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它里面說:
女人為愛而改變是一件很蠢的事情,這只會讓你失去自我,變成男人的附庸。
文章下面,有很多女性朋友的留言,她們非常贊同這句話,還要把它奉為圭臬。
要放在幾年前,我也會這么覺得,你就是你,永遠不該為任何人改變。
但是真的等你跟一個人朝夕相處后就會發(fā)現(xiàn):
你們會不知不覺地彼此影響,彼此改變,而且這種改變還是你心甘情愿的。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說:夫妻之間這種無意識的改變其實是最讓人心動的。
她先生自初中起就染上了抽煙的惡習(xí),但是跟她在一起后硬生生逼自己戒掉了,只因為我朋友呼吸道敏感不能聞煙味;
而我朋友之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可她非常喜歡先生吃飯時享受的表情,所以自己開始練習(xí)提升廚藝。
你說他們都成為彼此的附庸,都丟失了自己嗎?
并不是,正相反,你喜歡這種形式的改變,因為你是出于不想讓你的愛人不舒服,想讓他更開心,所以甘之如飴的去做這些事,沒有絲毫勉強。
大家之所以排斥、恐懼被愛人改變,是因為我們討厭這個行為的背后的涵義,通常它預(yù)示著愛人對我們的不滿。
可是人本來就是向前走的。
一篇文章、一次旅行都可能改變你,愛人跟你的坐臥不離又怎么可能不對你產(chǎn)生任何影響呢?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xué)上來說,我們跟任何人相處都會有一個行為—強化模式,我們會依據(jù)其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yīng)調(diào)整自己,而愛人對我們的影響比其他人更大。
舉個例子:
你不高興然后朝TA發(fā)脾氣,TA的反應(yīng)可能有三種:認可,不認可,無所謂。
如果TA默許或認可了,你會覺得這種方式是安全的,那下次還可以這樣做,也不會有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果對方無所謂,甚至對你的激烈情緒沒什么反應(yīng),那你就知道這種方式其實沒什么意思;
但如果對方表現(xiàn)出不高興,你就知道這只會讓你們產(chǎn)生矛盾,為了維持你們的關(guān)系,你會努力想要終止這種行為。
知道這個過程后,是不是覺得對被改變這件事沒那么恐懼了呢。
遇到一個好的愛人,我們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這就是米開朗基羅效應(yīng):
戀愛的過程就像是米開朗基羅雕刻戴維像一樣。
一個好的伴侶應(yīng)該能看見你的好,了解你想要變成什么樣的人,然后對你一點點精雕細琢讓你變成那個樣子,也讓你更喜歡自己。
只不過很多人都是依據(jù)自己的需求去打造伴侶,而不是順應(yīng)伴侶的特性。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這樣的好伴侶,如果你遇到了,那請好好珍惜TA;
如果沒遇上,還時常覺得跟愛人在一起你好像變得更差勁了,那么是時候問問自己了:
你喜歡現(xiàn)在的自己嗎?這是你期待的親密關(guān)系嗎?
如果不是,那真的認真嚴肅的跟你的愛人好好談?wù)劊嬖VTA,你希望TA來怎么協(xié)助你成長改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