠做到“結硬寨打呆仗”。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
另外,還要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根據(jù)二八原理,要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fā)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1、反思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1)發(fā)現(xiàn)知識誤區(qū),比如跳躍性假設;(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我的想法】自己也有寫晨間日志的習慣,從書中借鑒到了很多。不過還是得找一個專門的時間,再去優(yōu)化、迭代,反思自己堅持了這么久有沒有什么問題。
2、以教為學
教別人有很多好處:
第一,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第二,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復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的短期記憶能夠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復。
第三,教別人以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我們在元認知上的差別表現(xiàn)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上的差別??桃饩毩暤年P鍵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
通過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的方法如下:
(1)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
(2)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
(3)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1、記錄
如實記錄可以看到過去的思維誤區(qū)和錯誤的習慣,讓我們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
記錄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后看不見的關系的過程。記錄的時間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guī)律。
2、定期回顧
(1)周/月度回顧:從微觀層面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
(2)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fā)
(3)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guī)律如何影響生活
【我的想法】自己會在印象筆記寫年度總結與計劃、月度計劃和晨間日志,并通過標簽體系做回顧,其實就是這個方法的實踐。
3、付費購買
【我的想法】在知識付費逐漸普及的今天,我們在學習上花錢越來越大手大腳,但也一定要有節(jié)制,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根據(jù)自己的目標作出更優(yōu)的選擇。
臨界知識能夠實現(xiàn)“少即是多”的效果,是建立在兩個重要的假設基礎上。
第一,很多時候,復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guī)律組成;第二,復雜系統(tǒng)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系統(tǒng)。
那是不是只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能立刻快速進步?
短期來看,學習臨界知識的進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從長期來看,用臨界知識學習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1、哪些地方容易產生臨界知識?
可信度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里,比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
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軟科學可信度低,但只要了解其限制條件,是可以當作重要的工具使用的。前提是需要深刻理解其原理和前置假設。
臨界知識的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么可靠的領域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問題最穩(wěn)妥的辦法就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處理問題。
2、發(fā)現(xiàn)臨界知識的方法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其實核心是找第一性原理。【我的想法:臨界知識的概念與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有共通之處】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假設,并驗證。(舉了一個關于“不連續(xù)性”的案例,關于這個概念,在其他地方也有看到過)
1、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2、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
(2)大量地持續(xù)練習
3、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掌握臨界知識,對提升我們的預見性認知、提升我們隊未來的預測能力也很重要。
獲得預見性認知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避免采取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而是采取結構性反應和系統(tǒng)化思考方式。所謂結構化反應,就是我們在做選擇時,不僅要根據(jù)接觸到的現(xiàn)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這個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結構是什么。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fā)展的結構(基礎規(guī)律)+獲得具體信息的數(shù)量和質量?;A規(guī)律就是臨界知識,預見性認知的數(shù)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問題的界定——我們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
解釋問題是什么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考慮:(1)現(xiàn)象解釋;(2)技術規(guī)律解釋;(3)通用規(guī)律解釋(底層規(guī)律)。
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9%的人都做的好。
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huán)。
復利效應可以導致冪律分布,冪律分布符合二八法則,比如現(xiàn)在的微信訂閱號,排名前20%的公眾號可能占了80%的點擊量,而排名后80%的公眾號只占了20%的點擊量。
而觸發(fā)復利效應爆發(fā)的臨界點的方法就是提高利率和執(zhí)行次數(shù)。比如,對于運營公眾號來說,利率就是有多少人受到高質量文章的影響愿意去分享傳播這個公眾號,執(zhí)行次數(shù)便是公眾號文章的推送次數(shù)。
概率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概率,即頻次概率,這是一個通過統(tǒng)計就可以直接計算出來的概率。另一種是主觀概率,這種情況沒有清晰準確的概率判斷。提高主觀概率的準確性的方法就是提高信息質量。
為大概率事件堅持,而為小概率備份。概率思想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可以選擇不斷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當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致命打擊。
黃金思維圈的本質是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看透問題的本質。所謂黃金思維圈,其實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看問題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是what層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xiàn)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鲞@樣的事情。
想要在眾人中脫穎而出,就一定要比別人更快地抓住問題的本質。而想要快速抓住問題本質,就應該培養(yǎng)問“為什么”的習慣。
TED演講《黃金圈理論: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有講過這個方法,還有一本同名的書籍。
進化論告訴我們:在變化的環(huán)境里,行動的跟進常常是遲緩的,我們會在新的環(huán)境中“與鬼共舞”。因此,我們需要構建信息優(yōu)勢,讓自己及時看到環(huán)境的變化。但是,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正確的方法論和模仿同級別最優(yōu)秀的人的做法,能夠讓你在沒有冒險基因的情況下,更好地把知道變?yōu)樾袆印?/p>
英國作家馬特.里德利的新書《自下而上》就講了進化論這個道理。這里的進化論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演化論,不僅僅是生物的演化,更是一切事物的演化。
系統(tǒng)思考這個概念來源于《第五項修煉》,其他基本參考書籍:《系統(tǒng)之美》和《系統(tǒng)思考》,也都講了系統(tǒng)思考的方法。
系統(tǒng)思考的核心是: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系統(tǒng)思考也是一種與我們直覺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體地、動態(tài)地、連續(xù)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中以簡馭繁的智慧。
主要通過人脈鏈接的例子來闡釋二八法則。
《反脆弱》一書有講這過這個概念。因為冪律分布的存在,小概率事件會造成極端嚴重的后果。為了避免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們應該構建安全空間,保證復利效應持續(xù)起作用。
構建安全空間,可以有以下三個思路:第一,設計冗余備份,保證系統(tǒng)正常運作;第二,提高決策質量,減少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第三,提升系統(tǒng)的反脆弱性,增強系統(tǒng)對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