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在《紅樓夢魘》一書中說:“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周汝昌眼中的“脂粉英豪”張愛玲
對《紅樓夢》下過狠功夫且因此暴得大名的,除了俞平伯、胡適、周汝昌等一干學者外,作家中一個是劉心武,另一個就是張愛玲,白先勇也出版過《細說紅樓夢》,但他愛好既廣,興趣亦泛,相當于玩票,癡迷的程度遠不如張。而尤其讓人痛恨的,是白先勇居然堅持《紅樓夢》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如果張愛玲看到這個論斷,估計她會十分不屑的。
張愛玲不像別人,讀《紅樓夢》只是文學的好奇或?qū)懽鞯男枰?,她的愛是入了骨的?/strong>
張愛玲大概八九歲就開始讀,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一生浸淫其中。在我看來,她的名句“十年一覺迷考據(jù),贏得紅樓夢魘名”,還沒有完全表達出她的癡迷,她說過,《紅樓夢》于她,“是一切的泉源?!笨梢?,《紅樓夢》已然成為了張愛玲精神的一部分。
所以,張愛玲的“海棠無香之恨”,歸根結(jié)底是“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說過,她十二三歲重讀《紅樓夢》,讀到第八十一回時,看到“四美釣游魚”等等,忽然覺得“天日無光,百樣無味”,非常嚴重地感覺到這是“另一個世界”,還用上了“狗尾續(xù)貂”、“附骨之疽”這種扎眼的字句,甚至痛罵妄改后40回《紅樓夢》的高鶚“死有余辜”!
紅學家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讀到此處,“真是又悲又喜,又喝彩,又感嘆”,周汝昌也認為續(xù)書“一派胡言,滿嘴夢囈”。因此,周汝昌覺得張愛玲有很高明的文藝審美眼光,尤其符合曹雪芹標準的“脂粉英豪”,又與須眉濁物不同,了不起!
確實,一部《紅樓夢》,讓張愛玲迷戀了一輩子,從大陸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從青春少女到白發(fā)滿頭,客死異鄉(xiāng),她始終沉浸其中,不離不棄,樂此不疲。張愛玲無論寫小說,散文,還是戲劇,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有《紅樓夢》的影子,或語言,或視角,或格調(diào),無不讓人感到《紅樓夢》對她的塑造,她可以說是曹雪芹的隔代知音。
我有時候想,如果張愛玲后期不是去追求用英語寫作,如果依舊沿著以前的路子,探索追求下去,成就或許會更大,因為畢竟與英語世界她有隔膜,而與傳統(tǒng)中國社會,更熟悉,她更懂得這里的人情,更懂得這里是矛盾和痛苦,也更容易施展。
張愛玲與影星李香蘭
當然,張愛玲憑借她豐富的創(chuàng)作和天才的表現(xiàn),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我也喜歡《紅樓夢》,至今喜歡,還曾斷斷續(xù)續(xù)寫過一個名曰《紅樓一角》的系列小隨筆,但與精神上同《紅樓夢》高度契合的張愛玲比起來,則明顯疏離得很。——《紅樓夢》是一部要用精神氣質(zhì)去讀的書。
我至少二十歲前沒細讀過《紅樓夢》,不是不想,而是讀不下去。
后來我猜想當時的原因,或許是自己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之故,而其實,則是當時更習慣“快餐式”閱讀,尤其崇拜英雄。我能打著手電筒蒙在被子里通宵讀完《射雕英雄傳》,課堂上冒著被老師沒收的危險偷看《約翰·克利斯朵夫》,但我不能在黛玉的啜泣聲中呆上幾分鐘,尤其是讀像《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此類,寶玉被警幻仙姑領(lǐng)到這里,帶到那里,什么叫“將言而未語”?什么叫“待止而欲行”?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看了一冊又一冊,夢中的寶玉或許沒暈,我這個書外的旁觀者卻早已繞暈了。
寶玉黛玉共讀西廂記
不喜是印象,不合是根源。
當然,這種“合”與慧根有關(guān),有的人早慧,有的人遲熟。張愛玲從小被人目為天才,三歲背唐詩,七歲寫小說,十二歲發(fā)表文章,極早慧。我輩農(nóng)村學生娃,稻谷飄香、花果滿園還是有感受的,對于舊時癡男怨女的你儂我儂,畢竟還有些生活習慣和視覺感受上的隔膜。
讀書除與慧根有關(guān)外,還與年齡和閱讀經(jīng)歷有關(guān)。我少時讀岳飛、水滸、三國、西游,初中讀金庸、瓊瑤、梁羽生,高中喜歡唐詩、宋詞和外國小說,大學喜歡徐志摩、戴望舒和莎士比亞。參加工作后,開始讀魯迅,全讀了。我覺得魯迅是文言文向白話文改革過程中對語言駕馭得最好的作家,簡直無與倫比。他不像胡適,寫一清如水的白話,魯迅既傳承了古典精髓,又吸收了西語長處,加上自己天才的創(chuàng)造,為我們提供了極具特色和魅力的白話文,比林語堂更蘊藉,比朱自清更洗練,比周作人更有骨感,比巴金則更優(yōu)美,為我們運用母語提供了最佳典范,魯迅是真正的“現(xiàn)代語言大師”。
我是讀了《魯迅全集》后,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文字也可以這般美好的,從此有了尋找美好文字的閱讀沖動,之后慢慢步入了中國古典小說。于是,開始重讀《水滸傳》,再讀《三國演義》,接著就開始讀《紅樓夢》。
群釵爭艷
這個時候,年歲稍長,娶妻生子,知道了一些人情冷暖,懂得了一點世事維艱,閱讀已不再浮光掠影,而是觸動更多,關(guān)注更深,常常掩卷沉思,感動莫名。
人在讀書時,都會有一種代入感,感情豐沛的人,代入感越強,經(jīng)歷多的人,代入感越深。當你經(jīng)歷過成功與失敗,遭遇過挫折與失意,受到過不公,看到過不平,你便會在閱讀找到許多對應點,憤其之憤,慨其之慨,憂其之憂,嘆其之嘆,與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互動,既感同身受,又觸發(fā)幽思。
三十歲以前的三五年間,我曾前后讀過四遍《紅樓夢》。為什么反復讀?自然是喜歡。我喜歡其中很多漂亮的詞語,如錦褥、霽月、閬苑、秾艷、蓊蔚、洇潤、沁芳,等等;喜歡那些別致的句子、段落、甚至引文,魯智深的《寄生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多么酣暢灑脫!
多讀幾遍后,以前很多不喜歡的人開始慢慢喜歡,如黛玉雖然哭哭啼啼,但她多么聰敏智慧?大觀園賽詩,次次力壓群芳。她的“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不單是愛情觀,也是人生觀,更是彼時女子遺世獨立的圣潔。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林黛玉
以前喜歡過寶釵,但細看金釧因王夫人之辱輕生跳井,王夫人慚愧落淚時,寶釵一句“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讓我對她所有的寬容瞬間蕩然無存,從此憎惡起這個人來。在這一點上,寶釵是王熙鳳的翻版。
讀紅樓就是讀市井,讀傳統(tǒng),讀社會,讀人情世故。多少世態(tài),多少涼薄,多少人性的洞察,多少堅硬的壁壘,無不是傳統(tǒng)道貌岸然下的陰暗和沉滓。賈府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洞悉細微的反而是一個下人焦大,懂得憂患的反而是一個小孫媳秦可卿,最知這個所謂“詩禮簪纓之族”齷齪的竟是一個尚義任俠的浪子柳湘蓮,最可笑、可憐、可親、可靠的竟然是偌大家族一個隔著十萬八千里的窮親戚劉姥姥……《紅樓夢》是一個萬花筒,映照出人世間的生旦凈末丑,映照出世相和人心,同時教會你明辨是非,開啟你內(nèi)心的慈悲和寬容。
人一旦用心進入了《紅樓夢》,結(jié)果往往是欲罷不能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買了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讀一遍之后,不過癮;讀兩遍之后,仍不過癮;讀完第三遍,書膠斷了,書頁脫了,我難舍,在靠近書脊的位置用小鋼鉆鉆出孔,再用小繩子裝訂好,之后,又讀了一遍,才把它當成“古董”收了起來,又買了一套,擺在了書架上。如今已近知命之年,我又開始了對《紅樓夢》的第五次閱讀。
讀破了的《紅樓夢》
不僅《紅樓夢》著作本身,因為這個愛好,我還愛屋及烏地購買了一些研究或解讀《紅樓夢》的著作,如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蔡元培《石頭記索隱》、俞平伯《紅樓夢辯》、周汝昌《紅樓夢新證》《紅樓奪目紅》《紅樓小講》、馬瑞芳《紅樓夢風情談》、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李國文談紅樓夢》《蔣勛說紅樓夢》等等,當然,還有那套《脂硯齋重評紅樓夢》(庚辰本)。
《紅樓夢》的最大意義在于,它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寫“人”的作品,凸顯了人的價值和尊嚴,這種精神在之前的文學作品中幾乎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江山社稷、王侯將相、功名利祿以及善惡忠奸。但“醒得很早,起得很晚”,這種精神并未得到足夠的發(fā)揚。
張愛玲寫過一篇《紅樓夢未完》,那是書的未完之恨;我“照抄”于此,是取其博大精深之意,《紅樓夢》是永遠也無法讀完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