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姓氏可不僅僅是個體的符號或標簽。
就算是栓寶、鐵蛋、小六子這樣的取名,都有求個好活、排順、親昵的意思在里面。
朋友間能喊人小名的,關(guān)系就不一般。
比較規(guī)范的姓氏取名一般要按班輩序下來,比如你叫孟令群,繁字輩比你高兩倍,祥字輩高一輩,而你下面是德字輩、維字輩。
說孔孟不分家、不差輩,它倆的輩分是串著的,比如繁、祥、令、德、維,完全對應(yīng)。
那天和倆姓趙的在一起吃酒,就見年老的趙禮讓年輕的趙坐首位,態(tài)度非常堅決,一問才知年輕的趙輩分高,盡管他倆并無血緣關(guān)系。
琢磨琢磨中國人的姓名也很有意思。
其源流變化呈現(xiàn)出宗族、家族的歷史進程。
比如姜姓,姚姓,姬姓,都是上古大姓。
說它大倒不僅是人多,而是出了著名的大頭人。
姜姓源于三皇之一神農(nóng)氏。
炎帝生于姜水,便以水為姓。裔孫姜子牙,周朝初封于齊,到戰(zhàn)國時期,有些族人就以國名為姓,改姓齊,還有一部分族人仍然延用祖姓,姓姜。
姚姓更久遠,五千年前母系氏族時用的姓氏,最顯赫的歷史人物就是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華。
姬姓同姚姓一樣,也是母系氏族就存在的姓氏,顯赫的歷史人物就是五帝之一的黃帝,姓姬名芒。
五帝之一的顓頊,姓姬,名顓頊,乃是黃帝之孫。
古姓往往取之于地域、山水名號,或是職業(yè)名稱。中國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大多具有同宗的起始源頭。
后來“變姓”的也有許多。
譬如吾之“馬”姓,我知道我們來自陜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茂陵),那里是馬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
如果再往前找,它是由“馬服”氏改變而來。
馬服本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于今天邯鄲市西北。趙國大將趙奢于公元前270年率部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
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此后,馬家后代在西漢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fā)源地是扶風。
馬姓其實還可以再往前推,古代嬴姓主要包括現(xiàn)在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鐘、費、瞿等姓氏。
嚴格說來,我與廉、徐、江、秦、趙、黃、梁、葛、谷、繆、鐘、費、瞿等姓氏是有淵源關(guān)系的。
和暴君秦始皇出自一個大姓。
古代隱姓埋名是常有的事情。
小城的歷史大名人嵇康就不姓嵇,其祖先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他曾祖父為躲避仇家,遷徙到小城的臨渙古鎮(zhèn),并改姓為嵇。
為啥偏姓嵇?當?shù)赜凶?,叫嵇山,指山為姓?nbsp;
祖先中我最崇敬的是馬融,他是東漢右扶風茂陵人,為馬氏家族史上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對古代經(jīng)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余人。
他講課時坐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派頭。
家里的老人最喜歡談?wù)摰膮s是一位女祖先馬皇后,不是朱元璋老婆,那個馬皇后據(jù)說是回族。
說的是東漢名將馬援之女,漢明帝的皇后。
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預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后奉之為太后,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后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她卻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人生下來都有姓氏,但像中國人這樣非常重視自己姓氏來源的民族很少。
奧巴馬知道自己來自非洲,但他對自己幾百年前的祖先一無所知。
有家譜、族譜的中國人,能夠溯源到千年前。
家譜、族譜使中國人不會陷入自己從何而來的哲學困惑,始終有一種歸屬和傳承的安然。
跑黃帝陵來,心潮一澎湃就扯遠了。
登黃帝陵要上277個臺階。
氣喘吁吁時我忍不住去想,為什么我們會不遠千里來到這里,為什么我們會尊崇這位甚至只是帶有傳說意味的先人?
黃帝姓姬,炎帝姓姜,我們雖查不清我們與姬與姜姓的勾連,算不上是其直系后代,卻是炎黃子孫,這是涵蓋了所有族姓的共同的根。
據(jù)說我們馬家與黃帝的淵源極深,馬師皇是黃帝時期著名的獸醫(yī),善醫(yī)馬,又喜醫(yī)龍,后來與黃帝一樣“乘龍仙去”。
這當然有些牛話味道,龍是圖騰而非實物,它如何能得???但有一點是確實的,他被后世尊為獸醫(yī)始祖,盡管我們姓馬的人并不以此為榮。
祖先崇拜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非常突出,儒家的觀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對已經(jīng)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著時一樣的尊敬,在節(jié)日中要供奉、祭祀。
對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為準則,我們會將對祖先的崇拜表現(xiàn)在定時掃墓、祭拜;在逝者下葬時,隨同準備許多日常生活應(yīng)用物品紙樣,一同燒毀,如同送先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一樣,并定時燒紙(送錢)。
國外也有敬祖的風氣:歐洲的天主教國家,每年11月1日為萬圣節(jié),是為去世的親屬點蠟燭的節(jié)日,來自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教堂在11月2日正式為去世的人做彌撒。
非洲人有一部也敬祖,但它是敬畏而非敬愛,他們害怕祖先的靈魂會打擾自己的家庭,希望他們遠去成仙。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著復雜的鬼魂觀念。
以為人死后魂魄一起離開肉體變成鬼;要么是魄隨肉體消失,魂則變成鬼。
一旦人死后,靈魂所變的鬼會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精魂能附于某些自然物。
但中國人并不以為自己的逝去的先人或親人是鬼,除非是含冤而去,變成鬼來平復人世的冤情。
祖先或親人的逝去,我們要表達某種追思和懷念,我們相信自己的親人或氏族中前輩長者的靈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員,賜福兒孫后代。
而且,他們?nèi)サ牡亟小疤焯谩薄?br>
在中國歷史上,祖先崇拜成為生活中一種強烈信仰,也是宗法制度的精神支柱。我們對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guān)系密切的近幾代祖先,甚至會設(shè)立專門的祭拜場所。
我們也曾經(jīng)歷過原始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譬如我們尊崇的龍與鳳。
但最終先人的認識超越了局限,不再用動植物等圖騰象征或生殖象征來作為其氏族部落的標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從自然崇拜上升為人文崇拜。
盡管龍的印跡仍然濃重,它更多的是人文而非對自然的敬畏。
所以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人都會來到黃帝陵,崇拜的意思越發(fā)淺淡,尋根的情感反倒會加重。
作者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注馬爾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