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分封塞王制度,本身是很高明的政治軍事布局,歷史上的朱棣靖難之戰(zhàn),居然能夠成功,其實更多可以說是成功率極低的意外。
其實,塞王的真正直屬的自身護衛(wèi)其實并不比總兵強,塞王權力顯得大是在皇帝命令下塞王可以統(tǒng)一指揮布政司的衛(wèi)所駐軍,但是無論是一省文官還是衛(wèi)所的軍官都是直屬于中央而不是隸屬于塞王的,皇帝授權他指揮是聽他的,皇帝解除了就和他無關了。
按朱元璋遺法,任何藩王要造反,能拉的動的只有直屬的護衛(wèi),而其他諸王不可能支持他造反(換皇帝輪不到自己),在中央直屬的北方駐軍和其他藩王圍攻下只有灰飛煙滅的份,沒人會選擇自殺的。
理由很簡單,都是朱元璋的子孫憑什么不能當皇帝?誰來當?皇帝只有一個好,對諸王來說,讓皇帝換人他們根本無利可圖,因此永遠不可能達成合力,除非中央想把他們一鍋端,或者中央異姓威脅到他們根本利益,如西晉時的賈后趙王倫奪權那樣。
這種體制下,無論哪個藩王造反,都會遭到中央指揮的直屬力量和其他藩王的圍攻。無視中央各個藩王打兼并戰(zhàn)?這可是在大一統(tǒng)的大明朝。就是中樞權威旁落的中晚唐,在黃巢之亂殺進長安中央真的威權崩潰之前,各大藩鎮(zhèn)自相兼并出強者也是中樞絕不容許的,為什么河北三鎮(zhèn)一直延續(xù)到唐末?難道他們不想兼并?中樞絕不容許!
建文帝的開局做法就是最好的辦法,直接命令除了護衛(wèi)之外的衛(wèi)所駐軍直接隸屬各地方政府。按他那一鍋端的方法,還不是一個個收拾了?藩王不法,恰恰是朝廷控制敲打削弱藩王的最好理由和收拾方法,看看西漢,一個路子。因此,哪怕沒有靖難,藩王的權力也會逐步削弱,到弱化版本西晉藩王或者說是唐朝藩王的水平。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想造反,寧王不可能支持他,歷史就算建文帝胡搞削藩,遼王也沒支持朱棣,如果代藩寧藩遼藩晉藩的兵馬,在朝廷大將的指揮下,合圍北平,不知道朱棣還能如何南下,而且燕王要南下,伊王周王齊王們也沒任何理由支持他胡搞,前面三王黃河一線和朝廷兵馬,后邊塞王諸王合圍,他還有逆天的可能么?
因此,歷史上朱棣是一讓再讓,先把統(tǒng)轄的衛(wèi)所鎮(zhèn)兵兵權交出,再把護衛(wèi)交出,寧可把幾個兒子都送到京城當人質,也不敢直接造反,就可見朱元璋的布局確實是有效果的, 朱棣如果有自信造反成功,他會這么老實?
朱棣是被逼的走投無路。要么死要么造反沒活路,才被迫造反的。即使是建文帝這么大規(guī)模政治清洗,把其他藩王都逼得要么公開站在朱棣一邊,要么看戲:歷史在晉秦周齊谷代伊諸多藩王護衛(wèi)都打醬油,寧王親自支持燕王,建文帝就靠中央直轄的兩淮和京城駐軍以及遼藩一部分軍隊,就把朱棣打的多少次九死一生。非要說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能有決心有能力造反成功,絕對是笑談。
朱棣能夠成功,首先因為他從軍帶兵多年,威望太高(比他威望更高的名將都死光了),加上朱元璋清洗功臣擴大化的后遺癥。在他舉兵之前,顯然沒把握從前帶過的河北衛(wèi)所駐軍 都支持自己,不然就不會一退再退了。
建文帝自己作死胡搞,讓燕王整合了寧燕兩藩和整個河北衛(wèi)所。遼王晉王秦王所在的遼東山西關中駐軍明顯沒呼應,當然,這些駐軍都在看戲,如果他們都積極站在中央一邊,那就對朱棣很不利了。
雖然當時的兩淮衛(wèi)所走向衰敗,但北方衛(wèi)所一樣走向衰敗,說到底軍屯的破產(chǎn)是朱元璋布局下不可避免的問題,建文帝一方的兩淮和中央軍隊或者說京營,并沒有真的喪失了戰(zhàn)斗力。
歷史上的靖難之戰(zhàn),在其他各藩軍隊不是癱瘓就是看戲的情況下,燕王軍和中央軍打不過是互有勝敗,朱棣自己多次差點死在戰(zhàn)場上,好不容易才打贏整場戰(zhàn)爭,而不是順風碾壓局。
建文帝的目標是要剿滅朱棣,從來沒考慮過以淮河為界或者以長江為界,兩淮衛(wèi)所,京營大量出動,在山東互有勝敗,然后燕王得到太監(jiān)報信說南軍集結于山東,京師空虛,這才有繞過山東直搗京師的策劃。
建文帝聽信大臣建議,以為燕軍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構不成威脅了,就調動徐輝祖的中央主力部隊回南京,直接導致平安、何福的軍隊孤立無援。后勤供應線保護不足,被朱棣一方掐斷,導致平安、何福的主力軍需要進行轉移去尋找糧食補給,恰恰在轉移的過程中,被朱棣一方抓住機會給擊破,朝廷軍經(jīng)此大敗士氣大損,淮揚一線南方軍出現(xiàn)漏洞,只能被迫調動駐扎山東的盛庸部回防。
朱棣并非是從盛庸和鐵鉉的防區(qū)中間穿行而過,盛庸駐地是德州、鐵鉉駐地是濟南,從事例上看盛庸是戰(zhàn)區(qū)指揮官,具備野戰(zhàn)能力,鐵鉉是參贊軍務不具備野戰(zhàn)能力。燕軍遠征走的是保定、衡水、聊城線,繞過了德州、濟南線,之后走東阿、汶上、鄒縣、沛縣、徐州,從東平湖東岸、微山湖西岸直下徐州。德州、濟南、徐州、南京一線的官道始終掌握在南軍手里,盛庸軍此時應該是走德州、濟南、泰安線的官道趕到了徐州,所以才能趕在燕軍之前到達布防。而沒有野戰(zhàn)能力的鐵鉉始終駐守濟南。
然而,盛庸部的糧草供應線也早就被朱棣一方掐斷,士氣受損、糧草不足的朝廷軍就這樣被打垮了,而至此,淮揚一線被徹底打開,南京門洞就直接暴露在了朱棣一方的眼前。
南軍京營和兩淮剩下的部隊不是在淮北靈璧之戰(zhàn)打光了,就是分散守淮陰鳳陽這淮河要點,然而事實證明,朱棣根本不會和打濟南一樣,再去死磕城市,相反是直搗京師見城不攻。
到燕軍渡江,盛庸慘敗,這會兒徐輝祖還能帶兵擊退部分燕軍,然而已經(jīng)是眾寡不敵了,注定了朱棣靖難成功,成為新的大明皇帝:永樂大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