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yōu)寶
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能見到過父母吵架,甚至還會大打出手。
那時候的我們,會縮在小角落里;或者害怕地待在一旁無助地大哭;或者躲進自己屋里,用被子蒙住腦袋;聰明一點兒的還會邊哭邊跑出去,找親戚鄰居幫忙勸架。
我小時候,父母就經(jīng)常干架,所幸他們的感情是與年紀成正數(shù)增長的。
但現(xiàn)在每每說起,二老卻都異口同聲否認:我倆感情好著呢,你肯定是記錯了。
他們以為那會我還小,什么都不懂,吵架也是他們的事,跟我這個小孩子沒有關系,畢竟床頭打架床尾和,夫妻哪有隔夜仇?
可他們不知道,有些事孩子真的會記一輩子。
吵架的影響有多大?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有一個網(wǎng)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
心理醫(yī)生畢淑敏在《家問》中說:
“在紛亂和丑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chǎn)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并習慣的待人處世經(jīng)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腦科學方面的研究顯示:孩子經(jīng)常目睹父母吵架或是打架,他們的大腦會分泌一種物質,叫做皮質醇。
這種物質會讓孩子大腦受損,會出現(xiàn)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特別對于0-6歲的孩子來講,這種影響尤為明顯,因為這段時期是孩子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候。
即使是父母間小小的矛盾,對孩子也影響非常大。
父母吵架時,很多孩子會這樣想:
是不是我做錯了,讓爸爸媽媽生氣了?
是不是我表現(xiàn)好一些,爸爸媽媽就不會吵架了?
爸爸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在父母爭吵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會長期處于一種應激壓力的環(huán)境中,很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
應激,是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是決策心理活動中可能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因素。
調查研究顯示:夫妻經(jīng)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相比較來看,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日本早教專家井大說:人從懂事起,所有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方式,都是嬰幼兒時所受的無意識經(jīng)驗造成的。
父母的每一次爭吵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創(chuàng)痕。
經(jīng)常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里的孩子,性格上往往會比較自卑、敏感、怯懦,很多時候也會受父母影響,變得很暴躁,甚至還有暴力傾向。
曾經(jīng)有人對少年犯的家庭背景進行了調研,資料顯示: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中,度過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幼兒期的,或是父母離異,或是父母常年吵架,或是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愛母愛。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種下什么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果實;一旦種子播種下,后面無論你費多少功夫去修剪、嫁接,都很難改變。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比什么都重要!
但這里并不是要求父母不吵架,畢竟“勺子沒有不碰鍋沿”的時候,在婚姻中夫妻間不可能不存在摩擦,能做到一輩子不吵不鬧的人,有數(shù)。
而對于一段健康的婚姻關系、家庭關系,吵出來總比“憋著”好。
為什么吵出來比憋著更好?
讓孩子不去逃避問題:
夫妻之間刻意回避問題,導致很多問題不能擺在明面上解決,時間久了就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他幼小的心靈會將沖突和矛盾看成是洪水猛獸,碰到了就先想著避開,很多孩子長大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家庭問題,很多時候也是源于父母。
夫妻之間學會好好吵架,學會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不要刻意避開孩子,可以給孩子帶來正面的效果。
如果大吵大鬧,刻意謾罵對方,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把問題點延伸,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往外倒,甚至發(fā)生劇烈的肢體沖突,這種吵架是要不得的。
這不是好好吵架,純粹是宣泄,是一種自私的表現(xiàn),也給孩子一個負面影響。
他將來很可能步父母的后塵,也會這樣解決問題,給工作和生活帶來雙重痛苦和艱難。
讓孩子面對糟糕的世界: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因為從沒見過父母吵架,靜靜一直都以為,不與人起沖突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面對別人的挑釁和欺凌,她也只懂得隱忍不發(fā)。
孩子總歸要長大,總要去面對真實的世界。
讓孩子學會欣賞好的一面,也學會對抗不好的一面。而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實是過度保護,隔絕了人性中壞的一面,只展示好的一面。
于是,當孩子面對世界的壞時,他會開始不知所措。
我們這一代人,幾乎可以說大多是被父母隨心所欲地帶大的,所以,我們幾乎是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長大,父母吵架,見怪不怪。
除了場面太過激烈、升級為暴力的和遷怒于孩子的,很少有人說留下了什么陰影。
我曾經(jīng)的一個女同學恰恰相反,她從小到大沒見過父母吵架。
有時他們哪怕言語之間已經(jīng)失去了和諧,也還是會有一方先隱忍退讓。
初三那年,有一天她身體不舒服,于是請了晚自習的假回家,可才到樓道里,就聽到父母爭吵的聲音,聲調很高,語氣也都很決絕,甚至夾雜著不堪入耳的臟話。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原來父母一直以來的恩愛有加,還有內涵和修養(yǎng),都不過是在她面前的表演。
那天她在小區(qū)里游蕩了很久,到放學時間才回家。
后來,每每看到父母相敬如賓的樣子,她就會想他們那晚的惡語相向,不知道哪個才是真的。
自從知道父母其實背著她吵架之后,她變得很怕看到別人起沖突。
高中時,她住了校,同寢室的兩個室友對罵起來,她坐在自己床上,默默觀戰(zhàn),內心充滿無助。后來兩個室友和好了,她卻很久都沒能釋懷。
大學時,有次她和別人起沖突,對方指著鼻子罵她,她也只會默默地站著,不知道要如何反擊。等對方走了很久,她才流下淚來。
所以,父母當著孩子面吵架并不是什么“家庭禁忌”,關鍵還是采取的方式方法,事后的態(tài)度,以及對孩子的引導。
吵架并非只有一種形態(tài)
優(yōu)家教育創(chuàng)始人吳臻老師曾說:
一位媽媽同樣因為小時候見到了父母吵架的場景,所以長大嫁人后一直秉持著就算吵架也不能讓孩子看到的原則。
每當她和老公之間產(chǎn)生矛盾,老公想要指責她的時候,她都會帶著孩子躲開,以避免矛盾升級。
針對于上面提到的逃避與壓抑情感的結果,吳老師建議,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可以當著孩子面和爸爸講:
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但現(xiàn)在因為孩子在,不太適合去聊這個話題,所以我們可以再找個時間,找個地方再聊。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既兼顧了爸爸的面子,也兼顧到自己和孩子。
同樣等媽媽真正去和爸爸再聊這個事情的時候,要讓他先說,不要中間去打斷他,更不要去為自己解釋和辯解。
等確定他說完了,我們再來表達自己,慢慢形成一個比較良性的溝通方式。
如果我們走開不理他,其實有時候爸爸不會想到你是為了孩子,只會覺得我們是不是不想跟他溝通。
如果難以控制情緒,又被孩子看到,最好把他抱在懷里,告訴他:“爸爸媽媽沒有吵架,只是大聲說話而已?!?nbsp;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可能會明白,父母不是大聲說話,的確是在吵架。
彼時父母最好能像美國電影《怦然心動》里那樣:
電影中,因為一件事情朱莉安娜的父母當著她的面大吵了一架,她被嚇得大哭。
看到女兒很難過,父母晚上輪流去房間里向她道歉。
父親告訴她:“對不起,朱莉安娜,這不是你的錯?!辈⑹终J真地向女兒保證,“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向你保證?!?nbsp;
媽媽則告訴朱莉安娜,自己其實非常愛父親,因為他的堅強善良。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和諧的夫妻,只是,在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吵架后,夫妻對孩子輪流地道歉與開導,可以及時彌補對孩子的傷害。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是因為你而吵架,只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吵架只是遇到了一些問題,但這個問題并不是由孩子造成的,不要讓幼小的孩子“背鍋”。
不要讓孩子指認誰的對錯,大人的事情自己解決。
誠懇地跟孩子道歉,并保證以后盡量避免這種事情的發(fā)生。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彼此之間是相愛的,爭吵也不會減少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如果可以,父母雙方最好當著孩子的面,相互道個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遇到問題的責任和擔當,以后遇到問題他也會去擔當。
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tǒng)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guī)則和需求。
家庭需要一對關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運作正常,他們才能安心撫養(yǎng)孩子,孩子才有機會健康成長。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