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在湘鄂贛蘇區(qū)的深山老林之中,臨時搭建了一個小棚子。棚子中有3個年輕的小伙子正圍在一起烤火取暖。雖然燃起了火,可還是很冷。
3個小伙子都是紅軍,最大的26歲,最小的才22歲。他們沒有跟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而是留在蘇區(qū)堅持斗爭。雖然力量非常弱小,有他們在,就可以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是離開了,但是湘鄂贛邊蘇區(qū)三年紅旗不倒。
(粟裕和譚啟龍)
這3個小伙子,按照年齡從小到大的順序來說,分別叫譚啟龍,江渭清和鐘期光。他們都大難不死,活了下來,活到了建國后,他們都成為共和國的大人物。
可當時他們最大的愿望卻是能暖和一點,能多找一件衣服穿。3位小伙子有2位是湖南人,譚啟龍是江西人,都是紅軍中的干部。三年游擊戰(zhàn)爭,十分艱苦,沒有衣服,沒有吃的,也沒有房子住,敵人還要來搜捕,他們只好躲在大山之中的山洞里。
山中沒有糧食,搞不到鹽,人如果長期不吃鹽,就渾身沒有力氣,嚴重還會變成“白毛女”。他們就想辦法把墻上的硝鹽刮下來,放在水里溶解沉淀,在盆里熬干,代替食鹽用。
沒有糧食,就只能靠山吃山了,冬春兩季,他們就挖竹筍,煮著吃,或者烤著吃,夏秋季節(jié),他們就采蘑菇,挖野菜和野百合。長時間吃不到一粒米,大家都變得面黃肌瘦,湘鄂贛軍區(qū)司令員嚴圖閣同志就在饑餓和傷病的折磨下,病逝了。
為了生存下去,還得想辦法搞點糧食,那就要到敵占區(qū)了,來回要走一百多里路,往返需要四五天時間,路上危險重重,好多戰(zhàn)士千辛萬苦搞到了糧食,半路上卻遭到了敵人的伏擊,犧牲了。
(左一江渭清,右一王必成)
好不容易搞來一點糧食,卻沒有鍋,就把臉盆放在三塊石頭上,點火做飯。白天起火,很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大家只好找一個低洼處,趁著陰天或者大霧天,才敢點火。
米很少,根本不夠吃,大家就把它磨成粉,摻著野菜煮著吃。為了多活下去一個人,實行嚴格的平均主義,誰也不許多吃,誰也不能少吃,滿足每個人維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夏秋天,大家就躲在山洞里,可是有很多蚊蟲,叮咬得非常難受,最可怕的是毒蛇。譚啟龍就親眼看見一位戰(zhàn)士被毒蛇咬傷了腿。那時候根本就沒有藥,那位可愛的紅軍戰(zhàn)士活活被毒死了。
最可怕的是冬季,山中白雪皚皚,奇冷無比。于是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譚啟龍、鐘期光和江渭清3人擠在一個棚子里,圍著火堆取暖。江渭清穿了三件單衣,兩條單褲,還能扛得住。
鐘期光從鄂東南突圍回來的時候,行李丟光了,穿得非常少,一邊烤著火,一邊還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牙齒打顫。見此情景,江渭清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一件,遞給鐘期光穿。
(鐘期光上將)
鐘期光感動得說道,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譚啟龍則把僅有的一條單被鋪開,3人一起蓋,互相偎依著取暖。好不容易入睡了,一夜卻被凍醒好幾次。他們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夜晚。
在面對生死考驗的時候,戰(zhàn)友們互相關愛,患難與共,那份深厚的革命友誼,讓他們終身難忘。非常幸運的是,三人都活了下來。后來都成為華東戰(zhàn)場的高級干部。
其中,江渭清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的政委,王必成的好搭檔。鐘期光是粟裕領導的華中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主任。譚啟龍的地位很高,他是第七兵團政委,王建安的好搭檔。
3人都是優(yōu)秀的政工將領。新中國成立后,鐘期光被授為開國上將。江渭清和譚啟龍都沒有軍銜,卻都當了省委書記。江渭清當過江蘇省和江西省的第一書記,一把手。譚啟龍就更牛了,他當過山東省、浙江省、青海省和四川省,4個大省的第一書記,也是一把手。他們都是毛主席時代的好干部。
雖然都身居高位,他們卻都沒有忘記當年的戰(zhàn)友情誼,沒有忘記那一個個共同烤火取暖的苦難經(jīng)歷。譚啟龍稱贊江渭清有“松柏精神,云水風度”。鐘期光多次和人講起,3人蓋一條被子的難忘經(jīng)歷。
(參考文獻:《譚啟龍回憶錄》、《江渭清回憶錄》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