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語》閱讀札記(十)
傅安平
《史記》中,孔子被編入“世家”,詳而細,和諸侯勛貴們同冊;老子卻被編進“列傳”,簡而概,和重要人物、仲尼弟子們編在一冊。
司馬遷對此的解釋是,孔子雖沒諸侯之位,卻是圣人,為教化之主,又代有賢哲傳承他的學派。
可是老子的思想就沒有起到教化的作用嗎?老子就沒有后來人傳承他的學說嗎?當然不是。不少時候,老子學派的風頭還蓋過了孔子學派呢。
所以他們之間最關鍵的區(qū)別,其實不是學問,教化或傳承,而是態(tài)度,態(tài)度。孔子追求的是入世,老子追求的是出世。孔子的可貴就在于勇?lián)痊F(xiàn)實的責任。
我覺得,如果把世間比作兒女,孔子就像媽媽,老子很像爸爸。孔子嘮嘮叨叨,明知對兒女不可為仍為之,老子就隨隨便便順勢而為了。
但仍然有很多人覺得老子更偉大,說老子的智慧卓絕,洞察天機。這確實不假,孔子相對來說顯得笨拙一點,孔子自己也說他沒什么天份。
還有,老子是國家圖書館老館長,是“掃地僧”;孔子是求諸于野,自學集成,他們的條件能相比嗎?
所以,我要講的重點來了。
想想看,孔子年輕于老子,據說去求教過老子幾次,應該說很了解老子的學問、思想。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是站在老子這位巨人的肩膀上發(fā)端出來的。如果老子已經足夠偉大,他的思想沒有缺憾,那孔子為什么還要開創(chuàng)出自己的學說呢?
就是因為孔子看到了現(xiàn)實之中諸侯紛爭,世不太平,民不聊生,老子那置之度外的一套學說不管事、不頂用啊。
這就是為什么孔子一定要另外走出一條路來的原因。按金庸先生通俗的說法,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故孔子更偉大。
其實孔子自己也悲傷地講過這個問題,是要學老子逍遙于世外,還是要堅定地做自己奔波于世間。
孔子讓子路問路于兩位楚國農民,一位楚人說既然他是孔子,孔子圣人不是早已知道路嗎?諷刺啊。另一位楚人說,世間的動亂總是會有的,誰能改變天道呢?你們與其整天跟著不管百姓死活的人效勞,不與跟我們這些人一樣避世生活。說完不理會孔子他們。孔子聽了,非常難過地說,人不能總是和野外鳥獸同居吧,我怎么能不為世間人們打算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也不想這樣到處賣命??!
多么辛酸的嘆息!孔子也想和老子一樣逍遙快活,但天下并不太平,他做不到自個快活,于心不忍啊。
一個人,最偉大的就是明明有快活的日子可以去過,卻偏偏選擇為了天下之正義舍身以赴,不畏艱辛。孔子的心情,恐怕只有同樣經歷過大痛的太史公最能懂吧。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太史公把孔子鄭重地列入世家,而老子只能編進列傳,并且是簡單地和韓非子合成一篇,和仲尼弟子們放在一冊的真正原因吧。司馬遷和孔子一樣,都是忍辱負重砥礪前行的一生。
《鄉(xiāng)黨第十》
1.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夫子“小事不言,大事謹嚴”的態(tài)度。第十篇大部分講的是夫子的生活行為,不詳解。
2.色斯舉矣,翔而后集。
個人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本是“翔而后集,色斯舉矣”,但是古代語言為強調某方面重點,經常會將某字某詞前置,所以本句變成“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斯舉”就是指“翔而后集”這個過程。<個>真好看?。ㄟ@些善飛的雄雉),先飛翔(察看一會)再聚落到一起。
3.子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雌雉,不是很漂亮,也不大會飛。目睹雄雉姿勢優(yōu)美地飛下來了,故子曰“山梁上的雌雉,你們的好機會來了,好機會來了”。孔子可能聯(lián)想到他一生不得其時,沒有君主真正相信他的理想,所以借此表達心情。“嗅”字,準確描述了鳥兒伸頸、低頭、探望等連續(xù)動作,姿態(tài)又如向孔子諸人致禮。
《論語》閱讀札記(十一)
《先進第十一》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個>學習禮樂,本性很重要。做了官名利心太重,再學禮樂就難以真正領會禮樂本義。所以孔子寧愿選用平民出身的士人學習禮樂,“素絲可染”。(有人譯為:先開創(chuàng)禮樂的,是所謂的野人;后學習禮樂的,是所謂的君子。如要效仿,我寧愿效仿先開創(chuàng)禮樂的那些人。野人,說的是周公他們嗎?)
2.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顏路請求把夫子的車具暫時當作外槨,運棺去埋葬,不讓棺暴露于外。孔鯉死時也是有棺無槨,夫子當時沒有步行,沒有以車代槨。因為夫子認為他當上大夫之后,禮制規(guī)定他不可步行(出外從事喪事時)。
3.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個>夫子不欲厚葬顏回,可能原因:一,子先父死太悲,父葬子不宜厚葬;二,回和鯉一樣,死時都是平民身份,世俗禮儀規(guī)定不宜厚葬,夫子很重視。但是其他同門弟子不管這些破規(guī)矩,他們也愛顏回,定要厚葬,夫子默認了。
4.子路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一句話,為下一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作了提前鋪墊。子路想問老師死是怎么回事,他很少想到死的問題,無畏死,即使是侍奉老師這么溫情的時候,也是“行行如也”,顯出一副剛強的樣子。夫子看在眼里,又高興,又揪心啊,“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個>象子路這樣(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真不知道他以后會怎么個死法啊。愛之深,憂之切。的確,對子路“未知生,焉知死”的評價中肯。
5.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感動于“子樂”二字。學生們神態(tài)鮮活,呈現(xiàn)眼前,夫子看了滿心高興,慈愛之心泛濫啊,但忽然為子路揪心發(fā)痛。
6.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夫子隨口說了一句“子路你鼓瑟就鼓瑟,為何老在我門外邊鼓呢?”其他學生以為子路故意騷擾老師休息,也只有他敢,就生氣于子路。夫子就順勢解釋道:“子路鼓瑟的水平啊,已經可以入門了,只是還沒入室”。原來是夫子在開玩笑。既肯定了子路的進步,又指出子路學習不到位,這就是循循善誘吧。
7.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為人太好,和為人不好一樣,都不好。我想起我的母親,每次過路人(包括陌生人)電動車沒電到我家充電,母親再三拒絕不收別人一分錢,好像自家電費也不交錢一樣。過猶不及就是這樣吧。
8.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意,是鳴鼓,不是鳴金(鐘)。鼓,鼓舞士氣,代表進攻。季氏為富不仁,故孔子反對冉求幫他斂財。
9.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一談到篤誠就稱贊,他是真君子嗎?還是偽裝的?
10.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知道顏回窮,為什么不鼓勵他做點生意?或是顏回不能做官?也不是,楚昭王就認為顏回非常厲害,若為宰輔無人能比。但顏回就是困也不改其樂。自古有一個印象,讀書人就不該花心思謀生,是不是夫子造成的?夫子就認為端木賜正常做生意謀生是不信命的原因。
11.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個>善人,讓人完善成才。子曰:“(成才沒有捷徑可走),不一步步來,也是不能學有大成的。
12.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古語讀起來常很麻煩,但也很有意思。一.吾以女為死矣,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啊。而不是“吾以為女死矣”,區(qū)別在于突出“為”字,慎重確認“已經死了”的態(tài)度。二.子在,回何敢死?夫子還在,顏回我怎么敢死呢?既表明視“子”如父的尊敬態(tài)度,又有點幽默,此子非彼子。
1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意思是說,子路和冉求侍奉君主不合格,不能嚴格以道事君;比較愚忠,但是還沒愚忠到聽從命令弒父弒君的地步。這應該是借評價弟子,給季子以警醒,不要違逆周公之道,干出僭越之事。重點“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1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看了這段真是難忍住大笑,夫子與子路的關系真是不一般,一個敢罵,一個敢辯,一個再罵,看罵不死你個鬼頭的。
這里又涉及到夫子的一個嚴肅觀點,先做官再邊學禮法,與先學禮法再做官的問題。官場兇險,修養(yǎng)不到者慎入,否則要么容易被害,要么容易害人,夫子所以憂慮子羔,責怪子路。
還有,子路,你考慮過老師我的感受沒有?把我的學生都派走了,別怪為師生氣。每當夫子面對子路,兩人就都會犯二,非師非徒的真率直一把。(未完)
20191009,傅安平
作者簡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黃岡人,長江大學畢業(yè),工學學士。現(xiàn)自由職業(yè),業(yè)余寫作,作品多見于博客,《當代作家》,《當代文學》等各公眾號。《涇渭文苑》原創(chuàng)平臺簽約作家。
●
主一位編 :張 彥
執(zhí)行主編 :槐自強 巨石
執(zhí)行主編 :郭一旭 韓曉
顧主編問 :周海峰 苦艾
涇渭文苑:
一、關于稿費,打賞所得的稿費,
60%為作者所有,七日內結算。
剩余用于平臺維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