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回響
(一)
大道至簡致達道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孫春福
《天籟》如“天籟”,此課如從天上來!
王崧舟先生自去年推出《天籟》一課,已經(jīng)在不同的地點示范多次,每場課罷,大家都仍沉浸其間,恍惚置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的幾回聞”的境況,但要具體言說卻又不可名狀。真可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span>
截選自《莊子》“齊物論”中的《天籟》一課,多生僻字、難讀字、異讀字,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真是詰屈聱牙,更何況是五年級的小學生。但經(jīng)王崧舟先生點化,乍看結構簡單、手段簡單,卻演化出了如此的魅力,個中奧秘何在?
多年前,應《中國教師報》之邀,曾評賞過崧舟先生的《兩小兒辯日》。今天,應崧舟先生之邀,再談談觀《天籟》一課的學習體會。
一、注重“讀”,
此為語文教學之至簡大道
說到文言文如何教、如何學,我們往往會回憶起自己中學時期的語文學習經(jīng)歷。老師實詞虛詞逐一注釋一番,一句句翻譯成現(xiàn)代文,然后學生背誦記憶。這樣的教學導致什么結果?學生實詞、虛詞、文言句段,死記硬背裝了一些,但這些文言語料與學生的生活、情感格格不入,雖然學習了它,內(nèi)心卻排斥它,等他們離開學校,那些文言語料混同其他死記硬背的東西,被如同排泄物一般排出體外。這就是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悲哀!
這就有必要重新去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魅力,重新發(fā)現(xiàn)文言文與學生生活與心靈的關聯(lián)!其實,作為我國古代書面語的文言文也是古代先人生活與精神的寫照,即使最早的上古時代的文言文,它也是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加工而成的。它有著古代漢語口語的源頭,并且經(jīng)過書面的加工,語言簡潔凝練,音韻和諧又富有變化,文氣暢達。這種獨特的語言獨具古漢語的魅力,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讓學生去感受、感知。
縱觀崧舟先生的《兩小兒辯日》等多堂文言文教學,他立足小學生的實際,堅決擯棄注解式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注重帶領誦讀文本。在這些課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讀是他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其中,首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傾注時間最多的是讀,幫助學生感悟理解時使用的方法還是讀。在本課教學,由于文本是一篇上古時代的《莊子》文選,生僻字、難讀字、異讀字多,王先生教讀方法更加原始、古樸、多樣。一開始干脆一句句領讀,學生一句句跟讀;接著孩子們一句接一句,交互對讀;個別指名檢查讀,全體整齊鞏固讀;重點句段的美讀,更是全課的重筆濃彩的華美篇章。當然為何重點讀此句段、為何用美讀法讀此句段,崧舟先生是“獨運匠心”的,筆者后文還要詳解。
記得有語文專家曾說過: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誦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現(xiàn)代文學習是如此,文言文也是如此。為何?追究至語言的原始營造,語言是人類心物交感的產(chǎn)物,語音是人類內(nèi)心情感意念的異質同構物。文字是“符號的符號”,書面上寫的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嚴格說來,口語所包含、伴隨的語氣、語調(diào)、語勢等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受到了局限,全都表達不出來。因此,誦讀,通過語音、語氣、語調(diào)、語勢的揣摩,就能還原和重新賦予書面語言以跳躍的生命。
文言文似乎是一位睡美人,“讀”給“睡美人”一個吻,使沉睡千年的她復活。
“讀”看似原始,它應該是語文教學之至簡大道!
二、類比曼衍,
直覺中感悟“天籟”之道
文本的內(nèi)容決定形式,文本的形式襄助內(nèi)容,精妙的文本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體。如何理解和把握“天籟”的內(nèi)涵和意蘊,歷代注家相異的觀點不少。本人認為,從《莊子》整體的思想風格整體去觀照,再結合“天籟”章節(jié)部分的行文結構,可能會更好地把握莊子高妙的“天籟”之道韻。
莊子認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他明言其行文之法:“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寓言”即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人們習慣于以“我”為是非標準,為避免主觀片面,把道理講清,取信于人,必須借“藉外論文”的“寓言”?!爸匮浴奔礊槭棺约旱牡览頌樗私邮?,借重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增強說服力。對于“卮言”的理解,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打破嚴格的邏輯推理,借助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道理的文學性詩意類比言說。這種語言看似出于無心、自然流露,意蘊卻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并能窮年無盡。本人認為這樣的解釋符合莊子“卮言”的風格特征和功能。這樣的“寓言”十句有九句讓人相信,“重言”引用前輩圣哲的言論十句有七句讓人相信,“卮言”天天能發(fā)人新解,跟天道的發(fā)端相吻合。
“天籟”章節(jié)給人沖擊力最大的是莊子借子綦之口對“地籟”的描述:縱橫捭闔,極盡鋪排之能事,恣意描寫山陵樹木上的各式竅,林林總總;洋洋灑灑,盡摹狀之天工,渲染萬竅怒呺而成的各類風,多姿多彩;隨后總綰一筆,揭示出風竅兩者相隨、相應的止息關聯(lián)。子綦認為子游“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子游問其“方”,子綦?yún)s只對“地籟”濃墨重彩,為何?此實是莊子在此“三言”疊用的秘妙。
“比竹是已”的“人簌”是人們有意為之,常人習見,而“眾竅是已“的“地簌”則是常人所忽視。但經(jīng)過子綦濃墨重彩的鋪陳渲染,熟視無睹的“地簌”自然令人印象深刻,子游自然也悟得“地簌”“風作竅應”和“人簌”“息吹管響”的相同發(fā)聲機理?!疤祗睂崱暗阑[”,常人自然從無聽聞,只有在掌握它“自已自取”的機理后,收視返觀在內(nèi)心才能諦聽。究竟何為“天簌”,子綦(實是莊子)不枚一例,只點化其“自已自取”的禪機。受前面濃墨重彩鋪陳渲染的“地簌”的類比啟發(fā),在異質同構的直覺聯(lián)想中就能“盡得風流”!
妙哉,妙哉,何其妙哉,這就是“和以天倪”的“卮言”曼衍之妙!
詩云:“人前風光百般好,人后辛酸可知曉?!贬轮巯壬空n均窮研力索,常至忘寢食,才成就驚人藝業(yè),給課堂喚來了“神靈”。筆者雖未對他就這一課品的創(chuàng)作做過專門的訪談,但可以肯定的是,崧舟先生事前必定對《莊子》、對“天籟”篇章窮研力索一番了的。
有人說,世間有兩種“天籟”,一為老悟,一為童真。崧舟先生本課帶領學生在通讀基礎上美讀、品讀的教學路向,遵循著同軸互映的燭照結構,大造類比之象,誘導直覺聯(lián)想,也就成功、暢達地引發(fā)了稚童對“天籟”的穎悟,莊子高妙的“天籟”道韻自然飄然降臨課堂了!
《天籟》里隱含著莊子超逸的思想方法,洞悉之,遵循之,自然臻致體道悟道之達道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