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禪師的一問一答中,常常蘊(yùn)含著禪意。"聽話要聽音",這種轉(zhuǎn)彎抹角的表達(dá)方式,在禪師看來都是多余的廢話,不如直指人心的回答,直接點(diǎn)到“穴位”。只可惜,太多人在禪師的簡短回答之后,并不能直接領(lǐng)會,多一層的解釋,便失去了禪意?!兊李}記
立秋后的江南,只是心理上有了對秋的期待,卻很難真的見到秋風(fēng)秋雨秋煞人的情景。秋老虎還在,冒著三十六度的高溫,我們要到一個之前知之甚少的古剎,它在徑山。
對于徑山的了解,是前些年有朋友送來幾罐徑山茶,說是一種毛峰,便更有了興趣。喝茶幾十年,大多時候是在綠茶紅茶中作選擇,黃山毛峰也喝了多年,現(xiàn)在突然手捧一杯徑山毛峰,就很想要知道這毛峰與那毛峰的味道差別。
徑山座落在余姚境內(nèi),現(xiàn)屬浙江杭州市管轄,是天目山脈中的一個小山頭,因有徑道可以通往天目主峰,于是就有了“徑山”之名的來歷。這次,我們是與靈隱禪修會的同修一起去徑山,算是對禪修課程的一次戶外實踐。至于為什么要選擇去那里,之前并不明白太多的道理,但去了之后,才感到不枉此行。
到徑山時,萬壽禪寺的住持戒興法師親自接待了我們,并為我們介紹徑山的歷史變更,他提出的“春茶、夏禪、秋學(xué)、冬修”的理念,很快就映入同修們的腦中。
徑山上的古剎,建于唐代,迄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如同中國的帝王朝代興衰史一樣,徑山也是幾度興旺,幾度荒廢,如今走在萬壽禪寺的后山,見到的還是一片廢墟。新建的寺院看多了,這留下的廢墟,倒也給人深刻印象,更多了一份對其身世的探索欲望。
相傳在唐天寶年間,法欽在丹徒(今屬鎮(zhèn)江)受教牛頭禪法,“牛頭禪”是中國禪宗中的一派,因其始祖在金陵牛頭山間修禪得法而具名。牛頭禪主張:“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強(qiáng)調(diào)“人生如夢”,應(yīng)該“超塵脫俗”,“本寂心境,不為榮枯貴賤所迷。”由于“牛頭禪”主張過于空虛,至唐末年開始衰微,后來傳到日本,才得以再生。
法欽于唐永泰年間準(zhǔn)備去浙江云游前,其師玄素叮囑他:“乘流而下,遇徑即止。” 法欽行至天目山間,發(fā)現(xiàn)一處翠山龍?zhí)?,便問樵夫?span style="">“此為何處”,樵夫告訴他:“徑山也”。于是,法欽就地結(jié)庵修行,后取名為“徑山禪寺”,即如今“萬壽禪寺”的前身。
徑山是出高僧的地方,雖有五峰,但都不高,主峰凌霄峰不過七百六十九米。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不高的徑山還真的有龍的蹤跡可循。話說法欽來到渺無人煙的徑山“絕食安禪”,不僅感動了獵者結(jié)庵請居,而且也感動了龍神,引導(dǎo)法欽來到五峰之間,指一大湫,囑留一穴,以通天目。從此,徑山神龍之說,代代相傳。
有仙有龍有高僧,可以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后再加一句;寺不在大,有佛則盛。至今,徑山在出家人的心目中,還是有著特殊的位置,特別是在禪宗追隨者的心目中,它是一座真正想要去攀登的“高山”。
山上有一個“御碑亭”,內(nèi)置有宋孝宗手書“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名牌,這是宋孝宗于1166年,陪同已經(jīng)退位的宋高宗及其皇后重游徑山時留下的墨跡。從此徑山禪寺,改名為“萬壽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宋寧宗為“尊表五山”,確定禪院的五山十剎中,徑山被推為五山之首,居靈隱、凈慈、天童、育王之前,由此名揚(yáng)四方,成了有“法律地位”的“東南第一禪院”。
在“御碑亭”前,還有一個“含暉亭”,曾經(jīng)是國一禪師的坐禪處,這不由讓人向往起古人在叢林深處,天人合一地坐禪的美妙,如今的禪修人大多是在室內(nèi)的禪堂里盤坐,空調(diào)環(huán)境下自然愜意得很,卻沒有了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達(dá)摩在少林寺旁的杏樹下打坐的禪心與意境。
蘇東坡兩度守杭時,多次登上徑山,自稱為“徑山???span style="">”,與其時的禪師結(jié)交往來密切,為避免徑山住持“自襲制”的弊端,蘇東坡提出要廣招賢僧,建立“十方住持制”(即“十方選賢制”),由官府招請十方高僧住持名僧,以促進(jìn)各宗派間的交流與精進(jìn)。在蘇東坡的親自主持下,為徑山前后選定了三位禪師,作為徑山的住持。蘇東坡的這一創(chuàng)舉,后來在全國推行,有效規(guī)避了寺院近親“繁殖”中的諸多不足。
蘇東坡在離開杭州到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后,聽到徑山的住持已經(jīng)虛席多年,立即動員曾經(jīng)在徑山修行的澄慧用淵重上徑山主持法席,并寫下了《送淵師歸徑山記》,其中有幾句詩是這樣的:
我昔嘗為徑山客,至今詩筆余山色。
師住此山三十年,妙語應(yīng)須得山骨。
可見蘇東坡對于徑山的厚愛與用心。澄慧用淵圓寂后,蘇東坡又讓自己的舊交無畏維琳繼承徑山住持的衣缽。無畏維琳是南朝梁武帝太醫(yī)沈約之后,世代儒家,出家后號“無畏大士”。
南宋時,十二歲就出家的宗杲,前后參學(xué)曹洞宗和臨濟(jì)宗,最終得臨濟(jì)正宗十一傳,名振京師。1137年,當(dāng)時的丞相奏請宋高宗詔宗杲主持徑山,頓時求法者蜂擁而來。宗杲在徑山弘揚(yáng)臨濟(jì)宗,首倡參話頭之禪,成為后士之師,海內(nèi)外佛徒紛紛到徑山拜師求法,絡(luò)繹不絕,“東南第一禪院”美名從此流傳。不少高僧在徑山上開座講法,互相切磋,鼎盛時,夏天里到山上講禪聽禪的信眾多過三千余人,于是在徑山上有了“夏禪”的傳統(tǒng)。
宋孝宗賜號“大慧禪師”給宗杲,以示對其高德的敬仰。當(dāng)宗杲去逝后,宋孝莊聞之嗟嘆不已,作詩一首表示懷念:
生滅不滅,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處。
徑山古剎,數(shù)十度的毀建,留下的是如同中國佛教史命運(yùn)一般的唏吁。1949年后,徑山在一片荒蕪中度過了幾十載的時光。據(jù)《杭州史地叢書·徑山游》記載:
1962年時,古寺十坍六七,大雄殿雖梁頹木壞而氣象宏偉,中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佛像欹而座正,阿難、迦葉像皆臥地下,十八座應(yīng)真也多殘敝,院中有明萬歷戊午所鑄寶鼎,院前韋馱殿,又前天王殿皆已坍毀,山門亦已盡圮,但屏墻尚存,墻題有“妙嚴(yán)嚴(yán)城”四個大字,為近代名僧密林持松所書”。
在紫柏塔東崗為天東房祖塔,即舊天然寺遺址,為日本佛教天東派祖庭,過去日僧歲時來此祭掃,抗戰(zhàn)后斷絕來往。
正是由于幾度毀失,徑山上留下了許多瓷片瓦瓣,大都為宋瓷元陶的遺物,且大都在路土表層,甚為珍貴。近些年來,有人專門到此挖掘研究,萬壽禪寺舉辦的禪修班,也會組織學(xué)員上山挖掘。當(dāng)戒興法師介紹完這段時,引起了同行人員的極大興趣,于是便有了以下這段對話:
“請問法師,學(xué)員上山去挖掘宋瓷碎片,挖到后屬于誰呀?”
“你有了妄念?!苯渑d法師有禮貌地笑著回答?
“這挖掘的工程有沒有確定了承包方了?”一位來自建筑行業(yè)的學(xué)員問。
“還是妄念!”戒興法師仍然微笑作答。
仔細(xì)品味這組對話,不得不佩服法師的高明,回答中蘊(yùn)含了禪意。戒興法師沒有直接回答挖到宋瓷碎片屬于誰,也沒有回答有沒有承包方了,而是“直指人心”,點(diǎn)到提問者的“穴位”,因為提問中的確就有“明擺著的”的妄念成分,不愧是昔日第一禪院里的住持。
我們在華梵法師和萬壽禪寺一位小和尚的陪同下,朝寺后的山峰最高處攀去。這樣的山路,已經(jīng)多年沒有走過,它是真正的被人踩出來的小道,全然沒有旅游勝地已經(jīng)修筑完好的石板或木棧道,走在山坡上最狹窄處需要披荊斬棘,表明這道路其實少有人走過。
峭拔的小道,卻更是激起了敢于冒險的人,似乎感覺到了都市里沒有的刺激,幾個女生在男士的攜手下興奮地登上了山峰,倒是幾位同行的男生不知什么原因,留在了山腰處,觀察著誰攙扶著誰,把看風(fēng)景變成看到了一對對組合。
徑山的頂上,幾顆古柏蒼松下,成為了我們小憩的地方,遠(yuǎn)眺四周的五峰,柳杉銀杏,茶樹滿目。據(jù)說,當(dāng)年宋高宗就在其中一峰賞景,興致上來時就說了一句“此峰可愛”,于是就留下了“御愛峰”的美稱。松柏旁,幾塊大石散落得有些趣味,不由地想到:如果可以坐在這松下石上,打坐參禪,興許可以領(lǐng)悟到大德高僧彌散在這山間的智慧。
從山頂俯瞰,萬壽禪寺深藏在五峰之中,山間不時傳來梵唄和鐘聲,可謂盡得其勝,勝得禪境。這遠(yuǎn)傳數(shù)十里的鐘聲,或許就是那尊永樂元年的遺物傳出的梵音,它是佛教藝術(shù)的精品,更是當(dāng)?shù)匦疟娦哪恐械氖ノ?。?dāng)?shù)赜忻裰V:“徑山窮,徑山窮,還有三萬六千斤銅”,熟悉了洪亮鐘聲的山民,早已把它視為人生中最大的財富。
下了山,已經(jīng)有些疲憊的同修中,不知誰說了一句:“吃茶去!”在上海話中,喝茶通常都說作“吃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為這“吃茶去”,卻是一句有著深刻內(nèi)含的禪話,這又勾起了茶與禪的話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