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梅子、梅雨。
先來讀一首宋詞。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寫這首詞時,他已經(jīng)在蘇州定居了。他是北方人,對江南梅子黃時那濕答答的空氣、連綿不絕的雨有格外深的感受?!懊纷狱S時雨”,倒并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只是化用了比他早生了90歲的政治家寇準(961—1023)的句子“杜鵑啼處血成花,梅子黃時雨如霧”。但,倒是賀鑄倒因此有了“賀梅子”之名。
梅子,就是冬春開花的紅梅、白梅后結(jié)出的果實。
梅,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果梅的果期在5至6月,果實成熟時呈青黃色。與同為薔薇科的梨、蘋果、桃子等水果不太相同,梅子通常不直接食用,太酸。做成了蜜餞就受到人們喜歡了。炎炎夏日,解暑的酸梅湯也是以梅子的制成品烏梅為主要原料制作的。
江南,立夏過后,尤其是進入到小滿節(jié)氣,雨水就逐漸增多了。在江南,雨水多,難見陽光,空氣也是濕漉漉的。此時,正是梅子成熟變黃的時節(jié)。
梅子黃,雨水多,很早就被人注意到了。隋煬帝楊廣《四時白纻歌·江都夏》中有“梅黃雨細麥秋橫,楓樹蕭蕭江水平”句。唐末五代時人韓鄂撰寫的一部農(nóng)書《四時纂要》中更明確提出“梅熟而雨曰梅雨”。
詩圣杜甫有一首詩,詩題就是“梅雨”。
杜甫詩中的南京不是今天江蘇的省會,而是如今的成都。
白居易是北方生長并長期在北方生活的人。他在《浪淘沙六首其三》中寫到了黃梅雨:
青草湖中萬里程,黃梅雨里一人行。
愁見灘頭夜泊處,風(fēng)翻暗浪打船聲。
蘇東坡在一首題為“贈嶺上梅”的詩中說:“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他是說,細雨催熟了黃梅。
說黃梅熟時雨多,南宋人趙師秀的這首《約客》可能更為人們熟知: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閉敲棋子落燈花。
而另一位南宋人卻說出了另一種天氣狀況。
三衢道中
南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曾幾是詩人陸游的老師。他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所寫,那一次的旅行,他肯定遇到了難得的晴好天氣,他抒寫了此次旅途的新鮮感受。這首小詩曾被選入教育部編版《小學(xué)語文》三年級下冊。
詩人們在吟詠著梅子黃時那下個不停的雨。同時也有人注意到梅雨的開始、結(jié)束的時間了。
清人仇兆鰲在為杜甫的《梅雨》作注時,引用了陸游的祖父陸佃(1042年~1102年)的《埤雅》中對梅雨的解釋:
江湘二浙,四五月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柱礎(chǔ)皆汗,蒸郁成雨,謂之梅雨,沾衣敗汙。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謂之迎梅,四月雨謂之送梅,然則蜀亦不異江南也。
《歲時廣記》是南宋末年人陳元靚(liàng)編撰的一部包羅南宋之前歲時節(jié)日資料的筆記。該書的卷二“夏”就有“黃梅雨”條記錄了不同地方入梅、出梅——也就是梅雨開始和結(jié)束的幾種不同的時間?!伴}人以立夏后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后逢壬為出梅?!薄懊⒎N后逢壬入梅,前半月為梅雨,后半月為時雨,遇雷電謂之斷梅?!?/p>
我們蘇北里下河地區(qū),地處江北,如今雖也有梅樹,歷史上是沒有果梅,不產(chǎn)“黃梅”,但也有黃梅天,且也是以芒種、小暑節(jié)氣作為入梅、出梅的時間的,中間隔著一個夏至節(jié)氣。只是我們給那前半月、后半月的命名,恰好與古代人相反的,芒種后夏至前半月為“蒔天”,夏至后小暑前為“梅天”。
古代沒有準確的天氣預(yù)報,生活在梅雨帶的人們又很需要知道入梅和出梅時間。怎么辦?人們就以不同的方式,確定出一個大致的日期。各個地方的氣象條件不同,入梅時間推定往往是不一樣的。
如今的入梅已經(jīng)有了定量的科學(xué)指標的:氣溫,副熱帶高壓和降雨量。氣溫,在未來五天連續(xù)三天的日平均氣溫≥22℃,入梅后頭5天中必須有4天雨日,副熱帶高壓的位置相對穩(wěn)定在有梅雨的區(qū)域。
讀賀鑄的“梅子黃時雨”,我是有些困惑的。梅子黃時,杏子也黃了,這是同屬薔薇科的植物結(jié)出的果實,長得也很像。在梅雨帶,將要進入梅雨季的時候,楊梅也紅了。包括賀鑄在內(nèi)的古今詩人在詠警匪片個時節(jié)的雨,怎么就不說是“杏子黃時雨”、“楊梅紅時雨”的呢?
吟詠著“梅子黃時雨”的時候,梅雨也就在前方隨時準備來襲了。好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梅雨季雖然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會帶來不少的麻煩,但抵御潮濕的辦法和手段也多了。而梅雨的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古代人也說了:
“梅不雨,無米炊?!?/p>
相關(guān)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