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某,男,50歲。房顫二年多。服西藥控制不理想。病人說房顫一上來,心慌難受。并讓我看一下檢查資料,我說不要看那些沒用的資料,也不要說你的心臟有什么難受,只需回答我的問題。
問吃飯咋樣?答正常。睡覺咋樣?答正常。大小便咋樣?答正常??诳嗫诟蓡幔看鹪缟峡诳嗫诟?。愛出汗嗎?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飯后愛出汗。怕冷嗎?答怕冷,穿衣服比別人厚。我說好了,用藥吧。處方柴胡桂枝湯合四逆湯。
柴胡24克 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 大棗五個 黃芩12克 制半夏12克 紅參9克 黑附子8克 干姜6克。泡一小時,煮一小時。
吃了五劑后,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處方不變,又吃了15副,癥狀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時間鞏固,就又開了10副。改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過的病人中大部分屬于上面的類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湯,效果很好。
把人從上到下分六個部分,心臟位于少陽。把人從左到右分六個部分,心臟也位于少陽。
傷寒論里說胸脅脹滿。我的理解有三個意思。一是胸脹滿,一是脅脹滿,一是胸脅都脹滿?,F(xiàn)在對柴胡劑治脅脹滿大家應用很多,對胸脹滿卻很少用,這是不公平的。心臟病人大多胸部憋悶,典型的胸脹滿。為什么不用柴胡劑呢?
炙甘草湯、薤白桂枝湯、真武湯等治療心臟病療效不錯,但個人覺得最起碼要知道,治療心臟病還要考慮柴胡劑。
很多人不認可六經分部法,但那是從臨床上出來的東西。為什么不試試呢?
房顫(AF)是最常見的心律紊亂,其患病率隨著人群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可導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腦卒中及周圍血管栓塞等并發(fā)癥。
古人認為房顫的病機多以本虛為主,《傷寒論》177條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以方測證,這里的“心動悸”當屬心之陰陽氣血俱虛,心失所養(yǎng),鼓動無力所致。脈結代,這是兩種脈象,《傷寒論》說:“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意思是跳動緩慢,同時經常停止一下,叫結脈;代脈是跳動得快,同時經常停止一下??傊灰墙洺M低5?,張仲景就用炙甘草湯來調理。
這個方子張仲景讓兌入清酒熬藥,我就放入黃酒,去藥店時,還為了人參是紅參還是白參研究了半天,最后決定是紅參,這個一直我用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還會開紅參。
然后按照張仲景的方法熬藥,入口很甜,味道不錯,就喝了半副。
這是第一次喝自己開的中藥,心中忐忑,傍晚時喝的,結果,當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還有幾個。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徹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幾副,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那么這個炙甘草湯到底有什么奧妙呢?
中醫(yī)認為,心臟之所以會出現(xiàn)此類問題,是因為心臟營養(yǎng)不足了,用中醫(yī)的術語說,是氣陰兩虛,氣虛---無力推動心臟的跳動,陰血虧---心臟會空轉,氣陰兩虛同時出現(xiàn),則一定會麻煩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時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時會導致身體為了抵抗外邪,氣血耗傷,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會直接攻入心經,這更容易損傷心經氣血。在西醫(yī),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類的疾病,這就是為什么炙甘草湯治療心肌炎效果不錯的原因。張仲景《傷寒論》里:“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逼渲械摹皞眱勺?,就意味著在有外感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
還有內傷導致的,比如勞神,心血耗傷,心神消耗太多。怎么辦呢?中醫(yī)認為,這種情況要補足氣血,讓心得到滋養(yǎng),滋養(yǎng)足了,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了。
炙甘草湯,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火麻仁、大棗。
作用是: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范圍是,氣陰兩虛,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p>
方里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醫(yī)會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療兒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睹t(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這里張仲景就是這個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藥物,炙甘草有通心脈的作用。配伍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
大家以為火麻仁是潤燥、大便,因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醫(yī)家都是這么認為的,有人甚至認為火麻仁可以去掉。后來我偶然看美國人的科研報告,研究的結果顯示,火麻仁有修復受損的心肌細胞的作用。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為什么可以治療心肌炎,因為它有這個作用。
同時,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清酒用黃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幾茶匙,熬了以后,一點酒味都沒有,但是通絡的藥性留在藥湯里了。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再講點題外話,《內經》有: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等的。大家一直認為這是說營養(yǎng)學的內容,其實,這是沒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輔行訣》里面說:“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yǎng),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
原來,最早的中醫(yī)方劑的書《伊尹湯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湯”,意思是正式的方子,這是中藥方的最早形態(tài),是非常正式、正規(guī)的,每個方子非常講究,方里用藥物來治病,這叫“毒藥攻邪”。同時,用其他的食物來輔助藥物,行藥力、護正氣,每個方里必須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湯,我認為它一定是《伊尹湯液》里的方子,因為它有大湯的建制,比如,菜是生姜、谷是清酒(是谷物釀制的)、果是大棗、畜是阿膠(動物皮熬制的)。
講到這,大家該恍然大悟了,這就是《內經》“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內涵,是說開方子要用的方法,中醫(yī)最初時是十分燦爛輝煌的,方子開的如此精致。每個方子,都有藥物來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實、肉類來輔助藥力,補足正氣,建制完備。但非常遺憾,方子大多丟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湯,用到現(xiàn)在還效果卓著?!兑烈鼫骸酚腥倭?,現(xiàn)在知道的沒有幾個了。
給婦女開的藥膳方子,為什么會用到肉呢?就是這個道理。
這炙甘草湯,從給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類情景,就給人也開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決問題,至今已不下幾十人了。
如果朋友們有心臟早搏的問題,如果是氣陰兩虛這種證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湯來調理,但需找中醫(yī)生幫助分析。
醫(yī)藥網
【進補應用】本方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配伍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參、大棗補益心脾之氣,配桂枝、生姜溫心陽、通血脈,加酒煎煮以助藥力。綜合全方,共成陰陽氣血并補之劑。其對陰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脈律不齊有較顯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復脈湯”。
1.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15克,大棗6枚,阿膠、生姜、黨參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麥冬、麻仁、炒棗仁各10克,丹參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
2. 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阿膠9克,麥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紅棗6個。水煎服,每日1劑。
3.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黨參,生地各12克,麥冬9克,桂枝3~6克,丹參12克,酸棗仁9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4周。對心房早搏、房顫、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頻繁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病、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較好的療效。
4.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按人參、阿膠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麥冬、麻仁、大棗各3份,地黃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劑。每次服15克,每日2次,連服3周。本法對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較好療效。
應用炙甘草湯體會 江淑安 北京聚醫(yī)杰醫(yī)藥科學研究院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臨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傳導阻滯等引起的“脈結代,心動悸”證有較好療效,筆者常用之。但亦聞及反映本方運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來,在運用時除辨證要準確外,方劑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確與否,對于保證療效關系甚大。
處方藥量要大 處方藥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藥物用量大小不同,臨床收效亦不同。
現(xiàn)在臨床使用炙甘草湯的劑量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參(或黨參)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膠10克,麥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棗10枚。用量多偏小,臨床往往難以奏效,或奏效緩慢難現(xiàn)。筆者認為必須遵照《傷寒論》的用量使用。
《傷寒論》的原劑量是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大棗30枚。合現(xiàn)在的劑量應是多少呢?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8克,一升折今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學者認為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3.92克,一升折今為198毫克;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柯雪帆等對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5.625克,一升折今為200毫升。以筆者臨床運用炙甘草湯處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與自己處方用量相近的情況,認為目前《傷寒論》中的方劑用量應以柯雪帆的折合法為妥。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黨參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膠30克,麥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棗30枚。
兩年前筆者曾治一陳姓“心動悸,脈結代”的病人,四診后符合炙甘草湯證,遂按現(xiàn)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劑卻療效不顯著,辨證無誤,為何無效呢?偶在一篇治驗啟發(fā)之下,覺得用量過小,難以取勝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筆者的用量),藥下6劑,諸證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湯證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顯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劑量換算問題;二是炙甘草湯證的病人多病程長久,氣血虛弱,陰陽兩虧,且多治療服藥較久,非輕劑所能中病。
甘潤須與辛燥并用
仲景方劑的特點是配伍精專,每一味藥物都有其用場,隨便更易都會影響療效。炙甘草湯中以炙甘草為主藥,用以養(yǎng)脾胃補中氣,益氣血生化之源;以人參、生地、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補血;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陽;清酒通絡利脈。藥物是甘潤、辛燥并用,使滋陰而不致膩滯,通陽而不致傷陰,此其配伍之妙。
筆者體會方中如缺阿膠一味,則桂枝之辛燥難制,病人每易藥后胸煩,必須減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陽;或以他藥代阿膠,當推太子參為好。太子參性平柔潤,能益氣養(yǎng)陰,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體肥胖,血壓正常。癥見:心動悸,脈結代,甚時胸閉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飲,頭昏,四肢發(fā)涼,面色少華,睡眠多夢。處以炙甘草湯,因藥房缺阿膠,遂減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參30克,藥后諸證減輕,胸煩消失,諸證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視煎服法
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傷寒論》中記載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闭_的煎服法對于保證療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發(fā)現(xiàn)近人使用炙甘草湯多不講究煎服法,恐是影響療效的原因之一。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諸藥快要煎好時,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參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鐘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溫服。酒如加入過早會隨蒸汽全部揮發(fā),達不到所需要求,故這一點必須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動悸,脈結代”病人,查閱前醫(yī)所用炙甘草湯的辨證及處方均正確無誤,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藥室察訪時,發(fā)現(xiàn)未依法煎劑,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劑,每劑藥加入丹參酒20毫升,仍是前醫(yī)處方,后效果顯然不同。
山東省濰坊護理職業(yè)學院 作者:李宏
炙甘草湯方劑的組成,涉及到的藥共有10味。5味是通陽益氣的藥物(桂枝、生姜、人參、炙甘草與清酒),5味是滋陰養(yǎng)血的藥物(生地、麥冬、阿膠、麻仁、大棗)。我在早期使用時,因為藥房不備姜、棗,也認為其是可有可無,常不囑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書只講其潤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詢病人大便情況,唯對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來看到有人說麻仁乃棗仁之誤,如清代尤怡即主張當用棗仁,但后來偶爾讀到羅大倫教授一文,言國外科研報告稱火麻仁有修復受損心肌細胞的作用。還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為是地認為其可有可無,只是根據《方劑學》中介紹,服用時加10毫升為引。經學習才知清酒應該就是自釀的米酒,冬季剛釀成時酒呈奶色,如陸游《游山西村》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初渾濁,儲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稱為清酒。這種米酒辛熱輕揚,可以行藥勢、通經絡、利脈道。
使用炙甘草湯時,把藥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時間再煎,使藥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來,柯韻伯言“地黃、麥冬得酒良”當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黃等滋膩藥服之礙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醫(yī)寄伏陰論》:“本方亦名復脈湯,為滋陰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黃、麥冬、人參、甘草等一派甘寒純靜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蓋天地之機,動則始化,靜則始成。使諸藥不得姜、桂、白酒動蕩其間,不能通行內外,補營陰而益衛(wèi)陽,則津液無以復生,枯槁無以復潤,所謂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于陰,柔生于剛,剛柔相濟,則營衛(wèi)和諧。營衛(wèi)和則氣血化,氣血化則津液生,津液生則百虛理,脈之危絕安有不復者乎?”張景岳亦言:“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边@樣就理解了方中藥物的組成。
說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黃,《名醫(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用于氣陰兩虧正對路。陰主靜,無力自動,需借陽藥推動,陰陽藥劑量又不能等同。如岳美中先生所言“若濡潤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僅得點滴之雨露,立見曬干,又怎能潤枯澤燥呢?” 既然杯水難潤涸土,即當加入大量滋陰之品,根據岳美中的經驗,生地黃必須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顧植山老師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獨重之地黃,以酒煎煮,其養(yǎng)血復脈之力益著。陽藥僅用常用量。再說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劑中的作用只是“調和諸藥”,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湯中卻是君藥,對治療脈結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臨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還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資參照。
對于煎煮服用方法,大概是:先用水約3斤、黃酒2斤浸泡藥物,時間約1小時以上,可以將藥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開鍋后,文火慢煎約4~5小時,酒精隨煎煮而揮發(fā),傾出藥液約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膠;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學用老師的方法后,不僅臨床療效大大提速,且在服用中也沒有任何的不適。
倪師方劑講解—炙甘草湯 作者:念心清凈
整本傷寒論里面就兩個方子治里虛,不管有沒有表證。里虛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湯」,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湯證,就先予小建中湯。還有一種是「炙甘草湯」,只要摸到病人脈「結」「代」,心動悸,就炙甘草湯。何謂心動悸?就是心慌、想哭,脈結代是西醫(yī)說的「心律不整」,就是脈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結就像繩子上面打很多結,結的距離不一定。代脈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結脈和代脈都是一種癥狀,脈結代了就是里虛,里虛時,不管表證是什么,如果脈結代就是炙甘草湯。
病人脈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劑,炙甘草湯用湯劑,大約三劑就好。
為什么會脈結代? 腸胃本虛之人容易看到,腸胃虛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婦人身上看到有,思能傷脾、脾就腫起來,吃下食物后,因小腸蠕動太慢而有間隔,人的腸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變成血,血再供應給心臟,如果有時候給血,有時候又不給血,心臟有時得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虛的人就會有脈結代的現(xiàn)象。
張仲景發(fā)現(xiàn)心律不整是腸胃引起,(突然想到有個中醫(yī)治療心臟病時常用理中湯)當胃的津液不足時可以看到,因為知道是腸胃本虛,所以處方用到甘草、人參、大棗、生姜,這四味藥是固定的,脾臟本身有動能,把脾的血擠出來到「脾之大絡」,就是胰臟,胰臟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臟過來的血、熱,胃開始蠕動。如果熱度不夠,蠕動沒了,胃本來存在的熱氣就往上走,這熱氣本來在胃的津液里面的。因為胃的燥氣往上走,肺也會跟著燥,所以心情會不好,肺和大腸相表里,所以知道病人大便一定不會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潤,否則肺太熱,熱到后來會沒有大便,所以加麥門冬,麥門冬專門是潤肺,讓肺里面的濕度夠。
加生地,生地專門是補血的,阿膠是驢皮熬成的膠質,專門補心血。這時如果光靠甘草、人參、大棗、生姜、再吃食物去補太慢,所以把補血的藥加在里面,進入心臟進入動脈,所以重用桂枝,重用炙甘草讓胸陽壯起來。
清酒,米酒就可。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錢阿膠,吃之前熱過后再撒阿膠,所以阿膠生用,藥生用的時,藥力銳且迅,煮熟的藥比較純但緩走下,生用阿膠,可以馬上到心臟去,心血馬上補足。因為病人的身體虛,所以生地一兩,北派說生地不用到「兩」根本補不到的。如果純用酒去熬,喝兩付就好,如果純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劑就好把藥劑加重,湯煮濃,兩碗當一碗喝。
臨床上,只要摸到結代脈,不管外證是什么,要先把「結代脈」治好,因為中醫(yī)的觀念,心主神,別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臟病一發(fā)就死,所以要先治療「結代脈」。
停藥的時機,須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溫熱、無胸滿心痛的癥狀,才可以停藥。
內經靈樞決氣第三十篇中:「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裳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若以津液二者來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津不足時用人參補之;若液不足時,用生地補之。
用炙甘草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慢性房顫
1 古代經典對房顫的認識
宋·嚴用和在《濟生方·驚悸》中謂:“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蓋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則心君自安矣”。明確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唐·孫思邀在《千金方·心臟》謂:“…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又云:“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均指出心陽虛衰可致驚悸。此外,痰瘀內阻亦可導致房顫的發(fā)生,《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提出驚悸病本為心虛,在驚為痰,在悸為飲,認為心悸與痰擾心神有關。王清任則明確指出血瘀可致心悸,《醫(yī)林改錯》謂“心跳、心悸,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發(fā)百中”。均認為血行不暢,瘀血內阻,可形成心悸怔忡。
2 辨證分型
杜毅等認為房顫中醫(yī)辨證主要分為心氣不足,心陽不振、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濕濁擾心、心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四種類型,治擬益氣溫陽、滋陰養(yǎng)心、健脾燥濕、活血化瘀四法。
黃崇先等通過對68例冠心病快速房顫患者的觀察,認為其基本病機為心脾兩虛、氣滯血瘀、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屬心脾兩虛者治以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以歸脾湯治療;屬氣滯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以桃仁紅花煎治療;屬心陽不振者治以溫補心陽,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屬水飲凌心者治以振奮心陽、化氣利水,以苓桂術甘湯治療。
3 房顫的中醫(yī)治療
經方化裁治療
《傷寒論》首創(chuàng)炙甘草湯來治療“脈結代,心動悸”。許金鳳觀察炙甘草湯加味治療老年房顫的療效,提示對老年房顫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杜貴傳觀察生脈散加減治療老年人房顫,結果30例患者,26例3d內心電圖恢復正常,認為生脈散加味對治療老年房顫是有效。
中成藥
可用于治療房顫的中成藥有穩(wěn)心顆粒、參松養(yǎng)心膠囊、通心絡膠囊、丹參注射液、參脈注射液等等。徐云校等用參脈注射液治療38例多種原因引起的心房顫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副作用極少,認為其值得推廣。董昭書等運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包括房顫在內的各種快速心律失常,發(fā)現(xiàn)參麥注射液除了改善癥狀之外,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藥物。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穩(wěn)心顆粒的主要成分甘松提取物纈草酮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能與離子通道上的特異蛋白相結合,抑制鈉離子的內流,促進鉀離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性,還能延長心房肌、心室肌及傳導系統(tǒng)的動作電位時間,打斷折返激動,從而達到治療AF的目的,具有與胺碘酮類似的作用。
治過不少心臟病人,諸如心肌缺氧,房室傳導阻滯,頻繁性早搏,心律不齊以及房顫等,臨床如表現(xiàn)為心陽不振,血行欠暢而見舌質淺胖,脈微細或結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湯稍事加減,藥后雖有效果,但常易反復或者效果不顯著,改用其他方藥,亦有同樣情況。最后,就徑用仲景炙甘草湯原方,一味藥不更動,只因古今度量有異,在劑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有許多心臟病人,曾屢更多醫(yī),中西藥物備嘗,也服過我以炙甘草湯加減之方,均無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癥狀竟得消失或基本緩解,以后仍用原方續(xù)服數月,病人主訴:過去幾乎每日發(fā)病,自服該方后,竟有歷數年而安然無恙。我研究仲景之學且數十年,而未識仲景處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驚人程度!過去常思本方,僅輔佐藥加減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
自秦皇士著《傷寒大白》,創(chuàng)江南無正傷寒之說,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事實上,臨床所見頭痛高熱惡寒無汗,骨節(jié)酸痛,脈浮緊帶數者極多,我徑用麻黃湯原方,劑量較重,往往一劑知,二劑已。前人稱“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虛語。
老人87歲,消瘦,去年冬天房顫發(fā)作,后又出現(xiàn)腦梗,至今年春天臥床不起,經常胡言亂語。當時用的方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桂枝茯苓丸與梔子厚樸湯。家屬告訴我這張方很靈,服用以后,頭腦就會清醒,失眠、夜尿頻繁、煩躁,說話顛三倒四的現(xiàn)象就減少。但停藥個把月后,癥狀又會加重,再服此方,又會好轉。所以,這張配方間斷服用。沒有更方,慢性病還是要守方。
老年性癡呆是難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桂枝茯苓丸梔子厚樸湯合方對老年性癡呆有效,雖然是近期療效,而且也只是改善部分癥狀,但已經不簡單了。這個信息提示我以后可進一步觀察。許多經驗就是從個案開始摸索的。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是《傷寒論》方,方證的經典表述為:“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這都是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部分常見癥狀,所以,將此方經常用于抑郁癥、恐懼癥、神經癥以及腦萎縮、癡呆等。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名方,老年人瘀血多,尤其是腦血管梗塞患者,多用此方。梔子厚樸湯只有三味藥,梔子、厚樸、枳實,經典方證是“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這正是焦慮癥、抑郁癥患者常見的表現(xiàn),梔子厚樸湯除脹滿,抗焦慮,效果好。三方相合,作用面更寬,改善睡眠的效果尤其明顯。對于許多老年性癡呆等老年腦病患者來說,睡眠的改善就是其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小視。
老年性癡呆患者大多是抑郁性格,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基本方。如腦血管性的,可以加桂枝茯苓丸。
來源:心血管網
1 中醫(yī)藥對房顫病因病機的認識
關于房顫的病因病機,人們逐步認識到其病性是本虛標實,其辨證要點本虛包括氣血陰陽之虛,標實有瘀血、氣滯、寒凝、痰濁等。于真健認為本病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虛者氣虛為本,實者痰瘀作祟為標,病位在心,而關乎五臟。王氏認為本病無外乎“虛”、“瘀”、“熱”三字,即氣陰虧虛、熱毒瘀血、心神失養(yǎng)。周氏認為脾運失健,痰濁內生,與心陽不振、胸陽失展共為心悸的主要病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素食辛辣油膩者增多,易損傷脾胃,使運化失健,水液不歸正化,變生痰濁,從而化熱、化火,痰火擾心,則心神不安。所以,痰火上擾心神也是心悸的一個重要原因。
2 房顫的中醫(yī)藥治療
辨證分型治療房顫
目前對房顫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尚未統(tǒng)一,徐明揚將房顫分為四型:心陽虛脫證采用益氣回陽、固脫復脈的治法,方用參附龍牡湯加減;氣陰兩虛證采用益氣養(yǎng)陰生脈的治法,方選生脈飲合四物湯加味;痰瘀痹阻證采用豁痰祛瘀通絡的治法,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水飲凌心證采用益氣活血化飲的治法,方選四君子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張國倫將心悸分為四型:氣陰兩虛型治宜益氣養(yǎng)陰、安神定悸,方用黃芪生脈散加味;陰虛陽亢型治宜滋陰潛陽、鎮(zhèn)心安神,方用三甲復脈湯加減;心陽虛寒型治宜溫振心陽、安神定悸,方用自擬助陽除顫湯加減;痰瘀內阻型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
經方及經方加減治療房顫
周國棟等人運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陣發(fā)性房顫56例,治療組服用加味炙甘草湯(黨參15g,麥冬15g,生地12g,阿膠珠10g,火麻仁15g,桂枝10g,大棗6枚,生姜10g,炙甘草15g)。結果顯示在改善心悸不寧、氣短、胸悶、乏力、口干煩熱及少寐多夢等癥狀(積分)方面,治療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許業(yè)輝運用生脈散加味治療老年人房顫15例,結果顯示:13例服藥1~3劑后恢復正常心律,心電圖復查均報告竇性心律;2例分別于服藥3劑及9劑后,自覺癥狀明顯減輕,但未能恢復正常心律。
曹佑德運用血府逐瘀湯治療陣發(fā)性孤立性房顫68例,方藥:桃仁9g,紅花9g,川牛膝9g,當歸15g,川芎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地20g,枳殼15g,桔梗15g。結果顯示顯效43例,房顫消失;有效18例,房顫發(fā)作時癥狀減輕或發(fā)作期間明顯延長;無效7例,心房顫動發(fā)作的頻度與治療前相同。總有效率達89.7%。
中成藥治療房顫
韓衛(wèi)紅運用參松養(yǎng)心膠囊治療42例持續(xù)性房顫患者。結果:參松養(yǎng)心膠囊,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5 2%。
穩(wěn)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組成。程康林等運用穩(wěn)心顆粒治療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陣發(fā)房顫患者,對照組給予洋地黃、利尿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美托洛爾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穩(wěn)心顆粒。結果: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12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洋地黃、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美托洛爾藥物劑量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但有效率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自擬方治療房顫
殷養(yǎng)國對24例辨證屬心神不寧的房顫患者采用養(yǎng)心安神療法,自擬安神復脈湯(酸棗仁30g,柏子仁20g,磁石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五味子15g,珍珠母20g,遠志6g,龍眼肉25g),乏力氣短者加太子參10g,生黃芪15g;胸悶憋氣者加瓜蔞12g,丹參30g;頭暈耳鳴者加鉤藤15g,夏枯草10g。結果顯示9例服藥3劑后檢查心電圖轉為竇性心律,12例服藥5~7劑后檢查心電圖轉為竇性心律,3例服藥10劑后仍為房顫但自覺癥狀有不同程度減輕。
王鋒等自擬復律湯加用胺碘酮治療心房纖顫80例,取得較好療效。治療組服復律湯,同時服用胺碘酮,對照組只服用胺碘酮。復律湯組成:炙甘草18g,人參、桂枝、阿膠(烊化)、黃連各9g,麥門冬、火麻仁、熟附子、五味子、當歸、甘松各10g,生地12g,黃芪、苦參各30g。加減:脾胃虛寒者去黃連、苦參,加山藥、白術;水濕內停者去生地、阿膠,加茯苓、澤瀉;瘀血內阻者加丹參、三七粉。結果顯示兩組轉復率、復發(fā)率及轉復時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其他療法治療房顫
王氏采用針刺內關穴治療老年陣發(fā)性心房纖顫48例,經針灸治療顯效20.8%,有效70.4%,無效8.8%,總有效率為91.2%,病情再次發(fā)作治療仍有效。
沙氏運用中藥炙甘草湯加味(生地黃30g,炙甘草20g,人參10g,桂枝6g,麥冬20g,火麻仁20g,阿膠10g,五味子8g,大棗5枚)水煎取汁100ml,直腸灌腸給藥治愈嚴重心房纖顫1例。楊志新運用滴鼻給藥的方式治療房顫,觀察中藥心安寧滴鼻劑的療效。方法:對照組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組加服心安寧滴鼻劑。結果顯示兩組比較,有效率差別無顯著意義,但心率和癥狀改善積分及起效時間差異有顯著意義。
3 中醫(yī)藥治療房顫的利弊
中醫(yī)藥治療房顫具有整體調節(jié)、因人治宜、效力持久、不易復發(fā)、不良反應少、毒副作用低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
目前臨床治療房顫的中藥大多藥力緩和,起效緩慢,針對性差,使用不便,一方面造成患者依從性下降,另一方面使中藥難以在房顫急重癥中推廣應用;治療房顫的中醫(yī)藥種類雖然較豐富,但尚缺乏療效確切的中成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