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爸:陪伴您抓住孩子成長關(guān)鍵期,系統(tǒng)、正向、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2017年高考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對于孩子還未進入高考周期的家庭而言,高考還在路上。為高考提前做好準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總結(jié)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相當有必要的。
雖然并非所有家長都需要培養(yǎng)出一個“狀元孩子”,也有一些家庭中的孩子還小,感覺高考距離自己還很遠,但高考狀元家庭的培養(yǎng)方式,同樣適用于希望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孩子的家庭。
八條法則
1.重視做人的教育
孩子人格的好壞,直接受父母的影響。高考狀元中許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來源于良好的家教帶來的精神力量。家長對他們的教育基本都是:物質(zhì)條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關(guān)鍵是要有一種人生的信念。
2.有溫暖、理解和民主的家庭氛圍
有個理科狀元,高三重新劃分重點班的時候,他是唯一一位從普通班考進重點班的學生,但他在重點班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激烈的競爭、緊張的同學關(guān)系、眾人關(guān)注的目光都讓他覺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
他向父母提出了退出重點班的想法,父母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見。一模二模后,孩子說什么也不愿意參加三模四模,父母又一次尊重了他的意見,不但沒有硬逼著他參加模擬考試,還在高考前帶他出去玩了幾天。
家長的充分理解,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成就了一位狀元。
3.相信孩子,讓孩子獨立思考和做事
高考狀元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都很強,從小父母就不嬌慣他們,而是能自理的事都讓他們自己做,遇到問題也是在引導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獨立思考,而不是馬上幫他們解決,逐漸鍛煉了他們獨立做事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4.孩子犯錯時,指導和鼓勵而不是呵斥和暴力
高考狀元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幾乎都是幫孩子分析問題。當孩子學習出現(xiàn)困難時,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并給孩子一定的幫助、指導,而不是訓斥和打罵孩子。
5.讓興趣成為孩子的老師
高考狀元無一例外,學習都是自己學的,不是家長硬逼的。家長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從不強迫孩子畫畫、彈琴等,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學。對學習始終保持一種熱愛心理,同時注意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所在,有意引導孩子進行相關(guān)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他創(chuàng)造接觸各種不同興趣班或活動的機會,觀察他的反饋,看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在哪里,而不是一廂情愿地由大人來決定。找準孩子的興趣點,然后科學引導,才有可能讓興趣成為老師。
6.給孩子灌輸一個理念——對自己負責
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盡心了,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應(yīng)該問心無愧。不能存有為家長、為老師讀書的想法,應(yīng)該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負責了,才可能對他人、對社會負責。
7.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大于分數(shù),習慣重于分數(shù),習慣高于分數(shù)。如從小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做事專注的習慣,有意識地讓他養(yǎng)成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做一件事的能力。
一開始,訓練時間可以比較短,也就是兩三分鐘,然后逐漸延長到了5分鐘、10分鐘。給孩子玩玩具時,只給他一件。給他看畫報時,只給他一本,給孩子創(chuàng)造養(yǎng)成專注習慣的氛圍。再如讓孩子養(yǎng)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說實話,很多時候孩子們成績不大好,都與小時候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guān),這與家長有直接關(guān)系。家長做的是否到位,直接決定了孩子能不能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8.家長對孩子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不能提出超過孩子能力范圍的要求,因為孩子一旦意識到自己再努力也無法達到這個要求,就會放棄自己,其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孩子的潛力到底有多大,可能很難判斷,需要一些時間,但不說傷害孩子的話,我覺得這一點不難做到。愛他,就尊重他。愛他,就給他成長空間。
九點啟示
1.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yǎng)
99%的“狀元”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松、信任、像朋友一樣。
貴州的文科狀元林中文在進入高中時本是班上中考分數(shù)倒數(shù)第二的學生,整個高一混混度日。父母從發(fā)掘文文的優(yōu)點開始,耐心開導,才讓孩子慢慢恢復了學習興趣。畢業(yè)時,她給父母的信中寫道:“謝謝您讓我發(fā)覺自己的才華,我必將以真善美回報社會”。
啟示: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糾正不良。
2.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做個生化實驗是他們眼中的游戲,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這種善于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源于父母在幼時的啟發(fā)。
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說:“很小的時候老師布置的日記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們就會真的帶孩子去做。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盡可能地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fā)’,而不是胡編亂造”。
啟示: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卻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問題的思考。
3.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guān)掉,坐下來看書??吹剿麄冊诳磿?,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啟示:對孩子說點什么,不如去做點什么。
4.學會放手
一名清華學霸回憶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他五歲那年的夏天,天氣很熱,想要喝飲料。他媽媽把錢給他,他害怕,不肯自己去買。媽媽就告訴他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去買,二是自己不去買,忍到回家再喝水。
他最后選擇了忍著,媽媽覺得這也是一種選擇,就尊重他,也不評價他。他回顧這一路,是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他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啟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斷長大、獨立,超越父母。
5.因材施教
廣東狀元張恒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對此爸爸早已察覺。爸爸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從他的贊美中獲取自信了,就義不容辭地扮演起了“嚴父”的角色。
“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是潑冷水,及時指出我的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也許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專家推崇的贊美式教育背道而馳,但我卻覺得很適合我”
啟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須針對孩子自身特點,靈活運用。
6.閱讀經(jīng)典,培養(yǎng)語感,擴寬思維
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guān)鍵,北京語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孫婧妍說:“讀書多了,就會培養(yǎng)出語感。語感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你讓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許并不能清楚地告訴你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確的答案?!?/p>
啟示:閱讀經(jīng)典是學好語文的關(guān)鍵,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徑。
7.題不在多,在于總結(jié)
勤奮并不是獲取高分的金鑰匙,北京狀元梁思齊平常自己放松的時間很多,但學習效率很高。教育學理論里面有個“有效時間”的概念,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么都做。
啟示:比起死讀書、傻做題,善于總結(jié),找到方法,才是獲得高分的金鑰匙。
8.作息規(guī)律,熱愛運動
這點雖然很簡單,但卻特別重要,也許正是由于學習中并不崇尚“題海戰(zhàn)術(shù)”,98%的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不熬夜,甚至備考時也是十一點就睡,保證充分睡眠,作息規(guī)律,平時也經(jīng)常運動。學習是場持久戰(zhàn),沒有強健的體魄如何能撐過12年。
啟示:從小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律作息,運動習慣,這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9.比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安徽狀元丁雅琦的媽媽說:“只要孩子是善良的、分辨是非的,她的道路無論怎么選擇,我都絕對支持!”比起分數(shù),爸媽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
啟示:也許這些狀元們最終不一定能成為人中龍鳳,但學生時代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必將令他們終身受用。譬如獨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飛揚的自信、破釜沉舟的執(zhí)著、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在奮斗過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考驗的是孩子的腦,其實更是孩子的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