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友們,你還在糾結真無線和骨傳導耳機到底選哪個更舒服的時候,索尼早就開出了大招。
同樣是不入耳的體驗,骨傳導震腦袋,空氣傳導易漏音,咱們能否把這些缺點都壓一壓,換個思路解決問題?索尼是這樣想的,也這樣做了——今年推出的Sony Float Run,就是一款支持全天候舒適佩戴,音質也很棒的非入耳開放式運動耳機。
這已經(jīng)不是Sony第一次對開放式TWS動刀了。大伙應該還記得去年的LinkBuds吧?在那之前,還有一款試水之作Xperis Ear Duo,都是開放式,但階段不同,體驗也相異,我戴了2個禮拜Float Run之后,感覺這次索尼大招成了。
我用過很多款骨傳導耳機,最難忍受的就是震頭,而且一旦你吃個東西,人的咀嚼動作會牽動頭部骨骼肌肉組織,造成骨傳導貼頭的振膜偏移,本來音質就一般,這下還忽上忽下地動起來了。
而Float Run解決了這個痛點。雖然,它仍會留有開放式耳機普遍漏音的遺憾。
這次我們就來看看索尼是怎么成功地越過這個坎兒的。
開箱略談,但要說一嘴這個環(huán)保包裝,從紙盒到內襯,幾無塑料,踐行環(huán)保。
耳機盒里面常見的塑料緩存/保護材料完全消失了。
常規(guī)的SONY說明+保修,配件除一根USB-A to C配線外,還送了一個收納袋。
很圓潤也很軟韌的脖圈,黑底色,白喇叭,“撞”出醒目感,附近2處信仰LOGO,簡單利落,可惜只有這一種配色。
咋一看造型很像骨傳導,但它與骨傳導對應的位置并不是音源安置之處,而且下圖這種“骨傳導佩戴形式”,剛好和Float Run的戴法上下顛倒,上圖才是正確的佩戴時狀態(tài)。
目前許多骨傳導耳機的充電方式都吃觸點磁吸式,老實說我特別反感這種方式,一是磁吸不牢,容易接觸不良,以為充上了實際上并沒有;二是不通用,丟線或忘帶,就無法回血。索尼避開了這一槽點,用的是C口+防水塞的方式,這樣即使沒有官配線,隨手找個A to C就能充。
很明顯,兩側的掛耳棒還兼作電池容納倉和操控鍵位安置處。傳動的三鍵式,按鍵保持了一定間距,且有凸起,加強了盲操的便捷性(電源/多功能鍵是條形凸起,加號鍵有圓點凸起,減號鍵無凸起)。
實際佩戴時,耳掛部分會在上部和偏后的位置形成一個耳朵的受力點,所以親膚材質的硅膠就很重要。這樣還可以保證一定的穩(wěn)固性,出汗也不怕。
由于這兩只耳掛與耳朵接觸面積增大,實際上掛耳的負擔感也減輕許多,整機凈重33克,雖然沒像一些骨傳導耳機通過“夾頭”的力度來維持穩(wěn)固度,也能保證較為穩(wěn)定的無感佩戴。
下圖是2只喇叭的特寫??梢钥闯鯯ony Float Run的腔體不小,透音孔洞比較密集,并做出了指向調整。發(fā)聲單元16mm,中低音更為渾厚,聲場感受優(yōu)于入耳式,在我手頭的運動耳機中處于中上水準。佩戴時可以朝向耳孔,但并不接觸人體,避免了聽診器效應,也不會像骨傳導那樣震得腦袋酥麻,每次跑步時放個動感BGM剛剛好。
戴好后,它的位置與耳孔也就1cm左右的距離,可以盡量讓聲波傳入耳朵之前少一些能量耗散。既可以保證音質聽感,也不會堵住耳朵,聽歌的同時可以聽清周遭人語和環(huán)境音。也正因此,有人說這類耳機算是“音箱掛耳”,我覺得還蠻形象的。
上圖是USB-C充電口的位置,與三鍵同在右側。注意用完要將塞子蓋嚴,才能保證IPX4等級的防水。充滿電后,我每天聽歌待機大概3~5小時左右,第三天才有低電量提醒(補充:每次開機都會播報滿電、50%、低電量等,中文語音好評),與官標10小時續(xù)航吻合。
再聊一嘴骨傳導耳機的缺憾:我手頭在用的3套骨傳導都有與靠背坐姿沖突的時候,因為它們多多少少都有“脖圈”向后支出略多的狀態(tài),一旦你想倚靠或躺倒在辦公椅靠背上,脖圈容易被頭枕擠壓,導致耳機整體的佩戴狀態(tài)走形。
索尼這款耳機就不存在這個弊端,戴好之后,它的脖圈可以溫和地靠搭在脖頸處,不但不與椅子靠背、頭枕沖突,而且抬頭、低頭也不會引起耳機狀態(tài)的偏移,人體工學這塊兒拿捏得挺到位。
就我這兩周聽歌、通勤待機的綜合體驗來看,這款耳機的確可以實現(xiàn)全天候使用,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狀態(tài),與手頭的活動不沖突,音質也不錯。當然,最契合的場景還是健身 or 室外跑步。如果你對骨傳導愛恨交織,不如試試這類開放式耳機。我是筆點酷玩,新鮮好物點評,深度數(shù)碼評測,關注我不迷糊,我們下期再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