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客散了??蛷d中大椅上醉倒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酣然沉睡;火爐旁坐著一對青年夫婦,面上都掛著酒暈,在那兒切切細語;室中充滿了沉寂甜美的空氣?!?/p>
小說《酒后》一開始,是一個類似于舞臺的場景:戲,就在這三人之間上演了。青年夫婦名喚永璋、采苕,醉倒的男客是永璋的好友子儀。永璋沉醉于采苕的溫婉可人,然而正當他不絕的向妻子訴說衷情的時候,妻子卻向他提出:她想吻一下在那邊睡著的子儀……
《酒后》發(fā)表于1925年1月:凌叔華涉足徐志摩、陳西瀅所屬新月社以及現(xiàn)代評論派——即凌叔華恩師周作人諷稱“東吉祥胡同派”——大約半年之后。帶著“小資”的情調(diào),一個大膽的故事——很可能是這嶄新的,年輕的,充滿自由開放氣息的圈子給予了她某種靈感。
徐志摩與陳西瀅的友誼始于1920年秋:徐志摩赴美留學兩年之后,再由美國轉(zhuǎn)往英國求學,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徐志摩遇見了陳西瀅。陳西瀅比徐志摩年長1歲,留學資格卻比他老得多——陳西瀅15歲時即由表叔吳稚暉帶到英國讀中學,先考入愛丁堡大學,后又入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熱情的徐志摩主動向陳西瀅說起,與自己同來的老劉也認識他,盡管陳西瀅“聽了還是茫然”,想不起“老劉”是誰,兩人卻也就此熟了起來[注1]。
1922年陳西瀅獲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博士學位——這一年他才26歲——應蔡元培邀請回國任教于北京大學外文系,后擔任系主任;徐志摩亦于這一年年底回國、來到北京。在北京,徐志摩興致勃勃嘗試各種文學活動,包括翻譯他鐘愛的英國女作家曼殊斐兒小說,徐志摩希望陳西瀅參加,陳西瀅便參加了——陳西瀅在愛丁堡大學所修正是英國文學,他在北大開設“短篇小說”課亦有將曼殊斐兒納入一講,徐志摩更稱贊他“所知道的歐洲文學恐怕在北京比誰都更淵博些”,而當徐志摩有意籌劃泰戈爾訪華,陳西瀅也分擔了其中一些工作。
1924年泰戈爾來華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他不但帶來了思想的交流——包括爭鋒:他對古老的東方文化詩意的贊美、他的改良而不是革命的主張,遭到了另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如魯迅、陳獨秀等嚴厲批評;也成就了浪漫韻事——如在北京文化界于天壇草坪為泰戈爾舉行的盛大歡迎會上,徐志摩與林徽因這美妙的一對兒伴立于老詩人左右,為時人描述有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這也是后世羨頌徐林愛情傳奇的人們最樂道的一幕。而現(xiàn)在我們還知道,這件事對凌叔華也同樣影響深遠。在這次歡迎會不久,她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接待泰戈爾一行,也同時結(jié)識了風度翩翩的徐志摩與文質(zhì)彬彬的陳西瀅。
也許在那時凌叔華便在陳西瀅心上留下了印象。當然,在那時,徐志摩的心卻是肯定還都在林徽因身上,暫時顧不上和凌叔華建立發(fā)展更深友誼。
四年前——即1920年、徐志摩由美國轉(zhuǎn)去英國的那一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以中國國際聯(lián)盟代表身份赴歐考察,攜16歲的愛女相隨,在倫敦,徐志摩與林徽因相遇了。一般說法是徐志摩單方面狂熱的愛上了林徽因,面對年齡與身份的差距——此時的徐志摩已經(jīng)是一位有婦之夫、有子之父———當然可能還有其它更多的差距,這位純潔的蘿莉驚惶的拒絕了。但也有說法是林徽因已與徐志摩“有論婚嫁之意”,林徽因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后始可”[頁2],于是徐志摩便鐵下心與千里迢迢來英與他團聚,且已再次懷孕的“土包子”原配張幼儀鬧起了離婚——換言之,林徽因與徐志摩曾經(jīng)彼此愛慕:畢竟此時徐志摩也不過24歲,是一個年輕人,一個才情風度兼具而不幸被舊婚姻綁住的年輕人,且在那早婚的時代,女方16歲也已足夠談婚論嫁……對他們這一場交往的性質(zhì)的認定如此重要,因為這在以后將牽扯到一樁糾紛,不管怎樣,這一場戀愛的結(jié)果是清楚的:1921年八月或九月,徐志摩為迫張幼儀同意離婚,一聲不響,離開了他們在劍橋沙士頓的家,而等張幼儀走、徐志摩再回來,林徽因卻已隨林長民悄然回國了[注3]。
很可能林長民早就有意把愛女許給他政治上的鐵桿同伴、也是至好私人朋友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學生,不但在政界名望頗高,在學界亦地位卓越,而林徽因和梁思成這兩個年貌相當?shù)暮⒆右苍缭诹珠L民赴歐前兩年就在北京見面認識了——當然不是相親——林公梁公何等人物——至多只是自然巧妙引導罷了。林家父女回國,甫抵上海,因林長民有事不得分身,林徽因便被梁啟超接回北京讀書:林徽因出國前就讀于北京培華中學,一所英國教會中學——貴族學校、國際學?!F(xiàn)還繼續(xù);完全是被梁家當作未來兒媳婦關照了。
那邊廂,徐志摩繼續(xù)為他的偉大愛情戰(zhàn)斗。被他拋棄在異國他鄉(xiāng)、兩眼一抹黑的張幼儀,在哥哥的幫助下來到德國,剛生下孩子,又被徐志摩追來逼促離婚。最后,徐志摩終于如愿以償,如喜如狂——顯然林氏父女除了悄然離去之外,也沒有再與他聯(lián)絡、告知新情況。1922年年末,當徐志摩在劍橋大學盡享了一年的“真正的康橋生活”之后興沖沖回國、趕到北京,卻發(fā)現(xiàn)林徽因已是梁公準兒媳,她與梁思成的婚事“已有成言”——這期間林徽因和她的小哥哥梁思成應該是處得不錯,沒有表現(xiàn)出太不滿意,否則視她如掌珠的父親絕不會不考慮,而當徐志摩不甘失敗,屢追到這對戀人共同讀書學習的幽靜的梁公私人圖書室,小梁在門外貼出紙條“l(fā)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注4],讓老徐碰一鼻子灰,也是很自然的了。
徐志摩回國之后——來北京之前,還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于報章發(fā)表“離婚通告”,激語昂揚,向舊婚俗宣戰(zhàn),并由此成為“中國史上‘文明離婚’第一人”,一時間大出其名——不排除同時也是為了向愛人獻禮,但是后者的效果看起來并不太好……不過,由于泰戈爾的訪華,徐志摩接觸林徽因的機會又多了起來,諸如陪泰翁出席演講或共演泰戈爾戲劇,這些橋段被一些書和電視展現(xiàn)得極為浪漫煽情,盡管實際可能并非如此,但也不排除這些情況促使了梁林二公作出了一個決定。
泰戈爾結(jié)束對中國的訪問之后又去了日本,徐志摩繼續(xù)任翻譯同往。而當他再回到北京,林梁兩家已經(jīng)幫孩子們訂婚并送往美國留學去也。面對佳人既去的事實,不知這中間還經(jīng)過了什么樣的原因抑或經(jīng)過了什么樣的契機——加之此間徐志摩家鄉(xiāng)壞消息不斷傳來:戰(zhàn)事,親友去世等等[注5]。痛苦不安的徐志摩想到了凌叔華。他頻繁地給她寫信,請她當自己的“通信員”——通信的員;即現(xiàn)在我們所說“樹洞”,收納他的心聲、填補他的虛空。
大約始自這年秋天至冬天,短短的時間里徐志摩便給凌叔華寫了“不下七八十封”的信[注6],但是他們的關系卻并沒有“修成正果”,凌叔華最終嫁給了徐志摩的好友、各方條件同樣不錯且性格沉厚、“身家清白”無婚史的陳西瀅。而關于凌叔華與徐志摩那一段交往的詳情,也從此成了一個謎。有人認為那不過是林徽因與徐志摩交往的重復——這就是徐詩人的悲劇:這些既冰雪聰明卻又精明世故的才女名媛們,一邊享受他的浪漫追求與激情愛慕,真到選擇結(jié)婚對象的時候卻患得患失——什么文藝女,都是心機女。
1935年——詩人意外身逝4年之后,凌叔華在她主編的《武漢日報》文藝版上,陸續(xù)發(fā)表了11年前徐志摩寫給她的那些信當中的6封。但是凌叔華有意隱去了收信人名字——即寄信人徐志摩對她的稱呼,而一律(在原基礎上)代之以XX或X,直到晚年時凌叔華才說出:那都是徐志摩寫給她的信。除了隱去稱呼,信上也沒有日期(而且凌叔華有可能在發(fā)表時有意打亂了順序),使得我們理順這段曖昧感情變得更為困難。當然的,徐志摩這些信寫的很熱情也很美,我們能夠感覺到,在這一時期,因為擁有了凌叔華這位“通信員”,他才可以如此盡情將內(nèi)心里的情緒抒發(fā)于筆端,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小淘氣或者小瘋狂 [注7]。對于這些信所代表的意義:友情自是深切的,友情到底有無,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取決于各自年齡、身份、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等等。不過,就一般所知,徐志摩是一個浪漫的詩人,表達起感情本來就比常人來得濃烈,比如——徐志摩還曾經(jīng)向冰心說過“我的心肝五臟都壞了,要到你那里圣潔的地方去懺悔”的話兒,圣潔的冰心沒搭理他[注8]。而且,如果把這些信和徐志摩那些真正的情信對比——在后來,他寫給他的妻子陸小曼的那些充滿了親親肉肉、肉肉親親、濃情蜜意、體貼入微、神魂顛倒、抵死纏綿……的信——那還是很有一段距離的。
……當然我們能夠看到的僅是凌叔華有選擇的發(fā)表的6封信,相比那“六七十”之數(shù)實是太少太,讓我們無以摸出全貌。而她又是否為詩人那些火熱的仿佛完全敞開了自己的書信所打動?他那些“半瘋半夢”的話兒是否還給她帶來過幻想,而諸如“你有的是陽光似的笑容與思想,你來救度救度滿臉涂著黑炭的頑皮的XX”的句子——在這里XX可能是志摩,也可能是摩摩?小摩?——也該是很容易撩起女子心中母愛的柔情的罷?
凌叔華沒有發(fā)表自己寫給徐志摩的信。也許已經(jīng)找不到了。一切似已無跡可循。但或者在此期間的凌叔華的一篇小說:《我那件事對不起他》,可以多多少少幫助我們了解她這一方的心情——1924年12月,凌叔華發(fā)表了這個在后來被認為是她早期不成熟作品之一的短篇;假如這篇作品構(gòu)思和寫成的時間與發(fā)表時間相去不遠,那么它可能就在凌叔華擔任徐志摩“通信員”期間。這是描寫包辦婚姻的悲劇的小說——其主角卻并非勇于打破傳統(tǒng)、追求自由愛情的男女戰(zhàn)士,而是他們對面:無辜“被悲劇”的原配太太。這太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徐志摩的那位張幼儀。晚年的凌叔華回憶她與徐志摩的相知交往,“我至今仍覺得我知道他的個性及身世比許多朋友更多一點”,而關于他那些戀愛故事,他也“一點不隱藏的坦白告訴我多少次了”[注9]——那么他為了追求真愛而無情地對待張幼儀的事,凌叔華也不會不知。徐志摩選擇她作為“通信員”,可能是相信:她比一般女人更能夠理解同情自己這顆詩人的心。但是她畢竟也是女人?!?/p>
當然也可能這篇小說和徐志摩沒有直接關系,即使徐志摩不曾與她談那些事,她也會從其它途經(jīng)聽說這位詩人的事跡:徐志摩那篇“離婚通告”一時間幾乎家喻戶曉。再說這樣的新式丈夫在當時社會并不稀見……但是在這篇小說里,那位賢良而無辜的小腳太太在自殺前也留下了一封“通告”——遺書,因為:
“這年頭,像我這樣的女人必不少,寫一信叫人家也知道我們的苦衷?!?/p>
從這篇小說中——從凌叔華對傳統(tǒng)女性命運敏感、同情、正視的態(tài)度;這態(tài)度還將在她以后的作品中不同程度體現(xiàn)——讓我們想到這位幸運的成為最新潮摩登女學生、女作家的“新式”、“自由”女性,骨子里卻仍有著平凡女性最傳統(tǒng)樸素的:同情心,是非觀,以及……不安全感。當然,也許以她出生和成長的妻妾成群的大家庭的背景,母親的不幸,庶出女兒的自卑,天性的溫柔,令她比較懂得身為女人的痛苦,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感情。所以,即使徐志摩曾經(jīng)有意于她,或者,她有意于徐志摩,她也是難免猶豫遲疑、克制躲閃的。
當然,這并不表示她絕對不會愛上他(待續(xù))
注釋:
注1:陳西瀅:《西瀅閑話》(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90頁。
注2:陳從周:《徐志摩:年譜與評述》(陳子善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第32頁。
注3:韓石山:《徐志摩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61—66頁。
注4:梁實秋:《梁實秋懷人叢錄》,轉(zhuǎn)引自韓石山:《徐志摩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79——80頁。
注5:陳從周:《徐志摩:年譜與評述》(陳子善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第48頁。
注6:凌叔華致胡適,《凌叔華文存》(陳學勇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年)下冊,第903頁。
注7:徐志摩致凌叔華,《志摩的信》(虞坤林編,學林出版社,2004年)第349——359頁,下同。
注8:冰心致梁實秋,轉(zhuǎn)引自《憶舊》(雁華編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307——308頁。
注9:凌叔華致陳從周,1982年10月15日,《凌叔華文存》(陳學勇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年)下冊,第9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