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寧海苧麻
文/應可軍
記得兒時,可以看到園地角落、屋址瓦礫堆零零散散地長著一種植物,陽光下,枝葉扶蘇,顯出一片茁壯與生機。這便是舊時寧海常見的苧麻。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寧海老底子園地荒灘到處長有苧麻。在舊時村里的老奶奶們,三五成群,沒事了就會搬一條板凳,然后把一只腳的褲管卷起來,一邊聊天一邊搓苧麻。因為苧麻搓的麻繩,在農(nóng)村里是用途非常廣的。比如其中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用途,披麻戴孝的時候,所用到的麻繩,就是苧麻經(jīng)過簡單加工而成的。苧麻在古代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其也被稱之為“中國草”。因為這種植物是中國獨有的,其種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苧麻作為“天然纖維之王”,是我國特有的紡織原料。在苧麻種植的巔峰時期,全國種植面積達200多萬畝。但由于傳統(tǒng)脫膠工藝需要用到大量酸堿和高溫高壓條件,能耗高、脫膠廢水污染嚴重,無法滿足國家節(jié)能減排政策的要求,大量苧麻企業(yè)紛紛關停,苧麻原麻收購量銳減,價格大跌,近百萬麻農(nóng)棄麻、毀麻,如今只剩40多萬畝。中國麻紡協(xié)會強調(diào)生物脫膠工藝是今后的發(fā)展方向。說道苧麻的用途,第一個自然就是紡紗織布了。苧麻的莖皮纖維細長,韌性很強,富有彈力,并且拉力強。其經(jīng)過浸麻、剝麻、漂洗等十多道手工工序以后,就可以制造成為夏布了。一般來說,苧麻的纖維很長,手感也會感覺粗糙很硬,而布料卻是最好的之一,看上去會比較光澤靚麗。另外,苧麻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紡線,有粗支紗線和高支紗線等,因此,既可以做厚重的衣服,也可以做那種很輕薄的衣服。寧海舊時的布分兩種。一是夏布。夏布看似粗糲卻撫之柔軟,看似陳舊樸素卻淡然若風,它完美地與中國人的東方氣質(zhì)相契合。在西方紡織技術傳入中國之前,寧海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床鋪都是用粗布手工紡織而成,由于這種布紡出的衣服線條簡單,色彩單調(diào),質(zhì)感也較為粗糙,如果女兒出嫁,夫家派來的馬桶小兄一定要讓他挑走用青布袋裝的馬桶、席子等先行。這是十里紅妝的前奏曲。近百年來隨著紡織工業(yè)的現(xiàn)代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寧海也是走過這樣的歷程。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綠色,環(huán)保,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昔日的老粗布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藝的創(chuàng)新和改變,色彩更豐富,觸感更舒適,成為適合現(xiàn)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紡用品。苧麻在90年代以前,那可是個寶,說它全身是寶也一點不夸張。舊時寧海農(nóng)村里的蚊帳、衣服、帽子等等,多是用苧麻布制作而成的。民間用苧麻捻紗織成布稱“夏布’。為農(nóng)家夏天主要布料。民國時漸為“洋布”取代。不過,現(xiàn)在種植苧麻的少了,幾乎消失不見了,家庭麻紡織在寧海漸為沒落。
苧麻簡稱“麻”,翻開字典有這樣的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富含纖維質(zhì),可以做繩子及織夏布。”作為一種紡織原料,苧麻歷來為我國人們所種植。古詩中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可見苧麻種植與麻布生產(chǎn)在古代就已成為僅次于蠶桑業(yè)的重要產(chǎn)業(yè)了。
苧麻好種,一般田頭地角、荒坡石隙都能很好地生長,且不用施肥,也不用噴藥。風一陣雨一陣地就能長成一道綠色的屏障,直至被農(nóng)人采收,成片地倒下,剝皮抽筋而無怨無悔。
苧麻好種,苧布卻難織,從收獲苧麻開始,繁雜的工序便開始了,這是一個進展緩慢、又耗時費力的過程。麻皮經(jīng)過刮青、漂洗、曝曬等程序,最終變得又白又韌。再仔細地將麻皮撕成極細的苧絲,然后兩三根苧絲合在一起搓成結實的紗線。苧紗無休止地搓下去,一般二三天就可以繞成一個漂亮的線團。這種線團既可作為織布的原料,也可作為半成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換取一些生活必需品。這似乎是當時家鄉(xiāng)婦女唯一的副業(yè)收入。歲月在無休止的搓捻下春秋代序,寒暑易節(jié)。滿頭的青絲都搓成了手中的白紗,還在不停地搓捻著,搓捻著清貧的日子,搓捻著對一家生計的執(zhí)著。年輕女子在未嫁之前都得向長輩學習這一技術,這時,用來挈鞋底,做布鞋。待出嫁時方能搏得婆家的贊賞。于是那長長的苧紗便貫穿了女人的一生。
有了足夠的苧紗,便可上織機了,印象中織布是最單調(diào)的工作,古老的手工機械,手腳并用,“咔—嚓”,“咔—嚓”,聲音緩慢而沉悶??棛C上經(jīng)線上下交替,手中牽引梭中緯線趁隙一來一往,剛織幾下便要停下來,用一根竹條伸進去將織好的緯線夾緊??棛C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期待的苧布卻很少。
苧布織好了,有些是要染色的。一般染的都是青色和藍色,染苧布須得請專門的染布師傅。染布還得看準天氣,須得是一個大晴天,陽光下全村的苧布同時染過,又同時曬出來,空氣中便彌漫著一種麻與染料的混合氣味,讓人感到快樂與滿足。長久的辛勞終于有了回報,付出是值得的。
苧布正式的稱謂叫“夏布”。這名稱的由來不曾考證,但想像它因為麻纖維透氣、涼爽,特別適合做夏衣穿著,故稱“夏布”,是十分貼切的。農(nóng)人穿著結實的夏布衣服下地勞作,既吸汗,又舒爽,也經(jīng)得起磨礪和洗滌。由于它的特殊纖維,夏布有著其它織物無法比擬的特性,因此作為一種國際商品,夏布有著巨大的出口量,每年都為國家換取大量的外匯。
寧海苧麻栽培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因為光照、水、熱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苧麻的生長,所以苧麻種植在寧海曾經(jīng)非常普遍。諸如岙里王竹枝詞說“春陰遍地是桑麻,湘箔蠶眠數(shù)百家。梅雨乍晴新繭熟,竹屝煙里響繅車”看來寧海早具有加工絲織技術。至于棉布的制作更是寧海的主項。寧海早在明《崇禎縣志》已有植棉記載,清《光緒縣志》稱木棉。明代大儒方孝孺就寫過《木棉歌》一詩。全詩如下;“陽收盡枝頭露,烘綻青囊翻白絮。田婦攜筐采得歸,渾家儀作機中布。竹籠纏著活火薰,蠹蟲母子亂紛紛。尺鐵碾出搖白雪,一弓彈破秋江云。中通外叢磋成索,終夜踏車聲落落。車聲未盡催上機,知作誰人身上衣。大兒來牽裙,小兒來牽褲半擬輸官府,半擬償債務。小女臨風背面泣,憶昔隨母園中拾?!痹娙撕彤嫾宜坪鹾軜酚诿枥L勞動時的婦女;注視著沉浸于勞作、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被人觀察的女人,這時候的想像略帶一點色情意味。盡管如此,我們還得感謝他們留下了證據(jù)。畢竟在必須通過勞作滿足自己衣食之需的大多數(shù)家庭里,女人得像男人那樣辛苦、長時間地干活。在中部和南部更暖和的地方,女人被描繪為在戶外干農(nóng)活的形象。然而無論婦女干了多少農(nóng)活,在中國學者看來她們的主要任務還是在別處。女人的工作是耗時、費工、大多數(shù)工序需要在室內(nèi)完成的紡線織布。象征意義上陪伴女人的東西是布,因為自古以來對勞動性別分工簡單扼要的說法就是“男耕女織”。紡織業(yè)被視為基本的、可以與耕種相比的生產(chǎn)活動。就如人需要吃飯一樣,他們還需要穿衣御寒。男男女女各自做好分內(nèi)之事,一家人就可以豐衣足食。這個模式長期以來已成為朝廷賦稅制度的依據(jù)。
自古以來,人們?nèi)粘4┑囊路际锹椴甲龅?,粗糙的麻衣還被用來當作喪服。麻是一年生植物,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可種植。莖皮(韌皮)會長成長長的纖維,雄性麻株的纖維比雌性的更好,因此雄株的韌皮常用來紡線織布,雌株則做麻繩、麻袋及同類產(chǎn)品。幾乎與麻同樣重要的植物是苧麻,苧麻主要生長于南方。苧麻只能用于紡織,另外,它是多年生植物,一年可收獲3次。苧麻纖維比麻纖維更柔軟,更有光澤,特別適合做夏衣,即便在潮濕的氣候里也易于晾干。一旦出售,苧麻布的價錢是麻布的好幾倍。寧海在苧麻遍布的時候,還會種葛。
城南錢日慎的《種葛篇》一詩就寫到:“種竹俗可醫(yī),種花香可摘。足以供歡娛,且以悅朝夕。何如種此葛,美地不虛擲。秋雨濕花黃,春風吹葉碧。采擷當其時,可締更可绤。暑服稱體裁,服之思無敕。
歌詩懷國風,稼穡起王跡。寄語世上人,勿作事無益。”他說,為了利用空隙土地,不種竹、不種花,而種上與苧麻同等的葛,可用來做夏天的衣服,多好。
作者簡介
應可軍
應可均 ,筆名筱瑛,曾用名應可軍,浙江寧海人?,F(xiàn)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會員、寧??h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地名協(xié)會副秘書長、寧??h徐霞客研究會理事等??釔凼詹貙幒5胤轿墨I,被評為“寧波市十佳藏書家庭”;走遍全縣村落,考查風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普查先進個人”首批“浙江省民間文藝優(yōu)秀人才”“寧波市十佳業(yè)余文保員”;其間,曾在《寧波日報》《寧波晚報》《寧海報》等刊物上發(fā)表過不少的史論作品,參與策劃多種文化活動,編著多種有關寧海綜合文獻等。著有《寧海歷史上今天》《寧海姓氏溯源》《寧海之最》《寧海古戲臺》《寧海民政志》等著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