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能涉及劇透
2015年,一部“國民級”喜劇《夏洛特煩惱》狂吸14億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季軍,同時也讓開心麻花的喜劇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從此之后,“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仿佛成為了票房的保證,但是質(zhì)量方面,似乎在《夏洛特煩惱》之后,也沒有過硬的作品可以增加“口碑說服力”。
于是“開心麻花”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沈騰成為了國民級的喜劇演員,哪怕是在電影中的一個客串,在綜藝中的一次走穴,都能獲得無限的關注,后續(xù)培養(yǎng)出的馬麗或常遠也能獨當一面,但另一方面,似乎也成為了一個“爛片制造機”——笑過,就可以了。
于是時隔7年后,“獨自美麗”的沈騰和馬麗再度以主角的身份合作,企圖用喜劇跨界混搭“軟科幻”的《獨行月球》證明質(zhì)量,甚至為中國科幻片發(fā)展探路的野心。
喜劇和科幻怎么搭?
和眾多“軟”科幻片一樣,《獨行月球》在開篇就向觀眾密集地呈現(xiàn)了許多服務于“末世”背景的設定。例如世紀大停電,隕石威脅,人們不得不居住在地下,全球人民跨越國界團結(jié)一心……這種后“賽博”風格的廢土末世設定,不僅為電影塑造出了濃郁的科幻氛圍,還通過一個特別的角度,找到了“喜劇”和“科幻”這兩個看似相去甚遠的題材的聯(lián)系點——喜劇的內(nèi)核是荒誕諷刺和悲劇。
?
所以我們看到了沈騰飾演的孤獨的、平凡的、被拋棄的飛船維修工獨孤月的故事。電影前期的節(jié)奏、氛圍和隱喻都別出心裁的,前半章圍繞著“孤獨”的話題,用黑色幽默的筆觸做足了文章。
性格內(nèi)向,在人群中默默無聞,不敢表達情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間人”狀態(tài),以及這個充滿“梗”的名字,是獨孤月外在表現(xiàn)出的“孤獨”。但是當他在撤離的時候被大部隊拋棄,被孤身遺留在幾乎廢棄的月球基地中,尤其在大撞擊災難后,被迫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楚門的世界”式的24小時無死角獨角戲表演,才是真正的孤獨——被社會拋棄。
于是在《獨行月球》的演繹中,孤獨的獨孤月在月球,祭奠著朋友和人類文明,同時“放飛自我”,而這一切,正在千里之外的月球上進行不間斷的全球直播,更滑稽的是,馬麗飾演的獨孤月的“女神”,指揮官馬藍星,想借機將獨孤月打造成“英雄”。
被所愛之人拋棄和犧牲后,依然要被拿來當作籌碼與娛樂的符號。對于獨孤月來說,這種經(jīng)歷了“造神”和“毀神”的“社會性死亡”,無疑是最為致命的孤獨。這種黑色幽默級別的諷刺,以及信息差帶來的笑點,無疑比電影下半章拼命抖出的諧音梗以及網(wǎng)絡段子的笑料高級不少。與電影呈現(xiàn)出的無垠的宇宙和燦爛卻遙遠的星河場景形成映照,更加突出了“渺滄海之一粟”的滄桑感。
和以往多以現(xiàn)實場景為故事發(fā)生背景的喜劇片相比,《獨行月球》用“陌生化”的處理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同時“高級”的笑點和密集的包袱的紛至沓來,很容易讓觀眾們產(chǎn)生新鮮感。其中,不同于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外星“殖民”或者“侵略”的傾向,《獨行月球》依然抒發(fā)的是非常中式的美學價值觀——回家,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尊重。
但是很顯然,電影下半程的水土不服,讓電影很快從創(chuàng)新的科幻賽道,滑落到了尋常的“爆米花”的賽道中。
無法擺脫的“小品電影”陰影
其實,從《夏洛》到《李煥英》,這些叫座的喜劇電影無一例外都逃不過電影“小品化”的癥結(jié)。這個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電影中的“笑點”不是為劇情服務,而是劇情為笑點和包袱服務。
例如電影前期獨孤月因為馬藍星失職被遺忘在月球,隨后艱難求生,等待救援,這個邏輯是合理的。但是后半程,獨孤月遇到的注入貨車脫鉤、救袋鼠等一系列突發(fā)災難,以及功能性的生活在地球底層的“觀眾”,都已經(jīng)不是因為前期的“艱難求生”而引發(fā)的戲劇轉(zhuǎn)折,而是為了突出其英雄色彩而'’添加”上的戲劇沖突。于情于理于邏輯,都顯得有些蒼白甚至虛假。
縱觀整部電影,和依靠段子以及笑點呈現(xiàn)出的小品一樣,都是碎片化的故事以及片段性的笑料,依靠瞬時記憶以及粗糙的邏輯框架說服觀眾。但很可惜,電影并不是情景喜劇,電影小品化,也會對電影的藝術性打折扣。
一部真正的好電影應該靠整體的故事和視聽語言塑造出的氛圍,用深刻的思想折服觀眾,從而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而不是靠被截圖傳播的臺詞,以及拾人牙慧的段子,讓觀眾僅僅感受到一時間的快樂,笑過之后,就什么都沒有了。
碎片并淺顯的故事,不必額外花錢在大銀幕上看,免費的喜劇綜藝,或者線下劇場里的曲藝雜談,或許能讓人笑得更開心。
未來的中國科幻進路在哪里?
其實在《獨行月球》科幻氛圍和元素搭建的層面,也能看到很多導演用心的地方。開篇獨孤月在月球上的艱難求生,讓人想到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獨孤月獨行在基地中的場景,以及矗立在茫茫月球上的石碑,致敬了科幻界詩意與美的巔峰《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劇照
一些星辰大海,以及通過舷窗眺望的場景,有《星際穿越》的影子。而地下的城市堡壘,以及地上的黃沙漫天和皚皚白雪,不僅有《銀翼殺手》的神秘美學,也呼應了試圖打開中國科幻電影大門的《流浪地球》。
但是要知道,在電影工業(yè)、觀眾齊刷刷進步了的21世紀“下半場”,僅僅依靠場景和特效的科幻片是遠遠不夠的。大制作與極致史詩美學的《沙丘》都慘淡撲街,創(chuàng)意與想法才是科幻片真正的靈魂。
《獨行月球》雖然打著“軟科幻”的旗號,也確實用細致的月球砂礫特效向觀眾們展示了一把星辰大海的浪漫,但是“科幻”在這部電影中,僅僅是一個附加的元素,甚至是一個噱頭,而不是真正能達到敘事目的的核心。
其實,沈騰早在《瘋狂的外星人》中就已經(jīng)將喜劇、合家歡、動物與科幻相結(jié)合,并產(chǎn)生了不錯的效果。雖然在《瘋狂的外星人》中,科幻依然是附加品,但是其表現(xiàn)出寓言性、烏托邦式的隱喻和狂歡的諷刺的深度,至今看來仍然讓人捧腹,并產(chǎn)生一定的思考。
從深度和創(chuàng)意來看,再結(jié)合電影中眾多真空傳聲、地球傳光,以及無緣無由出現(xiàn)的只能賣萌制造“合家歡”笑點的袋鼠等邏輯硬傷來看,《獨行地球》確實退步了。
那么,技術進步了,觀眾進步了,審美也進步了,中國科幻片的進路究竟在哪里?至少,不在于看似“高科技”的符號堆砌上,不在于披著科幻的外衣講述其他故事之上,不在娛樂至死的自我欺騙上。在于邏輯自洽的、有自省性質(zhì)的甚至美學的、哲學的、有批判意義的創(chuàng)新上。
一部《獨行月球》,也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沈騰和馬麗醇熟的表演、電影工業(yè)技術的進步以及用心的制作必然會引起一次爆米花電影賽道的內(nèi)卷,讓暑期檔不再爛片橫行或無聊,但壞消息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依然沒有被打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