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志2022年12月號
—— 論壇
李白款《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考論
文_肖漢澤
安徽省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
內(nèi)容提要:李白款《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驚現(xiàn)日本,不少文博專家為之考辨。專家們關(guān)于是“唐人墨跡”的結(jié)論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書家是否為李白?本文擬從帖文與現(xiàn)存最早李白詩文刻本對照、用字與盛唐避諱法規(guī)比較、字體選擇與所處境遇的關(guān)系、楷隸間雜與“無法之法”、李白詩稿與日本遣唐使遞交時空及送達機緣等諸多方面加以考證,結(jié)論是否定的。盡管如此,作為“唐人墨跡”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依然是一件國寶級文物。
關(guān)鍵詞:文獻比較;避諱;字體選擇;無法之法;遣唐使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圖1)驚現(xiàn)日本,不少文博專家為之考辨。此帖名款直言李白,而李白是盛唐最偉大的詩人和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詩、書是盛唐氣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盛唐的精神風(fēng)貌。專家們關(guān)于此帖是“唐人墨跡”的結(jié)論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書家是否如名款所云為李白?本文擬從帖文與現(xiàn)存最早李白詩文刻本對照、用字與盛唐避諱法規(guī)比較、字體選擇與所處境遇的關(guān)系、楷隸間雜與“無法之法”、李白詩稿與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遞交時空及送達機緣等幾個方面加以考證,并得出相應(yīng)的結(jié)論。
圖1 唐 李白(款)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一、與現(xiàn)存最早
李白詩文刻本不符
最早刻本是詩文辨?zhèn)蔚囊罁?jù)之一。倘使詩文與最早刻本記載不符,就存在問題。而作為依據(jù)的刻本,一般地說,應(yīng)該越接近原始面貌越準(zhǔn)確。也就是說,作為依據(jù)的李白詩文集版本越早越好。這就需要對李白詩文編集的版本進行溯源了。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夜郎,赦還至江夏,送僧人貞倩歸漢東,作《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并序》,其序云:“先生六十而隱化,若繼跡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壯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傾產(chǎn)重諾,好賢攻文,即惠休上人與江、鮑往復(fù),各一時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sup>[1]770李白以“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后不知下落。唐魏萬(后改名魏顥)《李翰林集序》載:“顥平生自負(fù),人或為狂,白相見泯合,有贈之作,謂余爾后必著大名于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sup>[1]23上元二年(761)魏萬遵命編《李翰林集》2卷,收詩文44篇,為最早的李白作品集,今佚。寶應(yīng)元年(762),李白臨終前,將手稿悉付族叔李陽冰,托為作序編集。其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dāng)涂,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扁舟而相歡。臨當(dāng)掛冠,公又疾殛。草文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為序?!?sup>[1]15李陽冰編《草堂集》10卷,今序存集佚。唐元和十二年(817),范傳正以李陽冰《草堂集》10卷為基礎(chǔ),補輯“時之文士”“公之宗族”所得詩文,成《李白文集》20卷。其《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云:“文集二十卷,或得之于時之文士,或得之于公之宗族,編緝斷簡,以行于代?!?sup>[1]37今佚。
到了宋代,真宗咸平年間,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樂史在李陽冰《草堂集》的基礎(chǔ)上,增收詩歌10卷,編成《李翰林集》20卷,錄詩776首;又搜集李白撰寫的文章65篇,編為《李翰林別集》10卷,其序云“李翰林歌詩,李陽冰纂為《草堂集》十卷,史又別收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為二十卷,號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館中得李白賦序表贊書頌等,亦排為十卷,號曰《李翰林別集》”[1]16。前集今佚,后集明代尚有復(fù)刻。
宋仁宗嘉祐年間,宋敏求出知太平州(治所在當(dāng)涂),聞知李白與太平州的淵源,決定編李白集。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至熙寧元年(1068),他在李陽冰《草堂集》10卷、樂史《李翰林集》20卷和《李翰林別集》10卷的基礎(chǔ)上,相繼補輯王溥家藏的《李白詩集》中樂史未收之詩104篇、魏萬所纂《李白詩集》2卷44篇、民間收集遺詩77篇,共1001篇;熙寧元年,分詩歌為21類,詩文合編為《李太白文集》30卷,其《后序》云:“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當(dāng)時著述,十喪其九’。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纂雜著為別集十卷。治平元年,得王文獻公溥家藏白詩集上中二帙,凡廣一百四篇,惜遺其下帙。熙寧元年,得唐魏萬所纂白詩集二卷,凡廣四十四篇。因裒《唐類詩》諸編,洎刻石所傳、別集所載者,又得七十七篇,無慮千篇,沿舊目而厘正其匯次,使各相從。以別集附于后,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三十卷?!?sup>[2]《李太白文集》30卷成為第一部李白詩文全集本,以后各種李白詩文集,內(nèi)容基本上不出此本范圍。此后,時任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為宋敏求本考訂次第。其《李白詩集后序》云:“《李白詩集》二十卷,舊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sup>[3]曾鞏對宋敏求所收李白詩篇,從第六卷歌吟類開始到詩集的卷末哀傷類結(jié)束,逐一注明其行蹤及創(chuàng)作時間,使之成為李白詩歌有編年意義的最早版本。
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州知州晏知止,將宋、曾編定的《李太白文集》授予信安毛漸校刊。毛漸《跋》云:“臨川晏公知止字處善,守蘇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詩,以授于漸曰:'白之詩歷世浸久,所傳之集,率多訛缺。予得此本,最為完善,將欲鏤版以廣其傳?!瘽u竊謂李詩為人所尚,以宋公編類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詳,世雖甚好,不可得而悉見。今晏公又能鏤版以傳,使李詩復(fù)顯于世,實三公相與成始而成終也。”[4]毛漸???,世稱“蘇本”,是宋代編集《李太白文集》第一個刻本,今不存。
南宋紹興年間,在刻書最發(fā)達的蜀中(今四川眉山地區(qū)),根據(jù)“蘇本”翻刻的《李太白文集》30卷,成為現(xiàn)存最早的李白詩文刻本,也是現(xiàn)存李白詩文全集中唯一的宋代刻本,世稱“宋蜀本”(圖2)。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繆曰芑得昆山徐氏所藏蜀本,據(jù)以影刻于蘇州城西雙泉草堂,世稱“繆本”?!八问癖尽痹态F(xiàn)僅存兩部,一部完整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1986年巴蜀書社據(jù)此影印出版,出版說明云:“《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是世界僅存的宋代蜀刻李白詩文集。據(jù)學(xué)者考證,是北宋時的蜀刻本,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我社特?fù)?jù)此,略加編排,影印出版?!?sup>[5]出版說明另一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宋蜀本,殘缺的第十五至二十四卷由“繆本”補配?!翱姳尽毕邓巍⒃幎ǖ摹独钐孜募返谌齻€刻本,今尚存。三個刻本一脈相承,內(nèi)容一致,唯“蘇本”不存。
圖2 南宋紹興年間刊刻《李太白文集》(宋蜀本)
影印書影
現(xiàn)存最早的李白詩文宋刻本,即“宋蜀本”,刊載的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應(yīng)該最接近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的原貌,也應(yīng)該是印證李白款《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最權(quán)威的文獻依據(jù)。查巴蜀書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影印“宋蜀本”《李太白文集》第二十一卷“歌詩四十七首·閑適”所載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的正文是:“地白風(fēng)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肇?fù)頭上巾,吾于爾何有?!?sup>[5]110而《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正文是:“地白風(fēng)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肇?fù)頭上巾,吾于爾何有?!焙苊黠@,二者不一致,盡管只有“泉”和“淵”一字之差,但終究有不同之處。從嚴(yán)格意義上講,《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正文內(nèi)容與歷史文獻不是完全一致的。
圖3 清康熙年間吳門繆曰芑雙泉草堂
仿宋臨川晏氏刊本《李太白文集》書影
再看“繆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王啟興主編《校編全唐詩》上卷第664頁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下校云:“淵,王本注:繆本作泉?!敝腥A書局2011年3月1版《李太白全集》卷23第917頁《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中“淵”后注云:“繆本作'泉’?!鼻蹇滴跷迨陞情T繆曰芑雙泉草堂仿宋臨川晏氏刊本《李太白文集》(圖3)第二十一卷“閑適”類《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文是:“地白風(fēng)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肇?fù)頭上巾,吾于爾何有?!迸c“宋蜀本”一致,均為“笑殺陶泉明”,而非《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所云“笑殺陶淵明”。這就進一步證明《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內(nèi)容與李白集現(xiàn)存最早宋刻本有區(qū)別。雖僅一字之差,但問題就出在這一字上。
二、違背盛唐避諱法規(guī)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中“笑殺陶淵明”句的“淵”字,涉及封建社會的避諱問題。在封建社會,人們對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免寫出或說出叫避諱。避諱有國諱與家諱之分,國諱又稱公諱,主要避皇帝本人及其相關(guān)人的名諱,由國家禮法規(guī)定,全國臣民必須一律遵守。家諱又稱私諱,主要避尊長名諱。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xiàn)。遇有與諱名之字相犯,必須改用其他詞義相近的字來代替,或者以“諱”“某”等字填寫于空缺中予以表示,違者就要受到相應(yīng)處罰。
避諱起于周,成于秦,尤盛于唐宋,直到近代才趨于消亡。在唐朝,避諱上了法律,不少人因觸諱丟官去職,斷送仕途?!短坡墒枳h》規(guī)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觸犯“大不敬”之大罪,是當(dāng)時最嚴(yán)重的“十惡”之一?!短坡墒枳h·職制》第二條和第八條明文規(guī)定:“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薄捌仗炻释?,莫匪王臣。制字立名,輒犯宗廟諱者,合徒三年?!薄爸T府號、官稱犯父祖名,而冒榮居之;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侍,委親之官;即妄增年狀,以求入侍及冒哀求仕者:徒一年?!逼渌^“笞”者,是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如避李淵諱,高句麗大將淵蓋蘇文改寫成泉蓋蘇文;魏廣陽王淵改寫成廣陽王深;浙江龍淵,改為龍泉,龍淵寶劍亦改稱龍泉寶劍。杭州虎林門,避李淵之祖父李虎之諱,改稱武林門。在大唐,無人敢說“虎”字,只管虎叫大蟲,一直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李淵之祖父叫李虎。晚唐時期,南詔國王蒙世隆要求冊封。因為他的名字同時犯了李世民和李隆基兩個皇帝的名諱,唐朝就要他改名蒙驃信,南詔王一怒之下宣布稱帝,唐朝便派兵討伐,拉鋸戰(zhàn)打了好幾年。
避諱之風(fēng)直到清代中期依然盛行。乾隆四十二年(1777),江西舉子王錫侯在《字貫》一書中觸犯了康熙玄燁、雍正胤禛和乾隆弘歷的名諱,乾隆勃然大怒,迅即下了一道《將王錫侯迅速鎖押解京嚴(yán)審治罪諭》,云:“序文后凡例,竟有一篇將圣祖、世宗廟諱及朕御名字悉行開列,深堪發(fā)指,此實大逆不法,為從來未有之事,罪不容誅,即應(yīng)照大逆律問擬,以申國法而快人心?!?sup>[6]稱王錫侯“大逆不法”“罪不容誅”。結(jié)果王錫侯被判斬立決;其15歲以上子孫7人被判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其他如妻、媳人等“充發(fā)黑龍江,與披甲人為奴”。此案還牽連一大批政界要人:兩江總督高晉以失察降級;江西巡撫海成判斬監(jiān)候,臨刑時改判流放新疆;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使馮廷丞革職,交刑部治罪等。
李白所處時代正是大唐盛世,避諱之風(fēng)正盛。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詩作手跡中直書“陶淵明”呢?
唐李端《冬夜集張尹后閣》詩云:“乘龜兼戴豸,白面映朱衣。安石還須起,泉明不得歸。應(yīng)門常吏在,登席舊寮稀。遠客長先醉,那知亞相威?!边@里的“泉明不得歸”的“泉明”,即指“淵明”,正是李端避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之諱的代用。唐韓翃《送客歸江州》有句云:“聞道泉明居止近,籃輿相訪為淹留?!边@里的“聞道泉明居止近”,也是用“泉”代“淵”。唐耿湋《奉和元承杪秋憶終南舊居》詩有句云:“恭侯有遺躅,何事學(xué)泉明。”這里的“何事學(xué)泉明”,也是用“泉”代“淵”。
李白《送韓侍御之廣德》詩云:“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蓖蹒ⅰ昂ǜ枰灰顾腿鳌痹疲骸啊兑翱蛥矔罚?《海錄碎事》謂淵明一字泉明,李白詩多用之。不知稱淵明為泉明者,蓋避唐高祖諱耳。猶楊淵之稱楊泉,非一字泉明也?!洱R東野語》:'高祖諱淵,淵字盡改為泉?!庇谩叭贝皽Y”,正是為避高祖“李淵”之諱,凡為詩作文觸及“淵”字,盡改為“泉”。
圖4 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淵(一)
圖5 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淵(二)
圖6 北魏《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淵
我們注意到,《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中“淵”字中間少一橫,是否有意為之,以示避諱,或備一說。但據(jù)文獻,淵字的隸書寫法足有28種之多,“淵”字的楷書寫法也有18種之多。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隸體淵字的兩種寫法都是中間少一橫(圖4、圖5);北魏宣武帝(元?。┚懊魅辏?02)五月廿七日造訖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碑中,“淵”字的楷書寫法也是中間少一橫(圖6);等等。此帖中“陶淵明”的“淵”字中間少一橫,也應(yīng)是“淵”字的又一種異體寫法,并非有意為之。而且這種“淵”字少一橫的避諱做法未必就能獲得避諱的效果,因為誰都知道那少一橫的“淵”字,讀起來還是李淵的“淵”字音,能避得了嗎?《舊唐書·李賀傳》記載:“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后,父名晉肅,以是不舉進士?!本鸵驗楦赣H名叫晉肅,“進”與“晉”音同而犯家諱,李賀便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韓愈因此作《諱辯》為之辯,也無濟于事,李賀27歲便郁郁而死??梢姳苤M不單單避字形,更重要的是還要避字的發(fā)音。不然李白何必用“泉”代“淵”,用“陶泉明”代“陶淵明”呢?在當(dāng)時,用“泉”代“淵”,用“陶泉明”代“陶淵明”,應(yīng)該是約定俗成、人所共知的,很可能是經(jīng)官方批準(zhǔn)的硬性規(guī)定。如果官方硬性規(guī)定以“泉”代“淵”,有不執(zhí)行而擅用缺一橫之法者,自然也是違法的。須知,“高祖諱淵,淵字盡改為泉”(《齊東野語》),何謂“盡改”?就是無一例外,別無他途,更談不上所謂“少一橫”了。
實際上,現(xiàn)存最早的李白詩文“宋蜀本”與影印“宋蜀本”的“繆本”,其《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都是以“泉”代“淵”、以“陶泉明”代“陶淵明”的。而《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未以“泉”代“淵”,未以“陶泉明”代“陶淵明”。這就證明,違背盛唐避諱法規(guī)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不是李白書法真跡。
三、字體選擇
與所處境遇相悖
傳為李白的《立冬》詩有句“凍筆新詩懶寫”,說明所處境遇對書家決定書寫和怎樣書寫至關(guān)重要。寒冬時節(jié),冷意徹骨,不便也不愿執(zhí)筆;即使執(zhí)筆了,也是盡量從簡從易從速,能寫草書一揮而就,絕不寫篆、隸、行、楷精雕細(xì)琢。書家遇事不順,心情急躁之時,也常隨手書寫草書;而在睹物思人、心懷崇敬的境遇和心緒下,常選擇比較莊重的字體,比如隸書、楷書或行楷,以示尊重。
書寫字體,如篆、隸、楷、行、草等,是書寫文字的結(jié)體和形式。在漢代,隸書取代小篆的正體地位。東漢后期,隸書衍生出楷書和行書。魏晉時期,楷書取代隸書的正體地位,形成了以楷書為基礎(chǔ),以行、草為時尚的新體書寫風(fēng)氣。魏晉書家薈萃,其杰出代表是鐘繇和王羲之,人稱“鐘王”。而王羲之更是新體書法的集大成者,人稱“書圣”,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并稱“二王”。
李白師法張旭,同出“二王”一系。李白《王右軍》詩云“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fēng)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jīng),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贊頌了王羲之的書法。李白師法張旭,而張旭是草書“只應(yīng)天上有”的“草圣”,那么李白草書自然不在話下,只是為詩名所掩。
李白天縱才華,必不滿足于已有水平。他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號稱“酒中八仙”(《新唐書·李白傳》),杜甫《飲中八仙歌》有記。此外,李白還與懷素、李北海、李陽冰交好,這些人中不乏草書大家。李白經(jīng)常與他們在一起喝酒、切磋,草書技藝大進。他在《草書歌行》里表達出“我?guī)煷怂嚥粠煿?。古來萬事貴天生”的心聲,認(rèn)為王羲之、張旭等號稱書圣、草圣,那只是虛名,好的筆法應(yīng)不拘泥古人規(guī)矩。從古至今,萬事到了極致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張旭那樣,觀看公孫大娘《渾脫》舞才能有所啟發(fā)?李白曾云:“歐、虞、褚、陸真書奴耳?!保ㄔ鷱堦獭渡详柵_帖》跋)其草書技藝已經(jīng)達到超古境界,顯示出“不師古”“貴天生”的太白氣象。
清初詩人、《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孔尚任詩文集》卷八“李太白自書詩卷”條,記云:“李青蓮自書詩卷,字法超放,若游龍翔鳳,目所罕見。詩后識云:'天寶二年春三月八日,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隴西李白?!埬?,十損七八,而御寶及前人印記,仿佛可識。后一跋云:'李青蓮詩名千古,軼駕一時;至其書法,人所罕見。今一旦得睹此所寫應(yīng)制詩,詞藻之妙,無容置喙,第觀其草法之神,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guī)入矩,飛舞自得,即使旭、素見之,也當(dāng)掣肘遜避。宜乎歷代寶藏,重若拱璧。晚學(xué)小子,何幸得附名卷末,國子祭酒許衡跋?!忠话显疲?青蓮此卷,真得草書之三昧者耶,不然,何其如行云流水之無不如意也。廬陵解縉書于玉堂清署之南軒?!?sup>[7]可見,李白極擅草書。其草書“字法超放,若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如行云流水之無不如意”,即使張旭、懷素見了,“也當(dāng)掣肘遜避”,“真得草書之三昧者耶”!如此精湛草法,平時信手便極易寫出草書來,而《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書寫字體卻是楷隸!
李白途經(jīng)歷陽,歷陽縣丞王歷陽設(shè)宴招待李白。當(dāng)時正值大雪紛飛,席間李白頻頻舉杯,豪情萬丈。只可惜王歷陽不勝酒力,不管李白如何苦勸,杯中之酒就是下不去。李白于是改變策略,即席潑墨寫就《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云:“地白風(fēng)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fù)頭上巾,吾于爾何有?!背靶ν鯕v陽“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表面上以陶淵明為榜樣,可就是“不飲杯中酒”,嘲諷和激將之意溢于詩句。然而,王縣丞確實酒量太小,嘲諷和激將也無濟于事。盡管李白有沖天豪氣,也感動不了酒量小的王歷陽。在“地白風(fēng)色寒,雪花大如手”的嚴(yán)寒時節(jié),本來就“凍筆新詩懶寫”的李白,欲飲不能,欲罷不忍,嘲諷和激將又無濟于事。在這種境遇和心緒下,其最可能選擇一瀉千里的草書,抑或快捷如飛的行草,絕不會是四平八穩(wěn)、循規(guī)蹈矩的楷隸。
開元十三年(725),25歲的李白走出蜀地,在上清派道友元丹丘的引薦下,拜訪了上清派司馬承禎宗師,被引為“仙宗十友”,賀知章是“仙宗十友”之一。司馬承禎深受唐玄宗器重,開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命司馬承禎建王屋山陽臺觀,并讓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隨學(xué)道。李白得識玉真公主,司馬承禎起中介作用。司馬承禎曾作陽臺觀壁畫,畫中仙鶴、云氣,呼之欲出,十分壯觀。據(jù)《新唐書·文藝列傳》及魏顥《李翰林集序》,天寶元年(742),42歲的李白經(jīng)由司馬承禎上清派弟子元丹丘和賀知章的引薦,又得玉真公主極力推薦,終得唐玄宗召見,獲賜翰林供奉一職。天寶三載(744)三月賜金放還。同年夏初,李白與杜甫相會于洛陽,后同游王屋山,時司馬承禎已經(jīng)仙逝。目睹司馬宗師陽臺觀壁畫,李白感慨萬千,揮筆寫下草書《上陽臺帖》。司馬承禎對李白有知遇之恩,李白睹畫思人,既惋惜又失落,心情總體是沉重的。在這種境遇下,他理當(dāng)選擇比較莊重的字體,比如隸書、楷書或行楷,以示尊重;但是,他依然選擇草書作為書寫字體。這表明草書已是他最拿手的書寫字體了。那么,作為調(diào)侃、嘲諷和激將的席間之物《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不選擇最順手、最快捷的草書抑或行草,而選擇楷隸作為書寫字體,實在是匪夷所思的。而且這種楷隸間雜的書法,多用于莊重場合,漢代以來漸趨稀少。很難想象,擅長草書的李白會用此楷隸間雜之書書寫席間即興詩作!
四、楷隸間雜
并非“無法之法”
元代書論家鄭杓《衍極·古學(xué)篇》云:“歐、虞、褚深得書理,信本傷于勁利,伯施過于純熟,登善少開闔之勢?!椎脽o法之法。”[8]
書法是一門深奧的藝術(shù),無法之法是該門藝術(shù)的至高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須經(jīng)三重歷練:借鑒已有之法、不受制于已有之法、無法而法之至法。這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非凡的創(chuàng)新過程。蘇軾說:“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保ㄌK軾《書吳道子畫后》)這便是無法之法境界了。
李白書法承“二王”一脈,師從張旭。在入其門、探其奧、得其法之時,他贊頌王羲之書法“筆精妙入神”(李白《王右軍》),但在“不師古”“貴天生”的追求中,又逐步加以否定,認(rèn)為“蘭亭雄筆安足夸”(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shù),我?guī)煷怂嚥粠煿拧9艁砣f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李白《草書歌行》),在否定中逐步完成新的飛躍,達到無法之法境界,而且形成了以“飄逸”為基本特征的書法風(fēng)格。[9]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詩題八字,“嘲”“陽”“不”三字為單一的楷體?!巴酢弊謾M尾向上行筆,似有隸書筆意?!皻v”“肯”“飲”“酒”四字,每字筆畫有楷有隸,以楷為主;如“歷”字繁體上下兩橫、“肯”字中間一橫、“飲”字右下一捺、“酒”字左上一點,都帶隸體筆意。這句詩題文,系楷隸間雜字文。
詩中諸句,“雪花大如手”中的“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中的“陶”“淵”,“不飲杯中酒”中的“中”,以及“空負(fù)頭上巾”中的“上”“巾”諸字,均系楷書字體。
“虛栽五株柳”中的“五”“柳”,“空負(fù)頭上巾”中的“負(fù)”,“吾于爾何有”中的“吾”“有”諸字,均系隸書字體。
“地白風(fēng)色寒”中的“色”“寒”,“雪花大如手”中的“雪”,“不飲杯中酒”中的“飲”“杯”“酒”,“浪撫一張琴”中的“一”“琴”,“虛栽五株柳”中的“虛”“栽”,“空負(fù)頭上巾”中的“空”等諸字,均帶楷隸體韻。如“空”字的最后一橫、“杯”字的右下一捺,都有隸書波腳筆畫,等等??傮w上講,《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系楷隸間雜書法。
楷隸間雜并非“無法之法”?!盁o法之法”是對“有法之法”樊籬的突破,是在高度技巧基礎(chǔ)上的自覺認(rèn)知,是一種得大道之后的自我飛躍,是書法藝術(shù)中大道無術(shù)、大藝不雕的至高境界。而且此帖的這種楷隸間雜,無論楷書字體,還是隸書字體,抑或楷隸筆畫相間字體,均看不出有明顯的飄逸書風(fēng)。
五、無遞交時空
和送達機緣
有人說,《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是李白贈阿倍仲麻呂并由阿倍仲麻呂帶入日本,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十月,19歲的日本留學(xué)生阿倍仲麻呂隨第九次遣唐使團到達長安,后更名“朝衡”(或晁衡)。9年的太學(xué)修業(yè)期滿,阿倍仲麻呂參加禮部科考中進士。開元十六年(728),阿倍仲麻呂擔(dān)任左春坊司經(jīng)局的校書郎(從九品),正式參加了唐朝政府工作;次年轉(zhuǎn)任門下省“補闕”(從七品),成為唐廷內(nèi)的清貴官員;四年后改任儀王友(從五品下)。所以《舊唐書》說他“慕中國之風(fēng),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儀王即唐玄宗第十一子李璲,“友”是一種官職,王公之近臣。開元二十一年(733),第十次遣唐使團來唐,阿倍仲麻呂曾請歸,玄宗厚愛其才,未忍放還。
天寶元年(742)李白應(yīng)召進宮獲賜翰林供奉,結(jié)識了阿倍仲麻呂,二人成為摯友,經(jīng)常在一起痛飲,高談闊論。天寶三載(744)三月,李白上疏請求還山,唐玄宗順?biāo)浦郏n金放還,李白隨即離開長安。
天寶十一載(752),以藤原清河為大使、大伴古麻呂和吉備真?zhèn)洌ㄒ钅曜芳樱楦笔沟娜毡镜谑淮吻蔡剖箞F抵達長安,翌年正月,受到玄宗皇帝接見,由“掌經(jīng)籍圖書,監(jiān)國史,領(lǐng)著作、太史二局”(《通典·職官八·秘書監(jiān)》)的秘書省長官秘書監(jiān)阿倍仲麻呂負(fù)責(zé)全程接待。天寶十二載(753)六月,使團從長安動身準(zhǔn)備回國,在唐36年的阿倍仲麻呂因思念家鄉(xiāng)請求隨團歸國。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請求,并且任命他為中國回訪使,還特地寫了一首《送日本使》相送,詩云:“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念余懷義遠,矜爾思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北磉_了對阿倍仲麻呂的賞識和對使團平安渡海歸國的愿望。
阿倍仲麻呂的中國好友聞知他要回國的消息,紛紛作詩贈別。右拾遺王維作《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并序》相贈,詩云:“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fēng)。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xiāng)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保ㄇ迮矶ㄇ蟮染帯度圃姟肪?27)飽含情感地描繪出一幅遙遠歸途及歸國后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安全的憂慮、一帆風(fēng)順回歸祖國的美好祝愿和依依不舍的深摯情誼。
諫議大夫包佶作《送日本國聘賀使晁臣卿東歸》相送,詩云:“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軍使,千年圣主臣。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錦帆乘風(fēng)轉(zhuǎn),金裝照地新。孤城開蜃閣,曉日上朱輪。早識來朝歲,涂山玉帛均?!保ㄇ迮矶ㄇ蟮染帯度圃姟肪?05)贊美他知禮、樸實、誠懇的美德,并希望他再來中國訪問。阿倍仲麻呂也作《銜命還國作》詩(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732)答謝。
當(dāng)此幾乎再無會期的訣別之際,作為阿倍仲麻呂的好友,如果二人相見,李白一定會作詩相送,這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此詩主題重大,又是詩仙大作,一定會流傳后世,這也是確定無疑的。然而,遍查《全唐詩》,全無李白送阿倍仲麻呂歸國的只言片語。由此可以推測,阿倍仲麻呂自獲準(zhǔn)歸國到登船渡海之間,與李白未曾相見,李白因而也就無從書贈送別詩,更談不上贈送原本嘲諷他人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了。
事實上,阿倍仲麻呂從獲準(zhǔn)歸國到入海離唐,與李白全無交集時空。
阿倍仲麻呂于天寶十二載六月獲準(zhǔn)歸國后,隨同日本國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呂和吉備真?zhèn)涞纫恍?,離開長安,經(jīng)洛陽、汴州,下?lián)P州,邀請鑒真和尚赴日傳法。直至十一月十五日,一行人等齊聚蘇州黃泗浦。他們分乘四船,阿倍仲麻呂與大使藤原清河乘坐第一船,鑒真搭乘第二船,吉備真?zhèn)涑说谌?。“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fā)。有一雉飛第一舟前,乃下矴留,十六日發(fā)?!?sup>[10]起航時,突然有一只野雞落在第一船的船頭,他們認(rèn)為這是不祥之兆,著意推遲到十六日才正式拔錨啟程。這便是阿倍仲麻呂從獲準(zhǔn)歸國到離唐入海的全部行跡。而這個時段李白在哪兒呢?
依據(jù)國內(nèi)六種、海外一種共七種李白年譜,即宋人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譜》,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譜》、黃錫珪《李太白年譜》,今人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王伯祥《增訂李太白年譜》、安旗與薛天緯《李白年譜》,網(wǎng)傳王輝斌譯日本神戶大學(xué)教授筧久美子《李白年譜》所載,天寶十二載這個時段,李白的行蹤依次是:
空缺。(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譜》)[11]
由梁園而曹南,由曹南旋反,遂往宣城,然后游歷江南各處。爾后往來宣城不止一次。(王琦《李太白年譜》)[12]1598
在梁苑。秋初由梁園往曹南,盤桓數(shù)日。遂南游宣城之敬亭山,并涇縣之陵陽山水,秋浦之清溪、大樓山、黃山等處。冬杪轉(zhuǎn)徙當(dāng)涂。(黃錫珪《李太白年譜》)[13]
春歸至魏郡,復(fù)西北游太原……旋經(jīng)洛陽返梁宋……又由梁園南下,秋至宣城……冬復(fù)至金陵。(詹锳《李白詩文系年》)[14]
是年當(dāng)始往宣城。(王伯祥《增訂李太白年譜》)[15]
早春由范陽郡(幽州)南返至魏郡……西北行,游西河郡……沿汾水南下,入潼關(guān),登西岳華山……在歷陽橫江浦渡江……秋,南下宣城……卜居句溪之上,敬亭之下。(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16]
早春,自范陽南下魏郡……游西河郡……繼續(xù)沿汾水南下,入潼關(guān)……登西岳華山。至歷陽……橫江浦渡長江。秋,又南下游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網(wǎng)傳王輝斌譯日本神戶大學(xué)教授筧久美子《李白年譜》)
綜觀這七種年譜所載,加上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關(guān)于李白“中年游京師,出京之后,不復(fù)再入”[12]1614的論述,天寶十二載及上溯至放還出京之后,李白與阿倍仲麻呂全無交集時空,又何來書贈《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這種子虛烏有之事呢?
再說使團海上歸程。第二船和第三船相對比較順利,年內(nèi)就到達日本。第四船遇風(fēng)暴,在海上漂泊數(shù)月,最終于翌年四月抵達日本。
然而,阿倍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不幸觸礁,被暴風(fēng)吹到了安南的驩州(今越南河靜省一帶),上岸后又遭土著劫殺。
天寶十三載(754)夏,李白在廣陵(今揚州)晤見“自嵩宋沿吳相訪,數(shù)千里不遇”(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序)的來訪者魏萬,聞阿倍仲麻呂歸國途中遇暴風(fēng)失事的噩耗,李白甚為悲痛,作《哭晁卿衡》詩悼之云:“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17]李白將阿倍仲麻呂的遇難比作皎潔的明月(一說明月珠)不幸沉于碧海,令人無限痛惋,并將這種心情比作籠罩青山的漫天白云。然而“征帆”有知,“白云”有情,碧海不納皎潔的明月。幸免于難的阿倍仲麻呂等十余人,天寶十四載(755)六月輾轉(zhuǎn)漂泊,重又回到長安。看到李白為他寫的《哭晁卿衡》詩,百感交集,當(dāng)即寫下名詩《望鄉(xiāng)》云:“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xiāng)情,盡付水天處?;曩鈿w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倍藭r的李白正在游歷宣城,無緣相見。阿倍仲麻呂此次歸國并未到達日本,而且自此再未離開過唐土。即使阿倍仲麻呂拿到《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也到不了日本本土。因此,李白贈詩阿倍仲麻呂并由阿倍仲麻呂帶入日本的說法就成為無本之木了。
綜上所述,《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與現(xiàn)存最早的李白詩文刻本有不同之處,用字有違背盛唐避諱法規(guī)的現(xiàn)象,字體選擇與所處境遇相悖,無法之法遠非楷隸間雜可比,而且這種楷隸間雜書法不具備李白飄逸書風(fēng)的基本特征,李白詩稿與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無遞交時空和送達機緣。凡此種種,充分說明《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并非李白墨跡。盡管如此,作為“唐人墨跡”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依然是一件國寶級文物。
參考文獻
[1]馬鞍山李白研究所. 李翰林集(當(dāng)涂本)[M]. 影印本. 合肥:黃山書社,2004.
[2]宋敏求. 李太白文集后序[G]//李白. 李太白全集:全三冊. 北京:中華書局,1977:1478.
[3]曾鞏. 李白詩集后序[G]//金濤聲,朱文彩. 李白資料匯編:唐宋之部. 北京:中華書局,2007:134.
[4]毛漸. 李太白文集跋[G]//金濤聲,朱文彩. 李白資料匯編:唐宋之部. 北京:中華書局,2007:143.
[5]宋敏求,曾鞏,等. 李太白文集[G]. 成都:巴蜀書社,1986.
[6]上海書店出版社. 清代文字獄檔:增訂本[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11:662.
[7]裴斐,劉善良. 李白資料匯編:第二冊[G]. 北京:中華書局,1994:705.
[8]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G].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457-458.
[9]肖漢澤. 李白款《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辨?zhèn)蝃J]. 書畫世界,2022(10):53-56.
[10]真人元開. 唐大和尚東征傳[M]. 汪向榮,校注. 上海:中華書局,2006:90.
[11]薛仲邕. 唐翰林李太白年譜[G]//金濤聲,朱文彩. 李白資料匯編:唐宋之部. 北京:中華書局,2007:378.
[12]李白. 李太白全集:全三冊[M]. 王琦,注. 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黃錫珪. 李太白年譜[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2.
[14]詹锳. 李白詩文系年[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85-96.
[15]王伯祥. 增訂李太白年譜[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63.
[16]安旗,薛天緯. 李白年譜[M]. 濟南:齊魯書社,1982:81-87.
[17]李白. 李白選集[M]. 郁賢皓,選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98.
*本文為《書畫世界》雜志獨家版權(quá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