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去外面咨詢的是來訪者的親屬,因為來訪者不愿意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不愿意主動來咨詢室做咨詢,親屬很擔心,所以就想請咨詢師假裝是朋友在旁邊觀察,做疏導。
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如果來訪者沒有主動求助意識,那咨詢肯定是沒有意義也沒有效果的。
后來有一個朋友的朋友又提出了這個訴求,我心想那就試試吧,于是我們約在了一個公園里,一邊走路一邊咨詢,當然,來訪者可能沒覺得自己是在咨詢,他可能覺得是在和一個朋友聊天。
那次聊完之后,來訪者對我還挺認可,于是希望和我保持長期的咨詢關系。
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地在外面做了一些咨詢,有些是在咖啡廳,有些是在校園,有些是在圖書館。
我發(fā)現(xiàn)咨詢室外的咨詢其實也很有意思。
如果咨詢是在戶外,這個“戶外”提示的是一個開放,敞開,坦然,不怕,不丟臉,沒有秘密,可見光。戶外咨詢的時候,人們更愿意坦然面對自己的“羞恥”“秘密”,而且因為會有陌生人擦肩而過,這個不可避免的客觀環(huán)境更加強了人肆無忌憚的坦蕩,他們的潛意識似乎在說:“我就是這樣!那又怎么樣呢!”當人可以坦蕩面對“羞恥”“秘密”,通常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戶外咨詢還有其他好處,那就是:一,鍛煉身體;二,大自然的綠色本身就可以鎮(zhèn)靜情緒,讓人平和,環(huán)境本身就有療愈作用;三,如果情緒很強烈,可以通過快走的方式將情緒宣泄出來;四,空曠的環(huán)境代表的是一種包容,讓人心胸無意識開放,情緒和思維也可以打開。
咖啡廳的咨詢體驗就沒那么愉悅,因為咖啡廳是個半閉合辦開放但是又缺乏隱私的環(huán)境,聲音太大會引起別人的注目,太小了又聽不清,特別是如果音樂開得很大的話。
圖書館的咨詢也不錯,環(huán)境安靜,氛圍不錯,給人感覺是“在進行高層次的精神交流”,不會給人“我有問題”的壓迫感。
一百年前,弗洛伊德也曾經(jīng)和一個來訪者做過兩個小時的壓馬路咨詢,效果還挺好,來訪者自述“解開了一個困擾已久的心結”,平和幸福地過了一生。
我想,要想普及心理咨詢,那可能需要降低心理咨詢的逼格,增加心理咨詢的自由度,心理咨詢師需要將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放低,將自己的界限放寬,從咨詢室走出去,隨時隨地進行咨詢,這樣才能和大眾打成一片,這樣心理咨詢才能得以普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