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滌除玄覽”,其實說的就是排除雜念,而進入心靈的深處進行認真的觀照。
所謂觀照,就是以智慧來觀察事、理諸法,而照見明了的意思。
對于觀照一詞,在佛學經(jīng)典中用到的地方比較多。所謂觀照,才能彼此和諧;所謂觀照,才能彼此相應;所謂觀照,才能如魚得水;所謂觀照,吾人才能得道。
在現(xiàn)實中,經(jīng)商的人,要做市場調(diào)查,這就是觀照;建筑大樓,要對土地環(huán)境了解,這就是觀照;從政的人,苦思解決民間社會的問題,這都是觀照。會觀照的人,能夠探測因緣的關系;能觀照的人,能夠深入了解事相的內(nèi)容。
在佛家看來,觀照是修行的重要內(nèi)涵,學會用智慧觀照世界,觀照內(nèi)心,就不會有煩惱,從而得大自在。
到了老子這里,也沒有脫離這個意思,所以老子就問:“當我們深入考察自己的內(nèi)心之時,能做到毫無瑕疵嗎?”老子在這里其實是說,自己能否做到凡事皆問心無愧呢?
老子這里所講的自省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要求人們通過內(nèi)省來體悟大道。
那我們怎樣才能內(nèi)省呢?老子給我們的答案就是“滌除玄覽”。說白了就是《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參“日三省吾身”,這與老子所說的“滌除玄覽”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需要我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在哪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呢?
這里所提到的一個很為獨特的概念叫做“玄覽”,“玄”字是《老子》一書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它是與“道”密切相關的,表達的是精微深奧的含義,而“玄覽”就是一面很玄妙的鏡子,它喻指的是人的心靈。
說到“道”,在老子的哲學里,道雖不可名,但是可以被體認。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也不是真正永恒的名。
在老子的哲學里,“道”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不僅如此,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中還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它無形、無體、無聲;既看不見,又聽不到,摸不著。它不生不滅,獨立長存,而永不改變;周而復始,不覺倦怠,又無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都要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就是萬物的母親。這樣玄妙的東西,我實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做“道”。如果要勉強給它起個名字的話,也只能稱它為“大”。
其實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不管是在《道德經(jīng)》,還是在《莊子》中,老子和莊子都對“道”進行了很多論述,但是始終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道”究竟是什么?
其實不僅僅是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這樣,佛家思想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在著名的佛家經(jīng)典《禪外說禪》中說,在佛教的最大宗派禪宗中,有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那就是不能問“禪是什么”。
有一個禪宗的故事說:只要小和尚問“禪是什么”,老師父就舉起棍子打他的腦袋。因為參禪追求的是終極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講述,甚至不能用語言傳達。
在禪宗看來,智慧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多個子系統(tǒng)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眾多要素。所以禪宗才有了這樣一個說法,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就是最高的智慧是“不可說”的。就像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樣,最高的智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此可見,意會或者說領悟是古人獲得智慧的一種方式,這種方法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稱之為“負的方法”,意思是說,老子和莊子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道是什么”,而是告訴了我們“道不是什么”。是通過反面來論證一個道理,這種方法稱之為“負的方法”。當然,有“負的方法”就有“正的方法”。
馮友蘭先生說,西方哲學思想常常是采用“正的方法”,也就是通過邏輯和實證告訴我們“是什么”,所以西方哲學中有理性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這樣的區(qū)分,講究“因果論”,任何事物之間都有某種因果的邏輯關系,并且試圖通過邏輯分析去理解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東方哲學更偏“直覺”或者“感性”,而西方哲學更偏“理性”。
同樣地,老子也是通過邏輯和實證來告訴我們,大道玄遠深奧,同時大道又無處不在,體認大道是高度的思維活動,沒有內(nèi)心的深入思考是感受不到的。而這種思考,就是內(nèi)省的功夫。這就是“正的方法”。
在“正”的內(nèi)省方面,心學大師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典范。
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diào)修心,他認為只有修煉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連疾病都會遠離我們而去!
王陽明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王陽明心學曾經(jīng)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陽明心學就是一門讓我們的生活品質(zhì)更高、人格更完善、內(nèi)心更強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實現(xiàn)各種生命潛能的學問。
王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圣哲。
什么是“心學”,心學就是一門教我們擁有健康心靈的學問。
怎樣判斷是否良好呢?《中庸》里講:“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想要達到這樣的心靈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心靈修行,對自己的心靈運作機制有所了解,讓我們的心靈擺脫常年拋荒,與幸福之間恢復天然的聯(lián)系。修行要遵循宇宙與心靈相通的法則,對內(nèi)心保持更多的覺知覺照;要不斷去除內(nèi)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shù)挠?/p>
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從人性出發(fā),主張一切向內(nèi)求,順其自然,從而修煉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不假外求!
“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nèi)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nèi)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
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向往的境界了。
心不靜的人,一開始靜坐的時候,就會覺得思緒萬千,甚至連陳年亂谷子的事情都能想起來,尤其是想到讓自己心煩的事情,更是讓人坐立不安!
等一段時間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能安靜下來,應該沾沾自喜,怡然自得了。但王陽明說:“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懸空靜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般,也沒有作用。也就是說,光靜修,沒有用!這時候就需要進入修煉第二階段,那就是:除了“靜處體悟”,更要“省察克治”。所謂省察克治,就是以心為鏡,觀照自身!
通過觀照自身,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yōu)槭裁磿型纯?,那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私欲存在。所以,王陽明強調(diào),一定要在事上練,要在心上磨,而不是一味去求靜,去逃避,這是沒有用的,是無法修煉到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的,是無法剔除痛苦的。如果遇到事情,就面面相覷,那絕對是無法走向成功的。我們必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能定,方能動亦能定。
對于在心上磨,王陽明則認為,如果我們想擁有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一定要有擔當,要在逆境中磨練自己。我們的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如果想有所作為,必須要勇于挑戰(zhàn),在泥濘而曲折的磨難中,去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只有通過困苦貧乏,才能鍛煉和磨煉自己的身心。
王陽明說過:“人生經(jīng)歷越多,內(nèi)心就會越強大。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nèi),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p>
王陽明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边@也是對于世俗之人的一句警醒,讓我們的心與外界的事物相分離,避免讓自己趨向于“物質(zhì)化”,讓自己的心靈能夠獨立存在,并且得到一種提升。
正因為王陽明秉持這一種思想,才能夠做到“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無論有沒有考上都沒有動心,一旦動心就是人生的一種恥辱,科舉的失敗并不算失敗。如果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外事入自己的心,這才是一種失敗。
王陽明的這一種心學思想,不光是對于他本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們?nèi)魏稳藖碚f,在修心的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經(jīng)歷。王陽明的一生,可謂踐行心學的一生,雖然他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每當他有所成就,便是他遭受小人之構陷之時,都被他泰然處之。就像廣西平叛,他明知自己的身體不好,去了可能就回不來,他依然抱病去征戰(zhàn)。
雖然王陽明立了不世之功,但是由于朝中有人惡意拖延,讓他貽誤最好的治病良機,病逝在途中,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可見,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無論是和平還是戰(zhàn)爭時期,都要有堅韌不拔的事上練的精神,方可修煉一個強大的內(nèi)心,成就一番事業(yè)。只有我們學著做一個強大的人,我們才能將自己的情緒和外在的事情分離開,在適當?shù)那闆r下?lián)饺胱约旱那榫w,而在特殊情況下,則讓自己的情緒與外界事物所剝離,即便是人生“不得第”的時候,也不會以此為恥辱,更不會動心,這就是智慧。
對此,有人說,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之所以能從落魄中成功逆襲,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內(nèi)心變得強大并且樂觀。
除此之外,在我們認識到修心的重要性后,我們還要認識到心靈宛若一面鏡子,世間一切都通過人心反映出來,沒有任何人能夠躲藏得了。當我們一個人面對內(nèi)心的時候,才會看到真正的自我,人們常講“捫心自問”,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自我,當他還處在內(nèi)心世界的第一個層次時,它就是“角色”跟“陰影”。
“角色”的層次就是“自我”戴著很多的假面具,此時,我們的內(nèi)心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去維護“自我”所想要的形象,這種人格會形成四分五裂、內(nèi)心擺不平,有可能成為一個表面上看似很有修養(yǎng)的人,但內(nèi)心卻充滿著沖突、痛苦、矛盾與不安。
此時的我們,就會出現(xiàn)在人前展現(xiàn)的是一面,但人后呢?當私下獨自沉靜下來的時候,又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因為此時我們就一直在譴責自我,一直不希望自己有某種負面心理現(xiàn)象的存在,只要在內(nèi)心深處一浮現(xiàn)出自己的陰影及那些境界、現(xiàn)象,就會被我們的“自我”壓抑,就會被打入潛意識里面,然后一直躲在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陰影之中。
那種只著重表面修養(yǎng)功夫的人,是比較容易形成這種情況;有些一直構筑完美主義者,也常常容易形成我只要“我要”的這些,然后一直排斥掉很多“我所不要的”,慢慢地,我們就會感受到那些都一直存在的苦海。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常常會陷入死胡同的苦海里面,我們的心靈就會四分五裂。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通過內(nèi)省去修復我們四分五裂的心靈。當我們的內(nèi)心慢慢地被修復,被統(tǒng)合之后,但是我們對我們的身體還是有很多的譴責,就好像車子的兩個輪胎一樣,如果我們只要一邊卻不要另一邊,哪是不行的。
我們的身和心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只要這個心就好,卻譴責那個身體的存在。這樣,我們的生命潛能是不會真正發(fā)揮出來的,因為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由于我們的身、心沒有統(tǒng)合,在我們的身、心是分裂的情況之下,我們的生命潛能是不會發(fā)揮出來的。
生命這種東西實在是太神奇了,它充滿著許多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并不是大而空的,而是落實在每一個當下的行動中的,這一點恰好和我們一直倡導的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并非一日之功。如果我們每天能夠和自己的內(nèi)心獨處和對話的機會,我們就可以回顧自己過往生活的主要事件和行為,列出自己的短中長期目標,看看行為和目標之間有多少是相互匹配的,多少是各自孤立的,然后叩問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及時去進行行為和目標的調(diào)整。
在這個過程里,既包括“存在主義”,也包括讓我們敢于自我表現(xiàn),敢于成為一個真實的我。敢于面對“真的丑”,敢于面對“假的美”,這里是來到“我寧愿真的丑”、“我不要假的美”。這時候就敢于自我表現(xiàn)、展現(xiàn),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會愿意接受丑陋的自己。
例如:有人要向我們借錢,以前當我們很愛面子的時候,有可能我們并沒有錢,但我們會向別人借錢去借給那個借錢的人。但是,當我們借錢給他時,我們的內(nèi)心又在那里很苦,認為“我們是好友、我們的關系很好、我對他多么地'死忠’,對他是多么的好……”,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要維持一種形象。但是,我們本身就是沒錢,還要去找別人借錢給那個跟我們借錢的,此時,我們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我們是不真實的存在,這個苦就會讓我們繼續(xù)活在苦海里面。
為了擺脫這種苦海,我們就要認識到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所有的困擾皆是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只要我們的內(nèi)心干凈了,我們的生活也會隨之變得平靜。
就要明白世間一切苦樂都只是一步之遙,只要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就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我們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也非常地簡單,那就是觀照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的煩惱就會揮發(fā)。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缺乏智慧的觀照,煩惱、生氣時,我們就會陷入其中,無絲毫抵抗之力,跟著煩惱走,不自在。
此時,我們就要觀照內(nèi)心,就要培養(yǎng)內(nèi)在的觀照力,從而獲得自在。
此時,我們就要認識到:觀照內(nèi)心,才能覺醒內(nèi)心,才能讓內(nèi)心的覺性覺醒。
此時,我們就要認識到:觀照是覺悟的修行方法,如果我們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吹奖砻妫床坏絻?nèi)心,就會由于“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產(chǎn)生煩惱。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們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就能自我健全。
當我們真正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所經(jīng)歷的一切就都有了意義,我們也沒有浪費生命,我們就能一起活出生命的意義,不戀過往,不懼未來,活在當下。
聯(lián)系客服