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奇正相依。以魏滅蜀為例,鑒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又有險關(guān)要塞。若穩(wěn)步推進,效率極其低下,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魏軍先擺出伐蜀的陣勢,誘姜維率5萬主力前出。然后,兵分三路快速夾擊,欲將其圍殲于漢中。一旦將蜀軍主力殲滅,再攻蜀國就容易多了。
姜維感覺形勢不對,放棄漢中,迅速回撤劍閣,憑險據(jù)守。魏軍縱有十幾萬兵馬,亦無可奈何。強攻不行,那就換個玩法。韓信之所以被稱為兵仙,是因為他屢屢以弱旅勝強敵,從無敗績。其制勝法寶,就是兵行險棋。
成都守軍只有一萬,鄧艾帶了近三萬,后邊還有援兵,蜀漢方面,成都有一萬,姜維有六萬但應(yīng)對鐘會十萬,云南一萬震懾南蠻,永安(三峽西部,防東吳)一萬,除此之外沒兵了,所以鄧艾敢這么打。鄧艾的勝率還真是算出來的,此時鐘會與姜維在劍閣僵持,而鄧艾的初衷是打亂姜維在劍閣布陣。
按照晉書記載司馬昭曾分析,蜀國總兵力約為十四萬,此時姜維與鐘會對峙大約八萬,還有留出防衛(wèi)東吳及南部的兵力,這么算的話鄧艾從陰平插入的三萬大軍,完全能夠打亂姜維的防御部署,而蜀軍其他人的糟糕表現(xiàn)完全是鄧艾預(yù)料之外的,成都劉禪投降也都不在鐘會原定計劃之中。
古代打仗攻城方如果說是十萬人,那至少要有一半或者一大半的民夫負責(zé)自重。蜀漢全國總兵力十萬多人,那除去負責(zé)后勤的民夫,能打仗的兵頂多也就五萬多,除去防備東吳的幾千白毦,那諸葛亮那里頂多也就五萬人。
魏延帶走五千搞奇襲,還是大概率有去無回的那種,要是回不來,損兵就是蜀漢可戰(zhàn)斗人員十分之一的量,這個不是諸葛謹慎,而是國力不允許。司馬懿說諸葛多謀少決,其實任何人拿著諸葛這副牌都會想得多。
首先,600多里山路,魏國中途沒有哨關(guān),不被發(fā)現(xiàn)。其次5000兵出了子午谷,漢城墻遺址,大概在未央?yún)^(qū)。秦嶺長安區(qū)距離未央?yún)^(qū)少說也有20多里地的平原,連跑帶走不休息也得兩小時,這期間魏國難道沒有反應(yīng)時間嗎。
再次,沒有攻城器械,如果人家關(guān)掉城門,魏延怕是連護城河都過不去。就算夏侯楙棄城逃跑,魏延5000兵只能孤軍守城無法分兵再去占據(jù)潼關(guān),如果不占領(lǐng)潼關(guān),長安無疑是門戶大開的。
最后按史書記載,曹睿第一時間派張郃引5萬步騎兵支援,自己親率10萬大軍殿后。張郃從洛陽出發(fā)走大路,一路有補給還有騎兵,快則一天,慢則三天就到長安。而諸葛亮出斜谷需要一路打過來,張郃肯定比諸葛亮早到,張郃5萬對魏延5000,曹睿還有10萬兵在后面。沒有后勤保障,沒有援軍,而且四面都是魏國地盤,這差距別說魏延,就是韓信+項羽都不一定能打贏。
就算魏延成功奪下長安也守不住,魏國調(diào)集主力反撲,憑魏延這幾千人就是甕中之鱉,只有等諸葛亮率主力來援,可就算諸葛亮主力成功和魏延匯合,這會演變成兩軍主力決戰(zhàn),但優(yōu)勢在魏軍這邊。首先魏軍補給線短,而蜀軍補給線拉長,這是兵家大忌。其次,諸葛亮手中是蜀國最后一支主力,輸不起了,若是敗了,撤都撤不回蜀中,而魏國國力強盛,就算一直輸下去也無妨,只要贏一次就行了。
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計策,轉(zhuǎn)而進攻西涼,一來有馬家的名聲和威望可以利用,二來讓魏軍引大軍來救,那魏軍的補給線就長了,而且是諸葛亮選定的戰(zhàn)場,若是在涼州戰(zhàn)勝魏軍主力,關(guān)中自然可傳檄而定,又何必采用魏延的計策去冒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