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山東省萊州市雙語學校小學英語高級教師,煙臺市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煙臺市優(yōu)秀實驗教師、煙臺市課題研究先進個人,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先后在《人民教育》、《山東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20余篇。撰寫的教育專著《生命對話》一書2007年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選為2007年度全國百佳圖書。
在2007年全國百佳圖書書目中,山東省唯一一本入選的教育類非專業(yè)圖書是《生命對話——一位小學教師的教育生活》,它的作者是萊州雙語學校的年輕教師徐建華。2009年,徐建華老師成為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
【徐建華】我特別喜歡一個比喻:人的生命成長猶如“蟬蛻”,必然要經歷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積蓄、掙扎、陣痛的過程,而后破繭而出,羽化成蝶,完成生命的蛻變。這個蛻變的過程,如同我教育成長的一個真實的寫照:從“做一名有愛心的情感型教師”,到“做一名靠智慧行走的研究型教師”,再到“追求做一名有教學個性的教師”,我完成了教育生命中不止一次的蛻變,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痛并快樂的超越。
【陶繼新】如果一個教師一生只是在同一個平面上行走,不管其工作多么兢兢業(yè)業(yè),都不會取得巨大的成績。所以,要經歷一定的苦難,經歷“蟬蛻”的裂變,才能擁有新的生命。天地之間有一個大道,那就是有苦必有甜,有難必有獲。正是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蛻變,才有了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飛躍,以及在這個飛躍過程中所享受到的幸福。
【徐建華】我始終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學科知識的傳遞,它首先而且始終是一種生命對生命的影響。愛是這種影響產生效應的最重要的前提,失卻了這個前提,真正的教育不可能發(fā)生。但做到真正的大愛卻并不簡單,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復雜的藝術。
【陶繼新】生命的成長,盡管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但如果離開了愛,就會枯萎乃至死亡。所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鬃又猿蔀榇蠼逃?,首先因為他是有著大愛之心者;不然,就不會不分貴賤,只要“自行束佾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心中有愛是一個必備的條件。不然,就真正的是枉為人師。
【徐建華】剛畢業(yè)時,和小學生在一起,我就像陶行知老先生所說的:先把自己變成小孩子,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談心,成為孩子們的“大朋友”和“自己人”。我覺得這就是愛。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愛還有更廣闊、更深遠的內涵。
有時,我們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正確的給予孩子,卻并不一定是學生需要的。我們的愛過于主觀,卻忽視了學生心理上的需要,這便不是真正的“大愛”。真正的大愛應是基于學生需要的愛。
我們常常給孩子的愛過于顯山露水,結果給孩子心靈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甚至對他們的自尊造成傷害,這也不是真正的“大愛”。真正的大愛應是不著痕跡的。
愛孩子,不應因孩子表現(xiàn)的好壞而引起愛的改變,也不應因時間的變化而淡化,真正的“大愛”應是始終如一的。
另外,學生年齡不同,性格不同,學習水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風格不同,他們對愛的需要也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給予愛的方式也應不同。
【陶繼新】愛是博大的,有著“更深遠的內涵”。我們要愛學生,也要愛更多的人,甚至愛動物、植物,愛宇宙萬物。就是愛學生這一點,也是可以延伸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的。
【徐建華】我曾經教過的一名初一學生,他讓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愛”。他是一個對學習毫無興趣,又不斷制造麻煩的孩子。我曾嘗試了無數(shù)種方法去轉化他:為他建立優(yōu)點積累卡,給他寫信,為他推薦一些哲理故事,請他當我的地理老師……但他仍然很少改變。我想,至少他應該喜歡這種“人性化”的交往方式,并對老師的愛心和耐心心存感激吧??墒牵幸惶?,當我再次找他談心時,他說了一句讓我永遠也忘不了的話:“我希望你像對待其他同學一樣對待我。”我這才意識到,不是我不夠愛他,而是愛得太多了。過度的關注反而成為了孩子的一種負擔。比如,上課發(fā)言,我常常不停地叫他起來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這種顯山露水的特殊照顧,非但沒有給他成就感,反而降低了他的自尊,不僅讓他,也讓全班同學感到他是一個能力低下的孩子;同學們做習題的時候,我總會走到他身邊指導他。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是他主動,而是我主動。結果這種基于愛的做法,不僅對他是一種打擾,而且更強化了他覺得自己無能的感覺。我并不簡單粗暴,也從沒發(fā)過火,但我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的自尊,降低了他的自我價值感。這既不“人性”,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這件事以及十幾年的教育實踐一再告訴我,大愛無痕,大音希聲,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痕跡的,應該讓每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活得有尊嚴。
【陶繼新】其實,人人都有自尊,這個學生亦然。您的過度之“愛”,讓他在學生面前失去了面子,沒有了自尊。所以,愛不但要真愛,還要會愛,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還要讓學生感受來自教師之愛是那么自然,那么愉悅。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虼?,自然之愛,正像“善行無轍跡”一樣,猶鹽之在水,不假雕琢。這樣,才能產生愛的效果。
您希望這個孩子對英語學習盡快產生興趣,取得較好的成績??墒?,正如孔子所說:“欲速則不達?!边@個孩子厭倦學習情緒的形成,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所以,破“冰”也非短期行為。教師還要學會沉住氣,還要研究對什么樣的孩子,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能產生比較理想的效果。任何一個學生學習成績不好,都有其必然的因素。而教師,往往是一廂情愿地采取自己認為可行的“救助”措施,而不去研究如何讓學生呼應這個“救助”,特別是研究如何啟動學生自我“救助”的能力。結果,雖然百般努力,大多卻是事與愿違。而這個時候,有的教師不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略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心懷抱怨,甚至對學生發(fā)火,從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看來,愛雖由心生,但還要施以智慧,才能讓學生在心底生成相應之愛。當學生懂得了教師之愛之后,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就會產生師生之愛交相呼應的奇異景觀。
【徐建華】誠如先生所言,在付出愛的同時,我也不斷收獲著愛、溫暖與感動。2004年,我響應國家城鄉(xiāng)交流的號召到鄉(xiāng)下支教一年。在我完成下鄉(xiāng)支教就要返回的那一天,我到教室里跟孩子們道別,那群樸實的孩子們哭成一團,拉著我的手,久久不肯讓我離開。
回到辦公室,打開孩子們送給我的信,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個孩子畫了一幅畫,并在旁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徐老師,我們是魚兒,您是水。魚兒離開了水會……
一個孩子這樣寫道:徐老師,您不是說您是我們的媽媽嗎?我們都是您的孩子。哪有孩子還這么小,媽媽就離開的?一想到您要走了,我們都忍不住哭了。
辦公室的老師讀了后都淚流不止。教他們的語文老師說:都說這些孩子不會寫作文,文字干巴巴,語言不生動,沒感情,怎么寫給徐老師的這些話就這么好,這么有感情呢?
那時,我真的覺得,作為一名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每教完一批學生,在要離開的時候,學生會因為遇到你而感到幸運,因為要離開你而舍不得。
十幾年來,我所做的最值得驕傲的事,就是把愛的種子植入了孩子們的生命,并在愛的同時學會了怎樣去愛。有的老師曾經問我:“為什么孩子和你這樣親近?為什么他們這么愛學英語?”我說,如果只說一個理由的話,那么,我首先要說的是:因為我愛他們。
【陶繼新】看了孩子給您的信,我的眼睛也濕潤了??磥?,您的愛孩子們不但感受到了,而且深深地根植到了他們的心靈之中了。而當教師之愛被學生接納之后,教師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我想,當時您一定流淚了,有感動,有激動,也有欣慰與自豪。同時,我也在想另外一個問題,農村孩子雖然沒有城里孩子視野開闊,可是,他們保存下了原有的質樸,并用這種質樸匯聚成一份愛,來回報一年來一直給他們愛的您。而且,您也從學生的質樸情感中,為自己增加了一份更加厚重的愛。您會在此后的教育教學中,更深地去愛自己的學生。
孩子寫給您的信為什么飽含感情呢?這就是劉勰所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其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句,可是,卻那么感人。因為它是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沒有做作,沒有故弄玄虛。所以,文章做到極致,只是“達意”而已。我看孔子、老子之言,絕然沒有華彩迭章,可是,它卻成了我生命之旅中必備的精神食糧,讓我一直幸福且又詩意地生活著。哲人有哲語,學生有學生之言,只要自然真實,就有真善美,就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收獲。
【徐建華】“愛”就在我與孩子每天的交往中默默地散發(fā)著溫暖,給彼此的生命以深刻的影響。我也一直把“愛孩子”看作自己教育的全部。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愛只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不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成功的教育除了愛,還需要理性和智慧,還需要真正把握教育教學規(guī)律。但智慧并不能憑空而來。教育的智慧源于厚實的積淀和堅持不懈的閱讀。很多年來,讀書讓我吸取了生命成長中的必需營養(yǎng),使我實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升值。
【陶繼新】是的,教師還需要厚實的文化積淀。否則,即使愛在心間,也會由于積淀不足而在教學的時候呈現(xiàn)捉襟見肘的尷尬。相反,如果有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就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美麗,從而對教師產生崇拜感與敬仰感。這樣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使學生沉浸其中而又快樂無比。而學生聽課的愉悅情感,又反過來會促使教師生成積極的情緒。于是,人們孜孜以求的高效課堂,就那么輕松而又真實地呈示出來了。而教師對學生之愛,以及學生對老師之愛,便悄無聲息地融化在這高效課堂之中了。
【徐建華】用愛喚醒愛,用智慧啟迪智慧,需要教師在每天的教育行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我深深知道,我所教的每一個孩子的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xiàn)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于我,決定于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所以,我把讀書、反思、實踐、寫作作為自己的教育行走方式,不斷豐厚底蘊、積淀智慧,提升能力。
我的一切發(fā)展與改變幾乎都離不開對讀書近乎癡迷的熱愛。在進入雙語學校之后的七年中,讀書從一開始放松式的娛樂消遣到成為我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課,成為我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充實與美好,更是豐厚的知識財富和為實現(xiàn)能力的飛躍所做的必要積累。教育經典專著、哲學、美學、文學、企業(yè)管理等這些不同領域的經典書籍和網(wǎng)絡、媒體信息,每天都會為我打開新的視窗,帶給我新的思考和感悟。我通過閱讀建立的電子資料庫有幾千萬字,這種持之以恒的日積月累為我智慧的行走奠定了厚實的根基,讓我可以回到教育的原點追問現(xiàn)象的本質,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加從容地思考和面對每天發(fā)生的教育問題。
【陶繼新】有的教師為什么感受不到為師者的幸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做“教書匠”,不當教育者。天天研究教材教參,盡管非常努力,可是,如果沒有文化積累,就會因為知識與智慧太少而走不出“器”的層面,享受不到教學高度愉悅的快感。
如果說您讀書之多可貴的話,讀書面之廣就更加可貴了。有的教師讀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書,有了一定的進步;可是,再往下走,往往就走不動了。為什么?因為教育教學需要的不只是教育理論,還有一個更大的文化知識甚至是智慧背景,如果不到那個更加廣闊的文化園地里領略其猗旎的風光,就會由于“身在此山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領略了更多的文化,才能看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層巒疊嶂,才能擁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視野與胸襟。而且在讀這些書的過程中,還會產生特殊的愉悅感,從而生成一種文化定心,以及寵辱不驚的胸懷,一次又一次地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飛躍。
【徐建華】幫助我不斷實現(xiàn)生命跨躍的不僅僅是讀書,除了讀書,反思是我最主要的教育行走方式,沒有反思便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長。我所說的反思不是我們習慣了的膚淺的“想一想”,而是如肖川教授在《想·思考·研究》一書中所說的,是“有條理地思考、有根據(jù)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內省性地思考、徹底地思考”。我們每天的工作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改善的可能,這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正是問題所在,也是我思考的出發(fā)點。
【陶繼新】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您有實踐經驗,加之反思,當然就可以成功了。況且,您的反思不是走形式,更沒有在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后沾沾自喜,而是用犀利的解剖刀進行自我解剖,挖去“病痛”,回歸“健康”。不過,反思不但需要批判與內省,也需要梳理自己走向成功的內在原因。發(fā)揚優(yōu)點,繼續(xù)光大,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這與剖析自己同等重要。只有知自己之長短,才能在工作與生活中“百戰(zhàn)不殆”。同時,還要反思變化之“道”。我近期誦讀《周易》,感觸良多,感到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著的,好可以變壞,壞也可以變好;壞可以變得更壞,好也可以變得更好。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多地向好的方面轉化,深層的反思是斷不可少的。
【徐建華】是的,反思成功與反思失敗同樣重要。成功可以為以后更好地向前行進提供經驗的支持,失敗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并將我們的思考引向深入和廣闊。著眼于這兩點,我的反思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反思課堂;二是反思每天的教育生活;三是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反思。
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特點,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進行狀態(tài)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所決定。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教師盡管教同一門課、面對同一批學生,但他在每節(jié)課上所處的具體情況和經歷的過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豐富而具體的綜合(葉瀾)。所以,每上完一節(jié)課,我都要反思這節(jié)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每一節(jié)課都上得快樂,而且高效。這就是我追求的目標。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快樂,不快樂的時候,就想是什么原因導致不快樂,下節(jié)課怎么改進;如果效率不高,就想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效率不高,下節(jié)課應做怎樣的調整。每節(jié)課后就想這兩個問題,我的教育生活就慢慢改變了:不快樂越來越少,快樂越來越多;無效的東西越來越少,有效的東西越來越多。
【陶繼新】您的反思抓住了課堂教學的關鍵性問題。快樂與高效的共在,是最佳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學生學習不應當是一場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應當是追求智慧與新境界的幸福的生命之旅。我在曲阜師范教學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生那么喜歡我的課,甚至一聽說上“文選與寫作”課精神就立刻亢奮起來。所以,大凡聽說或看到哪個教師說學生學習太痛苦的時候,我就感到不可思議。那么,快樂是不是一定高效呢?未必。要想抵達高效的境界,還需要教師的積淀與智慧。不過,如果不快樂,就一定不會高效。只有心情特別快樂的時候,才能抵達學習的“巔峰狀態(tài)”。而這個狀態(tài),恰恰是創(chuàng)造力勃發(fā)的時段,甚至可以令教師與自己都驚詫于創(chuàng)造力竟然如此之大。毫不夸張地說,快樂與高效是一雙同胞姐妹。而兩者的高度和諧,帶給教師與學生的還不只是當下的快樂與高效,還會生成一種教學與學習的特殊激情,從而使自己的生命質量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層面。
【徐建華】快樂和高效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成為一種負擔,使他們常常剛剛上完一節(jié)英語課又急切地盼望下一節(jié)課的到來。我也和我的學生們一起享受并期盼著每一節(jié)英語課。因為每節(jié)課都會讓我有所思,有所得,讓我感悟到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每節(jié)課后,我都會利用十幾分鐘或更多的時間,把自己的課后反思在電腦前打下來,我把它稱作“二次教案”,它真實地記錄了我課堂教學探索的每一個足跡。它很雜亂,但很真實,我所有的教學智慧都源于此。
每學期結束,我會把這些原生態(tài)的東西重新梳理,從中提煉出一些精彩的教學案例,提煉出自己的教學思考和觀點,我的教育教學研究就是這樣在反思中一步一步走過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困惑,有失敗,也走過很多彎路,但因為我學會了反思,這些失敗、困惑也就成了智慧的生長點和成功的起點。
【陶繼新】雖然“雜亂”,可是,卻經常有思想的火花在跳躍。課剛一結束您就開始記錄自己的反思,不但真實,還會真切,如果時間一長,就會忘卻掉一些教學情節(jié)特別是教學細節(jié)。更重要的是,那個時段的感受,往往是飽含著您的感情與思想的,如果這個“激動”時段一過,就可能再沒了“激揚文字”。我寫了幾十萬字的散文,幾乎都是當天晚上完成的。游覽結束的當晚,總有一種激動在心里回蕩,不寫甚至無法入睡。于是,思緒與文字就一并飛揚,就有了雖然“粗礪”但卻真實自然的文字。所以,您的“雜亂”之中有真情,也有真意真理。
學期結束的梳理,就相對過濾掉了一些情感因素,有了更多的理智思考,甚至有些是可以升華成精神的東西。同時,也是對整個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再認識,甚至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理性思考。即使這個時候,也還會有一定的困惑。這并不可怕,甚至可貴。因為沒有困惑,就沒有重新探索的必要,就沒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就很難形成屬于您的教學思想體系。
【徐建華】先生所言極是,新的困惑又讓反思和探索有了新的出發(fā)點,同時將思考引向深入。從課堂到每天的教育生活,我的反思落腳在每一處困惑,每一個教育問題,甚至每天的工作亮點上。我把每天的工作分為兩項,一項是常規(guī)工作,一項是創(chuàng)新工作。我的目標就是從常規(guī)中找到創(chuàng)新點,有創(chuàng)意地開展工作。立足于創(chuàng)新,我對自己提出了三個嘗試性要求:第一是看任何教育問題時都嘗試從多個視角去分析;第二是嘗試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談別人所未談。第三是嘗試對有爭議的教育問題談出自己的觀點。這三種嘗試,讓我從“欣賞”,走向“懷疑”與 “批判”。華南師范大學的劉良華教授把它比做研究的三道門檻,跨越這三道門檻如同蟬蛻,過程是痛的,但不如此,就不會有脫胎換骨、羽化成蝶的快樂。這三種嘗試讓我不再人云亦云,而學會了在質疑和批判的基礎上表明:我有話要說。
在這三種嘗試的基礎上,我每天還要追問自己三個問題:我今天發(fā)現(xiàn)了什么?我今天改變了什么?我明天需要做哪些改進?追問本身即是反思。它不僅讓我每天的教育生活變得更有活力,更富創(chuàng)意,而且讓我從每天的自我超越中切實體驗到:真正的教育之美其實就在追求的過程之中。
【陶繼新】在生活常境中創(chuàng)新需要一種優(yōu)質的品質,不然,就發(fā)現(xiàn)不了創(chuàng)新的亮點。多角度看問題,就不會落入俗套之中,就會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立體思考。要想多角度地看問題,就必須學會取舍。因為并非每個角度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義,您要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中思考并發(fā)現(xiàn)角度“多”中的“新”。別人所談有可以借鑒之經驗,也有可以批判之謬誤。關鍵不在于“否定”別人,而在于理清正誤,吸收他人之長,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談別人之未談,才能令人聽到您的有別于他人的話語,以及看到其中閃射出來的思維的光芒。要想對有爭議的問題談出自己的觀點,就要對雙方所談有一個理性的分析,從雙方的爭論中拾取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發(fā)現(xiàn)雙方辯駁的盲點與誤區(qū),從而形成讓雙方都能認可甚至佩服的觀點。這絕非一般教師可以達到的境界。不但需要積極的思維,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甚至是美學、文學和哲學等理論積淀,以及對教育教學實踐入乎其內的深切認識。
您每天的“三個追問”, 既是對自己創(chuàng)新行動與思想的進一步檢索,也說明您已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決定著人的生命走向,而好的思維習慣已將您推到了名師的殿堂之上。
【徐建華】先生對“三種嘗試”的深刻解讀令我豁然開朗,我的所作所為仍在淺處,而您卻將我的思考引向了深處。誠如您所言,習慣決定著人的生命走向,讀書和反思的習慣幫助我完成了由一名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蛻變。在讀書和反思的同時,我又不斷寫下自己對教育的感悟和理解。
我和孩子們共處的每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和他們交往中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每一堂課,都給了我寫作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我每天被孩子們的故事感動著,被孩子們的童真陶醉著,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而驚奇。當我坐在桌前寫下我與孩子們之間的故事時,我常常一邊寫,一邊心潮起伏,百回千轉。我從孩子們身上獲得的不僅是教育情感的升華,教育藝術的提高,教學能力的飛躍,更是心靈的潤澤、人生的滋養(yǎng)和精神的提升。無論是我付出的,還是學生回報我的,都是在心靈深處流淌的真摯的情感,仿佛熟透的葡萄,用手一擠,甜美的漿液就會流向彼此的心田,那是我們對彼此生命最珍貴的饋贈。幾年下來,當我重溫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重新體驗那些難以忘卻的感動與美好時,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文章。這些文章就像一些散落的珠子,我把那些最精彩的撿拾起來,穿成一串美麗的項鏈,于是,就有了《生命對話》一書。
【陶繼新】對孩子真愛在心,就會從孩子那里時時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東西,就會對孩子永遠保持最美好的激情。有的教師為什么產生職業(yè)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學生的那份深深的愛淡失了。沒有了這份愛,就沒了工作的動力,就沒了生命的情調。如果孩子們從教師倦怠情緒里讀到了悲觀與失望,那么他們就會從潛意識里消減了自己的生氣與活力。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也是不可愚弄的。他們完全知道教師對他們是真愛還是假愛。而真情是自然流淌的,如溪間流水,沛然而出,用美叩擊學生的心扉,并凝聚成師生之間最純真的感情。這個時候,教師非但不會產生職業(yè)倦怠,而且對孩子的愛還會與日俱增,孩子對教師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深。您不就是這樣嗎?您不是越來越喜歡教師這個工作,越來越愛自己的學生,而學生也越來越喜歡您這位教師嗎?
喜歡《生命對話》這本書。生命之間的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師生之間的平凡交流,而是有了血肉相系的心靈契合。所以,讀您的這本書,總是讓人不忍釋懷,激動不已。那何止像散落下來的珠子,更像是師生生命之水的交匯與融合撞擊出來的動人心弦的美好樂章。
【徐建華】而今,不斷地寫作已成為我每天教育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我把它們記述下來,不僅是對自己每天教育生活的一個交待,也是對自我的重新認識。每當我重溫我寫過的教育思考與故事,往昔歲月的點點滴滴就會像細碎的陽光斑駁而至,每天的教育生活猶如一軸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我常常沉浸在那些曾經的教育體驗中,隨著那一行行文字,忽而歡笑,忽而感動,忽而深思,我的那些已經沉入記憶底層的經驗與感悟一次又一次被激活,讓我伴隨著每一個教育故事一次次走回過去的自己。這時,寫作本身于我而言便不再是一種負擔,也不是一份延長了的工作,而成為一種美妙的享受。
【陶繼新】您已經將寫作作為自己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行了,甚至擁有了一種審美享受。我有一個講座題目就是“近‘道’寫作:開啟審美人生之門”。我們兩個為什么都會有一種審美的感受呢?因為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而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生活之中有很多很美很美的東西,所以,偉大的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蔽覀兠刻煊浵铝诉@些美,就成了美的精神收藏,就有了樂此不疲的寫作激情。
不過,作為教師,如果不愛學生,就不會發(fā)現(xiàn)蘊藏于他們之中的真善美,即使下筆成文,也是無病呻吟,聽不到生命之水的悅耳之音。而您不然,您愛學生,您是在收藏您對學生的愛,也在收藏學生對您的愛。所以,您在用心靈記錄下這些愛的時候,就有了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就有了審美的況味。
【徐建華】我想,無論是讀書、反思或是寫作,成長本身就是一種審美之旅。那種美妙的體驗與我的教學實踐之旅交相輝映,智慧的火花和創(chuàng)新的靈感便不斷生成。我在班級中創(chuàng)建的超前預習制,小組管理制、項目負責制、英語首席檢查官制、后進生自主達標制,學生與老師雙向選擇制,多元評價制等,不僅解放了自身,同時也把學習和管理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通過制度創(chuàng)建,給了每個學生做事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行走之間,我常常能聽到智慧花開的聲音。班主任和許多老師也對孩子們學英語的熱情、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意才能感到驚詫,他們問我用了什么妙招。其實,沒有什么妙招,是制度這只無形的手在起作用。
我始終認為,教師不應成為一個“體力勞動者”,真正成功的教師不是以自己的萬斤壓學生的千斤,每天加班加點,強迫學生學習;也不是以自己的千斤之力引學生千斤之力,而是四兩撥千斤。教師不必靠在跟前,學生一樣主動學習;教師不必事必躬親,班級管理一樣井然有序。教師學會“放權”,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能力,它不僅會減輕教師自身的負擔,同時還會造就無數(shù)學生。
【陶繼新】有的教師認為,我們辛辛苦苦地教,學生都學不太好,讓他們自學,就更不可能學好了。其實,學生本來就擁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只是由于教師一直牢牢地掌控著教學的大權,才導致學生學習能力的低下。可以說,是教師扼殺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加可怕的是,學生失去的不僅是學習能力,還有思維與心理上的自我認輸,甚至失去了以后上進的愿望。而且,教師將權力下放之后,學生不但有了自學的能力,也有了自學的熱情,更有了自學的效率。于是,教師便有了您所說的“四兩撥千斤”的從容。
教師之從容,不但源自正確的理念,也源自較強的能力與智慧。多年來,您讀了那么多書,聽了那么多報告,寫了那么多文章,才有了您從容的內在“功夫”。
【徐建華】我一直向往能夠成長為一名有自己教學個性的教師,并把構建有特色的學科文化和個性化教學思想體系作為自己的教學追求。我一直在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努力。但我知道,盡管在英語學科課程整合、生活化英語和教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是我離一名有個性的教師還有很長遠的一段路要走,要走完這段路可能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超越自己,不僅僅需要熱情和勇氣,更需要時間和智慧,需要更高水平的思想引領。我想起先生您曾經諄諄叮囑我的話:“要多讀經典,一定要多讀經典?!蔽移诖幸惶欤軌虿粩嗟貜慕浀渲屑橙×α?,讓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再停留在“術”的層面,而不斷走近“道”的境界。無論走的過程本身還是最終的到達,我都希望能夠和我的學生一起,從每天的教育生活中體悟生命的意義,共享教育的過程之美。
【陶繼新】您不但是一位有個性的教師,而且是一位智慧型的名師。您對自己未來行走的路徑非常清楚,而且一如既往地向著“道”的方向快速行進。更加重要的是,您的智慧在不斷生成,您的愛也在不斷升華。而學生將會從您那里獲取更加富有愛心與智慧的生命滋養(yǎng),走向一個更具意義的人生征程。
(原載于《教壇春秋——20位小學名師的境界與智慧》,陶繼新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