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
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
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楊絳
文丨舊故麻袋
∨
電影《一念無明》作為一匹黑馬橫掃第36屆香港金像獎八項提名絕非偶然。
私心覺得,若最后電影以阿東承受不住痛苦和壓力,選擇結束生命(或者因間接緣由導致了他的死亡)。那么,《一念無明》就應該換個名字,叫《被嫌棄阿東的一生》。
個人看來電影很喪,就跟這段時間薛之謙新專輯陸續(xù)公布的那幾首歌一樣,整個壓抑到不行。電影明面上是講述精神病人的痛苦和社會應該對精神病人更加寬容,以及精神病人更需要家人的關愛,實則,不然。暗里明明是在講述現(xiàn)世生活中社會底層生活的困苦和艱難。
余文樂飾演的阿東是極具悲情色彩的一個人,生于粘稠羈絆的原生家庭,幼時因父母偏愛弟弟而得不到關愛,成長后因母親生病而不得不獨自一人照顧,弟弟的逃離,父親的出走,因房子導致愛情的破裂......一切都顯得十分命運弄人,卻也現(xiàn)實的殘忍。他本可和弟弟一樣,遠走他鄉(xiāng),與家庭割裂,但他卻選擇留下,照顧脾氣暴躁又重病的母親。
很多人都明白,我們在做出不得已的選擇之前,都是被逼無奈的,我們也想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可是沒有,沒有一種方法比這更好了。就像阿東最后選擇“殺”了自己的母親。他本來好好的,與女友供著一套小小的房子,雖然生活清苦,至少有點盼頭。直接導致他精神抑郁和狂躁的,縱觀全片,無非是炒股失敗后欠的債和照顧母親時所受的氣。
當最后一根緊繃的神經被扯斷,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所想所感了,雖然“弒母”是迫于無奈,法院也因阿東患有躁郁癥只判了他一年精神病院的救治,沒讓他承擔任何法律的懲戒。可一年后,等阿東走出精神病院,外面的世界,一切都變了。
父親表面和善,實則處處提防,他故作輕松地背后是阿東看在眼里的隱忍。甚至在觀者看來,父親是殘忍的,因為他枕頭底下藏著錘子來防備患有精神病的兒子。妻子的死,讓他驚恐萬分,他似乎想要求助比較優(yōu)秀的小兒子,可小兒子只愿給錢,卻拒絕回家。
阿東是被現(xiàn)實逼的成了精神病,父親也因責任,只能負擔起照顧患有精神病的兒子。沒有更多的選擇,誰都是走投無路。
網上搜索“一念無明”,可查出出處,這個詞源自《佛教哲學大詞典》,“一念”意味生命,“無明”意味根本的迷惑。按佛家語,無明即為無始的煩惱,以其所造善惡誅業(yè),遂生現(xiàn)在苦果。
就像電影中的每一個人,都因生而為人感到困惑。孤獨不是嗎?難受不是嗎?是的,這就是現(xiàn)實,活生生,赤條條的現(xiàn)實,這不是電影,這就是人生。
我們看得到阿東的苦,也看的到所有人的苦。
父親苦于生計勞碌奔波,以最悲痛的方式失去了愛的人,以最無力的方式失去了親人的依賴。他卑微,懦弱,痛恨自己的無能,低到塵埃里。
母親苦于對曾經受盡家人寵愛的回憶,但現(xiàn)實是她只是一個無法自理,沒人關愛的老人罷了。她后悔曾經所有的選擇,于是她痛恨一切。她是孤獨的,因為她選擇了孤獨。
Jenny苦于夢想的破滅。她規(guī)劃自己29歲結婚,30歲要小孩,但這些夢想曾經近在咫尺,轉眼灰飛煙滅。她痛恨阿東帶給她的生活,承受著一人還房貸的困苦。她是受害者,也同樣是施難者。
阿東以為融入生活,就能與眾人和解,但始料未及的是人心難測,人人都對他避之不及。他的痛苦,已不是單純靠拼命吃巧克力就能緩解,他的痛,來自周遭的人對他的冷漠與無視。他想要得到的救贖,出從尋找。但好在,電影在阿東最接近崩潰的時候,為他安排了一個天天真的鄰家小男孩。
孩子戴著厚厚的眼鏡,講著《小王子》的故事。他成了阿東的解藥,他能與阿東正常交流,他能給阿東陪伴,聽阿東講話。
世界給了他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哪怕之后的生活仍然充滿無解和壓力,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電影最后沒有讓阿東暴走,也沒有讓阿東選擇結束生命,他懷抱著一絲信念選擇活著,對觀者已是最大的安慰。
生活中總歸種滿煩惱,即無明。但生活不就是由種種煩惱組成的嗎?總說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只要且行且珍惜。
生而為人,孤獨嗎?答案是肯定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但正因孤獨,我們才會彼此依靠,互相為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