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道
要說起樊川道,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烧f起漢代名將樊噲,那就無人不知了。他在鴻門宴上持盾仗劍闖帳護衛(wèi)劉邦,后來又借口上廁所,保護劉邦悄悄逃離了霸王項羽的手掌。
在出逃路上,劉邦因為驚慌害怕兩腿發(fā)軟無力行走,他就背起劉邦一路狂奔。因為跑得太快,在路上摔了兩跤。第一次摔歪了下巴,第二次把嘴角摔了個口子。劉邦后來當上皇帝后,為了表彰他的這個連襟,就把樊噲摔歪下巴的地方叫作“斜口”,摔破嘴的地方叫作“豁口”。這兩個地名在西安一直沿用至今。即便是這樣,劉邦覺得這還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謝意,就又把長安城南少陵塬和神禾塬之間的一段三十多里長的川道賜給樊噲,作為他的食邑。這個川道因而得名“樊川道”。
樊川道是由長安八水之一的潏河長期沖刷而成。這里不但土地肥沃,景色秀麗,而且歷史底蘊深厚,文化氣息濃郁。兩千多年來,在這里發(fā)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樊川道是漢唐時期長安城的后花園,深得高官貴族、文人騷客青睞。漢武帝去子午峪玄都壇祭天時路過樊川道,被這里的秀美風光迷住,便在此留宿忘返。在隋唐時期,達官貴人在樊川道的別墅達到鼎盛期。除了皇家貴族外,岑參、韓愈、元稹等名人也有別墅在此,杜甫更是在這里住了十年。唐代著名的杜、韋兩大家族世居此處,杜曲鎮(zhèn)、韋曲鎮(zhèn)如今尚在。他們兩大家族名聲顯赫,權(quán)勢傾天,以致于民間有了“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說法。
杜韋兩大家族在唐代涌現(xiàn)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長期活躍在大唐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領(lǐng)域,可以說是將相輩出,無人能及。杜家先后有十二人拜相,韋家則有十七人拜相。杜如晦、杜淹、杜佑、杜黃裳、杜正倫、韋弘敏、韋思謙、韋處厚、韋安石、韋溫都是有名的宰相,更不用說杜牧、韋應(yīng)物、韋莊等文人騷客了。
兩大家族的這些宰相基本上都能恪守職責,竭盡全力輔佐皇帝,為大唐帝國做出了重要貢獻,稱得上是甘擔大任、剛正清廉,名留青史。尤其是杜如晦和房玄齡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人稱“房謀杜斷”。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杜韋兩大家族,雖然家門顯赫,卻一貫注重讀書,門中子弟入仕和平民老百姓一樣,都是經(jīng)過科舉考試選拔,很少有人依靠家族權(quán)勢做官。兩大家族都身居高位而不忘讀書修行,推崇儒學,講究“家法修整”,其家風為世人稱道。正是由于這種家風世傳不息,才能讓兩大家族在大唐帝國兩百多年里屹立不倒。
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
隋唐時期佛教興盛,眾多僧侶聚集在樊川道,沿著神禾塬和少陵塬邊緣大修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座,人稱“樊川八大寺”,分別是興教寺、華嚴寺、興國寺、牛頭寺、法幢寺、禪經(jīng)寺、弘福寺和觀音寺?,F(xiàn)在僅剩興教寺、華嚴寺、牛頭寺、觀音寺。
興教寺位于少陵塬畔,又名“大唐護國興教寺”,是樊川八大寺之首。它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法相宗”的祖庭。唐三藏玄奘在玉華宮不幸摔傷病故以后就長眠在此。他的真?zhèn)鞯茏痈Q基法師和圓測法師圓寂后也長眠于此,千代萬世陪伴在師父的身邊。
三人的舍利合葬一塔,名叫“興教寺塔”。這座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xiàn)了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到長安城后的發(fā)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它是中國的寶貴遺產(chǎn),更是世界的寶貴遺產(chǎn)。2014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批準它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玄奘當年抱定“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遠東土一步生”的決心私自出境,獨身前往天竺,歷經(jīng)千辛萬苦取得真經(jīng)回來,才得唐太宗李世民認可,命他在弘福寺,專心譯經(jīng)??蓱z他為翻譯佛經(jīng),輾轉(zhuǎn)數(shù)座寺廟,最后為求得清凈,遠走銅川玉華寺潛心譯經(jīng)。誰料不幸跌倒,不治而去,最后魂歸興教寺。我想,大唐皇帝賜寺廟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目的就是為了讓玄奘在天之靈佑護大唐江山吧?
興教寺和華嚴寺、牛頭寺都高踞少陵塬畔,只有觀音寺背依神禾塬,與興教寺遙遙相望。它們都俯瞰樊川潏河,南望蔥郁秦嶺,景色秀麗。面對此景,岑參當年寫下了:“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的詩句。往事已過千年,古寺依舊,佛法猶存。南無阿彌陀佛!
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的這首《題都城南莊》可以說是流傳甚廣。當初年少的他在赴京趕考結(jié)束后到長安城南樊川道游玩,巧遇絳娘,成就一段桃花緣。也正是由于他的這個愛情故事,才有了“桃花運”這個說法。
樊川道上,沿著潏河兩岸類似絳娘家這樣的別墅比比皆是,而且家家景色秀美,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游玩。有人寫道:“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笨梢姰敃r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少陵塬頭的杜公祠內(nèi)古樹參天,郁郁蔥蔥。春有牡丹,夏有紫薇,秋有金菊,冬有臘梅。這里既是杜甫紀念館,又是一處景色優(yōu)美的旅游點。詩圣杜甫在這里久居十年,自稱:“少陵野老”,后世稱他“杜少陵”。
杜甫在樊川道的十年里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卻沒有取得一官半職。這十年是窮困潦倒的十年,他曾自嘲:“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弊詈笏麨榱松?,不得不接受了一個看守兵器庫的小官兵曹參軍,從而離開故里杜曲,出走長安。一代詩圣,就此再也沒有回到樊川道,歷經(jīng)磨難,最后客死他鄉(xiāng)木船之上。其一生命運之坎坷讓人一回想起來,無不扼腕嘆息。
和杜甫同根同祖的杜牧,是地地道道的長安杜曲人。他才華出眾,人稱小杜。晚年官場失意的他,重新整修祖上在樊川的別墅,安居此處,以文會友,寫下《樊川文集》,以致后人稱他為“杜樊川”。杜牧死后葬于少陵塬上司馬村。
韋應(yīng)物既是唐玄宗的寵臣又是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和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并稱為王孟韋柳。他早年官運亨通,盡享繁華。誰知人到中年卻不幸喪妻,晚年屢屢失意,一生命運跌宕起伏。年老家貧無力返回長安,客死蘇州后才被運回長安,歸葬少陵塬祖墳。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樊川道桃花依舊,可那些閃耀歷史長河的那些詩人卻無影無蹤了,留給我們的只有他們那些不朽的珍貴著作了。
如今的樊川道,潏河悠悠長清,古跡名勝遍布,道路縱橫,人氣旺盛,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地方。放眼偌大的長安城四周,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樊川道這樣在幾千年里一直都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
樊川道,情系長安,往事越千年,一派繁華還在。
插圖/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陜西咸陽人,筆名海岸線。在西安某國企工作。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