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與荊芥穗來源于一植物,但分別入藥典,成為兩個品種,因此市場上荊芥穗的占比多少,往往決定了荊芥的含量及其價格。
荊芥穗,可以聞到濃烈的氣味,口嚼能立即感到冰涼感。
荊芥桿,也有淡淡的氣味和冰涼感,與荊芥穗相比非常淡。
在中藥材天地網(wǎng)上顯示的價格:荊芥全草的價格在8元左右,光感不帶穗的約5元左右每公斤。荊芥穗的價格在25元每公斤左右。
市場賣的荊芥,會帶有一定的荊芥穗,約30%左右,才能滿足藥典對荊芥含量的要求。
偶遇一批荊芥穗占比達70%的荊芥,氣味芳香,質(zhì)量較好,想對兩個品種做一個梳理。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用法與用量】5~10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兩者用法用量在藥典上均是一致的,但兩者的質(zhì)量控制指標不一樣,從而有效區(qū)分了兩者所含荊芥穗的占比。
關于其用法,我們從文獻中再找答案。
荊芥: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荊芥穗: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
荊芥:總灰分不得過10.0%。
荊芥穗:總灰分不得過12.0%。
猜測灰分要求不同,或許與后面荊芥穗炒炭止血相關。
荊芥: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30%(ml/g)。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20%。
荊芥穗: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40%(ml/g)。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80%。
荊芥穗為唇形科植物裂葉荊芥的干燥花穗,其芳香氣烈,性微溫,味辛,入肝、肺經(jīng),常用于治療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等。
為中醫(yī)臨床極其常用的一種疏風解表中藥,為眾多醫(yī)家所推崇。同時,荊芥穗也是各種中藥復方(如銀翹散)的重要組成藥物。
《傅青主女科》中有:荊芥穗生用取其輕宣升散之性,以解表祛風,多見于治療產(chǎn)后感冒、早產(chǎn)或難產(chǎn)的方劑中;炒用取其入血分止血,多見于治療行經(jīng)吐血、月經(jīng)過多、流產(chǎn)等出血的方劑中。
荊芥穗的用量為1~2g,多具祛風解表、升陽保胎之功;
用量為3~6g,多具有舒通經(jīng)絡、活血散瘀之功;
用量為9g,多具引血歸經(jīng)止血之功。
隨證配伍助柴胡,舒肝解郁;
協(xié)黑姜,化濁引瘀;
融益氣補血劑,引血歸經(jīng);
伍人參,益氣升清;
合乳香、桃仁,活血止痛;
佐防風、羌活,祛風止痙;
寓養(yǎng)血理氣劑,順氣安胎;
伍升麻,升提止血。
荊芥穗較荊芥發(fā)散力強,更長于祛風,應用荊芥穗發(fā)汗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荊芥可增強皮膚血液循環(huán),增加汗腺分泌,有抑菌、抗炎等作用;
荊芥穗尚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
臨床上應用荊芥穗以“汗法”治療蕁麻疹,經(jīng)臨床實踐,療效顯著。
該病為感受春季或冬季風熱病邪所致。
甄玉珍用方劑:連翹7g,金銀花8g,桔梗6g,荊芥穗5g,淡豆豉4g,薄荷5g,竹葉4g,甘草3g,牛蒡子7g,治療手足口病50例,治愈率72%,總有效率98%。
荊芥穗所含成分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活性,與諸藥合用,共奏疏風透風、清熱解毒之功效。
該病為血熱內(nèi)蘊,外受風邪所致腠理閉塞,郁久化熱傷陰生燥而致。
荊芥穗可抗炎、抗病毒,疏風清熱,止癢透疹,促進皮疹消退,縮短病情。
荊芥穗辛性微溫,善發(fā)表散風,芳香氣烈,疏風清熱,開竅達郁。
具有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因此疏風止痛、排膿通竅,可有效治療鼻竇炎。
舉元煎(黃芪30g,黨參30g,焦白術15g,炙升麻6g,炙甘草6g,馬齒莧30g,益母草30g,仙鶴草15g,生蒲黃12g,炒荊芥穗12g,龍骨30g,牡蠣30g),加味治療崩漏出血有顯著效果;
荊芥穗及炒荊芥穗止血“入血分”,養(yǎng)血理血,配合諸藥補氣攝血,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在治療婦科崩漏等出血疾病方面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nèi)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
(1)荊芥穗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張改先 太原市小店區(qū)人民醫(yī)院 山西 太原030032
(2)中國藥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